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1692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吉林省延边州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延边州2019年高考复习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

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

这说明分封制

A.强化了各地的风俗

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

C.导致了西周的分裂

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

”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要融入当地的风俗习惯之中,这一规定显然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

强化了各地的风俗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

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与西周的分裂无关,C选项排除。

诸侯与当地领袖建立亲戚关系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D选项表述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把握。

2.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经义成为官方教科书,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是儒家思想影响政治思想和文化生活的表现,故C正确;AB不是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的主要原因,排除;经学之士推动,不可能让孔子成为圣人,主要是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排除D。

3.下表是宋代书院及宰相籍贯分布情况统计。

从中可以得出,宋代

A.南方地区在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B.思想文化的地域性色彩突出

C.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优势渐失

D.科举录取人数南北差距明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宋代书院分布以南方居多,南宋时期宰相籍贯分布以浙江居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书院及宰相籍贯分布都是中原地区较少,这说明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优势渐失,故C正确;宰相籍贯分布的情况并不能说明学术领域的地位,故A错误;材料数据并未涉及思想文化的地域性色彩,故B错误;宰相人数不等于科举取士人数,仅凭材料数据无法说明科举录取人数南北差距明显,故D错误。

4.明代中叶以下,城市男女“时世装”出现,追逐奇装异服,甚至以男女错位的“服妖”来展现自我。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社会统治处于失衡状态

B.理学的影响力削弱

C.城市物质生活条件提升

D.民众创新意识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代中叶以下,城市居民奇装异服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物质生活条件提升,故有此现象,故C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社会统治处于失衡状态,故A错误;奇装异服也不足以说明理学的影响力削弱,故B错误;追逐奇装异服并不能说明民众创新意识,故D错误。

5.1874年,李鸿章上奏称:

“闽沪津各机器局逼近海口,原因取材外洋就便起见,设有警变,先须重兵守护,实非稳著。

嗣后各省筹添制造机器,必须设局于腹地通水之处,海口若有战事,后路自制储备,可源源运济也。

”这说明

A.清朝军工布局有待完善

B.专制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C.清政府练兵以维持统治

D.洋务派以儒学指导军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闽沪津各机器局邏近海口……实非稳著”说明李鸿章认识到清朝军工布局有待完善,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的信息,排除B;材料“海口若有战事”也可指外来侵略,故清政府练兵存在抵御侵略的目的,排行C;材料没有体现洋务派发展军事的指导思想,排除D。

6.有学者指出:

“‘五四’的真精神不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

”五四那些新兴的知识分子,要求彻底重估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社会制度,其实是对思想多元、政治民主、表达自由等现代理念的一种呼唤。

这表明五四运动

A.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B.促使救亡与思想启蒙相结合

C.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D.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五四’的真精神不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反映了五四运动不仅仅要求救亡图存,而且主张民主思想启蒙,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革命领导力量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促进思想多元化,而是强调救亡与思想启蒙相结合,故C错误;“民族意识的觉醒”说法过于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不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五四运动的特点与意义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7.1943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

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耍钱”等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已经减少,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

据此可知

A.根据地村民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B.传统节目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

C.民俗节日呈现革命动员的特征

D.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1943年春节……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慰问村中抗战烈属……演新戏、开晚会……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反映了抗战时期春节的特点,这说明民俗节日呈现革命动员的特征,故C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根据地村民文化素养普遍提升,故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减少,并不是传统节目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43年春节”,再根据材料信息“慰问村中抗战烈属……演新戏、开晚会……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8.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天津、北京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上市。

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A.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

B.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

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经济成分复杂,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设证券市场、发行债券上市都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发展,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这是顺应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的需要,故B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处于恢复国民经济时期,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故A错误;开设证券市场、发行债券上市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故C错误;恢复国民经济并不等于完成资本积累,故D错误。

9.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

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发展壮大,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部门都是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

这表明了当时的雅典

A.民主政治赋予公民思想自由

B.人文主义思想滥觞

C.商品经济激发公民自我意识

D.城邦制度日渐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部门都是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反映了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环境下公民的思想言论自由,可以通过喜剧驳斥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部门,故A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人文主义思想的滥觞,故B错误;通过喜剧驳斥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部门,这并不是公民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而是思想自由的表现,故C错误;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城邦制度并不是日渐衰落,故D错误。

