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28161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专题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中主要的天体类型的名称: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3、恒星的特征:

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氢和氦。

4、星云的特征: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5、行星的特征有:

围绕恒星运行,自身不能发光。

6、卫星:

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

7、彗星:

围绕恒星运行的呈云雾状独特外貌的天体。

著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的周期是76年。

8、流星体:

宇宙中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9、按空间范围由小到大简述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目前人类所能观察到得最大宇宙范围是总星系)。

10、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他小天体。

11、太阳系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距日近,质量小,密度大,中心有铁核,统称为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体积和质量大,平均密度小,称为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最远称为远日行星。

13、太阳系八颗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

共面性;近圆性;同性性。

14、太阳系小天体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15、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

16、太阳系中,没有卫星的行星是水星和金星。

最小的行星是水星,最大的行星是木星。

17、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近日点,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速度较慢。

18、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由内向外依次是:

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19、太阳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产物是太阳黑子,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产物是耀斑、日珥,日冕层上的太阳活动产物是太阳风。

20、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耀斑,活动周期约为11年。

21、太阳活动产生的影响有:

1)当黑子和耀斑增多时,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会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2)太阳活动剧烈时,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太阳风会造成两极地区上空出现极光现象。

4)太阳活动异常会使全球天气和气候异常。

22、地球上存在生命其中部分条件是:

1)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气温适宜(全球平均15°),大部分地区分布着液态水;

2)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产生适度的引力,形成包围地球的适宜的大气圈,其成分非常适合生物呼吸;

3)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上昼夜更替与季节轮回的节奏适度;

4)地球处在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专题二、月球

1、月球表面最明显的特征是:

(月表起伏不平),环形山密布。

2、地球上人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月球半球,原因:

月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方向也一致。

3、月球质量小,引力小:

①月球上没有上大气,因此没有光的散射,白天漆黑,星星格外明亮;声音不能传播,寂静无声;昼夜温差大;众多陨石坑,环形山广布。

②月球没有水。

4、月相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

5、(书本15页月相成因图)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相是新月,农历时间为初一。

上弦月(日、地、月连线呈90°)农历时间为初七、初八。

当月球和太阳分处地球两侧时,月相为满月,农历时间为十五、十六。

下弦月(日、地、月连线呈90°)农历时间为二十二、二十三。

月球绕地球一周,月相变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月,平均时间为29.53日。

6、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初一)时,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十五、十六)时,但日食、月食并不会每月都发生,原因是月球的公转轨道面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不在同一平面。

7、潮汐现象主要由月球的引潮力引起,每当新月(初一)和满月(十五、十六)时,潮汐为大潮,(原因:

日地月在一直线,且太阳和月球引潮力叠加);每当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潮汐为小潮。

(原因:

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相垂直,太阳的引潮力会削弱月球的引潮力)

(8、潮汐对沿海地区地理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潮汐作用加强海岸侵蚀、顶托河水入海、影响海洋生物分布;利用潮汐规律进行捕鱼和晒盐;发展滩涂水产养殖,潮汐还是宝贵的动力资源。

潮汐对海洋运输尤为重要,巨型船舶利用涨潮时的高水位进出港口。

专题三、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1、太空探索的历程:

1957年,原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人类从此进入太空时代。

1961年,原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进行了人类第一次载人(加加林)航天飞行。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着落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

1981年4月,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目前已经从地月系、太阳系、逐步进入银河系。

2、太空探索的意义:

开发利用太空资源:

1)空间资源2)太阳能资源3)矿产资源

4)环境资源:

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等特殊条件

专题四、地球运动

1、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叫地球自转。

自转周期:

太阳日:

24小时;恒星日(自转真正周期):

23小时56分4秒。

俯视图:

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2、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

除南北极点为零以外,各地角速度相同。

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而异,从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逐渐减小。

3、经线能指示南北方向,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是0°经线。

4、纬线能指示东西方向,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5、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

时区数×15°。

6、每个时区的区时都采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7、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个小时,相隔几个时区,区时相差几个小时。

8、日界线为180°经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

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要

加一天。

9、北京时间采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

10、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11、黄赤交角是赤道面和黄道面(公转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交角,

目前度数是23°26ˊ。

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变大、寒带变大

1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有二次阳光直射。

南、北回归线地区,一年中有一次阳光直射。

北回归线地区以北,南回归线地区以南地区,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现象。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并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分布规律:

冬至到夏至,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夏至最大,冬至最小。

夏至到冬至,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现象。

3)昼夜长短变化和极昼极夜现象:

①春分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昼夜等长。

②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北到处是极昼现象。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以南到处是极夜现象。

③冬至日:

相反

④太阳直射南、北哪一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该半球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另半球相反。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纬度越高,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4)四季的更替:

从天文角度来说: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专题5、板块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处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带,多地震、火山。

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见书本44页图):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版块、南极洲板块。

2、阅读书本44页板块分布图,理解板块的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

3、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往往形成海沟、

弧状岛链、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的海沟与弧状岛链是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南极洲板块挤压美洲板块导致安第斯山脉隆起。

