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2096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docx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方案

第一节编制依据及编制内容

一、编制依据

1、《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

2、《建设工程文件中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法规标准

7、《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09-230)

8、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保税物流区一期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

二、编制内容

(一)施工组织机构。

(二)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三)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四)安全管理与措施。

(五)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六)工程进度计划与措施。

第二节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筑建设地点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祥福镇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内,该项目总占地约330亩。

建设单位为成都现代物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二、设计概况:

1、本工程室外场地强夯面积为199236m2,分A、B两个区。

A区面积120308m2,夯前场地平整至平均标高472.43m;B面积78928m2,夯前场地平整至平均标高471.49m。

强夯点夯能量采用2000kN.m,夯点采用梅花型布置,间距4.0m,施工工艺为两遍点夯,一遍普夯,前后两遍夯击时间间隔为7~10天。

夯坑采用连砂石回填,夯能量采用2000kN.m。

强夯结束后,根据场地标高及交工标高情况,先回填一定厚度的碎石后,进行普夯处理。

回填料粒径应控制不大于20cm,普夯夯击能1000kN.m。

满夯时采用普夯夯击能1000kN.m,要求前后锤印搭接1/3夯锤直径。

满夯两遍,每点夯一击。

夯点的夯击次数每点10击考虑,施工前先进行试夯,实际夯击次数应由现场试夯所得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强夯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2、场地强夯检测

①、在强夯区内约1万m2均匀布设标贯孔两孔(夯前夯后各一孔),测试深度直至卵石层顶部;

②、载荷板试验:

A,B区分别均匀布设4组,地基承载力要求≥150Kpa。

3、建筑物内强夯法地基处理:

施工工艺为两遍点夯,一遍满夯,前后两遍夯击时间间隔3天左右;点夯单击夯击能采用3000kN.m,夯坑采用连砂石回填,夯能量采用3000kN.m,满夯夯击能采用1000kN.m。

建筑物内强夯点夯能量采用3000kN.m,夯点采用梅花型布置,间距3.0m,局部为2.5m。

夯点布置图如附图所示。

满夯时要求夯印搭接部分不应小于锤底面积的1/3;夯点的夯击次数每点10击考虑,施工前先进行试夯,实际夯击次数应由现场试夯所得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强夯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隆起量/夯沉量体积

<0.25);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若坑深超过1.5米,以回填碎石土,碎石最大粒径小于30cm)。

4、强夯处理范围:

超出基础外边缘的宽度不应小于3000mm。

5、当强夯法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构)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bxh=1.0x2.0m)等隔振或防振措施。

6、试验及验收要求:

a.强夯置换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7~14天后方能进行,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大于180kPa;

b.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实验两种方法,载荷试验检验点数不应小于10点(每个仓库各取5点)。

c、1#卡口及卡口办公室,3#卡口及卡口办公室,2#卡口及卡口办公室、实验楼、供水加压站,暂扣仓库及查验平台,机修车间及油污水处理站各三点;

d、熏蒸房及药械库为一点。

第三节施工组织与施工部署

一、施工组织:

1、人员组织:

我单位充分认识本工程实施的重大意义,为保证其顺利实施,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按照职能明确、精干实效、运转灵活、指挥有力的原则。

组建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成立“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保税物流区项目地基强夯工程项目经理部”。

项目经理部配备业务能力强、有多年的强夯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按照《项目法》全面负责本工程的组织实施。

本工程的项目经理部下设专业施工处,负责本工程的具体施工及劳务管理;施工队配齐配足相应的技术、质检、测量、安全管理人员。

具体施工组织机构详见:

“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图”。

项目管理人员名单表

序号

姓名

职位

职称

备注

1

龙玉双

项目经理

工程师

2

陆忠林

技术负责人

工程师

3

林强

施工员

助理工程师

4

谭健

安全员

助理工程师

5

刘仁兵

质量员

助理工程师

6

王健

资料员

助理工程师

7

江山

测量员

助理工程师

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图

2、各部门、人员岗位职责如下:

1)项目经理:

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对施工质量、安全、进度、费用控制负全责。

负责组织制定施工计划,按计划合理组织施工,确保每个过程都在受控制的状态下进行,使产品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2)项目技术组:

主要负责人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本工程技术、质量工作负全面责任,并负责对内、对外的技术联络,现场施工资料和竣工报告的整理编制,具体实施现场技术管理,保证各工序施工质量并进行检验。

3)质量检查组:

主要负责人为质量员,对施工过程与质量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及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发现不合格的操作或不合格的产品,有权令其纠正或停工,并通知项目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经理进行处理。

4)项目施工组:

主要负责人为施工员,配合项目经理的工作,组织施工生产,负责施工组织管理与项目目标的实现,确保按期、按质、按量、安全的完成工程任务。

5)项目采购组:

主要负责人为采购员,负责选择合格的供货商供项目经理审批,负责合格工程材料的采购和供应。

6)项目安全组:

主要负责人为安全员,负责人员进场安全培训,日常施工安全教育管理,关注人身健康、施工场地环境整洁,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环境处于受控状态。

7)设备管理组:

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对施工设备的调配和维修保养,确保设备的完好率。

8)测量组:

在项目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施工控制点的测放和夯沉量的测量。

9)财务组:

负责项目所需资金的及时拨付,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展开工作。

10)安全组:

根据《建筑机械使用全技术规程》(JGJ33-2001)安全规定相关条款逐项落实,作好岗前安全教育、交底、检查及管理工作。

二、施工部署

1、工程进度计划:

我公司根据自身的机械设备、技术力量及以往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拟采取一系列的工期保证措施,合理安排施工程序,精心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机械安排:

2010年6月20日进场5台

2010年7月5日再进场5台

进度安排:

场地两遍强夯在2010年8月10日完成,场地两遍普夯在2010年9月20日完成。

如遇不可抗力或其它非施工单位原因造成顺延工期的,则根据合同约定予以顺延。

2、工期保证措施:

2.1、该工程我公司将抽调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硬作风好的施工班组进场施工,科学管理,精心施工,确保该工程按时完成。

2.2、组成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工期控制系统,天天检查工程实际进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2.3、按照总体进度计划安排,编制各分项地块详细进度计划,并分解列每台夯机班组。

2.4、采取赶工措施:

A、延长有效工作时间;

B、实行两班三倒工作制,必要时实行24小时作业;

C、增加施工机械设备和增加人力。

施工机械一览表

序号

机械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QUY50履带式强夯机

QUY50

1

2

W1-100履带式起重机

W1-100

1

3

W200A履带式起重机

W200A

2

4

QU25履带式起重机

QU25

1

5

QU32A履带式起重机

QU32AT

1

第四节施工技术方案

一、施工前技术准备

由公司总工程师对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和强夯机机长等针对本工程特点进行技术交底。

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召集项目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及其他技术人员分析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它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施工现场准备

进场后,进行场地平整,至达到强夯机能安全行起的目的,并根据现场情况处理好排水事宜,修好现场临时道路,保证施工需要。

三、临时设施布置

在工地附近租用民房,作为生活区和办公区,在生产区暂设机械修理间,并设有保卫人员。

四、机械设备及劳力准备

根据工程量和施工进度计划,按照投入本工程的机械设备清单和施工人员表,一次性组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进场,对员工进场进行安全教育,经教育合格者方可上岗。

五、主要物资准备

强夯是一项以重型机械施工为准的工程,其主要消耗物质为燃油、钢丝绳、零配件、机油、润滑油等。

因此,根据工程量和工程特点事先安排供应渠道,并及时到位。

六、施工方案:

1、试夯

在施工时,先确定强夯试验区,根据试验区的夯实效果调整夯击能量,为全场地的强夯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根据本工程现场特点及场地实际情况,试夯区选择在熏蒸房及药械库旁场地,其夯点布置为宜10×10个夯点,20.0×20.0m区域进行试夯。

根据试夯结果确定出合理的强夯工艺及夯击能,以指导大面积施工。

强夯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照现场试夯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满足: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2、工艺流程

3、施工方法:

本工程强夯施工工艺为两遍点夯,一遍满夯,强夯结束后,根据场地标高及交工标高情况,先回填一定厚度的碎石后,进行普夯处理,回填料粒应控制不大于20cm。

满夯时要求夯印搭接部分不应小于锤底面积的1/3。

建筑范围内前后两遍夯击时间间隔3天左右,点夯单击夯击能采用3000kN.m,满夯夯击能采用1000kN.m,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

