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29116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7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docx

自动控制总结复习题库doc

 

一:

填空题

1、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

2、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零初始条件下,(输出变量)与(输入变量)

的拉氏变换之比。

3、一个稳定的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取决于(系统型别)、(开环增益)与(输入

信号的类型和幅值)。

4、常用的校正方式有(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复合校正)。

5、反馈控制原理是(利用偏差消除偏差)。

6、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是可以应用叠加原理,即具有(齐次性)与(可叠加性)。

7、一个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闭环极点均严格位于s左半

平面)。

8、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包括(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

9、若负反馈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为G(s),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为

H(s),则

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闭环传递函数为(

G(s)

)。

G(s)H(s)

1

10、在斜坡函数的输入作用下,(0)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无穷大。

11、在斜坡函数的输入作用下,(Ⅱ)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零。

12、一阶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

1

,它的幅频特性的数学式是(

1

),

Ts

1

1

2T2

它的相频特性的数学式是(arctan

T)。

13、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3s

3

2

称之为(Ⅰ)型系统,系

s(s

3s2)

统的开环极点为(-1),(-2),(0),零点为(-1)。

1

14、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G(s)=()。

Ts

1

15、一阶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

G(s)=(Ts

1)。

16、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

G(s)=(1

)。

s

17、在斜坡函数的输入作用下,(0)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无穷大。

18、函数f(t)3e6t的拉氏变换式是(3)。

s6

 

19、一阶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s1,它的幅频特性的数学式是(122),

它的相频特性的数学式是(arctan)。

20、控制系统常用的校正方式(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前馈校正)、(复合校

正)。

21、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

(频域分析法)。

22、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

22

,求阻尼比

(4

3),

(s

1)(s3)

3

 

n(3),系统的阶跃响应(无)(填“有”或“无”)超调。

23、若环节的传递函数为K,则其对数幅频特性L()在零分贝点处的频率数值

s

为(K)。

24、在闭环控制系统中,通过检测元件将输出量转变成与给定信号进行比较的信

号,这个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25、自动控制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一般都包含两个分量,即一个是(零输入

响应),另一个是(零状态响应)分量。

26、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27、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控制方式有:

(反馈控制方式)、(开环控制方式)和(复合控制方式)。

28、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有:

(分析法)和(实验法)。

29、在改善二阶系统性能的方法中,(比例—微分控制)和(测速反馈控制)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30、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有三种: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和(对数幅相曲线)。

31、开环传递函数含有非最小相位环节的系统为(非最小相位系统);而开环传递函数全部由最小相位环节构成的系统称为(最小相位系统)。

32、频域的相对稳定性即稳定裕度包括(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两个方面。

 

33、反馈控制系统中的测量元件的职能是(检测被控制的物理量)。

34、复合控制是一种(按偏差控制)和(按扰动)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35、按输入量变化规律来看,自动控制系统可分为(恒值控制系统)、(随动系统)

和(程序控制系统)。

36、控制系统的性能的评价分为(动态性能指标)和(稳态性能指标)。

37、在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中,评价系统响应速度的是(上升时间)和(峰值时

间)。

38、所谓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平

衡状态的性能)。

39、幅值裕度的含义是(对于闭环稳定系统,如果系统开环幅频特性再增大h倍,则系统将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40、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可分为(开环控制)、(反馈控制)、和(复合

控制)。

41、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法和过程涉及(系统建模)、(系统分析)、和(系统

设计)。

42、假设某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为g(t)0.35e2.5t,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0.35)。

s2.5

43、改善二阶系统性能的方法主要有(比例—微分控制)和(测速反馈控制)。

 

44、在欠阻尼(01)二阶系统中,阻尼比越小,超调量越(大)(填“大”或“小”);上升时间越(短)(填“长”或“短”)。

 

45、已知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

50

,则其静态

1)(2s1)

(0.1s

 

位置误差系数Kp=(50)、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0)、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Ka=

 

(0)。

46、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4

,试求该系统的单位阶跃

G(s)

s(s

5)

响应为(u(t)

4etu(t)

1e4tu(t)),单位脉冲响应为(4

(et

e4t))。

3

3

3

47、组成控制系统结构图的四种基本单元主要包括(信号线)、(引出点)、(比

较点)和(方框)。

48、系统的动态性能主要包括(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

 

间)和(超调量)。

49、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10,当频率为2rad/s时,则传递函数的幅

s

值为(590),相角为(0.590)。

 

50、按输入量的变化规律不同,线性连续控制系统可分为(恒值控制系统)、(随

动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51、f(t)

e2t的拉氏变换式是(

1)。

s

2

52、影响系统稳态误差的因素有:

(系统型别)、(开环增益)和(输入信号的形

式和幅值)。

53、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

1

,它的幅频特性的数学式是(

1

),它的

Ts1

1

2T2

相频特性的数学式是(

arctan

T)。

54、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3s

1

称之为(II)型系统,系

(s2

5s6)

s2

统的开环极点为(0),(0),(-2),(-3),零点为(

1)。

3

55、传递函数互为倒数的典型环节,对数幅频曲线关于(

0dB)线对称,对数相

频曲线关于(00)线对称。

56、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as1

,要使相位裕度

s2

为450,则a=(a

1)。

4

2

 

