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1517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

第1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由4篇课文、“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

课文包括《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

《北京的春节》描写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腊八粥》以孩童的视角叙述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让人感受到腊八节浓浓的民俗风情;《古诗三首》介绍了寒食节、七夕节和中秋节的习俗或传说;《藏戏》展现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的起源和特点。

“习作”的主题是“家乡的风俗”。

“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4个栏目组成。

学情分析

在过去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文章的详略安排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什么是详写,什么是略写。

但是,对于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如何分清内容的主次以及如何详写重要部分这些问题,他们却不一定有答案。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分清内容的主次,习作时学会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经历较为丰富,但对民俗民风不一定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了解身边多彩的民风民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2.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特点,了解习俗的寓意。

3.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5.掌握行楷的书写技巧,提高书写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3.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不同地区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要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并重视读写结合,让学生写写家乡的风俗,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应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民风民俗的特点。

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读边体会作者描写风俗的方法,从阅读中学会表达,在习作中做到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10课时安排教学。

(每篇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习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

第1课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等生字。

2.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3.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独特韵味。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突破方法(A案)1.借助童谣了解习俗。

2.学习课文,品味细节,体会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B案)1.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春节习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人们的心情,体会习俗中的文化。

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突破方法(A案)1.抓住关键词,体会按时间顺序进行写作的手法。

2.阅读质疑,感受详写、略写的好处。

(B案)1.填写表格,感受文章的写作手法。

2.引导发现,印象最深的习俗就是详写的部分。

教法与学法

教法(A案)讲授法、讨论法、联想法。

(B案)情境教学法、合作练习法。

学法(A案)阅读法、联想学习法。

(B案)自主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

(B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蒜、醋”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厘清层次,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

同学们,这里有一首《春节童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师: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老舍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默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3.检查生字书写情况。

(1)易错字:

“醋”字的左边不要少写一横。

(2)区分形近字:

元(宵)云(霄)

4.理解词语。

腊月:

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

腊八即腊月初八。

在腊八这一天,人们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

用竹木等制成的玩具,能发出响声。

初旬:

每月的前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

农历中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庙会:

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

熟练。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

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

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

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焕然一新。

三、理清顺序,体会详略

1.默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喜庆、隆重等)

2.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

3.作者围绕着北京的春节写了很多民风民俗,那作者对哪些部分进行了详细描写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详写和略写的内容。

(作者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等部分,略写了其他部分)

四、走进腊八,感受风俗

1.师: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这时候迎来了第一个好日子,也就是——腊八。

同学们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这几个自然段,看看作者详细描写了腊八这天的什么事情,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一些批注,然后和大家交流。

2.学生读课文。

教师巡视并指导朗读。

3.学生汇报。

(1)熬腊八粥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农业产品展览会”指什么?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②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的特点)

(2)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腊八蒜有什么特点?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

②指导朗读,读出腊八蒜的美味。

4.小结:

看到腊八节有这么多吃的,可以感受到腊八节的隆重。

5.说一说,在年前孩子们和大人们还有哪些东西要准备。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这么多习俗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年前的习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交流过年的习俗。

2.布置作业,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老舍

时间顺序有详有略

蒜醋饺摊拌眨宵

燃贩彼贺轿骆驼恰

课时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bǎitānzhǎyǎnzhǎnlǎnjiǎozi

( 摆 摊 )( 眨 眼 ) ( 展 览 )( 饺 子 )

ránfànglàbāsuànzábànrniángāo

( 燃 放 )( 腊八蒜 ) ( 杂拌儿 )( 年 糕 )

二、选择正确的字填空。

霄宵

元( 宵 )云( 霄 )

娇骄轿

( 轿 )车 ( 骄 )傲 ( 娇 )嫩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是按 时间 顺序来写的。

2.本文作者是 老舍 。

四、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隆重。

2.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指名读词语。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师:

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老舍先生笔下春节的习俗。

二、精读引路

1.学生自读第8自然段,找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除夕真热闹”)

2.老舍先生说“除夕真热闹”,他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除夕的热闹?

(他是从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方面来写的)

3.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人们对除夕的重视?

(从“家家、到处、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人们对除夕的重视)

4.师:

同学们,除夕夜你们会做什么?

