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043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x

历史第三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学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目标导航】①目标:

了解秦统一及其意义;了解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②重点:

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③难点:

正确评价秦始皇。

【基础知识】

1、秦统一:

※⑴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⑵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

皇帝称呼来源于秦王嬴政,自称“朕”,命称“制”,令称“召”。

皇帝一词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

★⑶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陈胜、吴广起义:

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张楚政权,后起义失败。

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楚汉之争:

※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数万与秦军30万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九战九捷,大败秦军,史称“巨鹿之战”,对灭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⑵楚汉战争: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项羽“四面楚歌”,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4、成语连线:

⑴负荆请罪赵高、秦二世⑸约法三章项羽

⑵纸上谈兵项羽⑹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刘邦、项羽

⑶指鹿为马廉颇、蔺相如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刘邦

⑷四面楚歌赵括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陈胜、吴广

【课后练兵】

一、单项选择题

1.小明想了解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情况,你会向他推荐(C)

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

2.下列对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分析不正确的是(C)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B.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C.不利于当时人们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

D.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李白诗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首诗反映的是(D)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之争C.长平之战D.秦统一全国

4.后人用“六王毕,四海一”来称赞秦王嬴政首次实现大一统,你知道“四海一”的时间是哪一年吗?

(D)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230年D.公元221年

5.楚汉战争实质上是(B)

A.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战争B.刘邦、项羽争夺最高封建统治权的战争

C.刘邦最终推翻秦统治的战争D.是起义领袖之间争夺农民领导权的战争

6.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他的姓和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名称相同,请问他姓(D)A.夏B.唐C.周D.秦

7.历史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里的“沛公”是指(A)

A.刘邦B.项羽C.陈胜D.吴广

8.“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焚书坑儒和(D)

A.灭六国,统一中国B.修筑长城C.秦的暴政D.秦末农民战争

9.公元前260年,秦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卒40多万人,从此,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攻势。

这场战争是(C)

A.马陵之战B.桂陵之战C.长平之战D.城濮之战

10.秦国兼并六国的先后顺序是(B)

A.齐楚燕赵魏韩B.韩赵魏楚燕齐C.赵魏韩楚燕齐D.韩赵魏齐楚燕

1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右图所示历史人物建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

国家的朝代名称和时间是(B)

A、秦朝公元前770年B、秦朝公元前221年

C、西汉公元前202年D、隋朝公元589年

12.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投资环境的问题。

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B)

A、国人暴动B、陈胜、吴广起义C、加强思想控制D、打击分裂势力

13.列举的哪两次战役决定着秦王朝的成与败?

(C)

①垓(gai)下之战②河套争夺③长平之战④巨鹿之战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④①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秦王灭六国形势图》

⑴材料一诗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诗句中的“秦王”指的是谁?

①秦统一②秦始皇嬴政

⑵在战国这个跑道上,起跑最快的是魏国,而最终获得冠军的却是秦

国,其中促使秦国成“虎”称“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

⑶秦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

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⑷请根据材料二写出“尽西来”的诸侯有哪些?

韩、赵、魏、楚、燕、齐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目标导航】①重点: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②难点:

评价秦始皇。

【基础知识】

★1、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⑴政治上:

“废分封,立郡县”,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①至高无上皇帝制:

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在中央,实行“三公制”:

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⑵经济上:

统一车辆形制、度量衡、货币。

⑶文化思想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⑷军事上:

修长城,反击匈奴;开凿灵渠,开发南疆。

★2、本课相关的其它知识点:

⑴秦朝行政系统的一级行政机构有: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二级行政机构有:

郡、县。

史称“郡县制”,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被后世长期沿用。

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长官称县令。

秦朝各级官员都有朝廷直接任免。

⑵秦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和黄金。

规定所有车辆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

⑶秦规定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广了隶书(囚犯程邈所创)。

⑷秦长城的起止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是对燕、赵、秦旧长城的修缮和增补,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

灵渠是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工程,其作用是为了运输军粮。

⑸“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

民间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外,其它所有《诗》《书》和百家著作,一律烧毁。

⑹秦朝疆域的四至点:

东到东海,西至陇西,南达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3、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他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长城,反击匈奴,开凿灵渠,开发南疆等,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刑罚严酷、徭役繁多,赋税沉重,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课后练兵】

一、单项选择题

1.秦始皇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指导思想接近于(C)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2.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丞相、郡县等制度,开始于(C)

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

3.秦长城的起止点是(B)A.西起辽东,东到临洮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4.秦时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下列哪个少数民族?

