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7215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docx

注塑模具脱模机构

第八章脱模机构

胶件脱模是注射成型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脱模质量好坏将最后决定胶件的质量;当模具打开时,胶件须留在具有脱模机构的半模(常在动模)上,利用脱模机构脱出胶件。

脱模设计原则:

(1)为使胶件不致因脱模产生变形,推力布置尽量均匀,并尽量靠近胶料收缩包紧的型芯,或者难于脱模的部位,如胶件细长柱位,采用司筒脱模。

(2)推力点应作用在胶件刚性和强度最大的部位,避免作用在薄胶位,作用面也应尽可能大一些,如突缘、(筋)骨位、壳体壁缘等位置,筒形胶件多采用推板脱模。

(3)避免脱模痕迹影响胶件外观,脱模位置应设在胶件隐蔽面(内部)或非外观表明;对透明胶件尤其须注意脱模顶出位置及脱模形式的选择。

(4)避免因真空吸附而使胶件产生顶白、变形,可采用复合脱模或用透气钢排气,如顶杆与推板或顶杆与顶块脱模,顶杆适当加大配合间隙排气,必要时还可设置进气阀。

(5)脱模机构应运作可靠、灵活,且具有足够强度和耐磨性,如摆杆、斜顶脱模,应提高滑碰面强度、耐磨性,滑动面开设润滑槽;也可渗氮处理提高表面硬度及耐磨性。

(6)模具回针长度应在合模后,与前模板接触或低于0.1mm,如图8.1.1所示。

(7)弹簧复位常用于顶针板回位;由于弹簧复位不可靠,不可用作可靠的先复位。

 

8.1顶针、扁顶针脱模

胶件脱模常用方式有顶针、司筒、扁顶针、推板脱模;由于司筒、扁顶价格较高(比

顶针贵8~9倍),推板脱模多用在筒型薄壳胶件,因此,脱模使用最多的是顶针。

当胶件周围无法布置顶针,如周围多为深骨位,骨深15mm时,可采用扁顶针脱模。

顶针、扁顶针表面硬度在HRC55以上,表面粗糙度Ra1.6以下。

顶针、扁顶针脱模机构如图8.1.1所示,设置要点如下:

(1)顶针直径dØ2.5mm时,选用有托顶针,提高顶针强度。

(2)扁顶针、有托顶针KH。

(3)顶位面是斜面,顶针固定端须加定位销;为防止顶出滑动,斜面可加工多个R小槽,如图8.1.2所示。

 

(4)扁顶针、顶针与孔配合长度L=10~15mm;对小直径顶针L取直径的5~6倍。

(5)顶针距型腔边至少0.15mm,如图8.1.2所示。

(6)避免顶针与前模产生碰面,如图8.1.3所示,此结果易损伤前模或出

披峰。

顶针位的布置原则(另见5.5节)。

8.1.1顶针、扁顶针配合间隙

顶针、有托顶针、扁顶针配合部位

如图8.1.4图8.1.5图8.1.6所示,配合要

求如下:

 

(1)顶针头部直径d及扁顶针配合尺寸t、w与后模配合段按配作间隙0.04mm配合。

(2)顶针、扁顶针孔在其余非配合段的尺寸为d0.8mm或d10.8mm,台阶固定端与面针板孔间隙为0.5mm。

(3)顶针、扁顶针底部端面与面针板底面必须齐平。

(4)如图8.1.7所示,顶针顶部端面与后模面应齐平,

高出后模表面e0.1mm。

8.1.2顶针固定

(1)固定顶针一般是在面针板加工台阶固定,如图8.1.4所示。

为防止顶针转动,常

用方式有两种:

一种顶针轴向台阶边加定位销定位如图8.1.8所示;另一种横向加定位销定位如图8.1.9所示。

图8.1.9

图8.1.8

 

(2)无头螺丝固定,如图8.1.10所示,此方式是在顶针端部无垫板时使用,常用在固定司筒针和三板模球形拉料杆上。

图8.1.10

 

8.2司筒脱模

司筒脱模如图8.2.1所示,司

筒常用于长度20mm的圆柱位脱模。

标准司筒表面硬度HRC60,表面粗

糙度Ra1.6。

另外,司筒的壁厚应

1mm;布置司筒时,司筒针固定位

不能与顶棍孔发生干涉。

8.2.1司筒配合要求

司筒脱模配合关系如图8.2.2图8.2.3所示,配合要求如下:

 

(1)司筒与后模配合段长度为L=10~15mm,其直径D配合间隙应0.04mm。

(2)其余无配合段尺寸为D0.8mm。

8.2.2大司筒针固定

司筒针固定于底板上,通常使用无头螺

丝如图8.2.1所示。

当司筒针直径d8mm或

5/16时,固定端采用垫块方式固定,如图

8.2.4所示。

 

8.3推板脱模

推板脱模如图8.3.1所示。

此机构

适用于深筒形、薄壁和不允许有顶针

痕迹的胶件,或一件多腔的小壳体(如

按钮胶件)。

其特点是推力均匀,脱模

平稳,胶件不易变形。

不适用于分模

面周边形状复杂,推板型孔加工困难

的胶件。

8.3.1机构要点

推板脱模机构要点:

(1)推板与型芯的配合结构应呈锥面;这样可减少运动擦伤,并起到辅助导向作用;

