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2988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

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故答案为:

(1)夏季。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在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点评】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

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整体感知文本,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境分析画面描述的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

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

(1)春

归雁洛阳边

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

(2)C

(1)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

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

“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

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信到洛阳去。

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C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1)春;

归雁洛阳边;

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

(2)C。

【点评】考查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钟山:

山名。

②即事:

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

③相对:

对着山。

(1)诗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无声(或“涧水无声”);

不鸣(或“一鸟不鸣”)

(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1)“幽”,幽静,从诗中筛选出相关的词语答题即可,如“无声”,没有声音,显出幽静,“不鸣”,不叫,没有声音,显出环境的幽静。

(2)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分析作者的感情,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

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

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⑴无声(或“涧水无声”);

⑵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合适的词语即可。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唐)王湾

(1)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思乡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1)这首诗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

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

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

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

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

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

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⑴思乡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该字的字义+语境义;

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是在什么时节听闻朋友的消息?

(2)诗歌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它的妙处。

【答案】

(1)暮春时节

(2)示例:

拟人修辞的角度,想象的角度,情景交融的角度……

(1)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可知此时为暮春时节。

(2)从想象的角度,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诗人心中怀念和同情朋友,明月和清风同样也是同情和怀念,

⑴暮春时节

⑵示例:

从想象的角度,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诗人心中怀念和同情朋友,明月和清风同样也是同情和怀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关键语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选取好赏析的角度,结合诗句、内容、主题进行分析。

8.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这句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⑴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9.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

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多多体谅,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D.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答案】

(1)杜甫

(2)D

(1)《又呈吴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2)D项,“不乏幽默”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理解是错误的。

⑴杜甫;

⑵D。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

宋·

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诗中“________”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

“________”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斜阳;

半日

(2)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或: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1)“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的意思是:

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表示天色已晚的词是“斜阳”,强调泛江已久的词是“半日”。

(2)本诗中“惟有鹭鸶知我意”的意思是:

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内心。

⑴斜阳;

⑵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准确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感悟作者的情感思想。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

而一个“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

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1)梦;

(2)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1)本六朝繁华,但却很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在历史的舞台,就像是一场梦一样。

所以“梦”字写出了六个短促的王朝相继衰败之快。

作者漫步六朝遗迹,看到昔日繁华都被风吹雨打去,心中若有所失,空落落。

所以“空”字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迹而生出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杨柳非人,当然不会有人的感情,但作者却说杨柳“无情”,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由诗意可知,无情的不仅是杨柳,还是自然,还是历史。

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

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和感伤怅惘。

⑴梦;

⑵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句提示,明确所涉及的字。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诗的三、四两句句意,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理解写出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感情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断肠”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展现的萧索景象,与游子的悲凉心境吻合。

B.“夕阳西下”照应首句中的“昏”字,点名了时间。

C.这首小令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远行图。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

【答案】

(1)形容悲伤到极点

(1)翻译诗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词语解释。

断肠人:

悲伤到极点的人。

断肠:

悲伤到极点。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小令的前三句分别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面的氛围凄凉伤感,第二幅画面氛围温馨,第一、三幅画面和第二幅画面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一种漂泊的凄凉。

最后两句中的“断肠人”直接点明了一个漂泊在外游子的凄凉、思乡之情。

故“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表述错误,故选D。

⑴形容悲伤到极点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