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7156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份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解析版

广西南宁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6月份考试文科历史试卷

1.尊天、法祖,尚人文、重史乘(史乘:

即正史),构成中华原创性典籍文化的主动脉,显示中国式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这强调的核心思想是

A.传承古制、重史传统

B.尊重自然、恪守古训

C.神化王权、天人合一

D.人文关怀、以史为鉴

【答案】A

【解析】“法祖”说明是传承古制,“重史乘”说明是重史传统,A正确;尊重自然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属于西汉时期思想特点;D中人文关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

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

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从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明清皇帝直接编写起居注,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皇帝对史官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这表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D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B材料所述为唐太宗破坏了皇帝不能查阅起居注的规定,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不是“仁君”的体现,不正确;“起居注”是对皇帝的日常行为进行记载,不具备“劝诫”功能,C不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趋势,即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加以回答,对起居注的态度的变化即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体现。

3.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

这一规定

A.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明显可知土地转让制度化。

这是土地兼并发展后政府的解决措施,从侧面反映了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故A项正确。

“租佃关系日益规范”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

政府的规范行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中知识将土地买卖制度化,并非限制土地买卖,故D项排除。

4.明中后期,过去“天下望其服而知贵贱,观其用而明等威”的规制日益为世俗所冲破,江南“迩来则又衣丝蹑缟者多,布服菲屦者少,以是薪璨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等级观念变动

C.政府经济管制的空前强化

D.百姓生活习俗受到外贸繁荣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迩来则又衣丝蹑缟者多,布服菲屦者少,以是薪璨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等级观念受到挑战,故B项正确。

明代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经济管制的空前强化,而是强调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等级观念变动,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靠商品贸易,而非单指“外贸”,故排除D。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迩来则又衣丝蹑缟者多,布服菲屦者少,以是薪璨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5.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

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

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

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

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

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走私与吏治腐败相关

B.闭关锁国政策使鸦片贸易受阻

C.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

D.鸦片贸易使白银外流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前期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收取规银贿赂,这些腐败统治加剧了列强侵略,潜伏着民族危机,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鸦片贸易受阻,故B错误;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也不能说明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故D错误。

6.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

【答案】B

【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体现出反对满族贵族统治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体现出各五族共和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制的实质,排除A;材料主张“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并非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结合所学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解答。

7.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些书籍。

这表明

A.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

B.持久抗战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

C.国民党重视对持久抗战理论的研究

D.中共率先提出持久抗战的战略

【答案】B

【解析】图片内容分别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国民党陈诚将军的《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和周恩来等人著的《怎样进行持久抗战》,这反映出国共高层人士的抗战主张,这些抗战书籍公开出版发行,某种程度上说明持久抗战方针得到国共双方高层的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共高层对抗战方针的认识,“共同制定”一说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C没有反映出材料的全部信息,排除;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率先提出”,故D项排除。

8.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发言时指出:

“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

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

”这一思想

A.提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表明建国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

C.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

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

【答案】D

【解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董必武关于依法办事的观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故答案为D项。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是《共同纲领》和宪法,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依法治国的方针在改革开放后提出,排除;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点睛: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是伴随着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的集体智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基础。

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并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当然,毛泽东在总结集体智慧并加以理论概括的方面确实作了突出的贡献,所以这一理论成果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而那些属于毛泽东个人的,和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言论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9.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离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

这主要反映出

A.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B.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

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

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说明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要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AD两项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C说法明显错误,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故选B项。

考点:

古代希腊、雅典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0.从1960年到1978年,苏联政府严格控制的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和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大大领先同时期的欧洲甚至美国,专利发明转化速度也世界领先。

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军事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B.苏联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C.适应了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

D.欧美各国更加注重民生

【答案】A

【解析】1960年到1978年处于美苏争霸时期,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这促进了与军事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形成,故A正确;当时苏联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性,并不具有较强的优越性,而且政治制度不属于科学发展的直接因素,故B错误;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并不能解释苏联科学成就领先欧洲、美国的原因,故C错误;欧美各国更加注重民生,缺乏史实依据,且欧美各国的政策重心也不是苏联科学成就领先的直接原因,故D错误。