锥面斜度应为3~10,如图8.3.2所示。

(2)推板内孔应比型芯成形部分(单边)大0.2~0.3mm,如图8.3.2所示。

 

(3)型芯锥面采用线切割加工时,注意线切割与型芯顶部应有0.1mm的间隙,如图

8.3.3所示;避免线切割加工使型芯产生过切,如图8.3.4所示。

(4)推板与回针通过螺钉连接,如图8.3.1所示。

(5)模坯订购时,注意推板与边钉配合孔须安装直司(直导套),推板材料选择应相同

于M202。

(6)推板脱模后,须保证胶件不滞留在推板上。

8.3.2推板机构示例

(1)如图8.3.4所示,此模一件多腔,线切割加工型芯、推板、固定板。

推板模通常

采用球形拉料杆,浇道只在前模开设,如图8.3.5所示。

此推板模线切割线将米仔位留在型芯内,防止胶件滞留在推板上,如图8.3.6所示。

 

 

(2)如图8.3.7所示,此推板模固定板在推板内。

特点:

使后模板B变小,减少线切割

加工量。

模具上固定板用螺钉、圆柱销与托板连接,结构如图8.3.8所示。

线切割加工线将圆柱位留在型芯内,使胶件能顺利脱模,如图8.3.9所示。

 

 

8.4推块脱模

对胶件表面不允许有顶针痕迹(如

透明胶件),且表面有较高要求的胶件,

可利用胶件整个表面采用推块顶出,如

图8.4.1所示。

8.4.1机构要点

推块脱模要点:

(1)推块应有较高的硬度和较小的表面粗糙度;选用材料应与呵镶件有一定的硬度

差(一般在HRC5度以上);推块需渗氮处理(除不锈钢不宜渗氮外)。

(2)推块与呵镶件的配合间隙以不溢料为准,

并要求滑动灵活;推块滑动侧面开设润滑槽。

(3)推块与呵镶件配合侧面应成锥面,不宜

采用直身面配合。

(4)推块锥面结构应满足如图8.4.2所示;

顶出距离(H1)大于胶件顶出高度,同时小于推

块高度的一半以上。

(5)推块推出应保证稳定,对较大推块须设置两个以上的推杆。

8.4.2推块机构示例

(1)胶件如图8.4.3所示,推块机构如图8.4.4所示。

此机构考虑推块脱模面积大,顶

力均匀特点,采用内、外推块顶出,使脱模平衡。

 

(2)胶件如图8.4.5所示,胶件要求不能有顶针痕迹;推块机构如图8.4.6所示。

此机

构应用镶件推块脱模,推块痕迹均匀的特点。

 

(3)透明胶件不能有顶针痕迹,采用推块机构脱模,如图8.4.7所示。

 

8.5二次脱模

为获得可靠的脱模效果,分解胶件脱模阻力,经二次脱模动作,来完成胶件出模的

机构称二次脱模机构,如图8.5.1所示。

 

二次脱模机构示例:

(1)胶件如图8.5.2所示,两骨间有半圆凹陷,被后模

型腔包紧。

脱模机构如图8.5.3所示,第一次脱模使胶件脱

出后模型腔,为强脱变形提供空间;第二次脱模,由顶针脱

模,胶件半圆凹陷位强脱出型芯推块。

该机构运动过程:

一次脱模四块顶针板都运动,带着顶针、型芯推块同时运动,

脱模距离h,使胶件脱出后模型腔,一次脱模完成。

当继续

运动至摆块碰上限位面后,摆块摆动使上面两块针板快速运动,带动顶针脱出胶件,完成二次脱模。

此机构须注意:

h1>h,H>10mmh1(二次脱模运动距离)。

 

(2)胶件上入浇口、行位分模线如图8.5.5所示。

由于潜浇道须设在斜顶行位块上,穿过斜顶块入胶,

模具需实现浇道先脱出斜顶块,模具采用二次顶出机

构如图8.5.6所示。

该机构第一次脱模时,拉料杆使浇

道不动,顶针、斜顶脱出胶件M距离,使胶件与潜浇道

断开,潜浇道从斜顶行位块中变形后脱出,第一次脱模结束。

第二次脱模四块顶针板都动,顶出胶件、浇道脱出后模型腔。

需注意,为保证潜浇道脱出斜顶块,须M>S(潜浇

道长度)。

 

8.6先复位机构

当行位型芯与顶针位在开模方向上投影相重合,是发生干涉的必要条件。

先复位机

构是保证行位(型芯)复位时,避免与顶针发生干涉,如图8.6.1所示。

 

如图8.6.2所示,为避免行位型芯与顶针发生

干涉,须满足的条件是:

当行位型芯顶端与顶针投影重合时,行位型

芯与顶针垂直方向应有间隙,即F>f;行位继

续行入距离C,同时顶针退回距离f;

此时fCctg可避免干涉,不需先复位机构;

当fCctg会发生干涉,必须增设先复位机构。

摆块先复位机构:

如图8.6.3所示,为防止行位型芯与顶针合模时发生干涉,常用摆块先复位机构。

机构在合模过程中,复位杆先推动摆块,摆块迫使压块回动,从而带动顶针板完成先复位。

机构复位杆长度须保证ZA+15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