10.英国著名钢铁企业家伊萨克·威尔金森是那个时代钢铁材料的最热心的推广者,以至人们说他害上了“铁疯病”。

正是他首先为瓦特提供了金属汽缸;第一座铁桥、第一只铁船、第一根铁水管,都出自他手。

1805年他逝世时,人们遵照遗嘱将他葬在一口铁制的棺材里。

与材料的主旨相应的是

A.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钢制品的广泛使用

B.钢铁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工业革命的最主要力量

C.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得益于钢铁技术的发达

D.钢铁是支撑工业革命的重要的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5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完成,故A错误;相对于钢铁技术而言,改良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更重要,故B错误;钢铁技术并不是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条件,故C错误;材料“金属汽缸、第一座铁桥、第一只铁船、第一根铁水管”反映了钢铁是支撑工业革命的重要的原材料,故D正确。

11.1934年,罗斯福在第六次“炉边谈话”时说:

“为人民群众去做他们需要做、但做不到、或者依靠他们分散的个别的力量所无法自己做好的事,比如为失业者提供工作,保护劳工权益以及对缺乏工作能力者的社会保障,都是政府应该关心的事……这就是政府的合理的宗旨。

”由此看出罗斯福的执政理念是

A.政府要关注民生,对国民要有责任意识

B.摆脱经济危机,大力发展经济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发展

D.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为人民群众去做他们需要做、但做不到、或者依靠他们分散的个别的力量所无法自己做好的事”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关注民生的理念,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摆脱经济危机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是强调关注民生,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为人民群众去做他们需要做、但做不到、或者依靠他们分散的个别的力量所无法自己做好的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罗斯福新政的民生政策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2.下图的漫画载于2018年3月9日美国报刊漫画家协会网站,题目是《自筑壁垒》,它从深层次说明了

A.贸易保护主义让美国陷入孤立

B.中美两国的核心利益矛盾突出

C.当今世界单极格局仍不可动摇

D.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任重道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自筑壁垒》反映了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这让美国自我封闭,陷入孤立,但这是漫画直接反映的现象,不是深层次的说明,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的信息,故B错误;当今世界是多极化趋势增强,而不是单极格局,故C错误;漫画《自筑壁垒》从深层次说明了全球化进程当中存在的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因素,说明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任重道远,故D正确。

13.经济民族主义是世界上广泛而长期存在的经济思想或者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

他们强调:

“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

”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

材料二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

“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使“中国之富可期”。

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定“商律”,轻“厘税”,给“凭单”(专利证书),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

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

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以上回答,谈谈你对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

【答案】

(1)相同之处:

都主张依靠政府(或国家)的力量;都认为发展经济是强国的重要手段;都主张进行“贸易战(商战)”;都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谋利;都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都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不同之处:

英国强调殖民扩张,带有侵略性质;中国强调收回利权,带有救亡图存性质

(2)积极影响:

政治上: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或促进民主革命的进程或辛亥革命);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经济上:

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或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思想上:

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实业救国思想的发展;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认识:

经济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之后产生的一种以本民族的利益为诉求的思想;经济民族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孪生物;经济民主主义是把双刃剑。

【解析】

【详解】

(1)相同,根据材料一“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材料二“商战……政府对实业的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府作用、经济强国、贸易战、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

不同,据材料一“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材料二“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强调殖民扩张、中国强调收回利权等方面概括不同之处。

(2)影响,根据材料二“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的变革、反帝爱国斗争、近代经济发展、实业救国思想、民族意识等方面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积极影响。

(3)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的利益诉求、经济全球化、经济民族主义的双重作用等方面回答对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少平高考落榜,回乡生产。

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这时农村生活混乱,旱灾又火上加油,村支书田福堂为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出了人命。

为了“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

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

1979年春以后,孙少安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

孙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1982年秋,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

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

小说情节:

1979年春后,农民孙少安建窑烧砖,贷款扩建机器制砖。

历史现象:

1978年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

评述: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制度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农民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开始打破城乡的差别,积极发展私营经济。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积累了经验,并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如“1979年春后,农民孙少安建窑烧砖,贷款扩建机器制砖”反映了1978年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

其次,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在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做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449年,蒙古族瓦刺军南下,在河北土木堡奇袭成功,明军50万大军溃退。

在景泰帝支持下,兵尚书于谦率领明军顺利抗击了瓦剌军的多次来犯。

1451年,于谦总结了各方面经验,决定废除“三大营”体制,整肃军纪、惩办贪污渎职,对军队进行大力改革。

实行各兵种混合编制、精选将领、严格操练等,最终建立了团营。

此外,于谦十分重视民壮的招募和选拔,他精研战阵操法,编成的《武经要略》在军队中得到传播。

改革弥补了“三大营”体制的缺陷,明军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

后未,瓦刺军再次来侵犯明朝时,于谦治理的军队发挥了其整体威力,把瓦军杀得溃退而归。

——据《中外名将录·于谦》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军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军队改革的影响。

