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393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docx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

商业银行招聘考试

根底知识总结及精讲

第一章货币

1.中国古代关于货币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先王制币说,二是自然产生说。

2.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有三种:

一是创造创造说,二是便于交换说,三是保存

财富说。

3.马克思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与商品生

产和交换的开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开展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开展的必然产物。

§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产生的几千年中,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开展,货币的形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历经了以下几种形态:

1.实物货币

2.金属货币

3.纸币

4.存款货币

5.电子货币

§货币数字化与虚拟化

在网络时代中,网络货币使货币变为一串只处于电磁信号形态的数字,货币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虚拟化了。

网络货币这种虚拟货币对传统货币理论的挑战表现在:

 〔1〕使传统的货币理论体系受到冲击。

〔2〕网络货币使货币发行权分散。

〔3〕网络货币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4〕网络货币使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下降。

§1.2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货币的本质

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学说:

1.货币金属说

2.货币名目说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社会计算的工具。

列宁把货币看作是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

§货币的职能

1.西方学者的观点:

〔1〕交易媒介

〔2〕计算单位

〔3〕价值贮藏

2.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货币国际化

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贵金属黄金、白银可以自然的在国际交往中进行支付。

黄金退出历史舞台后,国际交往中使用的货币只能是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能被其他国家接受的少数几种货币。

这几种货币是那些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中占有较大份额,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的货币。

§1.3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其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反映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

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构成要素:

货币材料确实定;货币单位确实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确实定;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

§货币制度的演变

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货币制度,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货币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后主要经历了:

1.银本位制

2.金银复本位制

〔1〕平行本位制

〔2〕双本位制

〔3〕跛行本位制

3.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2〕金块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3..3国际货币制度

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那么,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称为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国际储藏资产确实定;汇率制度确实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分:

1.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2.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3.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

4.欧洲货币体系

第2章信用

§2.1信用的产生与开展

§信用的定义

信用的定义:

所谓信用就是以归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

分析和理解信用的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信用是以归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信用的产生

一般认为,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

信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首先,信用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开展的根底上产生的。

其次,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信用形态的开展

历史上,信用根本上表现为两种典型的形态:

1.高利贷信用

2.借贷资本信用

§2.2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的产生和开展。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买卖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根底。

2.商业信用的特点

⑴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商品的经营者;

⑵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⑶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3.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企业资本数量的限制;

(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3)商业信用在管理调节上有一定局限性。

§银行信用

1.银行信用是由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的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

2.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

〔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

〔3〕银行信用是一种中介信用。

3.银行信用扩大了信用的界限。

§国家信用

1.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等承销商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入资金;公债的发行单位那么要按照规定的期限向公债持有人支付利息。

2.国家信用的作用:

〔1〕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

〔2〕弥补财政赤字;

〔3〕调节经济与货币供给。

§消费信用

1.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目的的信用。

2.消费信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1〕赊销

〔2〕消费贷款

3.消费信用的作用:

开展消费信用一方面可扩大商品销售,减少商品积压,促进社会再生产;另一方面,也可为大量银行资本找到出路,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消费结构。

§2.2.5 上述信用形式的国际化--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国际间一个国家官方〔主要指政府〕和非官方〔如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其他经济主体〕向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提供的信用,属国际间的借贷行为。

1.国际商业信用是由出口商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有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形式。

2.国际银行信用是进出口双方银行所提供的信用,可分为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

3.政府间信用通常是指由财政部出面向外国政府借款的行为。

§2.3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的含义及其特征

具有一定格式,并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叫做信用工具,也称作金融工具。

信用工具一般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归还性,这是指信用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按期归还全部本金和利息的特性;

2.流动性,这是指信用工具可以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3.收益性,这是指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其持有人带来一定的收入;

4.风险性,这是指购置金融工具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信用工具的种类

1.信用工具的种类

〔1〕从发行者的地位来划分,可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2〕按融资的时间划分,可分为长期信用工具和短期信用工具;

