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1982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docx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

《环境学概论》考试内容范围

1、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功能;熟悉环境科学的概念、内涵和环境科学的内容、研究任务以及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

2、掌握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了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和基本概念;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措施。

3、熟悉水体概念、水体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等;掌握代表性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体富营养化;了解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熟悉废水处理方法,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4、熟悉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污染和净化,熟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来源和迁移转化;了解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以及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5、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和危害;熟悉固体废物综台利用和资源化的流程。

6、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和评价方法;熟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7、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8、了解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

9、了解环境与发展前景,熟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10、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空气微生物中分布特点;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掌握土壤自净的原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了解水体微生物的分布。

参考书目: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

-A-A-^*7*-

弟一早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更明确地指出: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②环境的区域性③环境的变动性④开放性⑤有限性⑥综合性⑦可调节性

3、环境的功能:

①空间功能:

通常指环境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且这种场所是适合其生存发展要求的;②营养功能:

通常指提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等;③调节功能:

通常指对各种生物植被及相关连的物质发挥调节功能。

4:

环境科学的概念:

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科学。

5、环境科学的内涵:

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的科学。

6、环境科学的内容:

①理论环境学②综合环境学③部门环境学

7、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④研究区域环境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8、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

①综合性②整体性③实践性④理论性

9、人类历史上三次浪潮的主要特点和环境问题:

%1新石器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磨制石器的使用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这是人类“第一次浪潮”的兴起。

特点:

农业使人类获得了较稳定和丰富的食物来源从而它解决了人类早期的生存危机,从此人们不再频繁的迁徙,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

环境问题:

土壤被破坏,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呈现处处荒山秃岭,茫茫荒原的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一直延续到第二次浪潮时期,直至今天土地侵蚀问题仍是世界性的严重环境问题。

%1以二百多年前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爆发了工业革命,兴起了“第二次浪潮”文明,许多国家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

特点:

由于机器的出现,生产技术进步,使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巨大的动力,交通线的建设,大城市的涌现,,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资料。

环境问题:

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现象,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和核污染。

%1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电子工程,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为基础“第三次浪潮”,使工业技术阶段发展到信息社会阶段。

特点:

在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价值的增长通过信息,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

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新飞跃,影响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影响。

环境影响:

可能会把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0、八大公害事件:

①马斯河谷烟雾(烟尘和二氧化硫)②多诺拉烟雾(烟尘和二氧化硫)③伦敦烟雾(烟尘和二氧化硫)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镉)⑦四日事件(二氧化硫、煤尘重金属粉尘)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11、自然环境:

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

12、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A-A--^7-一

弟一早

1、大气的结构及特征: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夏季较厚冬季较薄,这一层的显著特点是,一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升上100m,温度降低0,6°C;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次层,对流层又分为低层大气和自由层大气,主要天气过程如雨,雪,雹的形成均出现在次层,对流层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1平流层(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

在平流层下层30—50km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小,所以又称同温层,在平流层下层30-50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有一层臭氧层。

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且干燥,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大气透明度好,很难出现云,雨等天气现象)

%1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这一层称为中间层,在这一层里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1热成层(中间层之上为热成层,上界达800km,这层中的气体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部分空气分子发生分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故称电离层)

%1逸散层(这是大气圈的最外层,高度达800km以上,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

密度相同,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P14页图要看

2、干洁空气:

大气中除去水和杂质的空气。

(干洁大气组成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态氮和多星期太的性质不活泼。

3、大气的可变组分主要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4、地球表面的大气主要是有氧、氮和几种惰性气体组成。

5、大气污染:

大气中的一些物质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

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7、大气污染源分类:

按污染源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按照污染源性状特点分为固定式污染源和移动式污染源;按照排放物的空间分布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1天然源:

(1)火山喷发(so2、h2s、co2等);

(2)森林火灾(co、co2、so2);(3)自然尘(风沙、土壤尘);(4)森林植物释放(菇烯类碳氢化合物);(5)海浪飞沫(硫酸盐、亚硫

酸盐)

%1人为污染源:

①燃料燃烧②工业生产过程排放③交通运输过场中排放④农业活动排放。

8、大气污染物: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和人类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9、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按其存在的物理状态分为气体状态污染物和固体颗粒状态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又可分为反应物和非反应物。

%1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硫酸、硝酸、臭氧)

10、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按其粒径大小

(1)总悬浮颗粒物(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2)飘尘(长期在大气中漂浮的悬浮物质);(3)降尘(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4)可吸入粒子IP(粒径小于15um的粒子,目前新标准为小于粒径10um的粒子,我国和日本已采用新标准)。

按其来源和物理形态又分为天然气溶胶和人为气溶胶。

%1硫氧化合物:

主要指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1氮的氧化物:

主要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人为源主要是燃烧(流动燃烧源和固定燃烧源;生成的氮氧化物又分为燃烧型和温度型)

%1碳的氧化物:

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的人为源;

(2)天然源(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

的挥发)

二氧化碳

(1)人为源(矿物燃料的燃烧);

(2)天然源(海洋脱气、甲烷转化、动植物呼吸)

%1碳氢化合物:

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分为甲烷和非甲烷炷。

(1)甲烷的来源CH4:

厌氧细菌的发酵过程,自然界的淹水土体);

(2)非甲烷炷的来源NMHC:

天然源(自然界植物释放的菇烯类化合物);人为源(汽油燃烧、焚烧、溶剂蒸发、石油蒸发和运输损耗、废物提炼、含卤素化合物)

11、大气污染类型:

根据污染性质①还原型(煤炭型)②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①煤炭型②石油型③混合型④特殊型

12、当前受到关注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

气体硫化物污染、氮的氧化物污染、光化学烟雾、酸雨、臭氧层的变化。

13、光化学反应:

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者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的反应。

14、二氧化硫在大气中主要氧化途径:

①光化学催化(so2的直接光氧化so2的间接光氧化);

②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

15、光化学烟雾的特征:

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大气能见度降低。

(本世纪4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首次出现这种污染)

16、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

①烟雾发生的地理条件:

在副热高压控制地区的夏季和早秋季节易出现;②污染源条件:

以石油为原料的工厂排气和汽车排气

17、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①NO向NO2转化是产生烟雾的关键②碳氢化合物是产生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③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复杂的链式反应的组成,是以NO2光解生成。

的反映为引发,导致了臭氧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使NO向N02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起了重要的作用。

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02,NO2又继续光解产生臭氧,同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直到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所产生的醛类、03、PAN等二次污染物是最终产物。

(P35有反应式)

18、大气污染物扩散因素:

%1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温度层结分为四种类型: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称为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干绝热直减率称为中性层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称为逆温。

%1大气稳定度:

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1逆温:

A、空气温度的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的影响。

B、近地层空气温度随地面温度的升高而自下而上升高;反之,空气温度随着地表温度降低而自下而上降低。

C、逆温层: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D、根据逆温过程分为辐射逆温层、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湍流逆温。

%1不同温度层下的烟行:

①翻卷型②锥型③平展型④上升型⑤熏蒸型

19、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①地形和地物的影响②山谷风③海陆风④城市热岛环流

20、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

①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②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和排放方式。

21、主要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A、减少固体颗粒物的排放可采取两种措施:

一是改变燃料的构成以减少颗粒物的生成,二是在烟尘排放到大气环境之前,采用控制设备将尘除掉,以减轻大气环境污染程度。

B、根据除尘机理,常用的除尘装置分为:

(1)机械除尘装置(重力沉降室除尘、离心力除尘、惯性力除尘);

(2)袋式除尘装置(3)湿式除尘装置(4)电除尘装置。

②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1)

(2)

(3)

(4)

燃料脱硫(煤炭的洗选、煤炭的转化、重油脱硫);

燃烧脱硫(石灰/石灰石洗涤、氨法、喷雾干燥吸收法烟气脱硫)流化床燃烧脱硫

低浓度SO2的吸附净化

%1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A、汽车尾气中主要含炷类、CO、氧化氮等有害物质;B、汽车尾气的完全转化分两步完成:

一步是催化还原氮氧化物,另一步是催化氧化CH和CO

22、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①全面规划、合理布局;②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③区域集中供暖、供热;④改变燃料结构;⑤绿化造林;⑥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3、大气环境分类:

按用途①大气环境质量标准②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③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及大气污染警报标准。

按适用范围①国家标准②地方标准③行业标准

24、我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982年制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

弟二早

1、天然水水质类型:

①大气降水②河水③湖泊④地下水

2、水体:

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

3、水体的分类:

按类型:

海洋水体(包括海和洋);陆地水体(包括地表水体,即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按区域:

分为三个区域(区域的概念是:

某一具体被水覆盖的地段)

4、水体污染:

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低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5、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

6、水体污染物分类:

按释放的污染种类分为

%1物理:

颜色、浊度、温度、悬浮固体、放射性

%1化学:

(1)无机无毒物质(指排入水体的酸、碱及一般无机盐类);

(2)无机有毒物质(重金属、氤化物、氟化物);(3)耗氧有机物;(4)有机有毒物质(酚类化合物、有机农药、多环芳炷、多氯联苯、洗涤剂);(5)生物污染物;(6)放射性物质

%1生物

7、常用的有机污染指标:

化学耗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量TOC、总需氧量

TODo

8、耗氧有机物的存在:

①有机合成原料②有机酸碱③油脂类④高分子化合物⑤表面活性剂⑥生活污水

9、推流迁移:

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迁移作用。

10、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分散:

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弥散。

11、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保守物质和非保守物质。

12、水体中耗氧有机物的降解:

一、有机生物化学分解基本反应:

①水解反应:

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在水解酶参与下加以水分子分解为较简单化合物的反应。

②氧化反应:

作用主要有两类,脱氢作用和脱羟作用。

二、代表性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①碳水化合物的降解②脂肪和油类的降解③含氮有机物的降解。

13、营养化:

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4、水体富营养化类型:

①天然富营养化:

湖泊营养物质天然富集,浓度逐渐增高而发生水质变化;②人为富营养化

15、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的异同点:

①共同点:

都是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②不同点:

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整个生命史中的必经天然过程,很漫长。

人为富营养化是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演变速度非常快.

16、重金属只要是指:

汞、镉、铅、铭、金属碑

17、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

%1重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重金属普遍存在于岩石、土壤、大气、水体和生物体内,并不断地进行自然界环境中的迁移循环。

%1重金属属于过渡性元素:

从化学性质上看,重金属大多属于过渡性元素,化学特性由电子层结构决定,使其价态变化较多,络合能力强,毒性明显。

%1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机械迁移

(2)物理化学迁移(3)生物迁移

%1金属的毒性效应

18、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①重金属化合物的沉淀一一溶解作用;②重金属的氧化还原作用;③重金属元素络合作用;④重金属的胶体化学吸附迁移转化;⑤某些重金属的甲基化作用。

19、水环境质量标准:

①水质标准:

按水体类型分为地面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按水的用途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农业灌溉水质标准、娱乐用水水质标准、工业用水水质标准。

②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20、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①减少耗水量(通过企业技术的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工艺;制定各行业的用水定额;一水多用;工业废水实行清污分流,污水回用等);②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有害的排放);③调整工业布局;④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

总而言之,水环境保护必须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防止污染三者。

21、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①物理法:

沉淀法、浮选法、过滤法;②化学法:

中和法、萃取法、氧化还原法;③生物法:

生物过滤法、活性污泥法。

22、城市污水的处理:

①一级处理:

可由筛滤、重力沉淀和浮选等方法串联而成;②二级处理:

生物法和絮凝法;③三级处理:

目的是为了控制富营养化或达到使废水中心回用,常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处理法。

23、絮凝法:

通过加絮凝剂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胶体离子发梳凝聚,产生絮凝物,并发生吸附作用,将废水中污染物吸附在一起,然后经沉降或上浮与水分离。

24、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

25、水体污染源: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

通常也包括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

26、水体污染的管理:

从浓度管理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管理。

第四章

1、土壤的组成:

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

2、土壤矿物质:

来源于母岩和母质,对土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影响很大;可分为原生矿物(包括硅酸盐、铝硅酸盐、氧化物类、硫化物和磷酸盐类)和次生矿物(盐类、次生氧化物、铝硅酸盐类)。

3、土壤有机质: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及腐殖质,成为土壤的组成部分,它与矿物质一起共同构成了土壤的固相部分。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

糖类、木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等。

4、土壤空气:

与大气一样,是N2,02,C02及水汽等。

土壤中活的有机体产生C02以及消耗02是使气相组成改变的重要途径。

5、土壤溶液:

是植物吸收养料的主要媒介。

6、土壤剖面形态:

自上而下可分为覆盖层A0、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风化层D

7、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①土壤的物理性质②土壤胶体及土壤吸收交换性③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一还原性

8、土壤的物理性质:

①土壤结构:

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结构。

②土壤孔隙:

包括大孔隙(非毛管空隙)和小孔隙(毛管空隙)。

这两个性质决定于土壤的密度,粘结性和结持性等物理特性,从而决定土壤的可耕性。

9、土壤胶体及土壤吸收交换性:

A、土壤胶体:

土壤中直径小于2um或小于lum,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

B、土壤的许多重要性质,如保肥、供肥能力、土壤污染与净化、酸碱反应、缓冲作用、氧化一还原反应等都与土壤胶体有关。

C、土壤胶体按来源分类:

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一无机复合胶体。

D、土壤胶体性质:

①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土壤腐殖质及粘粒越多,表面能越大。

②电荷性质③分散性和凝聚性D、土壤的吸附与交换:

①土壤的吸附作用(生物吸收、机械吸收、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物理一化学吸收②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阴离子交换)

10、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性:

①土壤的酸碱性②土壤的氧化一还原性:

土壤中有许多有机和无机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物质。

11、土壤中氧化一还原物质分类:

①无机体系(氧体系、铁体系、保体系、硫体系、氢体系、其他体系)②有机体系

12、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3、污染物质:

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各种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包括化学农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

14、土壤净化:

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15、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土壤具有净化功能的原因):

①由于土壤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土壤的动物,对外界进入土壤的各种物质都能被分解转化;②土壤中存在有复杂的有机和无机胶体体系,通过吸附等过程,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起着“蓄积作用”,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③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起着转化和转移的作用。

16、土壤污染源的分类:

①工业污染源②农业污染③生物污染源

17、土壤污染物质:

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正常作用的物质,即会改变土壤的成分、降低农作物的数量或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

18、土壤污染物质按污染性质分类:

①有机物类(化学农药、除草剂等,不易分解)②重金属污染物(汞、镉、铅、铜、锌等)③放射性物质(大气核爆炸降落的污染物,原子能和平利用排除的污染物)④化学肥料⑤致病的微生物。

19、土壤污染发生的类型:

①水体污染型(特点是沿河流或支干渠呈枝型片状分布)②大气污染型(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环状或带状分布,长轴沿主风向伸长)③农药污染型④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20、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

主要来自于原生岩石。

原生岩石中的重金属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决定着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组成特征。

21、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22、土壤环境背景值的作用:

能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趋势预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3、土壤环境中重金属背景值的检验方法:

①平均值加标准差法②差异检验法③富集系数法④元素相关分析法。

24、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A、决定着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

B、包括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溶解和富集状况、植物吸收和利用状况。

C、土壤中各种环境化学条件的变化,可直接影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5、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污染特征:

一般不易随水流动,不能为微生物分解,在土壤中会积累,难以彻底消除。

土壤重金属元素有汞、镉、铅、铜、锌、碑、铭等。

其中汞、镉、铅等元素污染,一般不引起植物生长发育障碍,但在植物体内累积;铁与铜、橘、镉之间;镉与铜、锌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弱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影响。

26、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

①水溶态②弱代换剂③强代换剂④次生矿物中的⑤原生矿物中的。

27、土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①土壤氧化一还原条件与重金属的迁移转化②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