二:

选择题

1、在斜坡函数的输入作用下,(A)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无穷大。

A、0B、ⅠC、ⅡD、Ⅲ

2、对于Ⅱ型系统而言,在加速度r(t)t2时,其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为k,则其

 

稳态误差为(C)。

A、0

B、∞

2

1

C、

D、

k

k

3、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G(s)=(B)。

 

A、Ts1

B、

1

C、1

D、s

Ts1

s

4、已知某线性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K

,则该系统不含

s(s

1)(3s1)

有的典型环节为(D)。

A、惯性环节

B、积分环节

C、比例环节

D、振荡环节

5、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

1

的相频特性为(B)。

Ts

1

A、arctan(T)

B、

arctan(T)

C、

1

D、

1

arctan(T)

arctan(T)

6、在阶跃函数的输入作用下,(A)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不为零。

A、0

B、Ⅰ

C、Ⅱ

D、Ⅲ

7、对于Ⅰ型系统而言,在斜坡输入

r(t)t时,其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为

k,则

其稳态误差为(D)。

A、0

B、

C、

2

D、

1

k

k

8、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

G(s)=(C)。

A、Ts1

B、

1

C、1

D、s

Ts1

s

9、已知某线性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K

,则该系统

(s

1)(s2

2s1)

不含有的典型环节为(B)。

A、惯性环节B、积分环节C、比例环节D、振荡环节

10、一阶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Ts1的相频特性为(A)。

 

A、arctan(T)

B

arctan(

T)C、

1

D、

1

arctan(

T)

arctan(T)

11、系统的输出信号对控制作用的影响(

B)。

A、开环有

B、

闭环有

C、

都没有

D、

都有

12、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G(s)=(C)。

A、Ts1B

1

C

、1

D

、s

Ts

1

s

13、已知某线性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K

,则该系统不

1)(3s

s(s

1)

 

含有的典型环节为(C)。

A、惯性环节B、积分环节C、一阶微分环节D、非最小相位环节

14、若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均低于需求指标,应采用(A)。

A、串联超前校正B、串联滞后校正C、串联滞后—超前校正D、反馈校正

15、以同等精度元件组成的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其精度(B)。

A、开环高B、闭环高C、相差不多D、一样高

16、在加速度函数的输入作用下,(D)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零。

 

A、

0

B、

C、

D、III型及以上

17、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

K

,则其静态位置误差系数

s(0.1s1)(0.5s1)

Kp、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Ka分别为(A)。

A、,K,0B、0,,K

C、K,0,

D、,0,K

、已知系统的零点数为

,极点数为,且m

n,则系统根轨迹分支数为()。

18

m

n

B

A、m

B

、n

C

、mn

D

、mn

19、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

1

,它的相频特性为(C)。

Ts

1

A、arctan(T)B、

1

C、arctan(

T)

D、

1

arctan(T)

arctan(T)

20、对于系统抗干扰能力(B)。

A、开环强B、闭环强C、都强D、都不强

21、对于0型系统而言,(A)输入作用下,系统稳态误差为常数值。

A、

阶跃输入

B、斜坡输入

C、加速度输入

D、正弦输入

22、非最小相位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

G(s)=(C)。

(T>0)

A、

Ts1

B、

1

C

1

D、Ts1

Ts

Ts1

1

1

23、积分环节的幅频特性为(D)。

A、1B、0C、D、1

 

三:

简答题

1、何谓自动控制?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

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

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环控制特点:

输出量不会对系统的控制发生影响;闭环控制特点:

无论什么原因

使被控量偏离期望值而出现偏差时,必定会产生一个相应的控制作用去减小或消

除这个偏差,使被控量与期望值趋于一致。

2、什么叫传递函数?

它有什么性质?

答:

传递函数定义为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式变换之比。

性质:

(a)、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分式函数,具有复变函数的所有性质,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

(b)、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

(c)、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有相通性。

(d)、传递函数的拉式反变换是脉冲响应。

3、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元部件按职能分类有几种?

答:

测量元件、给定元件、比较元件、放大元件、执行元件和校正元件。

4、系统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的动态过程随时间变化状况的指标,称为动态性

能指标。

它具体包括哪些?

答:

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

5、线性系统的基本控制规律有哪些?

答:

比例(P)控制规律、比例—微分(PD)控制规律、积分(I)控制规律、

比例—积分(PI)控制规律、比例—微分—积分(PID)控制规律。

 

6、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

反馈控制原理、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

7、线性系统的静态误差系数具体包括哪些类型?

答:

静态位置误差系数、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和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8、控制系统的校正方式有哪些?

