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1786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0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口腔正畸学 重点.docx

口腔正畸学重点

口腔正畸学

第一章绪论

口腔正畸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它的学科内容是研究错牙合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预防和治疗。

错牙合畸形(malocclusion)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先天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疾病、口腔不良习惯、替牙异常等导致的牙齿、颌骨、颅面的畸形,如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弓间的关系异常、颌骨大小形态位置异常等。

一、错牙合畸形的临床表现

1.个别牙齿错位:

如唇、舌向错位、近中错位、远中错位、高位、低位、转位、易位等。

  2.牙弓形态和牙齿排列异常,如牙弓狭窄,牙列拥挤等。

3.牙弓、颌骨、颅面关系的异常,如反牙合,深覆牙合,开牙合,上颌前突或下颌前突,双颌前突等。

二.个别正常牙合:

凡轻微的错牙合畸形,对于生理过程无大妨碍者,都可例入正常牙合范畴,这种正常范畴内的个体牙合,彼此之间有有所不同,故称之为个别正常牙合。

理想正常牙合:

保存全副牙齿,牙齿在上下牙弓上排列得很整齐,上下牙的尖窝关系完全正确,上下牙弓的牙合关系非常理想,称之为理想正常牙合。

三.错牙合畸形的危害性

(一)局部危害性1.影响牙合颌面的发育,如反牙合患者影响颌骨发育。

2.影响口腔的健康,3.影响口腔功能,咀嚼功能下降,发音不清。

4.影响容貌外观。

(二)全身危害:

因咀嚼功能降低引起消化不良及肠胃疾病,由于颜面的畸形对于患者可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

四.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方法

(一)矫治方法

1.预防矫治在牙颌颅面的胚胎发育和后天发育过程中,各种先天后天环境因素均可 影响其发育而造成错牙合畸形,而采用各种预防措施来防止各种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是预防矫治的主要内容。

2.阻断矫治当错牙合畸形发生的早期,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早期矫治,阻断错牙合畸形向严重发展,将牙合颌面的发育导向正常称阻断矫治。

3.一般矫治是口腔正畸矫治中最多见的,根据不同牙颌面畸形选用各类矫治器,如可摘矫治器、固定矫治器、功能矫治器等。

 4.外科矫治 是指对生长发育完成后的严重的骨源性错牙合畸形需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来矫正其错牙合,称为正颌外科或外科正畸。

五.错牙合畸形矫治的标准和目标

错牙合畸形矫治的矫治标准应该是个别正常牙合,而不是理想正常牙合。

错牙合畸形的矫治目标是平衡、稳定、美观、健康。

第二章颅面部的生长发育

一.概述

二.颅面的生长发育

(一)出生前的颅面发育:

颅骨是从膜性颅开始的,面部是以原口为中心开始的。

(二)出生后的颌面生长发育

1.颅面部的生长期※ﻫ颌面部的增大基本和身体一致,但和牙的萌出有关:

第一快速期:

3周~7个月乳牙萌出  第二快速期:

4~7岁第一恒磨牙萌出

第三快速期:

11~13岁第二恒磨牙萌出 第四快速期:

16~19岁第三恒磨牙萌出

2.颅面骨骼的发育方式,有三种※

(1)软骨的间质及表面增生。

(2)骨缝的间质增生:

成骨基质钙化而成新骨。

(3)骨的表面增生:

在骨的表面以沉积的方式,外侧增生新骨和内侧吸收陈骨,保持骨的厚度相对不变而体积增大。

 (婴儿的颅面由骨表面增生及骨缝的间质增生而生长。

髁突最后停止生长活动)

3.颅面部划分标准 颅面的分界线有两种※

(1)颅底线(Bolton 氏平面):

在头颅侧位X线片上,从鼻根点至Bolton点(枕骨髁后切迹)的连线,该平面之上为颅部,该平面之下为面部。

(2)面横平面(Frankfort 平面):

