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380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容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内容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容分析.docx

《内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容分析.docx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

百科名片

  

图例

内容分析法:

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

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目录

概念

特征

1.1 系统性

2.2 客观性

3.3 定量性

一般过程

1.研究目标

2.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3.抽取分析材料(抽样)

4.量化处理

5.信度分析

6.统计处理

常用工具

应用

1.传播学观点

2.图书馆学情报学观点

3.教育学观点:

典型案例。

概念

特征

1.1 系统性

2.2 客观性

3.3 定量性

一般过程

1.研究目标

2.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3.抽取分析材料(抽样)

4.量化处理

5.信度分析

6.统计处理

常用工具

应用

1.传播学观点

2.图书馆学情报学观点

3.教育学观点:

典型案例。

展开

编辑本段概念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内容分析

  

文献分析系统

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二次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编辑本段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 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

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

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

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被处理。

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

各个编码员接触研究材料的时间应相同。

总之,系统评价意味着研究自始至终只使用一套的评价规则,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规则会导致结论混淆不清。

2 客观性

  是指分析必须基于明确制定的规则执行,以确保不同的人可以从相同的文献中得出同样的结果。

这包括两层含义:

①研究者的个人性格和偏见不能影响结论。

如果换一个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相同的。

②对变量分类的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这个过程的研究者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充分解释抽样和分类方法,否则,研究者就不能达到客观的要求,结论也会令人置疑。

  应该强调的是,在内容分析的前期阶段,研究者选择分析题目、制定评价标准、定义分析类别和单元等过程基本上仍是主观的。

内容分析法需要研究者首先将文字的(或图画的)非定量的内容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这一转化过程是根据理论引导观点来进行的。

但一旦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被确定,转化过程完成,其后续的研究过程就被认为是客观的了。

这时,研究者的个人意志不再能左右分析的数量结果,他必须按照确定的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进行计量,计量出什么结果,就只能表述什么结果。

任何研究者都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

由此,内容分析法的客观性被确立。

3 定量性

  是指研究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类目和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数进行计量,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

首先,内容分析的目的是对信息实体作精确的量化描述。

其次,统计数据能使研究者用最简要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结果。

再次,统计数字有助于结论的解释和分析。

定量性是内容分析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达到“精确”和“客观”的一种必要手段。

它通过频数、百分比、卡方分析、相关分析以及T-TEST等统计技术揭示传播内容的特征。

“定量”并不排斥解释。

当研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解释,即说明数据的意义。

  系统性、客观性和定量性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特征。

编辑本段一般过程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

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

  

分析过程

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研究目标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

主要的类型有:

  ·趋势分析。

  ·现状分析。

  ·比较分析

  ·意向分析

  除上述几种目标类型外,内容分析法还可以用于其它目标的研究。

  分析单位是指在内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

当分析单位比较大时,常常需要选择一些与其有关的中、小层次的分析单位来加以描述、说明和解释。

选择分析单位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总体密切相关,并以它们作为确定和选择的基础。

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分析的维度,又称分析的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

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

第一种方法:

先让两人根据同一标准,独立编录同样用途的维度、类别,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信度,并据此共同讨论标准,再进行编录,直到对分析维度系统有基本一致的理解为止。

最后,还需要让两者用该系统编录几个新的材料,并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如果结果满意,则可用此编录其余的材料。

第二种方法:

首先熟悉、分析有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对其进行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分析维度为止。

分析维度必须有明确的操作定义。

  设计分析维度过程基本原则:

  ·分类必须完全、彻底、能适合于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单位都可归入相应的类别,不能出现无处可归的现象。

  ·在分类中,应当使用同一个分类标准,即只能从众多属性中选取一个作为分类依据。

  ·分类的层次必须明确,逐级展开,不能越级和出现层次混淆的现象。

  ·分析类别(维度)必须在进行具体评判记录前事先确定。

  ·在设计分析维度时应考虑如何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即考虑到使结果适合数据处理的问题。

抽取分析材料(抽样)

  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

  ·来源取样

  ·日期抽样

  ·分析单位取样

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作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

  评判记录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作分类记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

要做好评判记录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分析维度(类目)用量化方式记录研究对象在各分析维度(类目)的量化数据(例如,有、无、数字形式、百分比)。

  第二,采用事先设计好的易于统计分析的评判记录表记录。

先把每一分析维度的情况逐一登记下来,然后再做出总计。

  第三,相同分析维度的评判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分别做出记录,以便进行信度检验。

评判记录的结果必须是数字形式。

  第四,在根据类目出现频数进行判断记录时,不要忽略基数。

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是:

  ·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

  ·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使用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

  ·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计算内容分析信度的公式为:

  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n为评判人数量,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类目数,N1为第一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N2为第二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

