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7150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第五章 江西地方党史.docx

精选第五章江西地方党史

第六章江西地方党史

江西在土地革命时期,成为了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是人民军队诞生的摇篮、中国革命根据地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

在近现代史上,江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的革命斗争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章重点介绍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苏区第一次—第五次反“围剿”。

 

一、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7月12日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

下旬,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并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举行新的北伐。

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共产党人。

随即向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暴动”。

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

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

从7月25日起,第11、第20军分别在叶挺、贺龙指挥下,陆续由九江、涂家埠(今永修)等地向南昌集中。

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当天就在城内的江西大旅社正式组成前敌委员会,领导加紧进行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30日早晨,中央代表张国焘来到南昌,中共前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张国焘坚持认为,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应该争取张发奎参加,否则不能举行暴动。

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认为,“在客观应当是我党站在领导的地位,再不能依赖张”。

第二天,中共前委再次开会进行辩论。

最后,张国焘表示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此时,国民党武汉政府的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第3军主力位于樟树、吉安、万安地区,第9军主力位于进贤、临川地区,第6军主力正经萍乡向南昌开进;第二方面军的其余部队位于九江地区;南昌市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军警备团和第3、第6、第9军各一部共3000余人驻守。

中共前委决定赶在援兵到来之前,于8月1日举行起义。

8月1日2时,南昌起义开始。

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

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

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第二天到达南昌集中。

起义最终取得了成功!

南昌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

8月1日上午,召开了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邓演达、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吴玉章、贺龙、林祖涵(林伯渠)、叶挺、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恽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25人为委员。

革命委员会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参谋团,作为军事指挥机关,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并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

所属第11军(辖第24、第25、第10师),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0军(辖第1、第2师),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9军(无作战部队),朱德任副军长、朱克靖任党代表。

全军共2万余人。

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众数万人集会,庆祝南昌起义的伟大胜利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会后各界青年踊跃参军,仅报名的学生就有数百人。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

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决定率起义军向广东进军,计划以广东为基地再次组织北伐。

    8月3日至6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

起义军进至进贤县时,第10师师长蔡廷锴驱逐在该师工作的共产党员,率部折向赣东北,脱离起义军。

由于起义军撤离南昌比较仓促,部队未经整顿,加上酷暑远征,部队减员较多,7日到达临川时,总兵力约1.3万人。

8月下旬,起义军在瑞金、会昌地区击破国民党军钱大钧、黄绍竑等部的拦阻,歼敌6000人,缴获枪2500余支(挺)。

起义军伤亡近2000人。

    会昌战斗后,起义军陆续折返瑞金,改道东进,经福建省长汀、上杭,沿汀江、韩江南下。

9月22日,第11军第25师占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主力继续南进,于23日占领潮安(今潮州)、汕头。

在此期间,驻广东的国民党军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令钱大钧残部牵制第25师,令黄绍竑部经丰顺进攻潮安,令陈济棠、薛岳部3个师1.5万余人组成东路军,由河源东进,寻起义军主力决战。

据此,中共前委决定,第20军新建的第3师随革命委员会驻守潮、汕地区,集中主力6500余人迎击东进之敌。

9月底,起义军主力在揭阳县白石和普宁县流沙与国民党东路军激战不胜,10月初部队大部溃散。

革命委员会和起义军领导人分散转移,余部1300余人进入海陆丰地区,加入到该地区的革命斗争。

退出三河坝的第25师同由潮、汕突围的第3师一部于饶平会合后,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闽粤赣湘边,最后保存起义军约800人,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

南昌起义部队虽然受到很大损失,但这次起义却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它如一声春雷,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据统计,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的10个人当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有7位:

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叶剑英。

二、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由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湘南农军组成的工农革命军,与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组成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为了纪念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师,朱德曾赋诗道:

“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在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近800人从粤北转至湘南宜章县境。

1月12日,智取宜章城,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随即,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并组建了宜章农军。

在粉碎国民党军许克祥部反扑后,于2月6日建立宜章县苏维埃政府。

与此同时,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各地党组织领导下,工农群众纷纷起义。

工农革命军第1师先后协助当地农军占领郴县、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城,并相继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