自左右眶下缘最低点至左右外耳道最高点的连线,在人类学中,常用此平面作为颅面分界线。

4.颅面部的生长发育比例变化及特征

(1)比例的变化:

胎儿初生时,颅部远远大于面部,其体积比例为7:

1,其后由于颌骨的长大与牙齿的萌出,使面部大为增长,到成年时变为2:

1,其高度的改变也很明显,一岁时约为3:

1,乳牙合时为2:

1,第一磨牙萌出时3:

2,到成人时变为1:

1。

头部生长在出生时最快;颅部生长速度在出生时最快;而此时面部呈幼稚状态。

(2)BrodieX线片颅面部生长发育特点※

1)面部的生长型在早期即已确定ﻫ2)头部的各点按直线方向推进

3)鼻腔底、牙弓面、下颌体下缘三者与Bolton平面保持恒定的角度

4)蝶鞍中点通过上颌第一恒磨牙到颏点所画的直线,代表面部向前向下增长的综合方向

5)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位置、较面部其他部分变异较少而恒定ﻫ6)头颅增长的速度,随年龄而递减

5.颅面部的生长发育ﻫ

(1)颅部的生长发育:

颅部前后径增大,主要是靠颅底软骨生长。

颅部上下径及左右径增大,主要靠颅骨骨缝的生长,其次是骨的表面生长ﻫ

(2)颅底的生长发育:

受颌面部一般型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受脑的生长发育影响。

颅底的生长发育主要由蝶筛软骨结合、蝶骨间软骨结合和蝶枕软骨结合进行。

蝶枕软骨结合在18-20岁之间还有活动,由此可见后部有生长发育。

ﻫ(3)面部的生长发育:

出生时面部宽度最大;出生后面部高度增长最大,深度次之,宽度再次。

三.颌骨的生长发育

(一)上颌骨的生长发育

上颌骨由第一鳃弓的上颌突,侧鼻突和中鼻突共同发育而成;上颌骨与颅骨相连。

生长方向:

主要向下,向前,向外生长。

生长方式:

骨表面增生和骨缝的间质增生。

ﻫ1.三维生长

(1)长度增长

  1)四条骨缝:

额颌缝、颧颌缝、颞颧缝、翼腭缝四个大致平行的骨缝处沉积骨质使面部向下前方扩展,面部的长度及高度得以增加。

ﻫ2)骨表面生长:

唇侧增生新骨,舌侧吸收陈骨

3)上颌结节后壁区增生新骨,大幅增加上颌骨长度ﻫ  4)腭骨后缘有新骨增生,以维持后鼻棘的位置,使长度增加

(2)宽度增生

 1)腭盖的宽度增长:

腭骨及上颌骨表面增生ﻫ   2)颧骨宽度增加

 3)上颌骨前部随恒牙的唇侧萌出使宽度增加

(3)高度增加ﻫ1)颅基底及鼻中隔的生长ﻫ  2)牙齿的萌出和牙槽骨的表面增生

 3)腭盖表面增生,鼻底表面吸收使腭盖下降

2. 鼻部生长:

以骨表面增生、内面吸收为主,鼻整体向前移动,鼻变高。

3.眼窝底部生长:

骨表面增生,使眼窝间分离,鼻腔增宽,上颌向前移动。

(二)下颌骨的生长发育ﻫ1.三维生长

(1)长度增长:

下颌支前缘吸收陈骨和后缘增生新骨而增加长度(女孩比男孩早1年)ﻫ

(2)宽度增长:

下颌外侧面增生新骨,内侧面吸收陈骨(下颌尖牙宽度11岁后几乎无增加)ﻫ(3)高度增长:

髁突及喙突生长(下颌支)、牙槽突生长及下颌下缘少量新骨增生使下颌骨高度增加(下颌体)

2.关节部:

髁突呈v字形向后上方移动

3.喙突:

喙突顶端向上侧向移动。

下方侧向唇颊侧移动ﻫ4.颏部:

随着发育慢慢突起ﻫ5.下颌角变化:

