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8912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8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人民历来有在春天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专门设立这个节日----植树节。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

  二、初读指导

   1、听课文录音。

   2、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写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锨镐 彩翼 荒山野岭 裸露 咆哮 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荒山野岭:

没有人烟的山岭。

       锨镐:

劳动工具。

       裸露:

没有东西遮盖。

       枝繁叶茂:

指树木长势好。

       咆哮:

形容水奔腾轰鸣。

   4、讨论:

    全文可分几部分?

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

(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部分:

(第2-7节)写“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美丽。

 第三部分:

(第8节)“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

    文章首尾呼应。

  三、指导写字

    鼠:

笔划较多,注意顺序、间架。

    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分解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第一部分。

  

(1)自由读。

  

(2)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

同学们是怎样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5)怎样读好这一节?

自己试一试。

(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2~~7节,想一想:

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热闹的植树场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第2节,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

(热火朝天)

    指名朗读,表现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锨镐/丁丁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颗颗树苗

  (3)讲解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4)默读第3~~7节,思考: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了什么变化?

       交流。

    板书:

黄山披绿坡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

  (5)讨论:

  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

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对偶、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无忧无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欢乐、安宁)

   (6)指导朗读第3~~7节

       听课文录音。

       自由练习

       “开火车”朗读

       评议

  3、第三部分

  

(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呼应开头,点名主题深化中心)

 (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

  三、练习背诵

   1、引读助背。

   2、跟录音轻声背。

   3、配乐齐诵。

  四、作业:

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林涛 碧波荡漾

  要求:

1、自拟题目。

     2、层次清、语言美、尽量用上所提供的词语。

  板书:

         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

            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首尾呼应)

            环境变美丽

教学后记: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首优美的诗歌,故我先安排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个人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希望在多次的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歌韵味的感受。

之所以要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是不要让学生觉得朗读是枯燥的,要使得他们读得开怀,读得有兴致。

接后,我问学生:

“诗歌中有一组四字的反义词,请找出来。

”不一会儿,大半学生举手,说出了“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紧跟着问:

“是谁怎么样让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

请四人小组去研读诗歌”接着解决植树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最后解决“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什么意思?

这个句子确实很抽象,学生一下子是说不出来的,须集体去研究,必要时要加以引导。

最后是深化中心思想,让学生树立起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壮志。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目标

   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

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录音、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

按地点的转换来写。

  ①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

(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②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

   颐和园:

左边不是“巨”,“”有7笔,书空。

 

(2)读准带点的字。

魔术匣(xiá)子。

 (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

   成千盈百:

盈,超出。

形容极多。

   座无隙地:

隙,空隙,空闲。

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

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用“”划出联想,用“——”标出见闻。

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

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

(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①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先解释:

“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

(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的意思。

(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

找出来读读议议。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2)熟读第6自然段。

   (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4.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

(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②第

(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

(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

 

(2)选做题:

作业本上第6题。

教学后记:

让学生体会花儿和儿童的生机勃勃是本课文的教学难点,只有让学生找出“儿童多”的词句进行悟读,通过自己参与课文中的想象,去体会儿童的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感受到儿童身上散发的如朝阳般的灿烂的气息。

同时也从中可见作者多么地爱孩子,多么地爱春天那美好的景象。

教完第二课时,我感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参与学习做得还不够,没有启发就急着引领学生进入预设的环节中,教学过程显得粗糙。

3.早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

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

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

课题“早”指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

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

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教学后记:

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从课文描写梅花的句子中来考虑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思考梅花的特点和鲁迅的品格,让学生把梅花的特点和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这个故事结合起来回答。

这样,大部分学生一下子便能体会到作者写梅花的真正用意了。

  课文为什么用“早”为题?

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要让学生明白“清晨”、“春天”指的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指的是我们青少年时期,“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就是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理解了这一自然段,对于课文以“早”为题的目的就不难理解了。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

释诗题;

    第二步:

知济人;

    第三步:

明诗意;

    第四步:

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

屐齿.鞋印,脚印。

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

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

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

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

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宿新市徐公店》。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

简介杨万里,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

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后记:

《游园不值》是宋体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诗。

这首古诗配有一幅“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彩色插图。

在学生了解诗意后,我让他们根据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结合插图,充分想象:

在作者没有看到的花园里,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分小组画出作者没看到的“满园春色”,并用幻灯打出来,再根据自己画的“满园春色”,向全班同学解说图上画的内容。

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能想的想,能画的画,能说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习作一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的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作业要求,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

自己定题目。

重点难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变化细致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大自然赋于我们很多神奇与美妙,我们被那富有诗情画意的落日美景所惊讶,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天上的云又是怎样的壮观与美丽。

2、板书:

二八月看巧云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课文,完成练习。

(1)、《二八月,看巧云》写的是二八月的云在(                        )和(                                )两方面的特点。

(2)、作者在云的造型上重点描写的奇巧,又分(           )、(          )、(           )三种情况来写的。

2、小结:

结合“习作要点提示”,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三、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仔细阅读例文,启发讨论。

小作者是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奇巧的?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读了“习作要点提示”后,你明白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明确写法。

小作者在云的造型上浓墨泼洒,重点描写了它形状的奇巧,而后作者又分三种情况来写:

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

每一处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变化来写的。

四、进行说写,运用写法

1、指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请同学们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组织学生分组填写下表:

名称

形状

色彩

多云

少云

云厚

4、同桌练说,互相交流,相互提示。

5、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辅导。

第二课时

习作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修改。

第三课时

一.小结

1.小结此次习作的大致情况。

2.表扬此次习作写得好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 优秀片断。

3.表扬此次习作有进步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 优秀片断。

4.总结此次习作的主要问题。

二.指导修改

1出示一篇有共性问题的习作,并且出示讨论题:

(1)这一篇习作与刚才的习作比,存在什么问题?

(2)这个问题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可以怎样解决?

(4)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修改?

1. 组织交流。

2.提问:

(1)从刚才的讨论中,你有什么启示?

(2)你觉得自己的习作有什么问题,可以怎样修改?

3. 要求同桌交流互提修改意见。

三.尝试修改

教学后记:

能按要求完成习作,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

第二单元

5.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题。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1自然段。

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5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

  3、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

  人多壮观:

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6、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 

  “神舟5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圈画画.

 2、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3、交流发言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4、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三、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

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

“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

……”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5、而最让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就是在太空看到的景色和我们可爱的地球了!

谁来读好这一节,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1)、指名朗读,感受太空的神奇和地球的美丽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利用网络的优势,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回复到教师发出的帖子上。

 3)、展示一部分学生的帖子,评讲

四、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五、总结

  课文学到最后,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

对全中国的人民说些什么?

对我们的少年儿童说些什么?

可以完成一次小练笔,同样也发到教师发出的主题帖子上。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板书设计

          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教学后记: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了纵向横向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情感出发,适应个别差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