〔3〕按发行的地理范围划分,信用工具又有地方性、全国性和世界性之分。

2.传统的信用工具

〔1〕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是以信用方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用以保护

自己权益的一种债务凭证。

商业票据包括本票和汇票。

〔2〕支票。

支票是存款户签发,要求银行从其活期存款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指定人

或持票人的凭证。

支票按支付方式可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

〔3〕银行票据。

是在银行信用根底上产生的,由银行承当付款义务的信用流通工具,

银行票据包括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

〔4〕债券和股票。

债券是用来说明债权债务关系,证明债权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的债权凭证。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其投资者,证明其所投入的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证书。

3.金融衍生工具。

§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信用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促进社会资金再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

3.通过各种信用活动,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为商品流通效劳。

4.政府部门利用信用活动可以调节经济结构,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5.信用促进了股份经济的开展。

§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1.信用风险的含义: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2.信用风险的原因:

由于授信主体与受信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发信用过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等等。

3.信用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2〕传染性

〔3〕可控性

〔4〕周期性

4.遵循信贷资金运动规律,防范信用风险。

第3章利息和利息率

§3.1利息及其计算

§利息的本质

1.西方经济学家们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为"节欲论";第二种观点为"时差利息论"。

第三种观点为"流动性偏好论"。

总之,在西方经济学家们看来,利息是对放弃货币的时机本钱的补偿。

2.马克思的观点:

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向这局部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

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别离是利息产生的经济根底。

〔2〕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利息的计算

1.单利和复利

〔1〕单利就是不管贷款期限的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当期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计入下期本金计息的计算方法。

〔2〕复利是一种将上期利息转为本期本金一并计息的计算方法。

〔3〕复利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

〔4〕我国的利息计算。

〔5〕制定利率应遵循的原那么。

2.现值与终值

经济学上,将现在的货币资金价值称为现值,将现在的货币资金在未来的价值称为终值。

现值与终值是相对而言的,而且二者可以相互换算,但换算是通过复利方法来完成的。

§3.2利率及其种类

§利率的含义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借贷期内利息额对本金的比率。

利息率的计算公式为:

利息率=

§利率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利率有多种划分方法。

1.市场利率、官方利率与公定利率。

它是按利率的决定主体不同来划分的。

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是指由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会、协会〔如银行公会等〕按协商的方法所确定的利率。

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它是按资金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是否变动来划分的。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的利率。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它是按利率水平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的。

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即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置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4.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它是按金融机构对同类存贷款利率制定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的。

后者的贷款利率往往低于前者,后者的存款利率往往高于前者。

贷款优惠利率的授予对象大多为国家政策扶持的工程,存款优惠利率大多用于争取目标资金来源。

5.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它是按借贷期限长短来划分的,通常以1年为标准。

但凡借贷期限满1年的利率为长期利率,不满1年的那么为短期利率。

§决定和影响利率因素的一般分析

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3.预期通货膨胀率。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4.国际收支状况。

除了以上几种因素外,决定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利率水平的因素还有:

借贷期限长短、

借贷风险大小、国际利率水平上下、一国经济开放程度、银行本钱、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经济周期等,都会对一国国内利率产生重要影响。

§3.3利率的决定理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指出,利息是贷出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局部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因此,利息率的变化范围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利润率决定利息率,从而使利息率具有以下特点:

1.随着技术开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因而也影响平均利息率有同方向变化的趋势。

2.平均利润率虽有下降趋势,但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平均利息率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由于利息率的上下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因而使利息率的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同时,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竞争等因素在利率确实定上都可直接起作用。

§古典的利率理论

古典的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投资与储蓄的均衡点。

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

投资函数与储蓄函数共同决定了一个均衡的利率水平。

当储蓄大于投资时,促使利率下降;当储蓄小于投资时,促使利率上升。

只有储蓄者愿意提供的资金与投资者愿意借入的资金相等时,利率才会到达均衡水平。

§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数量决定的。

货币需求又根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他认为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动机有三个,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人们持有现金从而满足其交易和预防货币需求的量与利率无关,与收入正相关;而满足投机需要的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与收入无关。

