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2487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docx

某光伏电站PC招标技术文件part3

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特性,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发生拒动、误动、扰动,影响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应自带UPS,并在UPS电源切换时不应死机。

硬件设备能承受GB/T5169.5-1997中严酷等级为20秒的针焰试验,设备外壳应具有GB4943-1990规定的V2及以上阻燃等级。

5.6.5.3.1主控层设备

1)主机/操作员站

负责管理和显示有关的运行信息。

主机容量满足整个系统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要求,供运行人员对升压站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和控制。

操作员工作站采用桌式。

系统配置为两套相同的操作员站,两套各有独立的主机及显示器。

除留有本期电站容量外,还应考虑远期扩建。

2)工程师站

工程师站负责全站的程序开发,系统诊断,控制系统状态,数据库和画面的编辑及修改,也作为培训仿真系统。

本工程工程师站与操作员站统一设置。

5.6.5.3.2间隔层设备

投标人提供的测控单元按不同的电气元件独立设置,并满足电气接线特点及一次设备的布置。

用于控制断路器的测控单元具有“同步鉴定”、“无压鉴定”及“捕捉同步”三种同步检查功能供运行人员在操作员工作站上选择,并设有解除同期的手段。

所有I/O模件由相互隔离的装置处理并有防抖动的滤波及过电压浪涌抑制等措施,宜选用强电I/O模件以提高抗干扰能力。

在系统电源消失时,至执行机构的输出信号应控制执行机构保持失电前的位置

I/O类型应包括如下:

1)模拟量的输入

输入方式:

交流、直流采样。

交流电压100V/√3V、100V;交流电流1A/5A;直流信号为4~20mA。

2)开关量的输入

输入方式:

继电器空接点包括BCD码或光电耦合输入,输入电压220VDC,光电输入≥10mA。

要求光电隔离,隔离电压不小于2000V,软硬件滤波。

信号输入的滤波时间常数保证在接点抖动(反跳或振动)以及存在外部干扰情况下不误发信,时间常数可调整。

信号可以是常开或常闭接点。

3)开关量的输出

输出方式:

继电器空接点

触点断开能力:

在直流电路当电压不超过125V下的长期允许通过电流为5A,0.2秒30A,电感不大于2H时触点断开功率为50W(T=40ms)。

5.6.5.3.3智能终端接口设备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提供如下数字式或智能型设备的通信接口,数据可通过RS232/RS485串行通信方式,也可以采用以太网口通信。

1)数字继电保护,向柜内综合保护装置发送修改定值、投/退保护等信息,并接受柜内综合保护装置的保警、动作、定值等信息。

2)故障录波系统(如有,以接入系统二次部分审查意见为准)

3)直流系统 

4)智能型电度表及电能计量系统

5)站用电系统

6)电站安保系统

7)就地初级汇流箱通讯接口

8)远动系统

5.6.5.3.4外围设备

1)打印机

投标人配置的打印机,数量及性能能满足定时打印、召唤打印及事故自动打印要求。

打印机是带微处理器的打印机(包括宽行打印机),并配置降低噪音的外壳,支架及其附件。

2)显示器

每台工作站应有其独立的显示器和标准键盘(或功能键盘)及鼠标器。

3)时钟设备

配置具有足够接口的系统时钟一套。

5.6.5.4软件功能(所有软件必须是正版软件)

提供完整的满足本规范书要求的软件系统包,包括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和应用软件。

所配置的软件系统应为模块化结构,以方便修改和维护。

投标人提供的所有软件应为经现场考验的成熟软件,并符合国标和国际公认的标准。

软件系统的功能可靠性、兼容性及界面友好性等指标应满足系统本期及远景规划要求。

软件应当支持用户开发新功能,开发后的软件应能在线装入系统。

软件应能支持系统的扩充,当一次系统改变或计算机监控系统扩充时,不必修改程序和重新组装软件。

所有的算法和系统整定参数应驻存在各处理器模件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内,执行时不需要重新装载。

5.6.5.4.1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应具有成熟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Unix和操作系统WindwosXP,完整的自诊断程序。

·操作系统应具有开放性,采用高级编程语言。

·查找故障的系统自诊断功能应能诊断至模件级故障。

报警功能应使运行人员能方便的辨别和解决各种问题。

5.6.5.4.2支撑软件

支撑软件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文处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