【答案】

(1)内容:

废除原来的三大营体制,建立团营;整肃军纪,惩办贪污渎职;招募和选拔民壮充实军队;编写有关战阵操法的军事理论。

(2)影响:

增强了明军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有效防范了元朝军的侵犯;促进了北方形势的稳定;有利于加强明王朝的统治;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

(1)问,根据材料“决定废除“三大营”体制,整肃军纪、惩办贪污渎职,对军队朝度进行大力改革。

…兵种混合编制、精选将领、严格操练等,最终建立了团营…重视民壮的招募和选拔,他精研战阵操法,编成的《武经要略》在军队中得到传播”从体制改革、整顿军纪、选拔人才、战略战术进行归纳即可。

(2)问,根据材料“改革弥补了“三大营”体制的缺陷,明军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

”结合战斗力提高、保卫国家、后世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苏联外交史上始终引人注目。

十月革命胜利时,俄国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已经三年,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蠃得和平,拟定的谈判原则是“不割地,不赔款”,但这只是俄国的一厢情愿。

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向苏俄提出苛刻要求,遭到俄国拒绝后,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至黑海发起了全线进攻,占领了俄国大片土地。

1918年3月,俄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根据和约,苏俄丧失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近5000万居民,向德交付60亿马克赔款。

二战前夕,英法和德国方面都在争取苏联,但英法对苏谈判最终未能成功,苏联政府认为,为避免“陷入完全孤立条件下去同德国进行武装冲突,不得不做个适当选择。

”1939年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

8月23日,两国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摘编自李红庆《论〈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区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列斯特和约》签署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俄)的影响。

【答案】

(1)必要性:

苏俄与德奥力量对比悬殊;人民渴望退出一战;巩固新政权需要。

(2)影响:

《布列斯特和约》:

使苏俄丧失了领土,加重了经济负担,但退出了一战,巩固了新生政权。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赢得了备战时间,但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付出重大代价。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布列斯特和约》签署的必要性按照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中的“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赢得和平”就可以作为一个原因,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新政权”也需要签署《布列斯特和约》等。

(2)《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俄)的影响要分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例如,《布列斯特和约》对苏联(俄)的影响在积极方面要突出利于政权的巩固,消极方面要突出割地赔款、加重苏俄的负担等角度分析。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霞客(1586—1641年),江苏江阴人。

幼年博览图经地志,因不满明末政治黑暗,遂绝意科举,专心从事旅游。

从20岁开始,他以艰苦卓绝的精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登悬崖,临绝壁,涉洪流,探洞穴,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徐霞客游记》就是其30年地理考察和探险旅行的总结。

《徐霞客游记》详细地记载了分布于我国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岩溶的状况、类型、成因及农业利用。

这是世界上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

由于受《禹贡》中“岷江导江”记载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岷江或嘉陵江视为长江上源。

徐霞客经长期实地考察,在《徐霞客游记》中认定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1000余里,它是长江的上源。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分水岭、流域面积的科学家之一,其游记中指出“三分石”就是三条水系的分水岭。

《徐霞客游记》中还对流水侵蚀原理的三种机制——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作了明确记载。

这比西方最早认识这一原理的郝登早了100多年。

《徐霞客游记》中还有大量关于农业、手工业、矿产、交通运输的记载,有关苗、瑶、壮、白等少数民族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村落城镇的盛衰、名胜古迹的演变等记载。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徐霞客游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霞客游记》的意义。

【答案】

(1)长期积累的成果;实地考察的总结;内容丰富;地理学巨著;关于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一些观点早于西方很多年。

(2)世界上关于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纠正了长江上源记述的错误;流水侵蚀原理早于西方很多年;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了解当时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材料;世界上最早提出了分水岭、流域面积;奠定了徐霞客在旅游地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充分表现了徐霞客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体现了徐霞客的家国情怀。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徐霞客游记》就是其30年地理考察和探险旅行的总结……详细地记载了……西南地区岩溶的状况、类型、成因及农业利用。

这是世界上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这比西方最早认识这一原理的郝登早了100多年”,即可从长期积累、实地考察、内容丰富、岩溶考察领先世界等方面概括指出《徐霞客游记》的特点。

(2)意义,根据材料“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岷江或嘉陵江视为长江上源。

徐霞客……认定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有关苗、瑶、壮、白等少数民族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村落城镇的盛衰、名胜古迹的演变等记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岩溶考察、长江上源、研究明代历史、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旅游地理学地位、家国情怀等方面简析《徐霞客游记》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