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059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8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逻辑学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逻辑学练习题.docx

《逻辑学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学练习题.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逻辑学练习题.docx

逻辑学练习题

练习题汇编

鉴于目前公开出版的教材习题雷同多,且缺乏灵活性,很难考查综合能力,我们在此设计了部分习题,但愿能有助于教师打开命题的思路,也希望能为学生有机地综合地掌握逻辑知识和逻辑技能提供一些可用于训练的素材。

最后附有参考答案。

个别习题因解题思路与其它习题近似,未提供答案,但均说明了可供参考的解题方法。

为有利掌握知识与技能,初学者应在独立完成习题后,再查阅参考答案。

此外,我们在附录中收入了部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逻辑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

1.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在“(p∧q)→r”中,逻辑常项是。

2.在“所有S是P”中,逻辑常项是;而在“p←﹁q”中,逻辑变项是。

3.“演绎推理”与“间接推理”在外延上具有关系,“必然性推理”与“或然性推理”在外延上具有关系。

4.从属加种差的定义的结构看,在定义“负判断是否定某一判断的判断”中,“否定某一判断的”是,“判断”是。

5.在一个正确的划分中,“母项”与“子项”在外延上具有包含关系,而“子项”与“子项”之间具有全异关系。

6.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律,若“甲是党员而不是教师”为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

7.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律,若“只有甲是大学生,甲才是运动员”为真,则联言判断为假。

8.在提出假说的过程中,主要应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9.在验证假说的过程中,主要应用演绎推理。

10.当概念S与概念P的外延具有关系或关系时,SEP取值为假而SOP取值为真。

11.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是“甲班同学”,谓项是“青年人”,其主、谓项均不周延,表述这一判断的自然语句是有的甲班同学是青年人。

12.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不周延,则该判断是特称判断;一个性质判断的谓项周延,则该判断是否定判断。

13.若﹁SAP取值为真,则﹁SIP取值为真;若SO﹁P取值为假,则SE﹁P取值为假。

14.若SE﹁P取值为真,则SA﹁P取值为假;若SI﹁P取值为假,则SO﹁P取值为真。

15.若“有S不是P”取值为真,则“所有非P不是S”取值为假。

16.若“所有S是P”取值为真,则“所有非P是非S”取值为真。

17.若“所有S不是P”取值为真,则“有些非P是S”取值为假。

(真)

18.在概念外延间的“真包含”、“交叉”、“全异”关系中,属于传递性关系的是

真包含交叉关系,属于反对称关系的是全异关系。

(真包含)(真包含)

19.在概念外延间的“全同”、“真包含于”、“交叉”、“矛盾”关系中,属于反对称关系的是真包含于关系,属于反传递关系的是矛盾关系。

20.若﹁p→q取值为假,则p∨q取值为,pq取值为。

21.若﹁p∨q取值为真,且p亦取值为真,则﹁q取值为。

22.设p为“小王是工人”,q为“小田是工人”,则与“如果小王是工人,那么小田不是工人”相等值的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23.设p为“甲去北京”,q为“乙去北京”,则与“并非‘甲和乙都去北京’”相等值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24.若﹁p→q取值为真,p取值为假,则﹁q取值为。

25.若﹁p←q取值为真,﹁q取值为假,则p取值为。

26.若﹁r←p∧q”取值为真,r亦取值为真,则﹁p∨﹁q取值为。

27.当“p→q”、“p→﹁q”与“﹁p→q”均真时,P取值为,q取值为。

28.在第一格三段论中,大项是大前提的项,小项是结论的项。

29.已知一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是O判断,则此三段论是第格式。

30.已知一有效第四格三段论的结论为E判断,则这一三段论的式是式。

31.在“[()ỳ﹁q]∧﹁q→﹁p”的空括号中,填入变项符号,可构成有效的推理式。

32.在“[﹁p()q]→q”的空括号中,填入逻辑常项符号,可构成有效的推理式。

二、单项选择题

(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括号内。

1.性质判断中,项的周延情况取决于()。

a.逻辑常项b.变项c.语言形式d.思维内容

2.如A与B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性质判断,则它们具有()。

a.相同的常项与变项b.相同的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常项与变项d.不同的常项,相同的变项