4、洋脊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带,大洋地壳的诞生处,距洋脊越近,海底岩石年龄越轻。

5、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叫震中。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6、地震发生时,能量从震源处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纵波(速度快)先于横波到达地表,在震中区,人们先觉察到的是上下颠簸,接着觉察到的是左右摇晃。

7、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级升高二级,能量就增加约900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8、地震造成的破坏强弱程度叫地震烈度。

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建筑物质量、地质构造等等。

9、世界上主要由两大地震带:

其一为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约80%的地震,其二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专题6、岩石与矿物

10、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岩浆在地球内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矿物晶粒较粗,最常见的侵入岩的是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矿物晶粒细小或不成晶粒,岩石中多气孔,最常见的喷出岩是玄武岩。

11、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岩层中常保存沉积时期的动植物化石。

沉积岩的种类有

石灰岩(重要)、(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生物岩(如煤炭)。

12、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新的岩石叫变质岩。

石灰岩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大理岩岩,石英砂岩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石英岩。

13、地壳中最多的三种化学元素是氧、硅、铝。

专题7、地貌

1、主要地貌类型有:

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

2、河流上游流水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河流中游往往形成曲流,河流的凹岸不断遭受侵蚀,泥沙在凸岸不断堆积;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强盛,往往形成三角洲或冲积平原。

3、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岩分布地区,我国喀斯特地貌尤以西南各省区最为突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的桂林山水。

4、黄土地貌以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最典型,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原因是:

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在暴雨冲刷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5、等高线密集表示地表坡度较大,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就表示这儿是陡崖,若有河流流经可能形成瀑布。

6、地表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

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

7、平原是指海拔高度不超过200米的低平地区;丘陵是指山峰的海拔高度低于50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坡度较缓的地区;山地是指山峰的海拔高度超过500米,相对高度大于200,坡度较陡地区;高原是指海拔超过500米,顶部较平缓的地区;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表示该地为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8、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称其为鞍部。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表示该地为山峰。

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位指向低处表示该处是山脊。

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位指向高处表示该处是山谷。

9、湿润的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干旱的平原、盆地适合发展畜牧业,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薄,适合发展林业。

10、制约青藏高原建设的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是高寒、缺氧、多冻土。

 

专题8、大气物质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主要氮、氧)、水汽、尘埃。

2、水汽和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和水汽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吸收紫外线,是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伤害。

3、大气垂直分层由下而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4、对流层特征:

①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原因是热量来自地面,平均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5℃(原因:

近地面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

热带地区,对流层厚度较厚,夏季,对流层厚度较厚。

②对流层中水汽、尘埃多。

③对流运动显著,④形成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化。

5、平流层特征:

①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原因是臭氧吸收紫外线;②平流层大气作水平运动,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原因是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大气水平流动。

6、中间层又称高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7、热层又称电离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急剧上升,原因:

吸收紫外线。

该层能反射无线电波,也会出现美丽耀眼的极光。

8、大气圈的保温作用:

地表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而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大气,近地面大气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回给大地(大气逆辐射),正因为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大气的保温作用得以实现,即使在夜间降温也不会太多。

专题9、行星风系

1、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2、地表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受热地区气温高,暖空气会作上升运动,形成低气压;受冷地区气温低,冷空气会作下沉运动,形成高气压,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形成风。

3、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原因:

白天,山顶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山谷,气温低,形成高气压,风由山谷沿着山坡吹向山顶。

)夜晚吹山风,(原因:

夜晚,山顶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山谷,气温高,形成低气压,风由山顶沿着山坡吹向山谷。

4、沿海地区,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原因:

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

风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相反。

5、大气环流的意义:

把热量和水分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汽、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

6、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

(左图)

7、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在一年中会作周期性移动,七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一月南移

8、高气压控制地区,气流以下沉为主,是降水较少的地区,南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大陆中西部,大多是炎热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

9、低气压控制地区,气流以上升为主,是降水较多的地区,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60°附近地区,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气流辐合上升,形成锋面雨,也是降水较多的地区。

10、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地区,形成常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11、热带稀疏草原气候是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

12、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湿润。

1)热带雨林气候:

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成因: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分布:

赤道附近

2)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

全年高温,干季湿季交替。

成因:

受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之间。

3)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

全年高温,有明显旱季和雨季。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影响。

分布: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4)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

全年高温少雨。

成因:

受副热带高气压或内陆信风控制。

分布: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中西部地区。

5)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分布:

亚洲东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6)地中海气候:

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成因:

副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分布:

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

7)温带海洋性气候:

特点:

冬不冷夏不热,全年湿润。

成因: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分布:

南北纬40°--60°大陆西部。

8)温带季风气候:

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分布:

亚洲东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专题10、季风

1、季风气候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

(读书本89页:

亚洲季风图)

东亚季风

亚欧大陆气压分布

太平洋气压分布

风向

特点

形成原因

夏季

印度低压(也称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东南风

温暖湿润,给东亚各地带来丰沛降水

海陆热

力差异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也称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偏北风

寒冷干燥

南亚季风

风向

特点

原因

夏季

西南风

高温潮湿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夏季,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风)