建筑范围外前后两遍夯击时间间隔7-10天左右;点夯单击夯击能采用2000kN.m,满夯夯击能采用1000kN.m;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50KPa。

(1)主要方法是:

在平整的施工的施工场地上,测量放线,布置夯点。

强夯机械就位,将夯锤对准夯点。

测量夯前锤顶相对高程。

将夯锤提升到设计要求高度使夯锤自由下落。

观察夯锤下落时是否平稳,检查夯击位置是否正确,如夯锤落在夯坑内倾斜过大应用土石填平,方能进行下一次夯击。

重复上述步骤4,达到规定的夯击次数或沉降量要求,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换夯点重复上述步骤2-5,直到完成全部夯点的夯击。

用推土机将连砂石回填至夯坑内填平,采用强夯至自然地面。

(2)具体施工方法:

1)夯点测量:

测量工作本着先控制后细部的原则进行,即首先按业主提供的控制点坐标和夯点布置图测放场内各控制点(控制点数量根据施工现场地大小而定),然后再根据控制点测放各夯点具体点位,同时应测定施工现场地面高程。

2)夯锤落距确定:

根据设计确定的夯击能和所采用的夯锤重量,按照单击夯击能=M×H的公式计算夯锤落距。

在强夯主机和夯锤就位后,要对夯锤的落距进行复测,并采取相应措施使其在夯击过程中不被改变,确保每击均能达到设计单击夯击能。

结合本工程实际,点夯拟采用19.5吨夯锤,提升高度16米。

3)点夯施工:

将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后自动脱钩,夯锤夯击地面,测量夯锤顶面标高,减去夯锤就位时的顶面标高就是该击的夯沉量,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最后一击的夯沉量达到设计控制标准。

4)夯坑回填:

点夯完成后,夯坑内回填连砂石,并高于夯坑周围约200-300mm,然后用重型震动压实设备,在下雨前将坑内土体震动压实到规定的压实度和平整度。

以方便下一步施工。

5)满夯施工:

满夯施工时,不再进行夯点布置和夯沉量观测,仅控制夯锤落距和夯印搭接情况。

满夯施工完成后,用推土机整平、碾压达到设计要求。

6)夯后检测:

强夯施工结束后应隔一定时间方能对地基质量进行检测。

对于碎石土和沙性土地基,其间隔时间为1-2周,低饱和度粘性土和粉质土地基可取3-4周。

结合本工程实际,强夯施工结束时7-14天后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测,检测报告报业主验收。

(3)强夯参数:

1)夯击能:

一般根据工程要求的加固深度来确定,夯击能的大小与地基土的类别有关,在相同条件下细颗粒的夯击能比粗颗粒适当大些。

此外,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也是选择夯击能的重要因素。

夯击能过小,难于达到预期的目的,夯击能的过大,不仅浪费能源,对于饱和粘性土而言强度反而会降低。

结合本工程的实际,强点夯3000KN.m:

采用19.5T夯锤,夯锤直径2.3m提升高度16m,夯击能195KN×16m=3120KN.m,满足设计要求3000KN.m;强夯点夯2000KN.m:

采用19.5T夯锤,夯锤直径2.3m提升高度11m,夯击能195KN×11m=2145KN.m,满足设计要求2000KN.m;普夯1000KN.m:

采用19.5T夯锤,夯锤直径2.3m提升高度6m;夯击能195KN×6m=1170KN.m,满足设计要求1000KN.m;

2)夯击次数:

夯击次数是强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夯击次数通过现场试夯确定,以夯坑的最大压缩量、夯坑周围隆起量最小为确定的原则。

目前常通过现场试夯得到夯击次数。

对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湿陷性黄土和填土等地基,夯击时夯坑周围往往没有隆起或虽有隆起但其量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应尽量增多夯击次数,以减少夯击遍数。