3.在性质判断中,逻辑形式相同,是指()相同。

a.主项和谓项b.主项和量项

c.谓项和联项d.量项和联项

4.设A为假言判断,B为选言判断,并且A与B等值,则A与B()。

a.常项与变项均相同b.常项相同变项不同

c.常项不同变项相同d.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5.设A为联言判断,B为选言判断,并且A与B矛盾,则A与B()。

a.常项与变项均相同b.常项相同变项不同

c.常项不同变项相同d.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6.“并非如果p那么q”与“有S不是P”这两个判断形式的()。

a.常项与变项均相同b.常项相同变项不同

c.常项不同变项相同d.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7.“要么P,要么q”与“或者p,或者q”这两个判断形式()。

a.常项与变项均相同b.常项相同变项不同

c.常项不同变项相同d.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8.“没有S是P”与“没有S不是P”这两个判断()。

a.质与量均相同b.质相同但量不同

c.质不同但量相同d.质与量均不同

9.若两个性质判断的变项完全相同,而常项则完全不同,则这两个性质判断()。

a.可同真、可同假b.可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可同假d.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10.刻划“并非S都不是P”的逻辑形式为()。

a.﹁SEPb.﹁(SEP)c.SIPd.SOP

11.若“有A是B”、“有A不是B”、“有B不是A”都真,则()。

a.A与B都是单独概念

b.A与B都是普遍概念

c.A是单独概念,B是普遍概念

d.A是普遍概念,B是单独概念

12.若AB两概念具有同一关系,则A与B()。

a.内涵与外延均相同b.内涵相同而外延不同

c.内涵不同但外延相同d.内涵与外延均不同

13.在

(1)“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

(2)“青年应当又红又专”中的“青年”()。

a.都是集合概念b.

(1)是集合概念

(2)不是集合概念

c.都不是集合概念d.

(1)不是集合概念

(2)是集合概念

14.设A为“《孔乙己》”,B为“《鲁迅全集》”,则A与B的外延关系为()。

a.A真包含于Bb.B真包含A

c.A与B全异d.A与B相容

15.设S1是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S2是特称否定判断的主项,则()。

a.S1与S2都是普遍概念b.S1是普遍概念,S2是单独概念

c.S1与S2都是单独概念d.Sl是单独概念,S2是普遍概念

16.下列属于逻辑划分的是()。

a.三段论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b.思维形式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

c.关系判断分为关系项、关系者项和量项

d.定义分为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17.下列限制或概括有错误的是()。

a.“复合判断”限制为“肢判断”b.“单独概念”概括为“概念”

c.“矛盾关系”概括为“不相容关系d.“推理”限制为“三段论”

18.定义可用公式表示为“DS就是Dp”,犯“定义过窄”的错误指的是在外延上()。

a.DS全同于DPb.DS真包含于DPc.DS真包含DPd.DP真包含DS

19.若A是划分的母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不可以是()。

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正概念d.负概念

20.若A是属加种差定义中的被定义项,则A不能是()。

a.普遍概念b.单独概念c.正概念d.负概念

21.当具有SIP形式的判断为真时,概念S与概念P的外延必然具有()关系。

a.同一b.交叉c.属种d.非全异

22.若“有A是B”、“有A不是B”、“有B不是A”都真,则A与B具有()关系。

a.真包含于b.真包含c.交叉d.全异

23.“小林与小王是同时入团的”这一判断是()判断。

a.性质b.关系c.联言d.负

24.“判断p与判断q是矛盾的”这一判断属()判断。

a.性质b.关系,c.联言d.负

25.若两个性质判断主谓项素材相同,但主、谓项周延情况均不相同,则这两个判断具有()关系。

a.反对b.差等c.矛盾d.下反对

26.若一个有两个肢判断的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则这两个肢判断具有()关系。

a.可以同真,可以同假b.可以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可以同假d.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27.当S真包含于P时,()。

a.SAP与SEP均假b.SEP与SOP均真

c.SAP与SIP均真d.SIP与SOP均真

28.若A与C交叉,B既真包含于A又真包含于C,则下列为假的判断是()。

a.B是A或B是Cb.若B不是A,则B不是C

c.要么B是C要么B是Ad.只有B是A,B才是C

29.下列公式中,其真假情况不完全取决于其变项的真假取值的是()。

a.◇﹁pb.p→qc.p∧qd.﹁p∨﹁q

30.断定一个主、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也就断定了主项与谓项的外延具有()关系。

a.同一b.属种c.交叉d.全异

31.概念间的交叉关系,属于()关系。

a.对称且传递b.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d.非对称且非传递

32.判断间的蕴涵关系,属于()关系。

a.对称且传递b.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d.非对称且非传递

33.与“必然有S是P”的负判断相等值的判断是()。

a.可能有S是Pb.可能所有S不是P

c.可能有S不是Pd.不可能有S是P

34.下列各组判断中,不具有矛盾关系的是()。

a.“非p或非q”与“p并且q”b.“只有p,才q”与“p并且非q”

c.“这个S是P”与“这个S不是P”d.“有的S不是P”与“没有S不是P”

