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2680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7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C.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甲过程

D.植株叶片相互遮挡,会影响植物的甲过程

7.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花粉过敏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B.抗体是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才产生的

C.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指呼吸道黏膜的清扫作用

D.抗原被清除后,体内相应的抗体不会立即消失

8.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B.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侏儒症

C.膝跳反射受脊髓的控制D.“谈虎色变”属于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9.下图中,通过下列哪项操作能实现视野“甲”到视野“乙”的变化?

()

A.调节遮光器换用大光圈

B.调节反光镜换用凹面镜

C.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并换用高倍物镜

D.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并换用高倍物镜

10.人们恐惧艾滋病,往往“谈艾色变”。

下面错误的说法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

B.与细菌、真菌不同的是,HIV没有细胞结构

C.艾滋病的易感人群是老人和孩子

D.虽然艾滋病人的血液中有HIV,但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11.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

A.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B.a、c点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相等

C.该植株一昼夜内在b点时有机物总量最多D.12时附近,光合作用强度有所下降

12.一滴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再回到左心室,不可能经过的循环途径是(  )

A.肺静脉→右心房B.毛细血管→静脉C.右心室→肺动脉D.动脉→毛细血管

13.为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将3粒蚕豆种子分别放到盛水烧杯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

对该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该装置可以探究水分和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该装置中①和②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水

C.该装置中①和③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

D.该装置中种子数量太少,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大

14.下列食品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A.牛奶—罐装法B.咸鱼—烟熏法C.蘑菇—渗透保存法D.香肠—真空包装法

15.如图甲为心脏结构示意图,图乙为血液循环简图,其中M、N表示血管,A代表器官,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

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肺循环的终点是a

B.图甲中①和②分别是上腔静脉和主动脉

C.图乙中若A代表肺,则血管N中流动脉血

D.病人打吊瓶时针头插入的“青筋”属于图乙中血管N

16.甲状腺具有很强的吸碘能力,用放射性碘注入肱静脉后,首先测到放射性碘的是

A.主动脉B.肺动脉C.肺静脉D.甲状腺静脉

17.对下图的理解或解释错误的是

A.图甲:

胎儿生活在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

B.图乙:

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C.图丙:

心房收缩,血液被压出心房,穿过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进入心室

D.图丁:

远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可以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18.下列曲线表示人体的某项生理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A.若甲表示血液中氧气含量变化,A处是肺循环的肺部毛细血管

B.乙表示在消化道内淀粉、蛋白质、脂肪被消化程度,B和C分别是胃和小肠

C.若丙中x表示健康人肾单位中葡萄糖含量,DE表示管小管

D.若丁中y表示肺容积,ab段曲线表示吸气过程,吸气时胁间肌和膈肌收缩

二、综合题

19.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存在吃与被吃关系的四种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草场被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有毒物质污染,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的是______。

(2)图中丙表示______,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______。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3)山羊比绵羊好养,因为它连草根都啃食,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造成草场被破坏。

上述事实反映了______。

20.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能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

乙图表示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

请分析回答:

(1)大棚内壁上经常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部分来自于植物的______作用。

(2)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点______。

(3)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______(填“多于”“等于”“少于”)植物B。

(4)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

(写出一点)夜晚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目的是减弱作物的______作用。

21.下列图示中,图甲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生理过程流程图,图中A、B表示进出的物质;

图乙是进入和离开人体某器官的血液内四种物质相对含量的柱形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题干有关图乙的描述中,所指的“人体某器官”是______。

(2)小肠吸收的葡萄糖要达到小腿肌肉细胞,需______次经过右心房。

(3)进行亲子鉴定时,需要选取血液中的______作材料。

(4)煤气中毒时,一氧化碳最先进入人体心脏的______(填序号)。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5)图甲中B物质代表人体呼出的气体,其中包括人体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______。

22.请根据下列示意图或结构模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一所示,在使用普

通光学显微镜时,在载物台上放好标本后,下降镜筒时眼睛应注视_______(填序号)。

该显微镜_______(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的基本结构。

(2)用显微镜观察图二中各细胞的基本结构,会发现A与B、C的不同之处是A无____,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看,A、B、C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靠___________进行生殖。

(3)如图三所示,甲、乙、丙三种血管中,能用显微镜观察到红细胞呈单行排列的血管是_______,甲是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3.18世纪中叶,远洋航行的人们发现在船上容易患坏血病,英国医生通过实验法得到了治疗坏血病的方法。

他将12名病情严重的坏血病患者分组进食,其中A组:

每人每天给2个橘子和1个柠檬,B组不给橘子和柠檬。

据观察,A组进食6天后病情大为减轻,26天后A组都恢

复了健康,另外B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

后来他将这一方法建议用于英国海军,此后英国很快成为世界海上霸主。

请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看了该实验,你认为他所要探究的实验变量是___。

为了保障实验结果的合理性,除实验变量外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____(填字母代号)。

A.相同的条件  B.不同的条件C.相对的条件  D.相似的条件

(2)英国医生所提出的探究实验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个实验中,实验组是_____组。

(4)限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人们并不知道是橘子和柠檬中丰富的维生素C治疗了坏血病。

为了能得到“维生素C可以治疗坏血病”这个结论,现给你维生素C片,你只需要将实验中的______改为维生素C片即可。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要辨别这些花的种类,可采用观察法,明确花的颜色,花瓣、萼片、雄蕊,雌蕊的数目等,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进行分类。

可见该过程没有用是实验法。

2.A

【分析】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详解】

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然后把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高温灭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再进行接种;

接种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恒温培养。

所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序号是②③①④。

故选A。

【点睛】

考查细菌或真菌的操作方法。

3.C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自身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A.种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A正确。