统计处理

  对评比判结果(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描述各分析维度(类目)特征及相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趋势或特征、或异同点等方面的结论。

编辑本段常用工具

  ROSTcontentmining是一款免费的大型内容分析研究性工具平台,主要功能包括:

辅助各学科进行研究,协助完成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面的研究,凡是需要分析论文、微博、博客、论坛、网页、书籍、聊天记录、电子邮件、本地文本类格式文件、数据库中各类文本字段的学科,都可以使用本软件,分析方法目前支持:

分词、字频统计、词频统计、聚类、分类、情感分析(含简单和复杂)、共现分析、同被引分析,依存分析、语义网络、社会网络、共现矩阵等分析方法。

  目前ROSTcontentmining的总下载量超过7000次,使用者遍布国内外100多个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西师大、江西理工大学、河南大学、河海大学、泰山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CambridgeUniversity(剑桥大学)、LoughboroughUniversity、TexasA&MUniversity、日本北海道大学等。

  利用该软件发表的论文包括:

  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基于两岸相关网站的内容分析(旅游学刊,权威)

  基于ISICurrentContentsConnect的学科网站研究——以气象学为例(核心)

  从ASIS&T年会主题看情报学研究的热点及发展(核心)

  基于主题图的学科信息资源知识组织研究(硕博论文)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社会化软件整合应用研究(硕博论文)

  当前我国传媒经济研究的特点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

  EmotionMiningResearchonMicro-blogSWS2009.8

  EmpiricalResearchonE-GovernmentBasedonContentMiningICMeCG2009.9

  ResearchonSocialNetworkBasedonMeta-searchEngineSWON2009.6

  网络转载传播实证分析与DSCCA模型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3

  TheGrandInformationFlowsinMicroblogJournalofInformation&ComputationalScience2009.6

编辑本段应用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就研究材料的性质而言,它可适于任何形态的材料,即它既可适用于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又可以适用于非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如广播与演讲录音、电视节目、动作与姿态的录像等);就研究材料的来源而言,它既可以对用于其它目的的许多现有材料(如学生教科书、日记、作业)进行分析,也可以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收集有关材料(如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句子完成测验等),然后再进行评判分析;就分析的侧重点讲,它既可以着重于材料的内容,也可以着重于材料的结构,或对两者都予以分析。

  在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中,内容分析法可以用于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

在教育史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能对文献的文字风格做出定量分析,从而帮助鉴别文献的真伪。

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同样能发挥作用,例如,可以用它来分析教材的结构,对教材编制的合理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分析,也可以用它来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错误种类做出定量的描述;还可以用它来分析教师、学生或其它人的各种作品、语言、动作、姿势,对教师、学生等的个人风格、个性特征做出判断。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虽然较广,但适于其的内容一般应具有能重复操作、被人的感观体验、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等特征。

通常对不具备这样特点的、潜在、深层的内容不适于采用内容分析进行研究,否则难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传播学观点

  

  

  

内容分析法是媒介以及传播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方便、经济等优点。

内容分析的种类可归纳为:

实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析。

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类。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了许多军政机密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

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1981年,Krippendorf出版了经典专著《内容分析》。

之后,DanielRiff,StephenLacy与F.G.Fico出版了《内容分析法:

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这是又一本关于内容分析的书,该书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内容分析研究的操作指南,深入分析了内容分析中的各种常见问题,如测量、抽样、信度、效度和数据分析中的各种技术,并附以大量案例,方便初学者学习和运用。

本书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按照内容分析的步骤顺次介绍,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内容分析法的首选读物,是传播学、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内容分析法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所进行的文本分析有所不同。

文本分析主要采用的是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文本(Text)的结构和意义,探寻受众对意义的不同解读方式和文本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操纵力量,属于定性研究范畴;而内容分析主要是运用统计知识对传播的内容(Content)进行分析与归类,目的是为了描述传播内容的固有倾向,说明信息来源的特征等,属于定量研究的范畴。

在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中,内容分析主要用于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分析,如拉斯韦尔于20世纪20年代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进行的研究。

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和媒介的发展,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扩展到各种声音和图像讯息。

  《内容分析法:

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第2版)》中译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目录

  第1章导论

  ●大众传播研究概要

  ●内容分析法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内容分析法与内容产品的语境

  ●内容处于传播过程的“中心”

  ●描述是内容分析法的目标之一

  ●研究应用:

内容分析法与其他方法的联合

  ●内容分析法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第2章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社会科学工具