故选A。

11.18世纪末,有位美国政治家认为,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衣所掩盖,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

该论断的意图是

A.为强化联邦政府权力做辩护

B.呼吁美国人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C.论证民主社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D.主张政府权力要分权与制衡

【答案】A

12.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

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C.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从国际组织投票权的变化可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促使世贸组织出现“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D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没有确立,A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依然存在,B错误;材料论述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是政治民主化,C错误。

点睛: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

秦始皇有汇合地城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

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

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

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

戊戌维新之以前,中西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

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

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

究其实质而言,20世三十是代风靡思想界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正是这种论争的极端形式。

——摘编自陈想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

【答案】

(1)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

(2)特点: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剧烈变化;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带有阶段性和递进性

认识:

持续发展、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体用合一和中外贯通

【解析】

(1)关于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根据材料“”“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经济(农耕发展繁荣)、思想(儒家思想、统一文字)、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对外政策(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地理环境、先进人士的努力等方面回答原因即可。

(2)第一小问,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可知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剧烈变化;根据材料二“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可知是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根据材料二“戊戌维新之以前,中西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

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

”可知带有阶段性和递进性。

第二小问,关于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发展方向方面分析认识即可,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

时间

经济思想

主张

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

重商主义

主张国家于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

自由主义

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凯恩斯主义

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新自由主义

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摘编自颜昌盛《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与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

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具有时代性。

阐述:

工业革命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这使自由主义逐渐取代重商主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使凯恩斯主义逐渐取代自由主义。

由此可见,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是时代变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需要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然后根据自己提取的信息归纳出一个适合的论题,进行论证即可,题目是关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所以选择之后体现其共同的趋势或者共性的东西即可,关键是论证过程要结合所学相关的背景知识,做到论从史出即可。

点睛:

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要求到底是什么,而不能受所练习的题目影响,问什么答什么,注意主题和观点是有区别的。

非常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末屡屡困扰政府的财政危机是促使朝野人士产生税制改革思想的一大动因。

厘金创行于咸丰三年(1853年),其产生是中国财政史上的一件大事。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初时税率为1%,故称厘金。

它主要包括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土药厘四类,其中百货厘收入最大、范围最广,一切日用之物无不在被课之列。

厘金按征收对象可分为两类,即坐厘(课于坐商,属交易税)与行厘(课于行商,属通过税)。

其税率后来不断提高,至光绪年间,普遍增至5%,甚至10%,而实际税率更高。

具体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各省自定税率情况,一是所设关卡密度及课于货物的次数。

这还是指“法定税率”,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附加,其数额往往超过正税。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赋予了洋货免纳厘金的特权。

——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厘金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厘金制度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

(1)历史背景:

战争赔款、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费开支、办洋务、练兵、新政等事业导致政府财政危机的出现;税制改革思想的推动;清末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

(2)特征:

税率不断提高;无统一的课征机构,无统一的法定税率,地方各自为政;厘金中的行厘作为通过税具有重复征收的问题等。

影响:

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加重了工商业者的负担;为官吏贪腐创造了条件;损害了民族工商业的国际竞争力。

【解析】

(1)历史背景:

根据“清末屡屡困扰政府的财政危机是促使朝野人士产生税制改革思想的一大动因”,结合所学得出,战争赔款、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费开支、办洋务、练兵、新政等事业导致政府财政危机的出现;税制改革思想的推动;根据“厘金是一种商业税”,分析得出清末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

(2)特征:

根据“其税率后来不断提高,至光绪年间,普遍增至5%,甚至10%,而实际税率更高”得出税率不断提高;根据“一是各省自定税率情况,一是所设关卡密度及课于货物的次数”分析得出无统一的课征机构,无统一的法定税率,地方各自为政;根据“一是所设关卡密度及课于货物的次数”分析得出厘金中的行厘作为通过税具有重复征收的问题等。