数据库满足如下功能:

·数据库的结构应适应分散分布控制方式的要求。

·允许不同程序对数据库内的同一数据集进行并发访问,保证在并发方式下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具有良好的可扩性和适当性,满足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充及应用程序的修改。

·应便于用户在线生成、修改和维护,对任一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修改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对所有工作站上的相关数据同时进行修改,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计算机系统故障消失后,数据库能恢复到故障前的状态。

·可以用同一数据库定义,生成多种数据集,如培训用、研究用、计算用等。

数据应包括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投标人应在陈述保证数据库的实时性、灵活性、数据一致性、可维护性和可恢复性的特征及历史数据库的存储能力。

5.6.5.4.3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应满足系统功能要求,具有良好的实时响应速度和可扩充性,并面向用户,便于操作使用。

系统应配置各种必要的工具软件。

5.6.5.4.4通信接口软件

监控系统配置足够数量的通信接口驱动软件以满足工程实用要求。

计算机监控系统与其它系统的通信规约执行国标、部标及IEC标准。

投标人负责完成各种通信协议的转换和开通,使监控系统能获取和传送所需数据。

5.6.5.5接地

5.6.5.5.1系统接地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有稳定可靠的接地点,宜通过电站的公共安全接地网接地,不设计算机单独接地网。

5.6.5.5.2设备接地

系统各设备的保护接地、工作接地(也称逻辑接地)均不得混接,工作接地应实现一点接地。

所有的屏柜体、打印机等设备的金属壳体应可靠接地。

装设敏感电子装置的屏柜应设置专用的、与柜体绝缘的接地铜排母线,其截面不得小于100平方毫米,并列布置的屏柜体间接地铜线应直接连通。

当屏柜上布置有多个系统插件时,各插件的工作接地点均应与插件箱体绝缘,并分别引至屏柜内专用的接地铜排母线。

5.6.5.6结构、外观及其他

所有屏体应为户内立柜式,前后门结构,前门用玻璃单门,后门用双铁门,密封的前后门带锁,主要装置安装在的门架上,屏端子布置在屏内背板上,所有的维护操作均可通过前门完成,柜内应有AC220V多用插座。

屏的外形尺寸为:

800×600×2260(宽×深×高)mm。

屏的色标待定。

柜中内部接线应采用耐热、耐潮和阻燃的交联聚乙烯绝缘铜线,一般控制导线应不小于1.0mm2,CT和PT及断路器跳闸及合闸回路的控制导线不应小于2.5mm2。

接到端子排上的导线应有标志条或标志套管标明。

端子排应保证足够的绝缘水平,端子排应根据功能分段排列,至少应留有10%的备用端子,并可根据需要增加。

所有端子的额定值为10A,1000V,压接型端子;电流回路的端子应允许用户接6mm2的电缆芯线;每个端子只允许接一根导线,断路器的跳闸及合闸回路、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不能接在相邻的端子上;端子排前应保留足够空间,便于电缆连接。

对所有装置的跳闸出口回路应提供连接片,以便必要时解除其出口回路。

装置的模件应插拔灵活,接触可靠,互换性好。

插箱应满足发热元件的通风散热要求,并应采取必要的防静电及电磁辐射干扰的防护措施,插箱的外露部分应在电气上连成一体,并可靠接地。

5.6.6继电保护及综合自动化

5.6.6.110kV微机综合保护装置采用国内先进知名产品。

出线10kV线路保护采用光纤差动保护,单独组屏安装于集控室内,进线10kV开关柜内安装微机综合测控装置,实现10kV开关柜各个回路的保护、测量功能。

微机综合保护装置由以下各个装置组成:

进线保护装置、出线光纤差动保护装置、电容器进线保护装置、接地变进线保护装置,以上微机综合保护装置根据10kV回路的性质分别配置(满足电网要求)。

10kV综合保护测控装置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装置具有独立性、完整性、成套性。

成套装置为集保护、测量、计量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前端设备。

✧保护测控采用CPU;功能上保护软件模块与测量软件模块独立。

✧装置具有高精度计量功能和事件追忆功能或故障录波功能。

✧装置具有4~20mA模拟量输出,替代变送器作为DCS测量接口。

✧装置自动实行顺序记录,并能及时处理和存储各保护的报警信息和动作信息,在主机失电时不丢失所存储信息。

✧运行数据监视:

每台保护测控装置的管理系统可在线以菜单形式显示各保护的输入量及测量量和计算量。

✧装置中不同种类保护具有方便的投退功能。

✧装置具有自复位功能,当软件工作不正常时能通过自复位电路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综合保护测控装置分散安装在10kV开关柜仪表小室内,用于保护及数据采集。

装置计算负荷率不大于60%。

系统有内部时钟,同时可接受外部二进制GPS对时,对时精度误差不大于1ms。

✧出线、馈线微机保护装置:

5.6.6.2远动系统技术要求:

远动系统可用率:

≥99.99%

远动系统MTBF:

≥17000h

遥信正确率:

≥99.9%

遥控正确率:

=100%

遥测传送时间:

≤3s

遥信变化传送时间:

≤2s

遥控命令传送时间:

≤2s

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

≤2ms

A/D转换误差:

≤0.2%

遥测精度:

0.2级

远动系统遥测误差:

≤±1.5%

越死区传送整定最小值≥0.5%(额定值)

远动信息按照“直采直送”的原则进行,信息直接向区调传送。

电站远动信息传输以电力调度数据网为主通道,常规远动专用通道作为备用通道。

电力调度数据网传输协议为DL/T634.5104-2002(IEC60870-5-104)。

远动通道应具有一定的传输质量,符合ITU有关规定。

5.6.6.3电能量计量系统:

计量屏一面,置于设备间内。

计量点设置如下:

在本期10kV1条进出线加装0.2S级多功能双向电度表,10kV2条进线计量表就地安装。

开关柜内电流互感器选用0.2S级绕组。

电能表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如下:

电能表类型为多功能电能表;

电能表精度为0.2S级(关口点);

具有测量双向有功和无功电能量功能;

具有脉冲和RS-485串口两种输出方式;

具有停电保护功能;

具有失电记录和报警功能;

具有当地窗口显示功能;

电能表应具有配置辅助电源的功能。

5.6.6.4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整体技术要求

本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层、分布结构的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

具有大屏幕中文液晶显示、该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包括变电站的数据采集与监视、微机保护信息采集与监视开关站开关的就地与远方操作、直流电源系统的就地与远方调节;火灾报警系统数据的传输。

控制操作相互闭锁,实现对开关站就地和远方的监视控制。

模拟量输入方式:

采用交流采样。

该系统设置站控级(上位机系统)及间隔级控制和保护单元2层,上、下层通过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信号的传输,并通过上位机与调度系统进行通信,完成遥测、遥控、遥调、遥脉、遥信等所有远动功能。

本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置设计必须满足反措要求。

该系统在上位机故障或退出运行的情况下,各间隔级保护功能应不受影响。

该系统在通信网络出现故障时,各间隔级保护功能应不受影响。

该系统在某一间隔级单元出现故障时,其它间隔级保护功能应不受影响

该系统模拟量输入方式:

采用交流采样,微机监控系统具有多发多收的远动功能。

本综合自动化系统基于微机,开放式设计,应可以和任意第三方智能化设备及上级调度管理网对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该综合电动化系统设置的独立的GPS自动对时装置具有与调度系统时钟进行校时的功能,以保证综合自动化系统时钟与调度系统时钟同步。

该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功能,自诊断功能一直延伸到各智能模块及其相关通道,包括输入输出模块。

同时综合自动化系统支持远方自诊断功能。

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本开关站要求采用:

所有保护和测控功能必须做在同一个单元箱内,并且在同一个单元箱内按下列要求配置CPU,一个为保护CPU专门负责保护;另一个为监控CPU,它负责三个方面的任务:

监控、通讯管理、后备保护CPU,即当保护CPU出现故障时,监控CPU接替每一个CPU都能完成保护和测控功能。

各个单元箱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功能不依赖主机系统。

为减小以后的运行工作量,要求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厂家提供的单元箱插件能完全通用,即所有单元箱能互为备用。

所有控制、保护、测量、告警等信号均在各单元内处理成数据信号经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计算机内,各单元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功能上不依赖于监控系统。