随年龄及功能发生变化

四.牙列与牙合的发育※※

(一)牙合的发育阶段ﻫ1.萌牙前期的颌间关系

2.乳牙牙合期7-8月至2-3岁ﻫ

(1)一般萌出顺序为12435:

下Ⅰ→上Ⅰ→下Ⅱ→上Ⅱ→Ⅳ→Ⅲ→下Ⅴ→上Ⅴ

(2)乳牙列的间隙变化:

在前牙部分,由于生长发育而出现牙列间隙为生长间隙。

在上乳尖牙的近中和下乳尖牙远中出现间隙为灵长间隙(primatespace)这是灵长类动物的特征

(3)终末平面类型:

乳牙牙合从侧方观察,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型:

  1)垂直型:

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呈一直线,在一个垂直平面上。

ﻫ2)近中型:

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在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位置。

3)远中型:

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在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位置,这种类型极易造成上颌第一恒磨牙建牙合时形成远中关系,对将来错合的发生关系较大。

(4)乳牙牙合特征※

 ①前牙覆盖很小,可有稍深的覆牙合

 ②前牙部分可有生长间隙及灵长间隙

 ③终末平面以垂直型及近中型较多,这对恒牙牙合建立正常的牙合关系有影响

 ④上颌乳尖牙的近中舌侧面与下颌乳尖牙的远中唇侧面相接触。

ﻫ3.替牙期:

6-12岁期间

(1)恒牙开始钙化的时间及顺序:

出生时上下第一恒磨牙开始钙化;8-10岁时第二磨牙开始钙化

(2)萌出时间及顺序:

受种族、遗传等影响

 顺序:

上颌:

6→1→2→4→5→3→7,下颌:

6→1→2→3→4→5→7ﻫ或为上颌:

6→1→2→4→3→5→7,下颌:

6→1→2→4→3→5→7

(3)替牙间隙(LeewaySpace)※:

乳尖牙及第一、二乳磨牙的牙冠宽度总和,比替换后的恒尖牙和第一、二前磨牙大,这个差称替牙间隙。

 恒乳恒牙交替过程中,前牙比乳牙大,其差量通过以下几方面补偿:

  1) 乳牙间有适当的牙间隙ﻫ   2)恒切牙萌出时更偏向唇颊侧ﻫ 3)尖牙之间牙弓宽度增加ﻫ   4)前磨牙萌出时较偏颊侧

  5)乳恒牙的大小比例协调ﻫ  6) 替牙间隙的作用

(4)替牙期的暂时性错牙合※:

是发育中的自然现象,暂不需要矫正,包括以下:

1)上颌中切牙萌出早期出现间隙。

由于恒侧切牙牙胚挤压恒中切牙根,两个中切牙间隙 可能增大,待侧切牙萌全后,此间隙可逐渐消失。

2)上颌侧切牙初萌时牙冠向远中倾斜。

常因尖牙胚压迫所致,待尖牙萌出后,同时牙槽骨也有所发育,侧切牙就可能恢复正常。

3)恒切牙萌出时出现轻度拥挤现象。

可能因前牙较乳牙大,随着颌骨的增大和替牙间隙的利用,可自行调整。

4)上下第一恒磨牙建牙合初期可能为尖对尖牙合关系。

当乳磨牙与前磨牙替换后,利用上下颌替牙间隙之差可以调整为中性牙合关系。

(由于替牙后下颌的“剩余间隙”大于上颌的剩余间隙,下第一恒磨牙向前方移动的距离较上第一磨牙为多)

 5)上下切牙萌出早期出现前牙深覆牙合。

由于后牙的高度增长切牙的深覆牙合可能自行调整

4.恒牙牙合期:

12岁-第二恒牙萌出直至第三磨牙萌出

第三章错牙合畸形的病因

错牙合畸形可以分为二个方面: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遗传因素(从种族演化角度理解错牙合发生的遗传背景?