(B)

A、越族B、匈奴C、夷狄D、突厥

5.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D)

A.修筑长城B、地方设县C、使用圆形方孔钱D、规定最高统治者为皇帝

6、秦统一后,为了政令推行文化交流,最初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和后来推行的文字各是(A)

A.小篆隶书B.甲骨文隶书C.小篆金文D.金文甲骨文

7、秦始皇的下列措施,就其历史作用而言应该基本否定的是(C)

A.推行郡县制B.统一货币、度量衡C.焚书坑儒D.统一文字

8、2002年1月1日欧洲正式起用统一货币欧元。

欧元的使用与秦始皇统一货币相同点(D)

①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②为了方便流通③建立统一的市场④增强货币的竞争力

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

9、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B)

A.树立秦的形象B、加强思想控制C、限制人们的言论D、禁止儒学传播

10.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四兄弟的情况的表述,不确切的是(C)

A.老大应征去修长城,多年未归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回来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年收入粮食1500斤,兄弟二人却经常挨饿

11.我国最早将货币统一成右图C样式的朝代是(A)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ABCD

12.右图,你认为哪一枚钱币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C)

13.“美国历史频道在中国拍摄的第一个历史人物是秦始皇”,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也拥有许多“第一”,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D)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①第一个使用年号②第一个实行郡县制③第一个被农民起义赶下台④第一个称“皇帝”

14、车同轨主要目的在于(D)

A、整齐划一,外形美观B、便于制作车辆C、传播文化D、利于中央对全国各地的控制

二、历史诊断题

1.秦始皇手中捧着《史记》,正在认真阅读,面前摆着许多用纸书写的奏章,旁边还摆放着专门从西域送来的供他品尝的葡萄……

错误1:

理由:

错误2:

理由:

错误3:

理由:

2.吴起变法后,秦国实力最强,不断兼并邻国土地。

公元260年,秦巨鹿之战后,其他六国无力抵御秦国进攻。

公元前230年先后兼并赵、魏、韩、楚、燕、齐,建立统一国家。

而后秦王采用"黄帝"称号,在中央设立宰相、太尉、御史大夫,由皇帝任命;在地方设立郡守、县令,由上级任命。

错误1:

改正:

;错误2:

改正:

错误3:

改正:

;错误4:

改正:

错误5:

改正:

;错误6:

改正:

错误7:

改正:

;错误8: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

1.材料一:

丞相王绾说:

“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

”廷尉李斯说:

“不行,当初周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力太大,造成长年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

”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材料二:

原齐国的赵二拿着一串钱(刀币)来到街上,准备买牛,可是他发现街上的人进行买卖时争吵不休,原来他们拿着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

赵二看了看手中的刀币叹了口气,丧气地走了。

材料三:

王五(原魏国人)到街上买了二尺布,可回到家里自己一量不足两尺。

于是他去找卖布的老板退货,可老板(原秦国人)坚持认为自己给足了尺寸,坚决不退……

材料四:

秦始皇发布了一封诏书,到南方(原楚国),但这里的官吏却看不懂诏书的内容。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问题?

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货币不统一,度量衡不统一,文字不统一

(2)秦始皇是如何解决材料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的?

废分封,设郡县;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为小篆

(3)你认为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2.识图题

图2

图3

图1

⑴填写图1《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⑵秦朝在中央设级行政机构,主要包括、、,他们互不统属,都对负责。

在地方设级行政机构,主要有、,史称“制”。

秦朝各级官员都有直接任免。

⑶图1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的开创实践者是谁?

依据图1说明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

①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始皇。

③具体内容: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大权;中央实行三公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⑷图2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图3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图2秦统一货币;图3秦统一文字。

3.材料一:

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

材料二:

一法度横石长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

⑴材料一描述了什么现象?

秦统一前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不统一的现象

⑵材料二描述的又是什么现象?

它的出现在哪个朝代?

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①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

②秦朝。

③影响:

对我国以后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交流以及维护国家统一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⑶评价秦始皇: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

【目标导航】重点:

了解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采取的措施;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难点:

理解“推恩令”的作用。

【基础知识】

※1、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文景之治:

汉初经济萧条,统治者采取宽松的休养生息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到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经济发展,史称“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

★3、汉武帝刘彻为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

⑴思想上: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⑵政治上: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⑶监察制度上:

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区,称为“十三州部”。

★4、本课相关的其它知识点:

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和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古代最高学府),教授儒家经典(教材)。

在地方设立官学,用儒学培训官员教化百姓。

⑵推恩令:

原因:

由于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对皇权构成威胁。

内容:

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作用(巧妙之处):

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其目的实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⑶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的作用是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

法行为;在地方各州部派刺史一人,其作用是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刺史虽然官品很低,却可以监察郡国长官和直奏皇帝。