整个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置设计必须满足反措要求。

本站采用的微机保护、微机监控和微机防误闭锁系统安全自动装置一体化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可在远方进行在线召唤和修改保护整定定值,本装置还应具有事件顺序记录(SOE)、抗干扰、在线自检、自恢复、断电时保存数据等功能。

所有保护功能均能用软压板进行投入或退出的操作,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各种性能均能适应开关站环境要求。

所有保护、控制、测量均在各单元箱内处理。

所有单元箱的数据通过通讯翻译装置与上位机进行通讯,进行数据交换和上位机对下面单元箱进行监控。

并具备同期闭锁合闸功能。

监控系统不配置单独的防误主机,五防软件内嵌在主机兼人机工作站内使得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有防误闭锁功能,并具有操作预演功能。

配带锁具、钥匙适配器等。

系统能根据运行需要选择闭锁/解除闭锁进行操作。

对于手动操作设备,应通过监控系统输出闭锁接点方式完成防误闭锁。

如采用闭锁接点方式,则要求该闭锁接点在满足操作逻辑条件时能一直自保持输出。

5.6.7无功补偿系统

本期工程在10kV母线侧配置容量暂按2Mvar的自动投切无功补偿装置(SVG型)设计。

最终无功补偿装置的容量及数量以接入系统审查意见为准。

承包方所供无补偿装置型号应经当地电网公司确认,无功补偿装置要能接收监控系统AVC模块命令,并按照中调指令进行调节。

无功补偿应能实现手动和自动控制方式,无功功率、电流等参数应能上传至中调。

5.6.8中性点接地方式

本工程存在庞大的直流系统,根据国标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规定“4.5.5220V和110V直流系统,为提高运行的安全和可靠性,避免因一极接地或绝缘降低时断开直流电源,因此,采用不接地系统。

”,本工程如果采用直流侧负极接地方式,可以提高直流系统抗过电压能力,但本工程已设有完备的过电压保护装置,且直流系统任意一点对地短路均会引起系统绝缘降低,导致逆变器跳闸造成损失。

如果采用直流侧正负极均不接地方式,即使直流侧一点对地短路,也不会产生事故。

考虑到每台逆变器直流侧均有大量的直流设备和直流电缆,且设备在室外运行,易产生对地短路。

故本工程采用直流侧正负极均不接地方式。

第6章暖通技术规范

6.1范围

投标人投标范围:

站区内的采暖,通风,空调等系统的设备材料采购及安装施工。

6.2专业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包含但不限于下列规范,同类规范以行业标准为准)

6.2.1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DL/T5035-2004

《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DL5053-199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DL/T5072-1997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97

《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GJJ34-2002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范》CJJ/T81-98

6.2.2施工安装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工业管道安装工程)TJ307-77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风工程)TJ304-74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金属管道篇)GB50235-97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DL5031-97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焊接篇)DL5031-97

《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98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26-89

《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JJ28-89

6.3室内外设计参数

6.3.1室外设计参数

光伏站地处北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是辽宁省降水量较少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963-2000年)某地站为457.8mm,且降水量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一,多集中于7-9月,汛期洪灾泛滥,雨过地干,且存在由南向北逐渐较少的趋势。

气候特征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高温度43.3℃,极端最低温度-34.4℃,地面平均温度10.7℃。

年平均降雨量485.5mm,最大一次日降雨量232.2mm,年平均蒸发量2057.1mm,年最大积雪厚度17cm,年平均相对湿度52%,晴天日数125天,阴天日数53天,年日照时数2810.9小时,日照百分数63%。

年平均雷暴日数35天,年平均大风日数13.2天,年平均沙尘暴日数1.3天,年平均雾日数2.8天,冰雹日数2.1天。

累计年均风速2-8m/s。

常年主导风向为南风。

6.3.2室内设计参数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5000-2000)和《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DL/T5035-2004)执行。