但对于饱和度较高的粘性土地基,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土的孔隙体积因压缩而逐渐减少,因这类土的渗透性较差,故孔隙水压力逐渐增长,并促使夯坑下的地基土产生较大的侧向挤出,而引起夯坑周围地面的明显隆起,此时如继续夯击,并不能使地基土得到有效夯实,而造成浪费。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点夯拟采用每点10击,且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小于等于5cm停止夯击;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施工方便,不能因夯坑过深发生起锤困难的情况。

3)夯击遍数: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

一般来说,由粗颗粒土组成的渗透性强的地基,夯击遍数可少些;由细颗粒土组成的渗透性低的地基,夯击遍数要求多些。

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本工程拟采用二遍点夯和一遍低能满夯。

4)间隔时间: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所以间隔时间取决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但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度于土的类别,夯点间距等因素有关。

对于渗透性好的砂性土地基等,一般在数小时内即可消散完,对于渗透性差的粘性土地基,一般需要数周才能消散完。

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一般应不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则可进行连续夯击。

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拟采用连续夯击。

5)夯点布置及间距:

场地强夯点夯能量采用2000kN.m,夯点采用梅花型布置,间距4.0m。

建筑物内强夯点夯能量采用3000kN.m,夯点采用梅花型布置,间距3.0m,局部为2.5m。

6)处理范围:

超出基础外边缘的宽度不应小于3000mm。

同时应避免雨季,雨天施工,对已完成的夯点区域应进行及时推平,及时排走降水。

4、检测

⑴.强夯过程中的检验

每遍的每夯点的夯击次数用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控制:

主夯夯沉量不大于5cm;满夯夯沉量不大于2cm。

此外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⑵.夯后检验

A、场坪

①、在强夯区内约1万m2均匀布设标贯孔两孔(夯前夯后各一孔),测试深度直至卵石层顶部;

②、载荷板试验:

A,B区分别均匀布设4组,地基承载力要求≥150Kpa;

③、按规范要求:

每300m2检测一点。

检测法:

轻型动力触探法。

B、各单体工程

①、载荷板试验检

a、1#监管仓库及2#保税仓库各五点;

b、1#卡口及卡口办公室,3#卡口及卡口办公室,2#卡口及卡口办公室、实验楼、供水加压站,暂扣仓库及查验平台,机修车间及油污水处理站各三点;

c、熏蒸房及药械库为一点。

②、室内土工实验:

灌砂法。

③、按规范:

每个单位工程不少于3点。

1000m2以上工程,每100m2至少1点;3000m2以上工程,每300m2至少1点;每一独立柱基础下至少1点。

检测法:

轻型动力触探法。

七、环境保护方案

对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各种地下管线,地下电缆、电线等障碍物,应先由甲方在施工图纸上标明位置走向,并向施工方予以交底,施工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可行施工保护措施。

第五节质量计划与质量保障措施

1、实行质量责任制,项目经理对工程质量、方针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全面负责,下设专职质检员负责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检查监督工作,各班组长为兼职质检员,负责最基层的质量控制工作。

2、质量保障设计:

我公司以国际标准来进行质量控制,在施工前对具体操作人员贯彻质量控制标准,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督检查人员,按程序进行操作,使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地基强夯处理工程达到优良指标。

3、质量保证体系图

4、质量保证措施:

1)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将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颁发的有关质量方针、目标、政策、法令和标准,严格按照IS09001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

2)按照“质量第一”方针,牢固树立“质量就是效益”的观点,确保项目质保体系正常运作,使质量管理进一步趋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处于受控状态。

3)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现行施工规范精心组织施工,任何现场修改、材料使用、材料代用、设计更改必须取得业主的同意后才能进行,决不允许自行改变施工图纸或降低使用标准。

4)做好施工设计图纸审核工作,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和各专业施工技术方案,明确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并要求施工人员熟练掌握这些要求和标准。

5)针对本工程的施工特点和内容制定质量检验计划,明确各项工序的质量控制点,以实施对质量的有效控制。

6)坚持“三检一评”和“质量一票否决权”制度;坚持现场全过程、全方位巡检制度;推行施工工序检验、停止点申报会签制度。

7)服从质检员的监督和检查,接受监理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对其进行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予以配合,确保本工程施工质量。

8)对于关键工序及时提请监理到现场进行检查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后才能转入下一道工序,并做好工程施工记录。