※)

(一)种族演化(race evolution)因生活环境的变迁、食物结构的变化等造成咀嚼器官的不平衡退化,机制为:

①颅面比例和形态因生存环境变迁而改变,②咀嚼器官因食物的结构变化而出现退化,③咀嚼器官的退化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即肌肉居先,颌骨次之,牙齿再次之,导致牙量、骨量不调,出现牙齿拥挤畸形。

(二)个体发育(individual development)咀嚼器官以退化性性状的遗传占优势。

二.环境因素(引起错牙合畸形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ﻫ

(一) 先天因素(congenitalcauses)从受精卵细胞的形成到胎儿的生长发育直到出生以前,导致错牙合畸形形成的各种发育、营养、疾病、外伤等原因,都称为先天因素。

ﻫ1.母体因素妊娠期妇女的健康与营养状况影响胎儿颌面部的正常发育以及错牙合畸形的形成

2.胎儿因素ﻫ3.常见的发育障碍及缺陷:

(1)多生牙(supernumerarytooth):

由牙胚发生过程中异常环境因素或是遗传因素所造成ﻫ(2)先天性缺牙(congenital missingtooth):

多为位于各段牙齿序列远中部位的牙齿。

由于在牙胚发育早期阶段的异常因素所致,可能与遗传或外胚叶发育障碍有关,是人类咀嚼器官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

(3)牙齿大小形态异常:

多由遗传因素决定,是由于牙胚在发育形成分化阶段出现异常而形成

(4)舌形态异常:

舌的形态与其功能、压力有关。

(5)唇系带异常

(二)后天因素:

是指出生后由各种全身和局部的环境因素造成错牙合畸形的各种因素。

1.某些急性及慢性疾病 2.佝偻病3.内分泌功能异常4.营养不良

(三)功能因素(引起错牙合畸形的功能因素有哪些?

)※

1.吮吸功能异常 初生儿上下颌骨常呈远中关系,婴儿吸吮母乳能使下颌向前

2.咀嚼功能异常咀嚼功能减退,不仅会引起咀嚼肌群组织结构的退化,也会使上、下颌骨发育不良而导致错牙合畸形。

3.呼吸功能异常腭盖的上部有鼻腔,下有口腔,腭盖上部的压力大于下部,保证腭盖往下降,口呼吸时,导致下颌骨下垂及面颊部肌张力增加;舌体被牵引向下,上牙弓失去舌的支持,又加两侧颊肌的异常压迫,上颌宽度得不到正常发育;气流从口腔进入,造成腭顶正常下降受阻。

表现为:

牙弓狭窄,颚盖高拱,上牙列拥挤或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等。

4.异常吞咽不正常的张口吞咽,舌抵住上前牙,使上前牙向前,下颌受肌肉力量向下拉而不能向前发育,形成开牙合。

5.肌功能异常 增强,限制骨骼发育;减弱,下颌移位。

(四)口腔不良习惯※:

主要包括吮指习惯、唇习惯、舌习惯、偏侧咀嚼习惯、咬物习惯、不良睡眠习惯等,是形成错牙合畸形的主要病因之一。

(五)乳牙期及替牙期的局部障碍※※

1.乳牙早失:

因龋病、外伤或其他原因使乳牙在正常替换前丧失。

乳前牙早失可  造成反牙合或深覆牙合;乳尖牙早失,横切牙远中倾斜或移位,导致继替恒牙萌出障碍;第二乳磨牙早失使第一恒磨牙近中倾斜或移位,同时造成后牙牙合关系的紊乱以及第二前磨牙萌出障碍;多数乳磨牙早失,造成颌骨发育不足

2.乳牙滞留:

继替恒牙因萌出受阻可能埋伏阻生,或错位萌出。

3.乳牙下沉:

乳牙根与齿槽发生粘连,形成低位,此时必须拔除乳牙才能使恒牙萌出

4.乳尖牙磨耗不足:

当咬合时,乳尖牙可能产生早接触,而引起创伤性疼痛,下颌  为了避免早接触,向前方或侧方移动,形成假性下颌前突偏牙合或反牙合。

5.恒牙早失:

恒牙早失尤其是第一恒磨牙早失的后果:

会影响恒牙正常建牙合。

6.恒牙早萌:

常见的是双尖牙,牙根尚未形成即已萌出,易松动而脱落。

7.恒牙萌出顺序紊乱:

上颌6先于下颌6萌出,易形成远中错牙合;上颌7先于345萌出,会使上颌6近中倾斜而缩短上颌牙弓长度,导致后萌的牙齿因间隙不足而拥挤错位

   8.恒牙异位萌出

第四章错牙合畸形的分类

一.Angle理想牙合

二.Angle错牙合分类法

(一) 第一类错牙合——中性错牙合ﻫ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正常,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即在正中牙合位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内,而畸形主要表现在牙弓前段。

第一类错牙合可表现为牙列拥挤、上牙弓前突、双牙弓前突、前牙反牙合、前牙深覆牙合、后牙颊、舌向错位等。

(二)第二类错牙合——远中错牙合

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不调,下颌及下牙弓处于远中位置,磨牙为远中关系;如果下颌后退1/4个磨牙或半个前磨牙的距离,即上下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相对时,称为轻度远中错牙合关系或开始远中错牙合。

若下颌或下牙弓更加位于远中关系,以至于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与下颌第二前磨牙之者,则称为完全远中错牙合关系。

根据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机制,又可分为骨性Ⅱ类和牙性Ⅱ类错牙合。

ﻫ 第二类,第一分类:

磨牙为远中错牙合关系,上颌前牙唇向倾斜

第二类,第一分类,亚类:

一侧磨牙为远中错牙合关系,而另一侧为中性牙合关系,且上颌前牙唇向倾斜。

第二类,第二分类:

磨牙为远中错牙合关系,上颌前牙舌向倾斜

第二类,第二分类,亚类:

一侧磨牙为远中错牙合关系,而另一侧为中性牙合关系,且上颌前牙舌向倾斜。

第二类第一分类可表现为前牙深覆盖、深覆牙合、上唇发育不足和开唇露齿等。

第二类第二分类的症状可能有内倾性深覆牙合。

(三)第三类错牙合——近中错牙合ﻫ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不调,下颌及下牙弓处于近中位置,磨牙为近中关系:

如果下颌前移1/4个磨牙或半个前磨牙的距离,即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与下第一恒磨牙远中颊尖相对时,称为轻度的近中错牙合关系或开始近中错牙合。

若下颌或下牙弓更加位于近中关系,以至于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第二恒磨牙之间,则称为完全近中错牙合关系。

ﻫ第三类,亚类:

为单侧的近中错牙合。

Angle错牙合畸形分类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和简明、易懂的特点,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此分类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Angle分类法的前提是,认为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是恒定不变的,是确定错牙合类别的关键。

而实践研究表明,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牙弓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位置的变化,因此,很多认为是下颌牙弓或颌骨位置异常形成的错牙合,实际是由于上颌第一磨牙或上颌牙弓整体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2.该分类法并没有包括牙、颌、面在长、宽、高三维方向上形成错牙合畸形的综合机制。

任何错牙合畸形的形成,不但只是包括了牙齿、牙弓、颌骨与颅部结构在矢状方向上的异常,也常常伴有垂直方向与横向关系的异常。

4.对于现代人类来说,牙量与骨量的不调是错合畸形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但Angle分类法未将此重要机制反映出来。

三.毛燮均错合分类法

第Ⅰ类——牙量骨量不调ﻫ1.第1分类(Ⅰ1):

牙量相对大,骨量相对小,表现为牙齿拥挤。

2.第2分类(Ⅰ2):

骨量相对大,牙量相对小,表现为牙间隙。

第Ⅱ类——长度不调

1.第1分类(Ⅱ1):

后牙近中牙合,前牙反牙合或对牙合。

ﻫ2.第2分类(Ⅱ2):