35.设p表示“小王是大学生”,q表示“小李是大学生”,则与“如果小王是大学生,那么小李不是大学生”相矛盾的联言判断形式是()。

a.p∧qb.p∧﹁qc.﹁p∧qd.﹁p∧﹁q

36.设p表示“甲是教师”,q表示“乙是教师”,则与“如果甲是教师,那么乙也是教师”相等值的选言判断形式是()。

a.p∨qb.p∨﹁qc.﹁p∨qd.﹁p∨﹁q

37.已知“只有小王是大学生,小王才懂英语”为假,则()为真。

a.如果小王不是大学生,那么小王不懂英语

b.小王是大学生并且小王不懂英语

c.小王不是大学生并且小王不懂英语

d.小工不是大学生或者小王懂英语

38.当P为假时,则()为真。

a.必然pb.可能Pc.必然非pd.可能非p

39.若﹁rp∧q为真,﹁r为假,则()。

a.p与q至少有一真b.p与q至少有一假

c.p必为假d.p必为真

40.已知“p→q”、“﹁p→﹁q”与“p∨q”均真,则()为真。

a.p∧qb.p∧﹁qc.﹁p∧qd.﹁p∧﹁q

41.若“p∧q”与“pỳq”均假,则()为真。

a.p∧qb.p∧﹁qc.﹁p∧qd.﹁p∧﹁q

42.若“p当且仅当非q”与“q”均真,则()为真。

a.p∧qb.p∧﹁qc.﹁p∧qd.﹁p∧﹁q

43.下列各组判断形式中,具有不可同真可以同假关系的是()。

a.SAP与SOPb.p→q与﹁p→﹁q

c.p∨q与﹁p∨﹁qd.p∧q与p∧﹁q

44.下列各组判断形式中,不具有矛盾关系的是()。

a.p→q与p∧﹁qb.SA﹁P与SO﹁P

c.﹁(p∧﹁q)与﹁(p→q)d.p∨q与﹁(﹁p∨﹁q)

45.“pq”与“﹁p﹁q”具有()关系。

a.等值b.可同真不可同假c.矛盾d.不可同真可同假

46.“p→q”与“﹁p→﹁q”()。

a.可同真也可同假b.可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可同假d.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47.当p∨﹁q与pq仅有一真时,()取值为真。

a.p∧qb.p∧﹁qc.﹁p∧qd.﹁p∧﹁q

48.若p→﹁q为假,则下列公式中取值为真的是()。

a.p∧qb.p∧﹁qc.﹁p∧qd.﹁p∧﹁q

49.下列公式中,全面而恰当地表达了SAP与SOP真假关系的是()。

a.SAP→﹁(SOP)b.﹁(SAP)→SOPc.SAPỳSOPd.SAP∨SOP

50.下列公式中,恰当地表达了A与E的真假关系的是:

()。

a.A∨Eb.AỳEc.﹁A∨﹁Ed.﹁Aỳ﹁E

51.下列公式中,恰当地表达了A与I的真假关系的是()。

a.A→Ib.A∨Ic.AỳId.﹁A→﹁I

52.普通逻辑研究推理,主要研究()。

a.前提的真假b.前提与结论内容间的联系

c.结论的真假d.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联系

53.若一推理的前提与结论均假,则其推理形式()。

a.必然无效b.必然有效c.不可能无效d.可能有效

54.一有效的换位法推理,其前提判断与结论判断之间必然不具有()关系。

a.等值b.不等值c.蕴涵d.矛盾

55.一有效的AAI式三段论,其大小项在前提中均不周延,则此三段论为()。

a.第一格b.第二格c.第三格d.第四格

56.“氧化铁不是有机物,因为氧化铁不含碳,而凡有机物都是含碳的”这个三段论的中项是()。

a.氧化铁b.含碳的c.有机物d.不含碳的

57.由规则“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可以推知()。

a.在前提中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必须周延

b.在结论中不周延的项,在前提中必须不周延

c.在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中必须周延

d.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可以周延

58.“有的哺乳动物是有尾巴的,因为老虎是有尾巴的”是一有效省略三段论,其省略的判断是()。

a.有的哺乳动物不是老虎b.老虎是哺乳动物

c.有的哺乳动物没有尾巴d.有些哺乳动物没有尾巴

59.一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是E判断,其大前提可为()。

a.MAPb.POMc.PEMd.PAM

60.在“[﹁p()﹁q]∧p→q”的空括号内,填入符号(),可构成有效推理式。

a.→b.←c.∨d.ỳ

61.以“如果甲乙都不是木工,那么丙是木工”为一前提,若再增加另一前提(),可必然推得“乙是木工”。

a.丙是木工b.丙不是木工c.甲不是木工d.甲和丙都不是木工

62.当一个三段论两前提均真时,这个三段论不可能是()。

a.形式有效且结论真实b.形式有效但结论虚假

c.形式无效而结论真实d.形式无效且结论虚假

63.关系推理

(1)“A与B矛盾,B与C矛盾,所以A与C矛盾”与

(2)“A蕴涵B,B蕴涵C,所以A蕴涵C”()。

a.都是有效的b.

(1)有效,

(2)无效

c.都是无效的d.

(1)无效,

(2)有效

64.当一三段论大前提真实而结论虚假时,这个三段论不可能是()。

a.形式有效且小前提真实

b.形式有效而小前提虚假

c.形式无效而小前提真实

d.形式无效且小前提虚假

65.若对两个相互等值的判断(),则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a.同时肯定b.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

c.同时否定d.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66.若肯定p∧q,而否定p∨q,则()的要求。

a.违反同一律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67.若对()同时肯定,则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a.SAP与SOPb.SA﹁P与SE﹁P

c.SA﹁P与SEPd.﹁SEP与﹁SIP

68.如对SE﹁P与SOP同时加以否定,则()的要求,

a.违反同一律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69.若A蕴涵B,则下列断定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要求的是()。

a.A真且B真b.A真但B假c.A假但B真d.A假且B假

70.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征之一是()。

a.在每个被考察场合中,被研究现象均出现

b.在每个被考察场合中,被研究现象均不出现

c.在正事例组的各场合中只有一个相关情况相同

d.在负事例组的各场合中只有一个相关情况不同

71.假说具有的特征之一是()。

a.有事实材料依据又有科学知识依据

b.有事实材料依据但无科学知识依据

c.无事实材料依据但有科学知识依据

d.无事实材料依据又无科学知识依据

72.“当p←q取值为假时,那么p假而q真。

因为如果p假和q真中有一不成立,则p←q取值为真”这一论证是()。

a.直接证明b.反证法c.归纳证明d.选言证法

73.“当p→q取值为真时,那么p与q均真,因为当P与q均真时,p→q取值为真”这个论证()。

a.是正确的b.犯有“推不出”的错误

c.论据虚假d.犯有“预期理由”的错误

三、双项选择题

(在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正确答案,并把其标号写在括号内)

1.下列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判断组是()与()。

a.﹁SAP与SA﹁Pb.﹁(SIP)与SEP

c.◇SOP与﹁(□SAP)d.p→q与r→s

e.p→q与﹁p∨q

2.已知“有A不是B”为假而“有A是B”为真,则A与B的外延关系是()关系或()关系。

a.全同b.全异c.交叉

d.A真包Be.A真包含于B

3.如A与B都是单独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可能是()或()关系。

a.全同b.真包含c.真包含于d.交叉e.全异

4.若有S是P并且有S不是P,那么S与P的外延的外延关系或者是()关系或者是()关系。

a.全同b.真包含c.真包含于d.交叉e.全异

5.若A与B都是单独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不可能是()关系,也不可能是()关系。