9)确保特殊工种上岗持证率100%。

10)严格监控、测量、调整程序,确保工程质量。

5、施工前的过程控制:

1)做好图纸会审、现场踏勘工作

施工图纸是现场施工的第一依据,开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施工管理人员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对施工图进行会审,明确设计意图。

对施工现场应进行详细了解,对穿越施工场地的地下掩埋管线等障碍物,在工程开工前,调查清楚准确位置,并在地面树立标志,载重车辆及重型设备避免直轧,附近夯点在确认与管线不相碰时方可施工,确保足够的安全距离,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人员联系沟通。

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技术、质量交底工作

开工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根据施工图、地勘资料及有关技术规程、规范的要求,有针对性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报请业主和监理批准后,技术负责人和质量员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和质量交底,明确技术要点和质量要求,使作业人员在具体施工中做到心中有数,并牢固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

对重要部位的施工,填写“重要部位技术交底单”交责任人。

3)做好场地回填、平整工作

开工前应清除场地表层的植被、树木、树根等可能对地基处理质量有不利影响的表层附着物,并清除浅层软弱土,使其达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标准。

4)测量放线质量控制

在测定夯点前,应先对业主提供的测量基准点进行校核,符合误差允许要求后,方可引测场地测量控制点,然后根据控制点测放夯点。

测量控制点应设置在施工区域附近且与施工场地通视良好、不易产生变形的位置,并安装防护标志,防止重车碾压和重物碰撞而产生移位。

测放夯点时,由测量人员在夯点中心做好标记点位。

夯点测放完毕后,应报请监理单位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始强夯施工。

6、强夯施工质量控制

1)点夯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坐标及标高复测,确保各项指标满足允许偏差要求后,可进行夯机就位。

强夯主机和夯锤就位后,要对夯锤的落距进行测量,并采取措施,使其在夯击过程中不被改变,确保每击均能达到设计单击夯击能,同时测量就位后的锤顶标高和地面标高,锤顶面至自然地面的高度,为计算每击的夯沉量和夯坑深度提供依据。

强夯法施工质量检验标准表:

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单位

数量

主控项目

1

地基强度

2

地基承载力

≥150Kpa

≥180Kpa

荷载板

般项目

1

夯锤落距

mm

±300

钢索设标志

2

锤重

Kg

±100

称重

3

夯击遍数及顺序

10击

计数法

4

夯点间距

mm

±500

用钢尺测量

5

夯击范围(超出基础范围距离)

≥3000mm

用钢尺测量

6

前后两遍间歇时间

3天

2)满夯施工质量控制

满夯施工时,不再进行夯点布置和夯沉量的观测,仅控制夯击数、夯锤落距和夯印搭接情况。

3)夯坑回填质量控制

点夯完成后,坑内回填连砂石进行强夯处理,将坑内回填连砂石震动压实到规定的压实度和平整度,以方便下一步施工。

点夯后平整场地时应使场地标高高于设计标高0.2mm,然后进行满夯。

7、做好各工序检查及竣工验收工作

1)各工序工作完成后首先进行自检,然后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会同质量员组织各工序负责人共同进行内部验收,关键部位自检合格后,由质量员通知监理单位办理验收手续。

2)施工过程中,项目技术负责人、质量员在现场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各工序也进行自检,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3)强夯施工完毕,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强夯工程自检后,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资料整理,提交监理办理中间交接手续。

4)强夯施工机具、设备待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撤离施工现场。

第六节安全保障措施

一、建立安全保证管理体系

建立各级安全生产保证管理体系,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市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在施工中认真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制定严密的安全管理制度,以保证安全生产。

本工程实行三级安全管理,项目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本项目设安全专职人员一名,由质量安全检查站和安全科统一管理,并对承包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行使检查监督权。

安全管理网络图

二、建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小组

组长:

龙玉双

副组长:

陆忠林

成员:

林强谭健刘仁兵王建

三、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⑴、项目经理负责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⑵、项目施工员具体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实施;

⑶、技术负责人编制安全生产及保证措施;

⑷、安全员负责办公及生活区域的安全检查工作;

⑸、材料员负责施工现安全设施的采购与维护及管理和落实;

⑹、机械员负责现场机具的检查与管理及落实。

四、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人员应体检合格,无妨碍作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