⑷汉武帝首创用年号计年,使用11个年号。

公元前140年,即“建元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的开端。

自汉武帝至元朝,皇帝使用多个年号,明清时规定每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课后练兵】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汉时期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是在(D)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2.儒家学说真正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在(C)

A.孔子创始儒家学派之后B.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

C.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D.孔子写出《春秋》之后

3.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B)

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创立科举制D.文字狱

4.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C)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5.今天西安市南城墙和平门以西不远处,有一历史古迹叫“下马陵”。

传说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墓地,汉武帝有一次经过此地时特意下马,后来人们便把董仲舒的墓叫做“下马陵”。

董仲舒在西汉历史上的贡献是(A)

A.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提出“削藩”C.提出“推恩令”D.大败匈奴

6.“推恩令”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最主要的是(B)

A.省去了重新分封的麻烦B.分割后的各小王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C.节省了政府开支D.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感激皇帝

7.下列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B)

①丞相②御史大夫③司吏校尉④刺史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8.汉武帝时期,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的是(B)

9.汉武帝时期,官品很低,却可以监察郡国长官和直奏皇帝加以制裁的官员是(A)

A.刺史B.司隶校尉C.宰相D.御史大夫司

10.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A)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颁布推恩令③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1.一部电视剧的片头有这样一句话: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严,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个“他”是指(D)A.秦始皇B.乾隆帝C.唐太宗D.汉武帝

12.七年级同学在排演历史剧《汉武帝》,其中有一场景是汉武帝与朝臣议事。

请你指出下列场景设计中有历史知识错误的一项(D)A.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B.颁布“推恩令C.商讨派谁出使西域D.商议开凿灵渠

13.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和颁布“推恩令”的目的实质都是(D)

A.推行儒学教育B.削弱封国实力C.巩固边疆地区D.加强中央集权

14.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百家”指的是(B)

A.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法家和道家D.儒家和墨家

15.秦统治者打击儒学,西汉统治者却推崇儒学,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和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是(A)A.统治阶级的需要,加强思想统治B.儒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C.统治者个人的喜好D.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6.汉武帝为了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的学府各是(B)

A.大学中学B.太学官学C.私塾官学D.科举制儒学

17.张三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他一心想谋取官职,那你建议他应该潜心研究哪家的学问(A)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18.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许多人对汉武帝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该剧剧情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有(A)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①修建都江堰②焚书坑儒③颁布“推恩令”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9.某考古队在挖掘一座汉代古墓时,出土了一件汉武帝时期的印文刻章,

如右图,请你判断该枚印文刻章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C)

A、汉武帝重视农业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

C、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20.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D)

A.国家统一问题B.外族入侵问题C.中央集权问题D.儒家思想问题

二、历史诊断题

1.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一生多有建树。

他在思想方面通过“焚书坑儒”来巩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通过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削弱诸侯王的封国实力;监察制度上,在中央设立刺史,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还曾派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

错误1:

改正:

;错误2:

改正:

错误3:

改正:

;错误4:

改正:

2.汉武帝首创用“皇帝”称号,确立至高无上的地位;秦始皇首创用年号纪年,到明清时,一个皇帝可用多个年号。

错误1:

改正:

错误2:

改正:

;错误3: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

1.材料一:

偃说上曰:

“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汉省。

丞相遗史分刺史州,不常置。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牧。

——《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序》

⑴材料一中的“偃”和“上”分别指谁?

“上从其计”颁布的政令是什么?

这一政令巧妙地解决了“上”的什么难题?

这一政令巧妙在哪里?

①主父偃②汉武帝③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对皇权构成威胁④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⑵根据材料二中判断监察制度形成于哪个朝代?

当时的监察职能是由哪一官职担当的?

汉代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什么什么官职?

在地方设立什么什么官职?

①秦朝②御史大夫③司隶校尉④刺史

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是什么?

有什么重大意义?

①秦的统一②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⑵汉武帝时期是怎样巩固大统一局面的?

①思想上: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②政治上: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③监察制度上:

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区,称为“十三州部”。

⑶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采取的政策有何不同?

①秦始皇:

焚书坑儒;②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

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二: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⑴材料一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秦始皇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危害?

①焚书坑儒;②加强思想统治;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⑵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加强思想统治。

⑶试比较两位皇帝做法的异同点?

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进而加强中央集权。

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大同一的形成与巩固。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目标导航】重点: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难点: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基础知识】

※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⑴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经常南下抢掠中原地区,秦朝时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县,奠定了开拓西域的基础。

⑵西汉初期,经济凋敝,无力抵御匈奴,汉高祖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昌盛,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在河西地区设郡,派兵屯田驻守。

⑶昭君出塞:

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边疆出现了和睦和安宁,昭君出塞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2、张骞出使西域:

⑴西域:

汉朝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