3月中旬,湘南特委在永兴县太平楼召开湘南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

湘南起义过程中,中共湘南特委将宜章、耒阳、郴县和永兴、资兴五县农军,分别编成工农革命军第3、第4、第7师和两个独立团,共8000余人。

    3月下旬,国民党军7个师向湘南地区反扑。

为保存革命力量,避免在不利的条件下同敌人决战,朱德当机立断,作出退出湘南、上井冈山的重要决策。

还在3月上旬,当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1师进驻酃县中村时,得知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正向井冈山方向撤退。

当即决定兵分两路去迎接朱德、陈毅部上山:

一路由他和何挺颖、张子清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从江西宁冈的砻市出发,楔入湘南的桂东、汝城之间;另一路由何长工、袁文才、王佐率领第2团从井冈山大井出发,向资兴、郴州方向前进。

毛泽东还派毛泽覃带着一个特务连赶到郴州,同朱德、陈毅领导的部队取得联系。

    3月29日,朱德率领部队完成了转移的准备。

在毛泽覃带领的特务连接应下,朱德、王尔琢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主力经安仁、茶陵到达酃县的沔渡。

陈毅率领湘南特委机关、各县县委机关和部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主力于4月8日到达资兴县城,同从井冈山下来的由何长工、袁文才、王佐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2团会合。

毛泽东等率第1团在桂东、汝城牵制敌军,掩护湘南起义军转移,于4月中旬到达资兴县的龙溪洞,同萧克领导的宜章独立营会合。

这是第一支同毛泽东亲自率领的部队会合的湘南起义军。

同时,陈毅带着工农革命军第1师主力一部以及何长工、袁文才、王佐带领的第2团一起到达酃县的沔渡,和朱德率领的主力部队汇合。

接着,朱德、陈毅带领直属部队从沔渡经睦村到达井冈山下的宁冈砻市。

    4月下旬,毛泽东率领部队返回砻市,立刻到龙江书院去见朱德。

毛泽东同朱德的这次历史性的会见,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从此,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

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王尔琢任参谋长,辖3个师,朱德、毛泽东、陈毅分任第10、第11、第12师师长,共1万余人。

不久取消师的建制,编为6个团。

5月下旬,第30、第33团返回湘南开展游击战争,在井冈山的部队为第28团(由南昌起义军余部组成)、第29团(由湘南宜章农民军组成)、第31团(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组成)、第32团(由袁文才、王佐部队组成),共6000余人。

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具有北伐战争传统和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聚集到一起,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而且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井冈山地区的武装割据都有重大意义。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在平江起义中创建的红5军主力800多人,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来到井冈山同红4军会合。

井冈山又多了一支革命劲旅。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湖南省平江地区的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过几次暴动,并组织了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

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独立第5师第1团秘密建立了基层组织,该团团长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

6月,国民党湖南省当局调独立第5师进驻平江地区进行“清乡”。

7月中旬,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滕代远到平江,与第1团的共产党组织取得联系,传达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准备必要时举行起义的指示。

这时,国民党湖南省当局发现独立第5师第3团第3营营长黄公略为共产党员,电令逮捕。

彭德怀、滕代远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第1团的共产党员开会研究对策,会议决定迅速举行武装起义。

会后进行了紧张的准备工作,恢复和公开士兵会,号召闹饷,以此发动和团结广大士兵群众,争取下级军官参加起义,起草标语、布告,制订和部署解除反动武装的计划,并派人通知驻平江县嘉义镇的黄公略和驻岳阳的第5师随营学校代校长贺国中(共产党员)同时率部起义。

    7月22日,独立第5师第1团在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下,在平江县城举行起义。

当天,起义部队攻占独立第5师师部、国民党平江县政府、警察局、监狱等处,解除了独立第5师直属队、反动民团和警察的武装,俘敌1000余人,缴获各种枪近1000支,逮捕国民党平江县县长等官吏和土豪劣绅300余人,解救了在监狱中被关押的革命群众约600人,占领平江城。

与此同时,黄公略、贺国中也先后率部起义。

贺国中率领随营学校学员赶到平江城和第1团会合。

黄公略率领第3团第3营2个连到达平江城北后,只身进城和第1团联系,所率部队在1个连长的欺骗煽动下叛逃。

    起义成功后,中共平江县委和起义部队召开了庆祝胜利大会,成立了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13师,彭德怀被士兵选举为军长兼师长,滕代远任军党代表兼师党代表,辖第1、第4、第7团和特务连、迫击炮连、重机枪连,共2500余人。