  ●对各种定义的评述

  ●量化内容分析法的定义

  ●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技术的若干问题

  ●对显性内容进行量化分析的优点

  第3章内容分析的研究设计

  ●内容分析中的概念化、目的和研究设计

  ●好的设计与差的设计

  ●研究设计的要素

  ●通用的内容分析法模型

  第4章测量

  ●传播内容的形式

  ●用单位来测量内容

  ●将信息单位与数字联系起来

  ●测量的步骤

  第5章抽样

  ●抽样时段

  ●抽样技术

  ●对媒介进行分层抽样

  ●关于媒介抽样的一般问题

  ●对互联网抽样

  ●对个体传播抽样

  第6章信度

  ●信度:

基本概念

  ●概念定义与类目建构

  ●内容分析协议

  ●编码员的训练

  ●编码员信度的评估

  ●类目信度的检验

  第7章效度

  ●对效度的概念化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问题

  ●测量效度的检验

  ●外部效度与内容分析中的意义

  第8章数据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入门知识

  ●内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描述与概括研究发现

  ●变量之间的关系

  ●统计的假定

  第9章计算机使用

  ●运用计算机找到并接近内容

  ●计算机内容分析

  参考文献

  传播学中运用时的主要步骤:

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总体与样本,并抽样;制定分类表,并将研究内容按分类表编码归类;统计计算,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图书馆学情报学观点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

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

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a.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如果出现不同,就要考虑研究过程有什么问题。

b.结构化研究。

内容分析法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

c.非接触研究。

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的效度高。

d.定量与定性结合。

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

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的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的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

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

e.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

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

其次,揭示宣传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的可读性,发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的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的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的焦点等等。

教育学观点: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具有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而有系统的分析,并加以量化描述的基本特征。

内容分析法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编辑本段典型案例。

  日本人巧妙搜集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重视信息的开发、利用,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

  目前日本的信息传递非常迅速,只要5-10分钟就可以搜集到世界各地金融市场的行情,3-5分钟就可以查询并调用日本国内三万多个重点公司、企业当年或历年经营生产情况的时间系列数据,5分钟即可利用经济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出国际国内经济因素变化可能给宏观经济带来影响的变动图和曲线,5-10分钟可以查询或调用政府制定的各种法律、法令和国会记录。

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日本人十分重视信息的作用,时时处处留意信息的搜集,而且善于从平淡无奇的信息报道中分离出重要的内容。

例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发大庆油田,惟独日本和中国谈成了征求设计的买卖。

原因是别的国家的设计均不符合中国大庆油田的要求,而日本则事先按大庆油田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等待中国人去购买。

那么日本人是怎么知道大庆油田的产品设计要求呢?

  其实日本人对大庆油田早有耳闻,但始终得不到准确的信息。

后来,日本人从1964年4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庆精神大庆人”的字句,于是日本人判断‘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

但是,大庆油田究竟在什么地方,日本人还没有材料作出判断。

从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封面上,日本人看到一张照片,铁人王进喜身穿大棉袄,头顶着鹅毛大雪,猜测到“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地区,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后来,到中国来的日本人坐这段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证实了“大庆油田在东北”的论断,但大庆油田的具体地点还是不清楚。

1966年10月,日本人又从《人民中国》杂志上找到了王进喜的先进事迹,从事迹介绍的分析中知道:

“最早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下手的,并且从钻井设备运输情况看,离火车站不会太远。

”在该事迹介绍中还写有这样一段话:

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时说:

“好大的油海!

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

”于是,日本人又从伪满州地图上查找到“马家赛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面的一个小村,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

”就这样,日本人终于将大庆油田的准确地理位置搞清楚了。

  后来,日本人又从王进喜的一则事迹报道中了解到“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9月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由此日本人断定大庆油田在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并且大体上知道了大庆油田的规模:

“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铁路的安达附近,包括公主峰西面的大贪,南北400公里的范围。

估计从北满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

”但是,日本人一时还搞不清楚大庆的炼油规模。

  从1966年7月《中国画报》上发表的一张大庆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八日本人推算出大庆炼油厂的规模。

其推算方法很简单,首先找到反应塔上的扶手栏杆,扶手栏杆一般是一米多一点,以扶手栏杆和反应塔的直径相比,得知反应塔内径约为5米。

据此,日本人推断:

大庆炼油厂的加工能力为每日900Mi,如果以残留油为原油的30%计算,原油加工能力为每日3000kl,一年以360天计算,则其年产量为1000000kl。

根据这个油田的出油能力和炼油厂规模,日本人得出结论:

中国将在最近几年出现炼油设备不足,买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是完全有可能的,以满足每日炼油10000kl的需要。

这就是日本人在1966年从中国公开报刊中获得的有关大庆油田的重要信息,然后按他们估计的大庆油田要求进行产品设计。

  此外,日本政府还特别重视信息机构的建设,外务省分布在世界105个国家的75个驻外使馆是其搜集外交信息的前沿阵地,这些机构为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