a.全同b.属种c.交叉d.矛盾e.反对。

6.若SAP与PAS恰为一真一假,则S与P在外延上可能是()关系也可能是()关系。

a.全同b.交叉c.S真包含Pd.全异e.S真包含于P

7.下列关系中同时具有反对称性质和传递性质的是()与()。

a.概念间的全同关系b.判断间的等值关系c.判断间的矛盾关系

d.概念间的真包含关系e.概念间的真包含于关系

8.若“所有S是P”与“所有P是S”均假,则S与P在外延上具有()关系或()关系。

a.全同b.S真包含Pc.全异d.交叉e.S真包含于P

9.断定一个主项(S)周延、谓项(P)不周延的判断,也就断定了其主项与谓项具有()关系或()关系。

a.全同b.S真包含Pc.全异d.交叉e.S真包含于P

10.若SOP与SIP恰有一真,则必然有()与()。

a.SAP与SEP恰有一真b.SAP与SIP恰有一假

c.SEP与SOP恰有一假d.SAP与SEP恰有一假

e.SAP与SIP恰有一真

11.若判断A与判断B有矛盾关系,则下列断定中()与()违反了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a.A∧﹁Bb.﹁A∧Bc.A∨Bd.A∧Be.﹁A∧﹁B

12.下列各组判断形式中,具有矛盾关系的是()与()。

a.﹁(p∧q)与﹁p∨﹁qb.p→q与p∧﹁q

c.p∧q与﹁(﹁p∨﹁q)d.pỳq与pqe.﹁(p→q)与﹁p∧q

13.直接推理

(1)“SAP→﹁PES”和

(2)“PO﹁S→﹁SOP”()()。

a.都有效b.

(1)有效,

(2)无效c.不都有效

d.都无效e.

(1)无效,

(2)有效

14.“科学是有用的,逻辑科学是科学,所以,逻辑科学是有用的”这一推理不是()也不是()。

a.演绎推理b.或然性推理c.间接推理d.直接推理e.必然性推理

15.若一推理的前提与结论具有()关系或()关系,则此推理是形式有效的。

a.矛盾b.等值c.下反对d.反对e.蕴涵

16.若一有效兰段论的小前提是全称否定判断,则其大前堤可以是()或()。

a.所有P是Mb.扒有P是Mc.有M不是P

d.没有P不是Me.所有M是P

17.以p→(q∧s)为一前提,若再增加()或()为另一前提,可有效地推得﹁p∧r。

a.qb.﹁qc.rd.﹁q∧re.﹁s∧r

18.以q为一前提,应增补()或()为另一前提,可必然推出结论﹁P。

a.p→﹁qb.q→pc.﹁p←qd.p∨qe.p↔q

19.设SOP假,下列判断中为假的是()与()。

a.SEPb.PISc.SAPd.SIPe.﹁PIS

20.以PAM为前提,应增补()或()为另一前提,可必然推SOP。

a.SIMb.SAMc.SOMd.SEMe.MOS

21.若◇﹁p假,则()、()。

a.﹁p假b.□﹁p假c.□p假d.p假e.◇p假

22.若□p为真,则()、()。

a.□﹁p假b.p假c.◇p假d.﹁p假e.◇﹁p真

23.当“所有A是B”为假而“有B不是A”为真时,A与B的外延关系或是()关系或是()关系。

a.全同b.A真包含Bc.A真包含于Bd.交叉e.全异

24.已知“如果甲去苏州,那么乙或丙也去苏州为真”,则()与()必然为真。

a.只有甲去苏州,乙或丙才去苏州

b.如果乙和丙去苏州,那么甲也去苏州

c.如果甲不去苏州,那么乙和丙均不去苏州

d.如果乙和丙都不去苏州,那么甲也不去苏州

e.只有乙或丙去苏州,甲才去苏州

25.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是假的,则其大小前提不可能是()或()。

a.都真b.都假c.一真一假d.都不假e.不都真

26.下列式子中,正确表达I判断与O判断的真假关系的是()与()。

a.﹁I→Ob.﹁I∨﹁Oc.I∨Od.O→﹁Ie.IỳO

27.设A是单独概念,B是普遍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或是()关系或是()关系。

a.同一b.A真包含Bc.A真包含于Bd.交叉e.全异

28.以SE﹁P为前提,可必然推出()和()。

a.﹁PA﹁Sb.﹁SIPc.﹁SO﹁Pd.PE﹁Se.﹁SOP

29.以“p←(q∧r)”为前提,若要必然推出﹁r,则应加上前提()或()。

a.p∧qb.p∧﹁qc.﹁p∧qd.﹁p∧﹁qe.﹁(﹁p∧﹁q)

30.设﹁SI﹁P为假,则下列公式中为假的是()与()。

a.PI﹁Sb.﹁SOPc.﹁PASd.SAPe.SOP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判断中,逻辑常项相同的判断是()、()、()、()、()。

a.并非pb.p是假的c.并非qd.这个S不是Pe.有S不是P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