后牙远中牙合,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

3. 第3分类(Ⅱ3):

后牙中性牙合,前牙反牙合。

4.第4分类(Ⅱ4):

后牙中性牙合,前牙深覆盖。

5.第5分类(Ⅱ5):

双颌或双牙弓前突。

第Ⅲ类——宽度不调:

1.第1分类(Ⅲ1):

上牙弓宽于下牙弓。

2.第2分类(Ⅲ2):

上牙弓窄于下牙弓。

ﻫ3.第3分类(Ⅲ3):

上下牙弓狭窄。

第Ⅳ类——高度不调:

1.第1分类(Ⅳ1):

前牙深覆牙合。

ﻫ2.第2分类(Ⅳ2):

前牙开牙合。

ﻫ第Ⅴ类——个别牙齿错位:

ﻫ表现为各种个别牙错位的形式,多因局部变化造成。

不代表牙合、颌、面发育情况,也没有牙量骨量不调。

第Ⅵ类——特殊类型:

凡不能归入前五类的错牙合畸形统属此类。

第五章X线头影测量分析

X线头影测量:

测量头颅定位X线照像所得的影像,对牙颌、颅面各标志点描绘出一定的线角进行测量分析,从而了解牙颌、颅面软硬组织的结构,使对牙颌、颅面的检查、诊断由表面形态深入到内部的骨骼中去,进一步了解牙颌畸形发生发展的深部机制。

(一)X线头影测量分析的应用

1.研究颅面部的生长发育

2.牙颌、颅面畸形的诊断分析

3.确定错颌畸形的矫治设计

4.研究矫治对牙颌、颅面形态结构的作用

5.外科正畸的诊断、设计

6.下颌的功能分析、舌位分析

(二)头颅定位X线照相和头影图描绘

1.头颅定位X线照相 2.描图

(三)常用头影测量的标志点(Landmarks)及平面

1.头影测量标志点(解剖标志点、引申标志点)

1)颅部标志点

蝶鞍点(S):

蝶鞍影像的中心

鼻根点(N):

鼻额缝的最前点

耳点(P):

外耳道最上点

颅底点(Ba):

枕骨大孔前缘之中点

Bolton点:

枕骨髁突后切迹的最凹点

2)上颌标志点

眶点(O):

眶下缘的最低点

翼上颌裂点(Ptm):

翼上颌裂轮廓的最下点

前鼻棘点(ANS):

前鼻棘之尖

后鼻棘点(PNS):

硬腭候补骨棘之尖

上齿槽座点(A):

前鼻棘与上牙槽缘点之间的骨部最凹点

上齿槽缘点(SPr):

上牙槽突的最前下点

上中切牙点(UI):

上中切牙切缘的最前点

3)下颌标志点

髁顶点(Co):

髁突的最上点

关节点(Ar):

颅底下缘与下颌髁突颈后缘的交点

下颌角点(Go):

下颌角的后下点

下齿槽座点(B):

下牙槽突缘点与颏前点间的骨部最凹点

下齿槽缘点(Id):

下牙槽突的最前上点

下切牙点(Li):

下中切牙切缘之最前点

颏前点(Po):

颏部之最突点

颏顶点(Gn):

颏前点与颏下点之中点

颏下点(Me):

颏部之最下点

D点:

下颌体骨性联合部之中心点

4)软组织标志点

额点(G):

额部的最前点

软组织鼻根点(Ns):

软组织侧面上相应的鼻根点

眼点(E):

睑裂的眦点

鼻下点(Sn):

鼻小柱与上唇的连接点

唇缘点:

上唇缘点(UL’):

上唇黏膜与皮肤的连接点

上唇突点(UL):

上唇的最突点

下唇缘点(LL’) :

下唇黏膜与皮肤的连接点

下唇突点(LL):

下唇的最突点

软组织颏前点(Pos):

软组织颏的的最前点

软组织颏下点(Mes):

软组织颏的最下点

咽点(K):