5.指导朗读,读出除夕的热闹。

师:

我们的除夕和北京的除夕一样热闹,也会穿新衣、做年菜、贴对联、吃团圆饭、守岁……心情是欢乐的,节日氛围是热热闹闹的。

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热闹,读出开心,好吗?

三、合作学习

1.明确任务:

除夕过完了,终于迎来了新的一年。

课文中描写初一和其他日子的部分需要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去体会。

2.小结学习方法:

我们在学习描写除夕的这部分时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找中心句,围绕中心句理解如何详细描写重点部分)

3.合作学习第9~13自然段,圈画出体现热闹的部分,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4.学生汇报。

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天,看看这一天有哪些活动。

从这样的描写中能感受到什么样的节日气氛?

(1)正月初一

交流要点:

①这一部分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②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方面?

(拜年、接待客人、游览寺院、逛庙会等,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③除夕与正月初一有什么不同?

(除夕是忙碌的热闹,正月初一就是另一种休闲的热闹)

(2)元宵节

交流要点:

①除夕是忙碌的热闹,正月初一是休闲的热闹,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的热闹是什么样的呢?

②理解关键句子。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式各样。

③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数量多?

(从“处处悬灯结彩”“几百盏灯”体会到灯的数量多)

④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种类多?

(从“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体会到灯的种类多)

⑤边读边体会。

四、体会详略

思考:

北京春节前后这么多事情,作者为什么只详细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事情,对其他部分进行略写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这几个日子最能表现北京春节的特点。

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对其他部分进行简略介绍,可以使我们对热闹的除夕、截然不同的大年初一和悬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五、品味语言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体会语言的特点。

①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②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师:

“零七八碎儿”是什么意思?

我们这儿用什么词表示这个意思?

师: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大家还可以在课文里找找这样的词语。

2.小结:

老舍的语言有着浓浓的“京味儿”,因为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

而且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

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所以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受到语言中的北京韵味。

六、阅读拓展

快速浏览“阅读链接”中斯妤对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和老舍笔下的春节习俗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腊八丰富

除夕忙碌

三个高潮热闹

初一悠闲

元宵节赏花灯

课时作业

一、解释下列词语。

截然不同: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不得已:

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

日夜不绝:

白天黑夜不间断。

二、文中具体介绍了除夕的哪些活动?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三、古今文人曾写下了许多描写春节的诗词、童谣、春联等,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两句跟大家分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详略得当,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北京春节的习俗。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对老北京春节习俗的感受。

之后,我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明白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厘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分析课文时,我先带着学生一起学习描写腊八和除夕的部分,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后面的内容;最后通过集中学习带有京味儿的语言启发学生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体会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好处,并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

本节课我把握好“一课一得”“读写结合”的尺度,将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上。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加强对学生读和写的训练。

B案

第一课时

环节

学案

教案

设计意图

独立学习

一、探究新知

1.观察单元主题页,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2.读一读下列词语。

饺子万象鞭炮眨眼

通宵间断截然燃放

小贩彼此贺年骆驼

恰好一律彩绘分外

万不得已摆摊儿

一、学习“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师:

观察第一单元主题页,你们发现了什么?

(1)主题图为剪纸,内容是中国传统元素,很有特色。

(2)人文主题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以知道这一单元都是介绍民风民俗的。

(3)语文要素为分清主次,体会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中运用,写出特点。

2.看看围绕“民风民俗”安排了哪些课文。

3.走进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课前已经预习了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效果。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及时正音。

2.交流生字易错点。

3.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老舍的资料。

从单元主题入手,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整体意识,能从单元目标出发,明白每篇课文的训练意图。

本课生字、词语较多,虽然已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但在课堂中仍需要花时间进行交流、巩固。

合作探究

二、探究思考题

合作读课文,填表。

段落

时间

习俗

参考答案:

段落

时间

习俗

1~2

腊八

熬腊八粥、吃腊八蒜等

3~5

腊月初九到二十二 

准备过年

6

腊月二十三

祭灶王

7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预备食物等

8

除夕

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9~11

初一到十四

休息、拜年、逛庙会等

12~13

元宵节

吃元宵、悬灯结彩等

14

正月

十九

春节结束

三、初读课文,完成表格

1.小组合作读课文,对难读的句段重点练习。

2.默读课文,想想:

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

四、学习第一部分

1.师: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这时候迎来了第一个好日子,也就是——腊八。

同学们自己朗读描写腊八的部分,看看作者详细写了腊八这天的什么事儿。

2.学生读课文。

教师巡视并指导朗读。

3.学生汇报。

重点学习句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的腊八粥材料品种之丰富和人们丰收后的喜庆,体会作者语言的简洁易懂、生动形象。

使用表格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很快地明白文章的结构和详略安排,为理解“作者是如何详写重要部分的”这一难点打好基础。

实践应用

三、随堂练习

1.我会书写。

书写“蒜、醋、饺、摊”等生字。

2.解释下列词语。

初旬:

娴熟:

截然不同:

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

参考答案:

1.略。

2.初旬:

每月的前十天,也称“上旬”。

娴熟:

熟练。

截然不同: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焕然一新。

万不得已:

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

五、巩固基础

1.指导写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讲解易错字的书写要点。

①醋:

左边是“西”字里边加一横。

②贩:

左边贝字旁最后一笔为“点”。

③轿:

左边车字旁最后一笔是“提”。

2.完成“随堂练习”。

字词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字词可以丰富知识积累。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六、课堂小结

师:

这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了老北京,感受到了北京独特的节日习俗。

在这么多的节日里,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第二课时

环节

学案

教案

设计意图

独立学习

一、复习旧知

1.读拼音,写词语。

bǎitānzhǎyǎn

( )( )

zhǎnlǎnjiǎozi

( ) ( )

làbāsuànzábànr

( ) ( )

2.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参考答案:

1.摆摊 眨眼 展览 饺子 腊八蒜 杂拌儿

2.略。

一、谈话导入

1.师:

《北京的春节》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师:

北京的春节如此热闹、喜庆,我们继续学习。

回顾上节课所学,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合作探究

二、探究学习

1.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在句子旁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说一说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可以品出怎样的年味。

3.说出自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

1.示例一: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从这些句子中,我能感受到作者从味、色、声等方面细腻地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场景,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示例二: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2.示例: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通过这个排比句,我们能感受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体会到元宵节的确是一个美好快乐的日子。

3.略。

二、品析探究、小组交流

1.师:

文章详写了哪些节日?

选出你们最喜欢的或者感受最深的部分来品读,和小组同学分享。

2.小组交流。

三、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一)除夕

1.师:

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

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除夕真热闹”)

2.哪些语句体现出老北京除夕的热闹?

3.读出除夕的热闹。

(二)大年初一

1.师:

大年初一这个日子有什么特点?

“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

2.师:

作者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呢?

3.师:

找一找大年初一的风俗习惯,体会正月里人们休闲、放松的心理状态,感受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的心理特征。

4.朗读这部分内容。

(三)元宵节

1.师:

正月十五要做些什么事?

作者详写了其中的哪件事?

2.师:

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

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重点学习句子“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从修辞手法中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并感受用词的多样性,体会语言的丰富性。

4.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四、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师:

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节日习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一笔带过。

这样能使重点突出,也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先进行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根据探究提示进行思考,再推选小组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在每次交流汇报时,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训练。

实践应用

三、随堂练习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斯妤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将其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示例:

斯妤的《除夕》描述的是南方地区——福建过除夕的习俗,与课文中介绍的北京的习俗自然是不同的,使人感受到不同地区除夕习俗的差异。

五、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完成“随堂练习”。

将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文段和课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过年氛围,明白不同的人对节日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地区过年的习俗也不一样。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六、课堂小结

师:

你们还了解哪些关于春节的习俗?

请写下来。

联系生活,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资料链接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进行创作。

1936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

1946年,他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他创作勤奋,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内容翔实,编排有序,在语言方面很有特色,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浓浓的京味。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详略得当,在教学的时候,我既要让学生感受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要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课堂中,我设计了一张表格,清晰地罗列出从腊八到正月十九的风俗习惯。

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描写顺序、重点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上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查漏补缺,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

在处理文章详写的部分时,我依然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文中哪部分是详写”这个大问题,找出关键词句,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体会。

我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读悟结合,让其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的语言魅力,并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在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斯妤的《除夕》,让学生懂得同样是写春节习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