答:

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9、人在平时生活中做的许多事情,比如走路、取物、吃食物、阅读、清扫等都

带有反馈控制作用,试举例,并用框图说明其反馈工作原理。

答:

(1)人用手拿桌子上的书。

取书时,首先人要用眼睛连续目测手相对于书的

 

位置,并将这个信息送入大脑(称为位置反馈信息);然后由大脑判断手与书之间的距离,产生偏差信号,并根据其大小发出控制手臂移动的命令(称为控制作用或操纵量),逐渐使手与书之间的距离(即偏差)减小。

显然,只要这个偏差存在,上述过程就要反复进行,直到偏差减小为零,手便取到了书。

人取书的系统方框图如下所示。

 

输入信号输出量

眼睛大脑手臂、手

(书位置)(手位置)

眼睛

 

(2)车司机操纵方向盘驾驶汽车沿公路平稳行驶时,首先通过视觉和触觉(身体运动)反馈实际行车路线,驾车人将预期的行车路线与实际测量的行车路线相比较,便能得到行驶偏差,驾车人通过液压放大器将操纵力放大以便控制驱动轮,使行驶偏差减小。

其示意图如图下。

 

驾车人利用实际行驶方向与预期方向之间的差异,调整方向盘

汽车司机驾驶汽车系统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预期行驶路线

实际行驶路线

驾车人

驾驶机构

汽车

 

视觉和触觉测

 

10、请查找有关给控制系统分类的资料,看看都有那些分类方法?

并进行简单

总结。

答:

自动控制系统有多种分类方法。

例如,按控制方式可分为开环控制、反馈控

制、复合控制等;按元件类型可分为机械系统、电气系统、机电系统、液压系统、

气动系统、生物系统等;按系统功用可分为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位置

控制系统等;按系统性能可谓分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

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确定性系统和不确定性系统等;按输入量变化规律可分为

恒值控制系统、随动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等。

一般,为了全面反映自动控制系统

的特点,常常将上述各种分类方法组合应用。

 

四:

计算分析题

 

1、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试用结构图化简的方法求

G(s)C(s)/R(s)。

H2(s)

R(s)

_

C(s)

G2(s)

G1(s)

G3(s)

_

H1(s)

 

解:

H2(s)

R(s)

_

C(s)

G2(s)

G1(s)

G3(s)

_

H1(s)/G3(s)

 

R(s)

G2(s)G3(s)

G1(s)

1+G2(s)G3(s)H2(s)

_

H1(s)/G3(s)

R(s)

G1(s)G2(s)G3(s)

_

1+G2(s)G3(s)H2(s)

H1(s)/G3(s)

R(s)

G1(s)G2(s)G3(s)

C(s)

1+

G1(s)G2(s)H1(s)+G2(s)G3(s)H

2(s)

 

C(s)

 

C(s)

 

2、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试用结构图化简的方法求G(s)C(s)/R(s)。

 

R(s)

G1(s)

G2(s)

C(s)

G3(s)

_

H1(s)

H2(s)

 

解:

H1(s)

_

R(s)

G2(s)

C(s)

G1(s)

G3(s)

_

H2(s)

 

R(s)

G1(s)G

2(s)

C(s)

1+G1(s)G2

(s)H1(s)

G3(s)

_

H2(s)

 

R(s)

_

 

R(s)

G1(s)G2(s)G3(s)C(s)

1+G1(s)G2(s)H1(s)

 

H2(s)

 

G1(s)G2(s)G3(s)C(s)

1+G1(s)G2(s)H1(s)+G1(s)G2(s)G3(s)H2(s)

 

3、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试用结构图化简的方法求G(s)C(s)/R(s)。

 

H2(s)

R(s)

_

C(s)

G2(s)

3(s)

G1(s)

G

G4(s)

_

_

H3(s)

 

H1(s)

 

解:

 

H2(s)

1

G4(s)

_

R(s)

C(s)

G1(s)

G2(s)

G

3(s)

G4(s)

_

_

(3分)

H3(s)

H1(s)

 

H(s)

2

G4(s)

R(s)

_

C(s)

G34

(s)

G

3(s)G

4(s)

G

(s)

G2(s)

G

(s)

(s)G

(s)H

(s)

1

34

1G

3

4

3

_

(2分)

H1(s)

R(s)

C(s)

_

G1(s)

G23(s)

G2(s)G3(s)G4(s)

G23

(s)

1G3(s)G4(s)H3(s)G2(s)G3(s)H2(s)

H1(s)

(2分)

R(s)

G1(s)G2(s)G3(s)G4(s)

C(s)

1G2(s)G3(s)H2(s)G3(s)G4(s)H3(s)

G1(s)G2(s)G3(s)G4(s)H1(s)

C(s)

G1(s)G2(s)G3(s)G4(s)

(s)

(3分)

R(s)

1G2(s)G3(s)H

2(s)G3(s)G4(s)H

3(s)G1(s)G2(s)G3(s)G4(s)H1(s)

 

4、试求图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并求出闭环阻尼比为0.5时所对应的K值。

 

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