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7343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

人教版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武警官兵多日奋力扑救,云南森林大火得到基本控制,因而不再生灵涂炭。

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

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D.扬州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2.                       对联测试题

1.一位同学写了一副对联总结这次学习活动的感受,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

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①  ,从古至今,  ②  同甘苦;

国家战略,  ③  ,万里华夏  ④  。

A.①民族摇篮   ②炎黄一脉   ③自西向东   ④共铸就

B.①复兴大计  ②炎黄一脉   ③自西向东   ④共担当

C.①复兴大计   ②一脉炎黄   ③由上到下   ④共铸就

D.①民族摇篮   ②一脉炎黄   ③由上到下   ④共担当

2.为了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上联,下面同学们对出的下联中,内容和形式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C

上联:

冰雪北京,静候体坛盛会       

下联:

       

A.苍茫大地,笑容靓丽绽放               B.飞天舞袖,笑看跳台健儿

C.湖山新厂,喜迎冬奥群英               D.首钢跳台,有我追梦身影

3.宣传组打算用古诗词的意象创作一副对联,印在书签上作为纪念品赠送给观众。

下面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D

上联:

明月 ① ,长亭一曲,过客离愁 ② 

下联:

清风 ③ ,细雨千弦,旷野归鸿 ④

A.①醉人 ②不禁秋 ③映江 ④都入酒

B.①映江 ②不禁秋 ③醉人 ④都入酒

C.①醉人 ②都入酒 ③映江 ④不禁秋

D.①映江 ②都入酒 ③醉人 ④不禁秋

4.有同学搜集了很多孔庙中的对联,但是弄混了两副。

下面按上下联顺序组成的两副对联中,最恰当的是(2分)D

①杏坛礼乐冠华夷        ②至圣无域泽天下

③威德有范垂人间        ④泗水文章昭日月

A.上联①下联④ ;上联③下联②      B.上联①下联③ ;上联②下联④

C.上联②下联①;上联④下联③     D.上联④下联①;上联②下联③

 

5.游览故宫时,一位同学找到四幅对联,记不清哪幅是贴在上书房(皇子读书的地方)的对联,请你帮他找出来。

(2分)B

A.绿水亭前罗带绕  碧山窗外画屏开

B.立身以至诚为本  读书以明理为先

C.满字一如心得月  梵言半偈舌生莲

D.座右图书娱画景  庭前松柏蕴春风

6.下面是某同学有感于“港珠澳大桥”和“大兴国际机场”两项辉煌成就写的一副对联。

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

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B

中华_①_,凌波入海连三地;

世界奇观,展翅_②_越五洲。

A.①壮观 ②飞翔     B.①壮举 ②飞天

C.①壮观 ②飞天     D.①壮举 ②飞翔

7.下面是王华同学为长征写的一幅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字,请你为他填入一个恰当的字。

(3分)

金沙雪岭,金戈铁马,长征示红军铁骨。

赤水冰河,银枪冷箭,革命 展  战士英姿。

 

8.有一位同学在参观完“壮丽七十载,奋进新时代”的图片展后,把有关内容整理成了一副对联。

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嫦娥奔月,蛟龙探海,神州同心  ①  ;

北斗穿云,快舟凌空,华夏  ②  谱新篇。

A.①歌盛世    ②聚力       B.①歌盛世     ②富强

C.①歌繁荣     ②聚力        D.①歌繁荣      ②富强

9.传统楹联常引用《诗经》中的语句。

济南历下亭有一副对联,上联就引了《诗经》中的语句,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2分) B

春光大不同,看       ,抱荷无与青山老

风气何其古,闻诗声朗朗,

A.雨雪霏霏   把盏犹吟名士多     B.杨柳依依   把盏犹吟名士多

C.杨柳依依   掩卷常思绿水绕     D.雨雪霏霏   掩卷常思绿水绕

10.下面是第四组同学研究“山水与对联”时所搜集的对联。

请你任选两处名胜,推测这两处名胜张贴的对联各是什么。

(只填序号)(2分)

.A.②⑥   B.⑧⑦   C.⑤③   D.①④

①剪一片白云补衲      ②青山不墨千秋画

③一城春色半城湖      ④邀半轮明月看经

⑤四面荷花三面柳      ⑥流水无弦万古琴

⑦万木长毫挺笔端      ⑧一池浓墨盛砚底

A.安徽黄山         上联:

        下联:

       

B.新疆天池         上联:

        下联:

       

C.山东济南大明湖   上联:

        下联:

       

D.甘肃兰州白塔寺   上联:

        下联: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桅杆(wéi)    镌刻(juān)   溃退(kuì)    瞥见(piē)

B.要塞(sài)     解剖(pāo)   惊骇(hài)     歼灭(jiān)

C.踱步(dú)     绯红(fēi)     诘责(jié)       窒息(zhì)

D.滞留(zhì)    粲然(càn)    踌躇(chóu)    翘首(qiào)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学会读书,不仅需要搭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__________这种方法会让你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书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①如果有了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就可以从全局把握一本书。

②你可以设想自己就是作者,他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③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作者的思维框架,画个思维导图。

④合上书本,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⑤你也要锻炼用一句话把作者的思想用更适合你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述出来。

A.②④③①⑤

B.②④③⑤①

C.③②④①⑤

D.③②④⑤①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雨后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的彩虹和清新的空气。

B.岸上尚且提心吊胆,更何况筏子上的人们呢?

