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26564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docx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关于动物的四字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在汉学成语中不难发现有很多关于动物的成语,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情,而他们所拥有的品格有很多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

  以下集锦了一些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典故,在很多动物成语中我们不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的习性,而且还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做人的大道理。

  《亡羊补牢》典故一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

“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

”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守株待兔》典故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

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

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

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能够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

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

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为虎作伥》典故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

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

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

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

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

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协助老虎行凶。

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

这个协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

后人根据这个传说,把协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

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叶公好龙》典故四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所以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

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

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

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

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

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

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

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

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鸡犬升天》典故五

  西汉时期,有位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

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很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

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

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

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

不过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

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

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

那些仙丹,晶莹剔透。

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

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与虎谋皮》典故六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

“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

“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所以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

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

‘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

’狐狸一听,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

‘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

’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

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

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所以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

二者有何不同?

  《画龙点睛》典故七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

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

不过,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

“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

这个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能够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狐假虎威》典故八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

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

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不过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

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不过,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

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

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

我因为是百兽,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

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

“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

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

”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

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很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

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不过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所以,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画蛇添足》典故九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

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

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

不过到底给谁好呢?

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

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

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

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

“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

”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

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

“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

”那个人笑着说:

“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

”画蛇脚的人争辩说:

“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

”那人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井底之蛙》典故十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

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

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

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

“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

”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

那简直是一座天堂。

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

”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

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

“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

傍晚能够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能够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能够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能够打滚。

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

”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

“瞧,这个坑水,这个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样的乐趣能够算到顶了吧。

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

”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不过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

“你听说过大海没有?

”青蛙摇摆头。

海鳖说:

“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

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

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

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

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

你看,比起你这个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

”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杯弓蛇影》典故十一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

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

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

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

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

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

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

“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

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

”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

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

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

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

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

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

“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

”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

“蛇!

蛇!

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

“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

”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邯郸学步》典故十二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

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

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对牛弹琴》典故十三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着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

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

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

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

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

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九牛一毛》典故十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

这时,很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

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

他的功劳还是能够补他的失败之罪的。

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

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

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很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

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

  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

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所以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着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他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才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