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167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docx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

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代,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某思想家认为:

人性是“自为”、“好利恶害”、“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

”材料表明该思想家的主张是(  )

A.肯定人在道德本性上是平等的

B.强调礼仪教化的重要性

C.通过赏罚以达到治强的目的

D.社会风气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西汉董仲舒说:

“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这一主张的历史作用是(  )

A.实现了对君主执政行为一定的约束

B.确定了儒学独尊的历史地位

C.强化了儒家伦理对社会的控制

D.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明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

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

凡此皆靡费无益。

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

此举根本目的是(  )

A.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

B.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

C.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

D.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

4.朱熹说:

“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

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  )

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B.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

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D.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

5.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

“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

”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最后闻,说:

“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

“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

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

这个故事反映出(  )

A.理念是万物的本原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D.人是万物的尺度

6.在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意大利的北部诸城市都先后成立了公社,这些公社战胜了封建主发展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他们对商业和手工业采取保护的政策,并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材料意在说明(  )

A.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原因B.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根本原因

C.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D.城市的新发展与新文化的相互作用

7.15世纪学者曼内蒂说:

“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有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

然后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

”据此可知,曼内蒂(  )

A.倡导宗教信仰自主性B.表达了新兴阶层的价值取向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D.开创了人文主义思潮最高峰

8.“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

”文中“这些哲人”与以往近代思想家的突出不同之处是(  )

A.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B.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D.给天主教会以摧毁性打击

9.张仲景在《伤寒例》中说:

“阳盛阴虚,汗之(使之发汗)则死,下之(利小便)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这反映出(  )

A.《伤寒例》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张仲景具有辩证施治的行医理念

C.《伤寒例》否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

D.张仲景对传统医学权威理念的藐视

10.《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

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11.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

”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

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1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写道:

“在中世纪时期,人们的视野,无论在观察客观世界,或在认识自己时,都被一层纱幕遮住了。

意大利人最早把这层障眼的纱幕撕去了,因而认识了客观世界,并且认识了自己。

”其中的两个“认识”分别可能是(  )

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人文精神”的复苏

B.牛顿经典力学建立、资产阶级宗教观的建立

C.近代科学的产生、构建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D.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理性主义”的光辉

13.阿里巴巴198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

2012年中国网购零售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此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

2014年,中国网购零售额已经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百分之十。

这说明(  )

A.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B.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C.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D.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1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经说:

“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

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据此判断,以下各项最有可能属于“第二次重大打击”的是(  )

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B.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D.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15.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

“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可见当时(  )

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B.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16.《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

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革命思想B.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D.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17.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一方面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另一方面又大量介绍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

这反映出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  )

A.把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结合B.宣传民族英雄以反抗西方侵略

C.把反满兴汉作为革命斗争目标D.把西方学说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18.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

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革命问题B.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C.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D.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

20.2008年9月27日,宇航员翟志刚进行了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标志是(  )

A.“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B.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并成功返回D.“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21.2017年我国已恢复高考四十年。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B.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

C.录取率持续大幅增加D.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22.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体现该风格的作品(  )

A.雨果的《巴黎圣母院》B.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C.拉伯雷的《巨人传》D.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23.贝多芬曾说:

“感情的流露要胜于绘画。

“他的《第六(田园)交响曲》透露出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给人们展现了一副充满着幻想和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

该作品(  )

A.采取了现实主义手法B.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C.开创了现代主义先河D.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

24.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

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也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之一。

一种艺术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2)从传统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

(3)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

(4)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

下列作品与上述材料描述特征一致的是(  )

.

AB.C.D.

2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时期教育系统的形象说明。

据图,判断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

A.士阶层崛起,私学开始兴起

B.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少数下层士人得到入仕机会

D.私人书院兴盛,理学广泛传播

第II卷

本卷包括26、27、28三个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26.明清以来,中国思想界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18分)

材料一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

“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

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材料二康有为曾说:

“中国之国魂者何?

曰孔子之教而已。

”“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

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

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

(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如何认识孔子学说的地位?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

(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

分析此态度形成的原因。

(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东西方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获得共同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更加积极友好地交流、沟通。

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使文化的传播突破了空间与时代的限制,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

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的摇滚乐……这些都突出表现了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同与共享。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青少年的反叛时代,“甲壳虫”“滚石”和“猫王”是他们的超级巨星。

“猫王”普莱斯利是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领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为摇滚乐在世界的流行作出了贡献。

材料三1985年1月,美国洛杉矶。

50名美国最有声望的歌星聚集在这里。

为了拯救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的非洲人民,他们要进行一次空前的合作——录制一张唱片进行募捐。

这张唱片就是后来曾轰动世界的《四海一家》。

1985年4月5日,为了非洲赈灾事业,世界各地有8000多个电台同时播放《四海一家》:

“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我们献身于人类,我们对非洲发生的事不能坐视不理。

否则,我们就是泯灭自己的良心,那将是最可怕的死亡。

(1)面对世界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应怎样对待本民族文化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

(6分)

(2)有人称赞摇滚乐有时代气息,有人反对,说它对青年人带来不良影响。

你怎么认为?

(8分)

(3)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音乐具有怎样的作用?