软组织颈部与咽部的连接点

2.头影测量平面

1)基准平面

前颅底平面(SN):

蝶鞍点与鼻根点的连线,相对稳定用来研究面部对颅底的相对关系

眼耳平面(FH,):

耳点与眶点连线,投照定位平面

Bolton平面:

Bolton点与鼻根点连线组成,头影图的重叠

2)测量平面

腭平面(PP.):

后鼻棘与前鼻棘的连线    

全颅底平面(Ba-N):

颅底点与鼻根点的连线

牙合平面(OP,) 2种确定方法

解剖牙合平面:

第一恒磨牙的咬合中点与上下中切牙间的中点(覆牙合或开牙合的1/2处)的连线

功能牙合平面:

第一恒磨牙及第一乳磨牙或第一前磨牙的牙合接触点

下颌平面(MP,MandibularPlane)3种确定方法

 通过颏下点与下颌角下缘相切的线

 下颌下缘最低部的切线

 下颌角点与下颌颏顶点间的连线

下颌支平面(RP, RamalPlane):

下颌升支及髁突后缘的切线

面平面(N-P,FacialPlane):

鼻根点与颏前点的连线

Y轴 (Yaxis):

蝶鞍中心与颏顶点的连线

(四)常用硬组织测量项目

 1. 骨性测量项目

SNA角:

蝶鞍中心、鼻根点、上牙槽座点;

反映上颌相对于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

SNB角:

蝶鞍中心、鼻根点、下牙槽做点;

反映下颌相对于颅部的位置关系

ANB角:

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

  反映上下颌部对颅部的相互位置关系

NP-FH(面角):

面平面NP与眼耳平面FH的后下角;

   反映下颌的突缩程度

Y轴角:

蝶鞍中心与颏顶点连线(SGn)与眼耳平面FH相交的下前角,反映颏部的突缩

NA-PA(颌突角):

鼻根点至上牙槽座点连线NA,与颏前点至上牙槽座点连线PA延长线之角,反映面部的上颌部分相对于整个侧面的关系

MP-FH(下颌平面角):

下颌平面MP与眼耳平面FH的交角

   代表下颌体的陡度,下颌角的大小,也反映面部的高度

ANS-Ptm(上颌长):

翼上颌裂点与前鼻棘点在FH平面垂足间的距离

   代表上颌的长度

S-Ptm(上颌位置):

翼上颌裂点与蝶鞍中心点在FH平面上垂足间的距离

 代表上颌后界与蝶鞍中心点的位置关系,亦反映上颌骨的前后位置关系

Co-Po(下颌长):

髁突后缘切线与颏前点在下颌平面上垂足间的距离

  代表下颌骨的综合长度

S-Co(下颌位置):

髁突后切线与蝶鞍中心点在FH平面上垂足间的距离

代表下颌髁突后界与蝶鞍中心点的位置关系

2.牙性测量项目

1-SN角:

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相交的下内角

1-MP角:

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内角

1-NA角:

上中切牙长轴与NA交角,代表倾斜度和突度

1-NA距:

上中切牙至NA的垂直距离

1-NB角:

下中切牙长轴与NB的交角

1-NB距:

下中切牙至NB的垂直距离

上下中切牙角:

上中切牙长轴与下中切牙长轴交角。

3.常用高度测量项目

 全面高(N-Me):

从鼻根点至颏下点的距离

上面高(N-ANS):

从鼻根点至前鼻棘点的距离

下面高(ANS-Me):

从前鼻棘至颏下点的距离

上面高/全面高:

N-ANS/N-Me×100%

下面高/全面高:

Ars-Me/ N-Me×100%

(五)常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

 1.Downs分析法

以眼耳平面作为基准平面,具体测量以下内容:

 面角、颌凸角、A-B平面角、下颌平面角、Y轴角、

  平面角、1-1、1-OP、1-MP、1-AP

2.Tweed分析法 

Tweed分析法主要测量由眼耳平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