C.唐诗中积极迸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D.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

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

“蔗饧”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

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

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

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

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

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

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

“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

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

《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

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

“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6.选文主体部分以________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

7.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8.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9.说明文的标题通常是点明说明对象,根据这个原则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0.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诺亚方舟,在太阳熄灭前起航

万物生长靠太阳,万物的毁灭也取决于太阳。

在《圣经》记载的传说中,诺亚一家得到神谕,建造巨舟保全了人类和所有的动物代表。

未来的人类如果面临这样的天地巨变,能否也把地球改造成一艘方舟,载着所有生灵逃离火海?

未雨绸缪的人们纷纷为未来做打算,总有人比普通人看得更远些。

现在就有这样的科学家,其目光投向了“太阳系遭遇灾变后,人类向何处去”这样的远景问题。

太阳虽然不是宇宙的中心,但它却是我们最重要的恒星。

它给地球带来光和热,既是光明的来源,也是生命的源泉。

即便是这样一颗母亲般慈祥的恒星,也会因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变得越来越狂暴。

现在每隔十年一次的太阳黑子活动期只是干扰全球的无线电信号,令航空和通讯不便而已。

在遥远的将来,它的咆哮将撕毁地球生命脆弱的保护层——磁层与臭氧层。

届时太阳对人类造成的损伤可就不是皮肤癌这么简单了。

虽然现在太阳尚在温和而有节制地发光发热,但再过50亿年,太阳将开始慢慢转变成一颗膨胀的红巨星。

它的外层气体将会不断膨胀。

70亿年后,太阳的体积和亮度达到最大值,那时,太阳的外壳将会吞没整个地球。

未来的地球人如何避免被太阳烤焦的命运?

这不是科幻片中的假设,而是恒星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

在距今40亿年后,太阳的亮度将增加11%,与之对应的是地球陆地温度乎均上升到大约50摄氏度(相当于现在沙漠中的最高气温)。

海洋因温度升高,海水会慢慢蒸发掉。

可以想象,不少植物和动物将很难适应这种温室环境,不过一些被称作古生菌的单细胞有机体将会幸存下来。

稍后不久,一旦水蒸气进入大气层,太阳发出的紫外线将导致水分子分裂构成生命细胞所需的氫将会慢慢泄漏到太空中。

一种可能的方法将是利用火箭移居到其他行星上。

假设届时地球人仍像现在一样多。

再假设那时运能力最大的载人航天器仍是航天飞机(每次载6人)。

然而要运走67亿人大约要发射10亿架次航天飞机。

即使每天发射1000架航天飞机,也需要2700年才能将所有地球人运往太空。

人们到达新驻地后,生活方面又会遇到麻烦。

移居到其他行星需要将这些行星地球化,才能为地球移民提供生活所需的食品、水和氧气。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蜗牛一样,带着地球家园一道移民呢?

为了躲过太阳爆发的灾难,圣克鲁兹加州大学的格雷格·劳林和他的同事丹·柯里肯斯基,以及密歇根大学的天文学家佛瑞德·亚当三人为地球选择了一个最终目的地。

那是一条围绕太阳的轨道,该轨道与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现在的轨道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的1.5倍,相当于现在的火星轨道。

将地球移到该轨道上,大约需要将地球的轨道能量增加30%。

他们表示,通过改变遥远太阳系的冰体的轨道,让它们从地球附近经过,将它们的一些轨道能量转移给地球,可以实现推动地球的目的。

(本文有删改)

11.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1)因恒星的客观规律,距今40亿年后,太阳的亮度将增加11%,地球的陆地平均温度也将大约上升50摄氏度。

(2)根据现有的科技,作者认为人类移民其他行星的唯一技术难题是通过火箭运送67亿人需要2700年,在时间上经受不起。

13.作者推测,在遥远的将来太阳将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

14.继美国好奇号登陆火星探索火星生存环境后,印度也发射探测器到火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也紧锣密鼓地制订火星探索计划。

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各国探索火星有哪些意义?

三、句子默写

15.默写。

(1)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3)夕阳西下,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老来处境艰难,尚思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6.“鬓先秋”的意思是_________。

1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觅封侯”用班超典故表达建功立业之志。

B.“关河”两句表明作者已长期不受重用。

C.“胡未灭”三句抒写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

D.“此生”三句表达作者对人生易老的感慨。

五、课外阅读

文言文阅读

敦颐为分宁①主簿

周敦颐,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

惊曰:

“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

地名。

②手版:

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宜。

18.解释下则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狱久不决(_____)

(2)众莫敢争(_____)

19.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20.选文通过哪两件事表现了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综合性学习

21.(场景三﹒献策班级标语)

班会课上,同学们还讨论了班级标语的制定。

请发表你的看法,填在横线上。

亮亮: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计划选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作为标语贴在教室,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方方:

我觉得可以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正如刚才所说,初中学习需要经常整理与反思才能消化并巩固知识。

这句话作为标语可以时刻提醒同学们按时复习。

我:

方方说得很对。

我觉得还可以用“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学习,我们需要完成一次次的知识答卷;成长,我们需要完成一次次的人生答卷……请以“答卷”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不套作,不抄袭,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姓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二、现代文阅读

1、

2、

三、句子默写

1、

四、诗歌鉴赏

1、

五、课外阅读

1、

六、综合性学习

1、

七、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