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1586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武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武威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满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第一卷阅读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

“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

“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雪猪头

苏童

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

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

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

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看,看见的是张云兰紫红色的胶鞋。

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

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

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

”我母亲说,“还有四只,拿出来!

你不拿我自己进来拿了。

”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推推这人,拨拨那人,可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

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

一些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

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

她说,“张云兰记仇,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她,我跟你一样,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吃肉的,怎么去得罪她呢?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还是说猪头吧,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里出来了。

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里走,尽管天底下的猪头长相雷同,我母亲还是一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在肉铺失踪的猪头之一。

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

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

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布票。

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衣服新裤子穿。

 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一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

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

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东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

女邻居把我母亲说动了心。

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好了。

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

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

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

张云兰提供的一捆布要求做五条长裤子,都是男裤,长短不一。

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

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

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

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

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

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

你们记不住我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她看见猪头就会知道,我来过了。

听我母亲说,张云兰家后来也搬走了,她不在肉铺工作,大家自然便慢慢地淡忘了她。

我母亲和张云兰后来没有交成朋友,但她有一次在红星路的杂品店遇见了张云兰,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

我母亲说她和张云兰在杂品店里见了面都很客气,两个人只顾说话,忘了扫帚的事情,结果那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了。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就写了母亲的尴尬处境,并且故意交代并不是没有猪头肉可买,这为下文她和张云兰起争执做了铺垫,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母亲和张云兰争执时,周围绝大多数人不让母亲进入店铺检查张云兰是否自己私藏了猪头,都觉得母亲是无理取闹,选择站在张云兰一边。

C.母亲“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是因为她认出了那就是早上肉铺消失的猪头,这体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对母亲的聪明能干的赞美。

D.张云兰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可以看出她经常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利益。

得知要调走了,就让“我母亲”为她赶制裤子。

5.“我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6.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杂品店相遇的情节去掉更好,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苏武,字少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望。

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盂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工律,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7.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素与张胜相知

C.数通使相窥望D.汉亦留之以相当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0.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11.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

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6分)

第二卷表达题

三、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老当益壮,__________?

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是陶渊明对步入官场深刻反思。

四、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每当春节回乡探亲,我发现农村打麻将现象蔚然成风,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②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③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④对待野生动物,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赶尽杀绝,只顾眼前利益了。

⑤中国古典诗词一挥而就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了。

⑥那时的大宋河清海晏,风调雨顺,朝廷偃武修文,百姓生活无忧,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教育投入在各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得到了较为有力的保障,国家对学术研究的资助不断增加,不少高校呈现出积极扩张的现象。

B.杭州G20峰会是第11届会议,主要探讨“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

C.李安执导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4K/3D/120帧格式制作、拍摄和放映的商业电影,也是目前院线所能见到的最高技术规格的影片。

D.读书人大约都有一个情结,就是希望给自己营养的民间文艺能够有传承,甚至有发展。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宽容失败与追求成功是辩证统一的。

 ①对失败足够宽容,提供给运动员更好的成长环境,他们②可能轻装上阵,冲击更好成绩。

“超级丹”在近日的访谈中表示,很多名将参加奥运发挥失常,正是③给自己的包袱太大。

④,奥运场上有太多意外存在,以此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不完全客观,压力过大只会起到反作用。

一个国家,⑤她的人民获得了自然生成的大国心态时,才是真正的大国。

追求成功同时宽容失败的成熟心态,⑥ 局限于奥运赛场上。

A

如果

因为

此外

不要

B

只有

/

确实

不应

C

如果

/

此外

不要

D

只有

因为

确实

不应

1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语气和谐、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人们往往喜欢长盛不衰的事物,渴求永蕴魅力的生命,然而,我们冷静地细细想来,春天,桃李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可一入夏便落英缤纷;夏日,荷塘凝碧,幽香暗送,但到了秋天,只留下断梗败叶的满目苍凉;秋天,菊花锦簇,热烈奔放,但当寒风劲吹之际,。

由此可见,世上再美的事物也不会是永恒的。

①哪有永不衰竭的事物,哪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呢?

②哪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哪有永不衰竭的事物呢?

③红梅傲霜斗雪,独占了严冬的俏枝

④只好让位于傲霜斗雪的红梅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7.以下对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编年体;《战国策》—断代史;《史记》—纪传体;《汉书》—国别体  

B、《左传》—断代史;《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编年体  

C、《左传》—编年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断代史;《汉书》—国别体  

D、《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断代史 

18.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5个字)(4分)

创造性思维对思维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创造性思维与思给者的天赋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创造性思维的天赋就是一种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他就像卓越的探矿者,善于发现并开掘深深地掩埋在地下的矿藏。

再者,思维者对他思维的对象应有浓厚的兴趣,一个研究者对他研究的对象缺乏兴趣,他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是不可能的。

当然,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天分,也不管他们对自己思维的对象怀着多么强烈的兴趣,要是他是浮躁的、缺乏意志力的,要进行创造性思维也是很困难的。

五、写作(45分)

19.前段时间,武汉六中语文老师杨幼萍“火”了。

她在高三誓师大会上的发言,被大家称为“最燃”演讲,刷遍朋友圈。

光明网、长江日报、文汇报竞相全文转发。

不少学生、家长都希望保存一份讲稿,在接下来的一年以及今后更长远的人生道路上鞭策自己。

杨老师的演讲是这样结尾的:

孩子们,我们并不要你鞠躬尽瘁,但要你全力以赴;不要你透支,但必须尽力。

尽力也许并不能让你的未来无忧无虑,但是,至少会让我们的明天无怨无悔。

因为,真的,人生很贵,请别浪费。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1.B

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

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D

A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

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

3.(6分)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4.A

B选项中大家是怕得罪张云兰;C中“母亲不问就知道究竟的”不是猪头是哪里来,而是小兵家怎样得到的猪头;D原文中没有表示张云兰得知自己要调走。

5.①能干顾家。

手巧会缝纫;为了让孩子吃得好,凌晨就去肉铺排队、连夜给张云兰赶制裤子。

②有生活智慧,懂得变通。

会通过拉关系来换得更好的生活资源,如给邻居送假领子、给张云兰做裤子。

(5分)

6.不同意(6分)

 ①情节上,这段文字真实、生活化,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②人物上,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体现了其内心深处的善良。

 ③主题上,正面交代了人物之间矛盾的化解,更好地反映了主题。

或,同意

 ①从情节看,小说情节上已经很完整了,没有必要再加入杂货店这一部分。

 ②从艺术效果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②从主题上,以“白雪猪头”结尾,强化了意象,更好照应了题目。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答出三点给5分。

7.C

A项古义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为“妻子的父亲”;B项古义为“有交情”,今义为“相互了解”;C项为“互通使者”;D项古义为“互相抵数”,今义为“相等”。

8.A

(B项不是张胜唆使;C项卫律没有归汉之心;D项文中没有张胜投降的内容。

9.(9分)

(1)到了匈奴之后,就把准备好的一份礼物送给单于,而单于却更加骄傲起来,这不是汉朝原来所希望的。

(2)假如(他们)谋害单于,(你们)将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

10.B

【解析】B“几点催花雨”并不是“花落如雨”而是“雨点催花落”

11.(6分)答案一:

“连天衰草”好。

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2分)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

(2分)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2分)

答案二:

“连天芳草”好。

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