货币的供给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

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关系,是人们保持货币的欲望〔货币需求〕与现有货币数量间〔货币供给〕的均衡价格。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罗伯逊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需求与决定供给的。

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两个局部,一是投资需求〔I〕,二是货币贮藏的需求〔△H〕。

这里影响市场利率的货币贮藏需求是当年货币贮藏的增加额。

可贷资金的供给由两局部组成,一是储蓄〔S〕,二是货币当局新增发的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M〕。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H与I一样也是利率的递减函数;△M却不同于S,△M是货币当局调节货币流通的工具,是利率的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投资与储蓄决定自然利率;而市场利率那么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

均衡利率由I=S和△H=△M同时成立来决定,此时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相等。

§IS-LM模型的利率决定

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首先提出、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加以开展而形成的IS-LM模型,IS-LM分析模型,是从整个市场全面均衡来讨论利率的决定机制的。

该模型的理论根底有以下几点:

1.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可分为两个领域,实际领域和货币领域。

2.实际领域均衡的条件是投资I=储蓄S,货币领域均衡的条件是货币需要L=货

币供给M,整个社会经济均衡必须在实际领域和货币领域同时到达均衡时才能实现。

3.投资是利率的反函数;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

货币需求可按不同的需求动机分为两局部。

其中,满足交易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反函数。

货币供给在一定时期由货币当局确定,因而是经济的外生变量。

根据以上条件,必须在实际领域找出I和S相等的均衡点的轨迹,即IS曲线;在货币领域找到L和M相等的均衡点的轨迹,即LM曲线。

然后由这两条曲线所代表的两个领域同时到达均衡的点来决定利率和收入水平,此即IS-LM模型。

从IS-LM模型我们可得以下结论:

均衡利率的大小取决于投资需求函数、储蓄函数、流动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量。

当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利率将上升;当边际储蓄倾向提高,利率将下降;当交易与预防的货币需求增强,即流动偏好增强时,利率将提高;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将降低。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的利率之间的关系,这可用债券的回报率曲线来表示。

目前解释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关系的期限结构理论主要有:

1.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ExpectationTheory〕最早由费雪在1896年9月提出的最古老的、最著名的、最容易应用的、定量化的期限结构理论,在资本市场上被广泛用作利率相关证券的定价依据。

其根本观点是,利率曲线的形状是由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所决定的,因此,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是决定现有利率结构的主要因素;长期利率是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函数,长期利率等于当期短期利率与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之和的平均数。

2.流动性升水和偏好理论。

流动性升水或偏好理论源自于凯恩斯〔1936〕和希克斯〔J.R.Hicks,1946〕的工作,卡尔博特森〔J.M.Culbertson,1957〕和范·霍恩〔1965〕也对预期理论进行了修正。

该理论认为,由于以下两个原因,短期债券的流动性比长期债券要高:

第一,短期债券到期并获得清偿的期限较短;第二,市场变化导致的价格波动比长期债券要小得多,因而更易于定价。

故持有长期债券存在风险,而且债券期限越长,风险就会越大。

由于存在这种不确定性,以及考虑到投资者具有短期倾向且为风险厌恶〔riska-verrx〕,即投资者对高流动性投资比对低流动性投资更为偏好,

3.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分割理论〔marketsegmentationtheory〕首先由J.M.卡伯森在1957年提出,后经由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和萨其〔Suteh,1966〕归纳整理开展。

该理论将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视为完全独立和分割的市场。

由于市场是分割的,资金不能在长短期市场上自由移动,这样,各种期限债券的利率就由该种债券的供求决定,而不受其他期限债券预期回报率的影响,亦即收益率曲线的不同形状为不同期限债券的供求差异所决定。

一般说来,投资者偏好期限较短、利率风险较小的债券。

§3.4利率的作用

§利率与资本积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让渡就不能是无偿的,而必须是有偿的,这种有偿的手段就是利率。

