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2348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1课 社  戏

一、基础知识

答案:

xù dài chán juàn fú hē 撺 屹 皎

2.【拓展】

归省(  )  【节省(  )】

一哄而散(  )【哄传(  )   哄骗(  )】

胳bo(  )【bó(  )斗   bó(  )士】

答案:

xǐnɡ shěnɡ hònɡ hōnɡ hǒnɡ 膊 搏 博

3.通晓词义,填对词语

①______: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

 

②______:

表示招待不周。

答案:

①归省 ②怠慢

二、【读一读·感知】

1.作者名片(加下划线内容要记牢)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等。

2.写作背景

《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

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地发出了寓意深邃的时代呐喊:

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

3.【题目解读】

“社”,“礻”旁加“土”,“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4.行文思路

答案:

怀念社戏 夏夜行船 归航偷豆

三、课文梳理

1.故事情节。

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

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答案:

①小住平桥村;②乡间生活;③戏前波折;

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略写的是①②⑦,详写的是③④⑤⑥。

2.人物形象。

阅读课文,说说下面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双喜:

阿发:

六一公公:

答案:

(双喜:

)聪明大胆、果断心细、敢于负责、善解人意、友爱善良、组织能力强,对“我”非常体贴,考虑事情周全。

(阿发:

)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

)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诚。

3.景物描写。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赏析。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答案:

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烘托出即将能看到社戏的喜悦心情。

(2)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答案:

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月色下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答案:

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表现了“我”想要看戏的急切心情。

4.“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案:

“沉静”“自失”准确地写出你“我”当时心情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因为那声音“婉转,悠扬”,再加上“含着豆麦蕴藻之香”,使“我”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诗情画意一般的景色之中,赞美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

5.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赏析划线的词)

答案:

加点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孩子们喜不自禁、自由欢快的心情以及对看社戏翘首以盼的急切心理,还表现你孩子们天真活泼、生气勃勃、聪明能干、团结协作的性格特征。

6.戏其实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也似地好戏你”?

答案: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淳朴善良的伙伴、秀美的故乡风光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第二课回延安

一、课文梳理

1.《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

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

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分析: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3.“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

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分析: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

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4.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

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分析:

(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5.“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

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

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分析:

(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6.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分析:

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

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

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二、课文赏析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答案:

新颖生动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2.“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延安换新衣。

”诗中多次把延安比作母亲,有什么作用?

答案:

把延安比做母亲,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由衷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

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答案:

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抓”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有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

“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4.“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答案:

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第3课安塞腰鼓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jī)绊 蓦(mò)然 

冗(rǒng)杂 戛(jiá)然而止

2.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2月22日生于陕西省延安市。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

曾任《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3.相关背景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

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主要内容

本文叙写了安塞腰鼓的形式,历史,魅力和人们对腰鼓的喜爱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表现了中国民族风俗历史的悠久。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人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1)第1段作用:

用简洁的语言,突出后生们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将他推向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2-4段:

蓄势待发,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的恢弘出场做好铺垫。

(3)第7段:

用排比、比喻、反复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从语势上使人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4)12段:

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

要“挣脱”“撞开”的是束缚、羁绊、闭塞,是人身上坚硬的外壳,一切冗杂的东西。

是贫穷、落后、旧思想束缚了“那么一股劲”。

(5)15段“遗落了一切冗杂”理解:

打破了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计较功名利禄,不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了”理解:

写出了腰鼓的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理,观众的心与之产生共鸣。

(6)18段“奇伟磅礴的能量”一句的理解:

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他们并未因贫困封闭而丧失对生命的渴求,他们身体里蓄积着强大的生命能量,一旦释放,便磅礴激荡。

(7)第20段,因为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原始、粗狂的生命力量的“厚土”,只有黄土高原可以,所以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本句运用对比,突显出作者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赞扬了那里的人充满磅礴的生命力量。

(8)第30段理解: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内容让以动衬静,用“鸡啼”反衬寂静,在结构上总结全文。

鸡啼不仅是天亮的标志,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希望的象征。

作者相信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迸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9)“好一个安塞腰鼓!

”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答:

这句话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

(10)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

答:

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11)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用安塞腰鼓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歌颂了黄土高原人们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

第4课灯笼

一、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二、理解词义(记熟)

1.斡旋:

调停,调解。

2.垂珠联珑: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吹角连营:

 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4.惆怅[chóuchàng]伤感。

5.锵然[qiāngrán]1.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2.形容书声琅琅。

6.褪色[tuìsè]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口语中也读tuìshǎi)。

7.燎原[liáoyuán]火烧原野。

8.熙熙然[xīxīrán]:

指一副快乐满足又舒适的样子。

熙熙:

快乐满足的样子。

然:

用于词尾,表示现在进行的一种状态。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

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

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三部分(12):

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问题归纳

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

(1)有行好的意思。

(2)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5.“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7.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五、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