6.4技术要求

根据气象参数,本工程地处无集中采暖地区,按规定应设计电采暖。

6.4.1采暖热源及方式

采暖形式采用壁挂式节能电暖器采暖方式。

壁挂式电暖器采用高效节能采暖装置。

额定电压220V,温度调节为5~30度,采用对流式,全方位防溅水保护。

壁挂式节能电暖器温控装置与电暖器本体分开设置,电暖器右下脚为插座位置,每组线为4平方毫米铜芯线。

电暖器主要材料表

房间名称

电暖器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综合办公楼

2500kW

35

500kW

14

门卫室

1000kW

2

配电及监控室

1000kW

2

1500kW

5

分站房

1000kW

20

水泵房

1500kW

4

6.4.2通风及空调

6.4.2.1通风

按照《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DL/T5035-2004)中有关规定,配电间及10kV配电室和逆变器室、应设置通风装置。

通风设备主要材料表

房间名称

风机

单位

数量

备注

配电及监控室

CDZ-3.55F

风量2486m3/h

N=0.55KW

2

CDZ-3.55T

风量4972m3/h

N=1.1KW

1

百叶进风口

300x300

5

分站房

CDZ-3.55F

风量2486m3/h

N=0.55KW

10

CDZ-3.55T

风量4972m3/h

N=1.1KW

10

百叶进风口

300x300

20

10kV配电装置室设置换气次数不少于12次/h的事故排风机,并兼作通风降温之用。

经计算其通风换气量为4000m3/h,选择2台STF-4/G智能型低噪音通风机(风量4829m3/h),通过百叶窗自然进风、轴流风机机械排风,排除室内余热。

逆变器室设置换气次数不少于12次/h的事故排风机,并兼作通风降温之用。

选择1台SWF(I)—4混流式通风机(风量4302~3053m3/h),通过百叶窗自然进风、轴流风机机械排风,排除室内余热。

6.4.2.2空调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以及保护屏室、房间内热负荷情况,考虑设备稳定运行和人员舒适要求,保护屏室、门卫室等设置壁挂式空调。

空调材料表

房间

名称

负荷

单位

数量

备注

综合公楼

1P

30

门卫室

1P

1

分站房

3P

10

配电及监控室

2P

4

第7章水工技术规范

7.1范围

投标人投标范围:

站区室外上下水道系统、建筑物室内上下水道系统的所有设备材料采购与施工。

站区排水与站区外排水的设计施工界线为电站围墙外3米处。

7.2设计标准及规范(不限于此)

(1)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范(DL/T5339-2006)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版)

(5)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

(6)220kV~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2005)

(7)《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68-97)

7.3主要设计原则、功能及配置

7.3.1主要设计原则

(1)拟建综合楼应考虑生活给水管网。

(2)站区须单独设置设生活污水管网。

站区内设一座12立方米化粪池,定期清掏。

7.3.2给排水系统设计

7.3.2.1给水系统

(1)给水水源

本工程考虑设计水井一座,具体打井深度由甲方提供的水文地质报告确定,由水井抽水送至厂区蓄水池(100立方米)及综合楼屋顶水箱(4立方米),再设一座增压泵房来满足消防用水的要求,屋顶水箱通过自流至各用水点。

7.3.2.2排水系统

站区内设一座12立方米化粪池,定期清掏。

生活污水经室外管网排至化粪池内,化粪池定期清掏。

7.3.2.3管道材质

(1)站内生产用水埋地部分采用钢塑管;

(2)厂外雨水管采用U-PVC管。

厂区内所有管线均采用直埋,埋深为1.65米。

名称

管材

规格

单位

数量

深井泵至消防水池部分给水管

钢塑管

DN100,Pn=1.6

550

消防给水管

钢塑管

DN100,Pn=1.6

170

办公楼内给水管

PP-R塑铝复合稳态管

De75,Pn=1.0

35

办公楼内给水管

PP-R塑铝复合稳态管

De63,Pn=1.0

48

办公楼内给水管

PP-R塑铝复合稳态管

De40,Pn=1.0

22

办公楼内给水管

PP-R塑铝复合稳态管

De32,Pn=1.0

22

办公楼内给水管

PP-R塑铝复合稳态管

De25,Pn=1.0

91

办公楼内给水管

PP-R塑铝复合稳态管

De20,Pn=1.0

137

办公楼内排水管

U-PVC

De160

138

办公楼内排水管

U-PVC

De110

146

办公楼内排水管

U-PVC

De75

21

室外排水管

U-PVC

De160

32

室外排水管

U-PVC

De250

135

不锈钢水箱

不锈钢

4m3,2x2x1(H)

1

蓄水池

钢筋混凝土

100m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