    平江起义的胜利,打击了国民党在湖南的反动统治,壮大了红军力量,推动了平江以至湘鄂赣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

    7月29日,国民党湖南省当局调集8个团的兵力向平江城进攻,企图消灭红5军。

激战竟日,红5军主动退出平江城,转战于湘鄂赣边区。

8月,因部队减员较大,遂将3个团缩编为5个大队。

10月,红5军和地方游击队合编为3个纵队和1个特务大队。

11月初,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红5军军委决定,黄公略率领第2纵队留在平江、浏阳一带坚持游击战争,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第1、第3纵队向井冈山挺进。

    朱德、毛泽东获知红5军部队南进,即派何长工率军部特务营和独立营200余人下山,到莲花城北大山中隐蔽等待,迎接红5军。

11月下旬,红5军于莲花城北九都与前来迎接的红4军部队会合。

接着,红5军主力经三湾、古城,于12月上旬到达宁冈县城,与红4军胜利会师。

12月11日,在宁冈新城召开庆祝两军胜利会师大会。

随后,红5军编为红4军第30团,彭德怀、滕代远分任红4军副军长和副党代表,并分别兼任第30团团长和党代表。

    平江起义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5军不畏千难万险,转战数千里,突破敌人的重重围追阻截,历时近5个月,终于实现了井冈山的第二次会师。

这次会师,进一步加强了井冈山的武装斗争力量,使之成为全国各根据地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红军。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0年10月至1931年9月,在毛泽东、朱德等的正确领导下,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发展到相当规模。

中共中央决定以赣南闽西根据地为依托,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已开始筹划建立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

1930年5月下旬,在上海秘密召开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成立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临时常务委员会。

9月中旬,中央准备委员会在上海举行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第一次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条例,以及准备提交大会的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令、经济政策和关于红军问题决议案等草案,并决定召开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举行。

来自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西、琼崖和中央等根据地,红军部队,以及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的61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毛泽东向大会作政治问题报告。

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令、劳动法和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等法律文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即“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苏维埃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民族和宗教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苏维埃政权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财产收归国有。

苏维埃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大会闭会期间,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之下组织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政务,并发布一切法令和决议案。

    大会选出63人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11月2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决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

根据大会决议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于11月25日成立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政权。

它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建立全国性质政权的一次重要尝试,对各根据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中枢指挥的作用,在政治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鼓舞革命群众的斗志,推动革命斗争的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

它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管理国家的初步尝试,在其后近三年时间里,在政权、军队、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

四、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

对此,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

10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结束后,即迅速抽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并将重点置于中央苏区,令驻江西的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实施。

    这时,红一方面军约4万人正在中央苏区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两岸地区活动。

在查明敌情后,中共第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提出,在红军和苏区尚未巩固、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应采取“诱敌深入”方针,并主张红军主力东渡赣江,在地形、群众条件较好,便于尔后发展的赣江以东地区作战。

10月30日,总前委在罗坊会议上通过了毛泽东的上述意见。

11月5日前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以红3军留在赣江西岸分宜、新余地区监视国民党军;率主力陆续东渡赣江,向靠近苏区北端的新淦(今新干)、永丰、崇仁、宜黄之间地区转移。

鲁涤平将先到的7个师又1个旅编为3个纵队,向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两岸进攻,均因红军已先期转移而扑空。

接着以主力转向赣江东岸推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

红一方面军有计划地实行战略退却,除以少数兵力配合群众武装迟滞、消耗“围剿”军,主力于11月中旬逐次向苏区中部转移,于12月中旬退却到宁都县的平田、砍柴冈、安福圩地区,隐蔽待机。

“围剿”军进至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等地,再次扑空,遂转入就地“清剿”,为进攻苏区中心区做准备。

    12月上旬,蒋介石到南昌亲自组织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确定于中旬开始,各路“围剿”军以东固地区为会攻目标,分进合击。

并设立了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鲁涤平兼主任,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