影响:

根据“清末屡屡困扰政府的财政危机是促使朝野人士产生税制改革思想的一大动因”得出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根据“厘金是一种商业税,……一切日用之物无不在被课之列”得出加重了工商业者的负担;根据“一是各省自定税率情况”得出为官吏贪腐创造了条件;根据“赋予了洋货免纳厘金的特权”分析得出损害了民族工商业的国际竞争力。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首先决定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将中国而不是朝鲜摆在了对立的一面。

美国这一行动直接导致毛泽东完成国家统一的计划功败垂成。

本来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从保持政权稳定及良好的国际环境出发,并没有针对美国采取过激的外交方针。

但这一次,毛泽东本性中的革命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

1950年9月15日,美军成功地在仁川登陆,朝鲜的局势发生了逆转,美国迅速转入进攻逼近三八线。

如果听任美军继续北进,中国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将面临美国的严重威胁。

在苏联没有做好与美国开战的准备之前,斯大林想通过中苏之间的同盟条约的约定,希望中国在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革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毛泽东认为如果朝鲜在战争中失败,整个亚洲中西方力量的平衡就会打破,美国将会主导亚太地区。

中国出兵朝鲜后,斯大林曾多次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勇气和决心的“敬佩”。

中国领导人也注意到了,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几年中,苏联改变了对中国援助的谨慎态度,向中国提供156个大型工业企业的项目。

中国在朝鲜战争胜利的经验,为亚洲地区随后发生的几次革命战争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摘编自孟涛《朝鲜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以美国档案文献资料为基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兵朝鲜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美国借朝鲜战争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无视中国主权并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出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苏同盟结成以后,毛泽东不得不考虑苏联的意见和态度;毛泽东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激情的影响;维持亚太政治格局的平衡。

(2)影响:

提高了中国的国威和国际地位;中国的参战赢得了苏联的信任,有利于我国赢得苏联经济上的支持;鼓舞了亚非拉各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斗争;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搁置;导致中美长期对峙对抗等。

(2)影响:

根据所学可知,朝鲜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威和国际地位;根据“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几年中,苏联改变了对中国援助的谨慎态度,向中国提供156个大型工业企业的项目”得出中国的参战赢得了苏联的信任,有利于我国赢得苏联经济上的支持;根据“为亚洲地区随后发生的几次革命战争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得出鼓舞了亚非拉各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斗争;根据“美国这一行动直接导致毛泽东完成国家统一的计划功败垂成”得出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搁置;根据“将中国而不是朝鲜摆在了对立的一面”得出导致中美长期对峙对抗等。

17.【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12年2月,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时说:

“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現。

……”在接到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文后,孙中山又说:

“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

……1912年8月,孙中山又说:

“依我所见,现在时局各方面皆要应付,袁公经验丰富,足以当此因境,故吾谓第二期总统非袁公不可。

且袁公以练兵著名,假以事权,军事必有可观。

——摘自《孙中山与袁世凯》

材料二今袁背弃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会,而同阁(民间)无安民矣;解散国会,而国家无正论矣;……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摘自《孙中山讨袁宣言(1915年5月)》

(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袁世凯有什么贡献?

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评价是否矛盾?

由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

(1)事迹:

赞成共和,就任临时大总统;治国经验丰富,维护政局稳定;创建现代化军队。

变化:

拥护到讨伐;对袁世凯的称呼由“华盛顿”到“民贼”。

(2)不矛盾。

基本原则:

时代性(阶段性),客观性、公正性。

【解析】第

(1)问,“事迹”,由材料一信息“在接到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文后……袁公经验丰富,足以当此因境……且袁公以练兵著名,假以事权,军事必有可观”概括得出:

赞成共和,就任临时大总统;治国经验丰富,维护政局稳定;创建现代化军队等。

“变化”,由材料二信息“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并结合材料一得出:

由拥护到讨伐、称呼由“华盛顿”到“民贼”。

(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评价不矛盾。

“基本原则”,依据所学知识从时代性、客观性、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