冬季

东北风

温暖干燥

2、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地区,一年中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变化,夏季降水若过于集中,容易导致洪涝灾害。

季风区,夏季大多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偏高,冬季大多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偏低。

3、季风气候最大的优点是:

雨热同期,夏季热量、降水充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季风气候的不足是:

夏季风强弱变化是发生旱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长期滞留北方,往往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长期滞留南方,往往出现南涝北旱;冬季风控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强大的冬季风南下,常给一些地区造成低温冷害;我国北方春季普遍少雨,华北更是“春雨贵如油”。

4、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4、5月雨带在南岭(广东、福建等地);6、7月在江淮地区,7月中以后移至华北东北,江淮地区进入伏旱

 

专题11、台风、寒潮、梅雨

1、(书本95页气旋图和99页反气旋图)

气旋

气压分布

低气压

水平气流

四周流向中心

北半球水平气流

逆时针

南半球水平气流

顺时针

垂直(中心)气流

上升运动

天气状况

阴雨天气

典型天气

台风

反气旋

气压分布

高气压

水平气流

中心流向四周

北半球水平气流

顺时针

南半球水平气流

逆时针

垂直(中心)气流

下沉运动

天气状况

晴朗干燥

典型天气

伏旱、寒潮

2、台风是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多产生于北纬50—200之间的热带洋面。

影响我国的台风多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主要影响我国的

东南沿海地区,造成狂风、暴雨、巨浪等。

3、寒潮主要发生在秋末到初冬季节,寒潮的发源地主要是西伯利亚地区,寒潮给各地带来大风、霜冻、暴雪、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4、冷锋天气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天气转好、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5、暖锋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暖锋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6、梅雨的性质是准静止锋,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北上的暖气流与南下的冷气流势均力敌,相持于江淮,出现阴雨连绵、闷热潮湿的天气。

专题12、人类活动和气候

1、主要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一氧化氮、氟利昂等,二氧化碳的主要来自矿物燃料、森林火灾、生物呼吸等。

气候变暖引起冰川融化增多,海平面上升、岛屿和沿海低地淹没;改变各国农牧业结构,台风增加;传染病流行等。

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

2、酸雨的主要成因:

燃烧矿物能源,排放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地面,当PH值小于或等于5、6时,称为酸雨。

酸雨对环境会造成哪些危害?

导致森林枯死、土壤酸化、腐蚀建筑、淡水生物死亡等。

措施:

优先使用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啊,利用新技术,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3、平流层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的减少主要与人类使用氟利昂有关,臭氧洞最严重出现在南极上空。

臭氧减少,甚至出现臭氧洞会产生哪些危害?

过强紫外线辐射,影响人体健康,生物生长;加快橡胶制品老化、燃料褪色等。

4、城市热岛效应:

城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城区气温高,空气作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郊区气温低,空气作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风由郊区吹向城区。

解决城市热岛最有效的措施有:

除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外,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

 

四周流向中心

水平气流

四周高中间低

专题13、水循环

1、地球上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2、水循环有哪三种类型:

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包括的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人类对水循环施加影响最多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具体措施:

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地区分布)

3、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层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水循环是“调节器”,调节各圈层之间的热量和水分;水循环是“雕塑家”,通过侵蚀、搬运、堆积塑造地表形态;最重要的体现在水循环还补充和更新了陆地的淡水资源。

4、河水补给主要类型有:

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

5、我国东南地区的河流,河水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夏秋季为洪水期,冬春季为枯水期。

6、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河水补给以积水融水为主,形成春汛,夏季河水补给以

雨水补给为主,形成夏讯,其中夏季为主汛期,径流在一年中出现二次高峰。

7、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冬季气温低,往往会断流,夏季,气温高,河水补给以冰川融水、

积雪融水为主,形成夏汛,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化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专题14、珍贵的淡水资源

1、水资源指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淡水,主要包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世界径流资源最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三大热带雨林区(原因:

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多)。

径流资源最缺乏地区有非洲北部、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和中亚,北美洲西南部等地区。

(原因:

南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压控制或远离海洋或寒流影响,降水少)

4、河流径流季节分配均匀的气候区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5、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季节分配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原因:

大部分地区盛行季风气候)。

空间分布特点: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原因:

南方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东部为季风区,距海洋近)。

6、我国最缺水的是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

7、导致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干旱、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人为因素有用水量增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等。

(解决措施:

专题15、洋流

1、洋流按成因分类有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三种。

2、风海流的成因:

在盛行风的吹拂下,表层海水作大规模流动。

3、暖流是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也就是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

4、西风漂流按成因属于风海流,秘鲁寒流按成因属于补偿流,直布罗陀海峡处洋流按成因属于密度流。

5、洋流产生的地理意义:

⑴洋流对全球热量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暖流将低纬度的热量输送得到了高纬度地区。

⑵洋流影响沿岸地区的气候:

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学会判断表层海水等温线图上的暖流或寒流及其流向。

对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有显著影响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常年受西风带影响也有关系,分布广与西欧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有关)。

对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有影响的洋流有:

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⑶洋流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易发生搅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吸引鱼类觅食,形成渔场,如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相遇形成北海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