此时,“围剿”军总兵力增至11个师又2个旅,共10万余人。

16日,“围剿”军开始向苏区中心区大举进攻。

28日,鲁涤平即令其深入苏区的5个师向宁都以北黄陂、小布、麻田地区红军发起总攻。

其中张辉瓒率第18师师部及2个旅,于29日由东固孤军冒进龙冈。

30日,红一方面军趁该师于运动中,突然发起猛攻,将其全歼,毙伤俘敌近万人,俘张辉瓒。

第一次反“围剿”首战告捷。

深入苏区的其他各路“围剿”军闻讯退缩。

红一方面军乘胜追击,于1931年1月3日在东韶地区再歼第50师(师长谭道源)1个多旅。

至此,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

此役,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的第一个战役,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苏区人民支援下,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5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取得了反“围剿”的重要经验,使中央苏区得到巩固与扩大。

毛泽东后来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豪迈地写道: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五、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2月,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方针,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大规模“围剿”。

3月下旬,国民党军18个师、3个旅、3个航空队共20万人,分别在雲都(今于都)、赣州、兴国、万安、泰和、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黎川、南丰、康都、建宁等地集结完毕。

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以少数兵力在苏区北部边缘配合地方武装监视国民党军,主力于3月下旬,由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以南地区南移至宁都、石城、瑞金地区,加紧进行反“围剿”的各项准备。

苏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组织、动员人民群众进行坚壁清野和支援红军作战。

4月1日,国民党军分4路开始进攻。

在红军一部协同地方武装和赤卫军、少先队的阻击、袭扰下,行动缓慢,至23日,始进到江背洞、龙冈头、富田、水南、严坊、招携、界上、横石、广昌之线。

    在此期间,中共苏区中央局对反“围剿”的方针和红军作战方向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有的主张红军应分散到苏区外,进行游击战,把国民党军引出苏区;有的主张红军退出中央苏区,转移到云南、贵州、四川建立新苏区。

毛泽东则坚决主张继续采取诱敌深入方针,把敌人引到苏区内,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粉碎敌之“围剿”;并提出先打较弱之敌王金钰部,然后向东横扫,在闽赣交界之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苏区。

最后,中共苏区中央局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4月23日,红一方面军3万余人转到退却终点龙冈、东固地区隐蔽集结,持重待机。

5月10日,国民党军继续向苏区中心区域推进。

13日,王金钰部第28师和第47师1个旅,由富田分两路向东固前进。

红一方面军首长按预定计划,决定趁该敌脱离其富田阵地的极好时机,集中兵力歼敌于运动中。

16日,经一昼夜激战,将其大部歼灭于富田、东固之间地区,取得首战胜利。

接着向东横扫,19日在白沙截歼第47师1个旅的残部和第43师一部,22日在中村歼灭增援之敌第27师近1个旅,27日攻克广昌城,歼守军第5师一部,31日攻克建宁城,歼守军第56师3个多团。

至此,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此役,红一方面军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苏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和地方武装、赤卫军、少先队的紧密配合下,集中兵力,半个月中横扫七百里,连打5个胜仗,共歼国民党军3万余人,并乘胜转入进攻,占领赣东、闽西北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后,毛泽东兴奋地填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六、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6月下旬,蒋介石在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不到一个月,即带着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来到南昌,亲自任“围剿”军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调集3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方针,组织对中央苏区第三次更大规模的“围剿”,企图彻底摧毁中央苏区。

7月1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下达总攻击令。

此时,红一方面军3万余人远离原有根据地,正分散在闽北和闽西一带做群众工作和筹款,一时没有集中起来。

    在严峻的局势面前,毛泽东、朱德决定集中主力,绕道千里,回师赣南,在具有良好群众条件的根据地内部,“避敌主力,打其虚弱”,打破这次大规模“围剿”。

7月10日前后,红一方面军主力在闽赣边收拢后,冒着盛夏酷暑,急行军回师赣南,于28日到达兴国西北的高兴圩,完成了回师集中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军队进入中央苏区后,东奔西走,寻找红军主力决战,却到处扑空。

7月底,蒋介石发现红一方面军主力已集中在它侧背的兴国地区后,立刻集中9个师的兵力,分路向兴国猛扑过来,企图消灭红军主力于赣江东岸。

8月上旬,各路国民党军纷纷向高兴圩地区逼近,重兵密集,把红一方面军主力压缩在以高兴圩为中心的方圆数十里狭小范围内。

红一方面军已处在北、东、南三面受敌和西临赣江的危险境地。

毛泽东、朱德决定实行中间突破,向东面的莲塘、良村方向突进,求歼战斗力较弱的一路敌军,尔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