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8209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6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2

2011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精品教案

必修二第二单元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单元解读】

一.高考目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单元复习

《氓》是一首叙事诗。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难把握,难点在于对三四两节的比兴句所体现出的高度艺术技巧的认识和体会。

这个比兴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由叙述婚前的恋爱生活自然过渡到婚后生活。

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海阔天空的联想、想象,举出一些用了类似手法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来,如电影《魂断蓝桥》里,男主人公罗伊被误传阵亡,女主人公玛拉堕入生活最底层,至此故事发展告一段落;下一个故事段落是几年后,罗伊归来,和玛拉意外地在火车站重逢。

两个故事段落之间,影片即用了几个自然风景画面加以间隔。

同时,这个比兴句取譬自然而有余味,用桑叶的润泽和枯萎比女子容颜的丰美和衰老,和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贴切。

《采薇》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卒的生活和感情。

士卒们长期戍守边防,总也不能按照原定的期限回家,不满的情绪自然会产生,不过他们也知道,使他们无法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原因是外敌入侵,因此,他们还是以饱满而自豪的情绪参加战斗。

最后,当他们真正踏上归途时,内心里真是悲喜交集,难以言表。

这首诗“怨而不怒“、悲而能壮的风格和情调,我们在后世(尤其是唐朝)边塞诗中也能体味到,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等等。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士卒复杂的内心情感时,要掌握好“度”,不要过于偏向某一点,以免“失真”。

诗的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可再结合以前学过的《诗经》里的诗歌,对这种手法略加分析、探讨。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抒情长诗。

课文里所节选的部分,是诗人屈原抒发感情和表白心志最直接、最强烈的部分,也是他正直人格和不屈品质表现得最为充分、突出的部分。

读起来,非常具有感染力。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乐府民歌性质的诗歌,产生于东汉末年。

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很高,给人以美的享受。

1.动人的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刘兰芝聪明、勤劳,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同时,她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

2.故事的意义。

一对彼此深爱着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生生拆开,并最终为了捍卫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

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

牛郎和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满心指望能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强大的破坏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破坏力眼里有所谓的“法”“理”,却看不到“情”。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为看不惯儿媳妇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她赶走,儿媳妇长时间的委曲求全、儿子的恳求都丝毫不能打动她。

在她身上,封建家长的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

3.民歌风味。

除了诗歌开头的起兴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外,这首诗的民歌风味突出体现在铺排手法的大量运用上。

《诗三首》

《诗三首》里选的是《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涉江采芙蓉》一诗,一般认为是写游子思念远在家乡的爱人的。

折花赠给远方的亲朋,这种习俗,在古代诗歌里多有体现。

这首诗里“芙蓉”“兰泽”等字眼,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关于这首诗,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

“涉江采芙蓉”是不是实有的行为?

联系《古诗十九首》里另外一首诗,我们会认识得更清楚: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两首诗内容相近,只是《庭中有奇树》的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诗里“路远莫致之”一句,表明前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只是无着落的痴想而已。

这让人觉得,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爱人含有思念、珍爱爱人的意思,这个举动不必实有,借以表达对爱人强烈的思念之情是目的所在。

《归园田居》创作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从此隐居躬耕之时。

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至四十一岁再一次解职归隐,这十三年中他或仕或隐,而做官的时间都不长,这一次他的决心很坚定:

再不会出去做官了。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带有总括的性质。

从这首诗来看,作者此时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他的是做官还是退隐的思想矛盾,他对官场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感,对理想的乡村生活怀有莫大的热情,诗歌前后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对官场的厌恶情绪在诗中用直接包含感情倾向的语言来表达,如“俗韵”“尘网”“羁鸟”等,而在对农村生活场景的描绘中,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高考备考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

“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

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

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

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

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

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

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

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

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

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

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

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

《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

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

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

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

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

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

1、《诗经》两首

蚩chī淇qí愆qiān期筮shì徂cú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泮pàn罔wǎng极夙sù兴夜寐狁yǔn靡盬gǔ象弭mǐ棘jí孔疚jiù

2.《离骚》

修姱kuā謇jiān蕙纕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ó偭miǎm规矩忳tún郁邑侘chà傺chì溘kè死攘诟gòu兰皋gāo芰qí荷岌jí岌

3、《孔雀东南飞》

自缢yì公姥mǔ伶俜pīng驰骋chěng聘pìn请纨wán素磐pán石娉pīng婷赍jī赏遗wi施踯zhí躅zhú踟chí蹰chú箜kōng篌hóu窈yǎo窕tiǎo葳wéi蕤ruí

4、《诗三首》

涉shè呦yōu呦子衿jīn鼓瑟sè掇duō吐哺bǔ契qiè阔谈讌yàn羁jī鸟守拙zhuō暧ài暧狗吠fèi樊fán笼荫yìn后檐

二、字形

1、《诗经》两首

糜烂羁縻陨落殒命城垣永恒齐桓公愆期繁衍

泮宫湖畔绊脚石搅拌

2、《离骚》

朝谇夕替鞠躬尽瘁憔悴纯粹荟萃

侘傺差异姹紫嫣红叱咤风云

修姱跨越垮台纨绔

啄食琢磨涿州谣诼

3、《孔雀东南飞》

孺子相濡以沫腰襦嗫嚅儒家

坚韧发轫缝纫万仞高山

伶俜娉婷聘请驰骋

4、《诗三首》

笨拙相形见绌咄咄逼人

暧昧温暖樊笼攀登

掇取点缀啜泣辍学

子衿矜持沉吟

遗留溃败馈赠振聋发聩匮乏

浩大皓首诰命

三、名句名篇

1、《氓》《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采薇》《诗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

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纟襄)(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孔雀东南飞(并序)》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5、《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

兰泽多芳草。

长路漫浩浩。

采之欲遗谁?

同心而离居,

所思在远道。

忧伤以终老。

6、《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四、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

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氓》是一首弃妇诗。

诗中自叙了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

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用了比兴手法,并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性格。

《采薇》是一首戍边诗。

诗中叙述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2、屈原(约前304-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3、离骚《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

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

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

迄无定论。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

《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