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3949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x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初识鲁迅)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

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

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

“口语交际?

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故事。

“回顾?

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认识、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2、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3、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能自主自觉地通过一定方式记忆字形,并规范书写。

4、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并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三、教学注意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4~5课时,略读课文《一面》、《有的人》2~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17少年闰土(10.24——10.2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作者从人物极具特点的外貌描述,写到了他的动作、语言、神态,而这一切又不脱离闰土的生活实践──对四件事的描述,使我们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知道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有丰富常识的农村少年。

学情分析

关于鲁迅,学生都有耳闻,但并不了解,极少有学生读过鲁迅的文章。

所以,学习本文,应让学生充分了解鲁迅这个人,也多少接触一下他的文章。

然后再来学文,必然会益处多多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

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整体感知闰土的外貌及性格特点。

3.能正确、流利地读出闰土见外人的害羞,与我独处时的活泼、机灵、勇敢的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根据画面展开联想。

5.体会在旧中国深重的黑暗下,闰土身上的健康、机灵、纯朴和勇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难点:

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形象,合理展开想象,扩大自主学习的选择余地。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的动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新词。

2、理清课文顺序。

3、背诵第1自然段。

4、完成配套练习第1、2、3、4题。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

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

细细地读读课文。

出示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新词。

2、理清课文顺序。

3、背诵第1自然段。

4、完成配套练习第1、2、3、4题。

(二)粗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3、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

拜(手);允(厶或儿);畜(亠)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同桌互相讨论,给课文分层,并写出段落大意?

(教师指导)

 

(1)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

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2)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

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

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设计意图:

初读,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理清脉络。

初识闰土。

扫除字词障碍。

三、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

(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

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

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拿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

(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

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的品读,突破重难点,了解人物描写的作用。

四、课堂检测.

1完成配套练习第1、2、3、4题

五、课下作业: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

描写老师或同学的外貌。

要求不写名字,只写特征。

写好后,请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通过“我”对闰土的描写,体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

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

这篇课文还描写了闰土的哪些方面?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学习“看瓜刺猹”、“雪地捕鸟”

1、闰土心里都有哪些稀奇事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概括。

交流:

(板书:

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滩拾贝、沙地看跳鱼。

2、这四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呢?

请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好好读一读,想想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3、学生畅谈“看瓜刺猹”

预设:

a:

因为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

再就是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所以印象最深。

学生b:

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

学生c:

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

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月下瓜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闰土刺猹的画面。

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

适时板书:

聪明、能干、勇敢

4、讲读“雪地捕鸟”

(1)指名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闰土的什么特点?

(板书:

聪明能干)

(2)作者是通过哪方面把闰土的聪明能干写出来的呢?

(板书:

动作)

请同学们用笔划出来。

(扫、支、撒、拉)

(3)看闰土捕鸟这么有本事,你会对他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

(板书:

敬佩)

大家齐读这一段,要读出敬佩之情。

(教师指点:

读的时候要强调动作)

5、教师小结:

好,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第六自然段,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

引导背诵(可以演示动画进行提示)

设计意图:

引导品读、想象、讨论,突破重难点,感知写作方法。

体会人物特点。

三、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海滩拾贝”、“沙地看跳鱼”两件事

1、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2、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3、适时演示“拾贝”动画,加深理解和体会。

适时板书:

见多识广齐读

设计意图:

进行能力迁移,培养阅读能力,全面了解人物。

四、“我”和闰土是怎么认识的?

1、那一年“我”家是大祭祀的值年,一个忙月忙不过来,便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从此“我”俩就认识了。

2、“我”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因为“我”早就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又会装弹捉小鸟雀,想和他玩,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3、“仿佛”在这里当什么讲?

(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板书:

“我”盼望

五、读16自然段(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

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

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

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

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1、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指名来回答: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不知道(海边有见壳)

闰土城(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不知道(猹是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3、教师小结:

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我”们只相处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三十年来,一直都忘不了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

一想到闰土,脑海里就会出现“看瓜刺猹”的画面。

(出示“看瓜刺猹”图)请同学们再一次有感情的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板书:

羡慕佩服向往

设计意图:

以读代讲,感情升华。

六、学习“话别”部分

过渡:

因为闰土知道这么多“我”不知道的稀奇事,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

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他们是怎样话别的呢?

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同桌分角色想象表演。

板书:

难舍难分

七、小结学习情况

1、这四件事中哪几件写得比较详细,哪几件写得比较简略?

为什么这样写?

2、让学生自己谈谈在写人文章的写法上及快速阅读方法上的体会和收获.

设计意图:

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八、课堂检测

配套练习中的其他没做的

附:

板书设计

17少年闰土

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沙地看跳鱼见多识广

课后反思:

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距现在比较久远,文中的词语学生理解有难度,针对这一点,第二自然段的处理以解决学生疑难为主,学生很感兴趣。

最引人的是闰土讲述自己的趣事,学生羡慕不已。

由此可以想到作者对闰土的喜欢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对于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就比较容易了。

在对比中,在联系自己的生活中,理解词语、句子、课文内容,习得写作方法,学生学得扎实快乐。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10.26—10.2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学情分析:

由于鲁迅先生离孩子们比较远,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接触鲁迅地作品也比较少,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地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5.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方法:

读读、想想、议议、谈谈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行文上的结构特点。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设计意图:

解题明意。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学课文。

⑴认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⑶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⑷试着用简短的语言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识字学词,理解词义。

①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指导:

“唁、浒、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⑵说说文中作者同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五件事)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⑶按顺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

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①教师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

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②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一、深切的怀念二、趣谈《水浒传》三、笑谈“碰壁”四、救助车夫五、关心女佣。

设计意图:

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激发学习热情,升华感情。

三、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2.交流:

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

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

(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出示句子: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参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设计意图:

引导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感受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四、课堂小结

1.谈话:

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

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

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

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设计意图:

理解作者安排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五、课堂检测: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

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谈《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最让我尴尬的是什么?

2.理解句子:

“哈哈!

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

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

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

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

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用幽默的语调,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

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理解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

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

同民党反动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

4.议议:

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㈢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

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

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

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

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

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自由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

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设计意图:

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

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

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设计意图:

总结文章写法。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捕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附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10.31----11.2)

深受爱戴谈《水浒传》严谨治学,关心少年

笑谈“碰壁”憎恨黑暗的旧社会,勇敢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关爱劳苦大众

 

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课后反思:

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

能将“书声朗朗”这一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体现出来。

仔细读书,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

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

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本课的课堂检测是让学生进行书写字词和语句摘抄及思考课后问题。

学生表现较好,思考比较全面到位。

 

19*一面(11.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

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

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

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

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