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训练总结报告.docx
《科研训练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研训练总结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研训练总结报告
1、选题
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
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
此话谬矣。
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
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
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
研究的目标取向
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
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
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
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
研究的具体范围
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
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
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
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
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
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
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
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
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
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
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
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
(1)关于文献梳理
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
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
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
(1)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
(2)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
(3)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
2、如何梳理文献?
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
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
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
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
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
(1)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
(2)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
(3)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
(4)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
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
如何使用文献
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
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
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
在使用文献时:
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
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
3、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
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
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
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
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
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
论证的逻辑
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
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
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
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
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
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
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
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
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
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
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
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
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
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
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
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
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
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
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
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
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
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
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
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
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
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
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
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
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
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
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
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
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
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
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
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
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
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
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
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
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
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
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
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
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
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
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
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
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
论文的修改与查证
文章不厌百回改。
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
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
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
(3)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
1、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
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
2、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
3、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
4、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
5、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
6、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
如何对待老师的修改意见
1、在正常情况下,老师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
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老师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
2、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老师的要求
3、如果老师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老师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
4、不要以为老师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
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老师也会反复推敲的。
论文的结尾
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
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1、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
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
2、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
3、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
4、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
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
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
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
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
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
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
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断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