有了利率的存在,可使闲置资金者主动让渡资金的使用权,从而使社会能够聚集更多的资金。

§利率与经济调控

各国政府及金融管理当局常常利用利率手段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1.利用利率可调节货币流通量,保证货币流通正常运行。

2.利用利率杠杆可以优化产业结构。

3.国家利用利率杠杆,调节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的开展。

4.当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还可以通过利率杠杆来调节。

§储蓄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

利率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达在对于储蓄及投资的影响上。

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储蓄的利率弹性与投资的利率弹性。

1.储蓄的利率弹性。

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利率的替代效应,二是利率的收入效应。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中总体上的储蓄利率弹性究竟是大是小,最终取决于上述方向相反的两种作用相互抵消的结果。

3.投资的利率弹性。

影响投资变动的根本因素有二:

一是利率,二是资本边际效率

即预期利润率。

因此,利率变化对投资所起的作用,取决于企业对资本边际效益与市场利率的比拟。

4.§3.5利率管理与利率自由化

§利率管理体制的概念与类型

利率管理体制是一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组成局部,它规定了金融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的利率管理权限、范围和程度。

各国采取的利率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国家集中管理;

(2)市场自由决定;(3)国家管理与市场决定相结合。

§中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及其变革

在方案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利率体制属高度管制型:

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1995年公布的?

中国人民银行法?

规定,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做出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我国将形成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各种市场利率围绕其波动的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趋势

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将利率提高到接近市场均衡状态的水平,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稳定;第二阶段的目标是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放利率浮动权,以完善利率浮动机制;第三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增加金融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形成金融资产多样化,先在非存贷款金融交易中实现利率自由化,然后通过这些金融交易与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竞争,促使银行先放开贷款利率,再放开存款利率,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那就是:

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镇;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

近年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

1.结合中国国情,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推进货币市场的开展。

2.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3.放开外币利率。

§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1.利率市场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2.利率市场化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

3.利率市场化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急迫选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1.利率管理由指令性集中管理转向导向型弹性管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2.逐步提高利率水平,完善利率结构。

3.健全经济主体的利益和风险机制,提高利率弹性。

4.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第4章金融市场

§4.1金融市场概述

§金融市场概念

金融市场,通常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金融市场包括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两局部。

金融市场从其包容的范围看,有广义、狭义之分。

金融市场的组成机构包括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市场参加者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及广阔居民个人。

市场管理者一般是中央银行或专设的市场监管机构。

§金融市场分类

金融市场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根据资本借贷及有价证券期限分类,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2.根据交易对象分类,分为商业票据市场、大额存单市场、国库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银行存贷款市场、外汇黄金市场。

3.根据交易交割方式分类,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

4.根据金融交易的地理范围分类,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4.1.3 金融市场的功能

1.调剂资本余缺,便利筹资与投资。

2.提高资本效率。

3.促进资本流动,调节国民经济。

4.有利于金融机构资产经营。

5.有利于以市场化方式实施货币政策。

§4.2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1年以下期限的短期金融市场。

这个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保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随时转换成现实的货币。

§货币市场资金供求者

1.政府

2.企业

3.商业银行

4.其他金融机构

5.证券商

6.居民家庭或个人。

7.中央银行

§货币市场结构及其内容

1.同业拆借市场。

它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间为解决短期资金的余缺而相互调剂融通的

市场。

2.票据市场。

票据市场是指商业票的承兑、抵押、贴现等活动所形成的市场。

商业票据的承兑是一种付款承诺行为。

其中银行承兑汇票是货币市场上的重要交工具。

贴现(Discount)是一种票据买卖行为。

经银行承兑后的汇票可以在货币市场上以贴现方式获得现款。

3.国库券市场。

国库券市场是指国库券的发行、转让、贴现及归还等所形成的市场

4.大额存单市场〔CDM〕。

是指大面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发行、转让等所形成的市场。

§4.3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CapitalMarket)是长期资金市场。

一般可将资本市场视同或侧重在证券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