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28965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docx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

康德墓志铭,名人的墓志铭

实用资料墓志铭专题。

 

康德墓志铭:

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就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道德律。

 

头上的星空是宇宙论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人类学问题;头上的星空是外在的必然,心中的道德律是内在的良知。

因为仰望,所以看见;因为心中有美丽的道德律,才能看见头上美丽的星汉灿烂。

 

正是心灵中诚信的道德律,造就了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不可否认,这样的星空日益变得云山雾罩。

早在两年前,有专家在预测中国十大风险因素时,就将信心和诚信问题列为其中之一;这些风险因素。

在这个信仰缺失、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始终坚持对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的敬畏与追求?

 

【拓展】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康德-生平简介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K?

nigsberg,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1745年毕业;从1746年起康德去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九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任教自然地理学、数学、力学、工程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物理学、雄辯学等学科,根据国外多本康德传记,列了一张最繁忙的一天的时间表:

8-9时逻辑学、9-10时力学、10-11时理论物理学;下午2-3时自然地理、3-4时数学;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1804年2月12日病逝。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科学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学院院士。

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以至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入迷,以致错过了散步的时间。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

不过康德是一个非常好交际的人,十分健谈,经常邀请客人与他共进晚餐。

讲究吃喝,对美食有特别的偏好。

 

生平及著作年表

 

1724年4月22日伊曼努尔。

康德生于哥尼斯堡。

 

1730年入小学

 

1732年入中学

 

1737年母亲去世

 

1740年9月24日康德考取哥尼斯堡大学

 

1746年父亲去世。

《论活力的正确评价》一书复印。

该书于1749年出版

 

1747年康德在安德施牧师家当教师(在古姆比年附近的犹德早村)

 

1750年在休里增少校家当教师(在奥斯德罗德罗附近的阿尔恩斯多尔夫村)

 

1753年在凯瑟琳伯爵家教师(劳登堡吉尔西德区)

 

1754年回到哥尼斯堡,6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变化》;8月《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

 

1755年3月《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论火》;5月13日硕士学位考试;6月12日得到硕士学位;9月27日求职论文答辩。

《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

 

1756年1----4月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为取得教授职位进行文化答辩。

《唯物单子论》

 

1757年春《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1758年1月(至1762年7月)康德-----俄国臣民。

春《运动和静止的新学说》;12月康德争取基波克死后虚悬的教授职位,未成。

12月14日向伊丽莎白女皇呈交的申请书。

 

1759年10月《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

 

1760年6月《对丰克先生夭亡的想法》

 

1762年《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赫德尔听康德讲课(到1764年)12月《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根据》

 

1763年《将负值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

 

1764年《对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的观察》《论脑病》《对自然神论和道德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

 

1765年《关于1765年冬季学期讲课时间表的通知书》

 

1766年2月康德被认命为王家图书馆副馆长。

《视灵者的幻想》

 

1768年《论空间方位区分的基本根据》

 

1769年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

 

1770年1月耶拿大学聘请;3月31日被任命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8月21日学位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答辩

 

1771年评论莫斯卡提的作品

 

1772年2月21日致函赫茨,谈到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构思

 

1772年5月康德辞去图书馆副馆长一职

 

1775年《论各种不同的人种》

 

1776-1777年论博爱的两篇文章

 

1778年策特里茨大臣劝说康德,要他转到哈勒大学工作

 

1780年康德成为哥尼斯堡大学评议委员会成员

 

1781年5月《纯粹理性批判》问世

 

1783年《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评舒尔茨所著《道德学入门》一书

 

1784年康德购置一所私人住宅。

10月《从世界公民的观点撰写世界通史的想法》;12月《问答:

什么是启蒙运动》

 

1785年1月和11月康德评论赫德尔的书《人类历史哲学思想》;3月《论月球上的火山》;4月《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1月《论人种概念的确定》

 

1786年1月《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春《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夏康德被推选为大学校长;10月《何谓在思维中确定方向》;12月7日康德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1787年6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2月31日致函莱因霍尔德,说明哲学体系的三元结构

 

1788年1月《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春《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夏康德第二次参加校务会议

 

1789年卡拉姆金拜访康德

 

1790年《批判力批判》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三版

 

1791年8月费希特为了与康德认识,来到哥尼斯堡;9月《神正论的所有哲学尝试归于失败》

 

1792年4月《论人的劣根性》

 

1793年春《论理性范围内的宗教》;9月《论格言:

道理上可以说得过去,可是实践上却行不通》

 

1794年5月《论月球对气候的影响》;6月《论万物的终结》;7月28日康德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0月12日康德因为就宗教问题发表意见受到国王申斥

 

1795年《永久和平论》发表

 

1796年《论灵魂的器官》;6月23日康德最后一次讲课

 

1797年《道德形而上学》发表;6月14日哥尼斯堡的大学生们纪念康德学术活动五十周年;7月《关于迅速签订哲学上永久和平条约的通告》;9月《论出于利他动机而说谎的虚妄权利》

 

1798年4月4日康德被选为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秋《学科间纷争》《人类学》发表

 

1799年8月《关于费希特所著《知识学》的声明》发表

 

1800年最后一篇单独发表的著作-----德语立陶宛语词典的跋;9月耶舍出版康德的《逻辑学》

 

1801年11月14日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

 

1802年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学》

 

1803年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学》;12月15日写最后一篇日记

 

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2月28日安葬。

5月林克出版《自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以来德国形而上学的成就》

 

康德-主要著作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

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

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

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

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

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

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

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

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

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

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

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

《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

1804年2月12日病逝。

 

死后的康德很快就从哲学的影子变成了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将康德与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奥古斯汀(354-430)并列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

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

我们能知道什么?

康德的回答是:

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

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

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

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

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

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

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

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

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

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

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

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

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

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

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

知性为自然立法。

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

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做?

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

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

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

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

康德给出的答案是:

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

康德在书中指出:

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

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

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

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但是,但是由于当时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排斥,此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期被埋没。

直到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S.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人们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论,因而后人把此学说称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

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

 

康德-康德名言

 

1、自杀是可恶的,因为上帝禁止这样做;上帝禁止自杀,因为这样做是可恶的。

 

2、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备注:

这里的工作是指你所爱好的工作。

 

3、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4、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5、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

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6、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7、有两样东西总是令人心生赞美,满怀敬畏;我们对它们越是深思,我们的心灵就越是充满这爱与畏:

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8、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9、活动或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导师。

 

10、最好的享受就是工作。

 

康德-生活逸事

 

康德的生活,除了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他的业余生活倒十分活跃。

他不断被邀参加城里主要家庭的宴会和聚会。

他常去拜访凯泽林克伯爵一家,连续多年,毫不间断。

伯爵一家也很尊敬他,因为康德懂得高贵的生活方式,而且他每次都坐在贵宾席,正好在伯爵夫人身旁。

 

有一位地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伯努利1778年访问哥尼斯堡时写道:

我在伯爵家里和一位学者共进午餐,他是哥尼斯堡大学最伟大成员之一,受人尊敬的康德教授。

这位著名教授在社交中是如此活泼有礼的人物。

他拥有这样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以致让人很难想象他身上会有这样一颗深深探求的心灵。

可他的眼睛和面容流露出一种大智大慧,这与达朗贝尔的相似之处确实引人注目。

康德先生已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

而他保证他不久便会发表一本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当然是指《批判》了。

可当时,在1798年夏,康德还对这本书的篇幅会有多长还没有概念呢。

 

跟当时十八世纪的习惯一样,康德午餐都到饭馆里去吃,而且很讲究美食佳肴。

酒的选择对康德来说也很重要,早年中意于红酒,而晚年更喜爱白酒。

他喜欢不慌不忙地悠然用餐,如果他喜欢某一道特别的菜,他会询问烹饪法以及它是如何预备的,也会随口评判一番。

希佩尔后来开玩笑说:

迟早他会写成一部《烹饪术批判》。

 

而且对于和别人共进午餐,康德还有一套学问。

他说,如果单独一个人进餐,同时又埋头阅读或思考,那就会产生疾病之感,因为大脑的工作把胃的功能转移了。

如果在街头行走时思考问题,那也一样。

在这些情况下,只有同别人一起进餐,才能使精力得到恢复,同人们进行毫无拘束的谈话会使人不再想其他的事并使人得到快乐。

 

从《康德传》中披露出来的康德十年间生活细节,可以看出康德事实上也是一个很讲口腹之欲的人,可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看来很遗憾他没写成《烹饪术批判》,否则便有四大批判了)。

康德是一个有着极丰富生活内容与细腻生活情调的人,由此看来,一般人对康德的生活状态有着极大的误解。

 

2月12日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在此旁枝远出,钩沉一点康德生活逸事,也为康德刻板的生活故事增添一些神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