B.芽按照将来发育成什么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将来发育成枝和叶的芽叫叶芽(或枝芽);

将来发育成花的芽叫花芽;

既能发育成叶又能发育成花的芽叫混合芽,B正确。

C.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加,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

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生长,使细胞体积不断增大,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

因此,与根的生长有关的部分是“分生区和伸长区”,C错误。

D.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D正确。

故选:

C。

明确种子萌发条件、过程和结构成分是解题的关键。

4.C

本实验为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现象为遮光的部分不变蓝,不遮光的部分变蓝,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该装置中大烧杯、小烧杯分别是清水、酒精、碘液.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滴管内是碘液.故选C

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5.D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无系统,即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植物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动物的组织主要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等。

反射是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除病毒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以,犬和桃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故A正确;

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桃树的根属于营养器官,果实属于生殖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故B正确;

桃树的导管属于输导组织,血液属于结缔组织,故C正确;

反射是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桃树不具有神经系统这一结构层次,不能称为反射,故D错误。

故选D。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动植物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特征。

6.C

A、气体①被甲利用,产生氧气,由此可知,甲表示光合作用,①表示二氧化碳,A正确;

B、甲为乙过程提供氧气,乙过程向甲提供①二氧化碳,由此判断乙表示的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原料就是光合作用的产物,B正确;

C、植物吸收的水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而不是光合作用,C错误;

D、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植物叶片互相遮挡,下面的叶片接受不到充足的阳光,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C。

7.C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核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花粉过敏是免疫的功能过强形成的,故A正确;

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因此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体内相应的抗体不会立即消失,故B、D正确;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呼吸道纤毛对病原体的清扫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故C错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免疫的功能。

8.B

人体生命活动是在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但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体生命活动是在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但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故A正确;

甲状腺激素幼年缺乏导致呆小症,生长激素缺乏导致侏儒症,故B错误;

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故C正确;

谈虎色变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等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故D正确。

故选B。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特点,激素的作用。

9.D

【解析】要使看到的细胞体积大,换高倍物镜,甲中的物像偏在了左下方,要移到中央,应该将装片往左下方移。

10.C

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A正确;

H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细菌、真菌不同的是,HIV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正确;

艾滋病的易感人群是所有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C错误;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D正确。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

11.C

(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公式:

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中曲线光合作用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

曲线呼吸作用在一天中变化不大。

A、呼吸作用只要是活细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所以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据图可见:

a、c点表示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正确。

C、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c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错误。

D、12时附近,植物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关闭部分气孔,所以光合作用强度也有所下降,D正确。

故选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12.A

体循环的路线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肺循环的路线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从血液循环途径图中看出,一滴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再回到左心室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因此不可能经过的循环途径是肺静脉→右心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的组成、血液变化以及会利用血液循环模式图解答问题。

13.C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3)分析图中数据可知,该同学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

①和②可形成对照,唯一变量是水;

目的是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②和③可形成对照,唯一变量是空气,目的是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①②唯一变量是水分,②③唯一变量是空气,因此该装置可以同时探究水分、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A正确;

该装置中①和②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水,B正确;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该装置中①和③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因为由两个变量:

空气和水分,C错误;

每组只选用了一粒种子,偶然性大,实验结论不科学,所以该装置中种子数量太少,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大,D正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14.D

食品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

根据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

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对于不同的食品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A.袋装牛奶使用的是巴氏消毒法。

错误;

B.咸鱼采用的是腌制法。

C.蘑菇采用的是脱水法。

D.香肠使用的是真空包装法。

正确。

考查结合生活实际使用不同的食品保存方法。

15.A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由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组成。

人体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如表: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所以图甲中肺循环的终点是b左心房,故A错误;

图甲中右心房连接①上腔静脉,左心室连接②主动脉,故B正确;

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图乙中若A代表肺,则血管N肺静脉中流动脉血,故C正确;

动脉一般埋藏在身体较深的部位,不易从体表中看到;

有的静脉与动脉伴行,位置较深,有的静脉位置较浅,在体表容易看到,呈“青色”,俗称“青筋”,所以病人打吊瓶时针头插入的“青筋”属于图乙中血管N静脉,故D正确。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的变化,血管的种类及特点。

16.B

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

分析: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解答:

解:

血液循环的途径如图所示:

将放射性碘注入肱静脉后,其随血液流动的途径如下:

肱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甲状腺毛细血管→甲状腺静脉.因此最先检测到放射性碘的是肺动脉.

B

点评:

此题考查了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需要把文字转化成模式图、表格等,边画边写边理解,这样才容易理解和记忆.

17.D

A、甲图是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情况,子宫内的羊水是胎儿生活的环境,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产生的代谢废物也通过胎盘和脐带排出。

A正确;

B、图乙中,膈顶下降,膈肌收缩,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人体吸气,B正确;

C、图丙表示的是心脏的工作过程,图中房室瓣打开,血液由心房进入心室,心房收缩,心室舒张,C正确。

D、丁图中,远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这是近视眼的表现,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D错误。

18.A

血液经过体循环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流经肺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若甲表示血液中氧气含量变化,A处应是组织处的毛细血管,A错误;

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开始化学消化的器官依次是口腔、胃、小肠。

所以,乙表示在消化道内淀粉、蛋白质、脂肪被消化程度,B和C分别是胃和小肠,B正确;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

所以若丙中x表示健康人肾单位中葡萄糖含量,DE表示肾小管,重新吸收了全部葡萄糖,C正确;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

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

所以,若丁中y表示肺容积,ab段曲线表示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D正确。

点睛:

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最终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19.D分解者甲→A→B→C→D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