(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在思想史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上,著名汉学家史华慈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诠释:

第一、思想史的中心课题就是人类对于他们本身所处的“环境”的“意识反应”,是“情境”与“意识”之间的互动;第二、思想史是环绕各种“问题意识”而展开的对话;而思想间的辩论与对话不可避免地要分享共同的关切(共同的议题、共同的预设)。

依据“史华慈”思想史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从古代、近代思想文化史中选取一例,指出其“关切的议题”,概述其形成的思想“意识反应”,并以“所处的环境或情境”论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精编仿真金卷

历史(A)答案

第Ⅰ卷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主要探讨人性的善恶,与平等不相关,故A项错误;通过“自为”、“好利恶害”看出作者的人性观,“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看出作者主张用“势”(即强化统治)来让其服从,没有提到礼仪教化,B项错误;通过“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看出主张用“势”(权势、权威)来强化统治,通过严厉的赏罚来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通过君主的强化管理来约束人性,没有谈到社会风气的问题,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材料“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里天的谴告、惊骇到殃咎,对君主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故A项正确;儒学独尊的地位是由天子赋予的,不是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故B项错误;该材料主要体现理论对君主的约束,与社会伦理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现象是“天人合一”理论的约束,不是其原因,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通过了解,多数山中之贼来自当地民众,了解这些情况后,他大为感慨贼和民只是一念之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了破“心中贼”要从教化百姓入手,严禁聚会是教化百姓的措施,避免盗贼再起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提倡节俭是教化百姓的措施,形成淳朴民风是目的之一,不是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推行连坐是教化百姓的措施,维护社会稳定是目的之一,不是根本目的,故C项错误;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教化百姓,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明朝后期出现的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说明朱熹盛赞三代时期圣人治理,朱熹的思想主要是想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故B项正确;朱熹主要是从思想上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朱熹的观点不是强调士大夫修养,故C项错误;书院教育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苹果的故事,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C正确。

A项是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排除。

B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排除B;D项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排除。

6.【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自治运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阶级的形成,并对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采取保护政策,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答案为C;“最早出现文艺复兴”和“根本原因”无法体现,排除AB;D选项相互作用无法体现,排除。

7.【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人对世界的意义,不涉及宗教信仰自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5世纪……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中世纪不同,他们反对禁欲主义,突出了人的意义,故B项正确;材料“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故C项错误;人文主义的高潮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理性”来判断“这些哲人”是启蒙思想家,他们与以往近代思想家(主要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代表人物)突出不同之处是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故选B项;“哲人”即启蒙思想家没有推动自然科学发展,A不正确;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启蒙运动影响下发展的,但也受到了“以往近代思想家”的影响,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给天主教会义摧毁性的打击,D错误。

9.【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张仲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阳盛阴虚,汗之(使之发汗)则死,下之(利小便)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材料中表明张仲景对人体的阴阳、虚实的病理的认识,表明其具有辩证施治的行医理念,B项符合题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A项错误;C项否定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D项对传统医学权威理念的藐视,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们从对先祖鬼神的尊敬变为对现实中的人本身的关注,体现出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王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等级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中的“完全分离”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君臣”、“母子”、“夫妇”、“朋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认为杂剧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伦理教化作用,D正确。

作者强调元曲不仅具有演绎历史故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伦理教化功能,A错误。

本题未涉及戏曲高峰,B错误。

从“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可知作者认为金之院本有世俗化、娱乐化的功能,没有涉及杂剧,C错误。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意大利人最早把这层障眼的纱幕撕去了”表明是首先出现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认识了客观世界”指伽利略科技成就,“认识了自己”指人文精神,故选A。

1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的影响。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网购、网络零售等字眼均是在强调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不涉及知识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发达国家才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第二次打击”是指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该学说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以及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故均符合题意,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是牛顿经典力学,故错误,故本题选择C。

1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知,清朝幼童留学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要学习中国的儒家经典,这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不符合“仍兼讲中学”的内容;B选项错误,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兼讲中学”;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体西用思想,不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新青年》宣传革命思想,故A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B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新青年》弘扬科学的精神,没有体现民主和自由的相关内容,故C错误。

《新青年》宣传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旨在破除人们心中愚昧落后的迷信思想,用科学的理念去消除迷信和封建的思想,帮助人们争取认识世界,因此《新青年》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17.【答案】A

【解析】20世纪初,中国介绍西方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介绍抗击外侵的民族英雄是为了宣扬民族主义,争取民族革命,A项符合题意;当时资产阶级还不具备彻底的反帝精神,政治革命主要为推翻封建专制,B项不符合题意;反满兴汉的斗争目标说法错误,C项不准确,不符合题意;岳飞、文天祥反击外族入侵并不是中国传统,D项不符合题意。

18.【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欧发达国家,是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毛泽东把农民作为革命的中心,说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D正确;选项A表述错误,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应当是继承发展而非全面超越,排除;毛泽东思想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合了中国国情,并未全盘吸收,排除选项C。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故B正确。

社会主义革命问题只符合毛泽东思想,故A排除。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也只符合毛泽东思想,故C排除。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只符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故D排除。

20.【答案】A

【解析】“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选A。

本题学生易错选C或D项。

原因是教材中讲了“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便认为C项是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

D项的发生距现在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印象深刻,便选择了此答案。

21.【答案】D

【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可见,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从70、80年代录取率较低发展到2008年后以来有较高的录取率,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发展,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D项正确;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才逐渐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的目标,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不能得出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的结论,排除B项;表中数据看出,1988年的录取率低于1984年,所以“持续大幅增加”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可见材料表达了对主观情感的重视,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特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B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排除;C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排除;D项,萧伯纳的《苹果车》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排除。

2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感情的流露要胜于绘画。

他的《第六(田园)交响曲》透露出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给人们展现了一副充满着幻想和诗意的大自然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