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429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按照塔吉菲尔的人的解释社会同一性是个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以及附加与这种成员身份的价值与情感方面的意义。

在某些情境中,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而行动,他们所属的群体对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把人们进行社会分类,即给环境安排了秩序,也界定了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

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过程,把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这一理论还包含了不同于个体自尊的“集体自尊”这一全新概念,并且表现出与美国主流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不同,被看做近几十年来欧洲本土化心理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发展

1什么是社会化?

什么是个性化?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以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所谓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相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

2什么是自我概念?

什么是镜像自我?

自我指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

自我概念是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

所谓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3为什么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样重要?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步实现的。

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

共同的社会生活经历带来经验的共同性。

人们由此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个人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

而且,个人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动、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

这种能动性与选择性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具有了与他人不同的一面。

这样,个人不仅会因为有鱼他人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生活、相同的经历与相同的经验而被社会化,与此同时,他们还因为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社会生活而产生个性化,使他们的观念、情感、思维和思维方式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具有独特的个人色彩。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互相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4.为什么说语言社会性化是社会化目标实现的基础?

本质上,人的真正系统的社会化的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者米德的观念,语言是人们理解、接受社会态度与习俗,并由此来塑造自己的个性,才可能知道别人的体验与自己体验的区别,使自我得以分化。

语言是个人超越自我、联系社会,使自己成为整体社会的一个自然部分的桥梁,没有语言,就没有自我。

这意味着,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化的实现。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最为集中的反映,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一种语言中所蕴含的观念、思想与各种知识,会在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样,不只其它方面的社会化要以语言的获得为前提,语言获得的本身就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因此,语言社会化在个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

语言是一个人生命的界限。

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5自我概念有哪三种功能?

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

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么样解释以及决定人们的期望。

自我概念第一方面的功能,是它起着保持内在一致性的作用,一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

自我概念第二方面的功能,是它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

一定的经验对于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

自我概念第三方面的功能,是它决定着人们的期望。

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我概念。

6自我概念发展的主要机制有哪些?

一:

自我知觉理论

贝姆提出的自我知觉理论,对于解释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贝姆认为,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

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线索是微弱、模糊、不清楚的,因此个全就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体自己的内在职状态。

二:

社会比较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不存在社会评价的绝对标准,这时人们就需要将自己与他人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费斯廷格发现,人的自我评价倾向是社会性的。

三:

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同时也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青少年自主生活领域不断扩展,观察学习经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当代青少年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并非来自系统教育,而是他们对生活的观察。

四:

亚社会认同

亚社会指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较小社会背景。

在一个亚社会环境中,既存在与大社会相一致的社会机制,同时也可能具有与大社会不同甚至相悖的要求、规范、价值倾向和强化手段,亚社会作为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直接背景和首属群体,个体的行为首先以亚社会为出发点被要求、期望与奖惩。

人们必须接受亚社会引导,并完成对亚社会的良好适应,否则就不能顺利成长与发展。

不同的亚社会生活经验,是人自我概念发展同时也是获得社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章印象形成与归因

1什么是印象?

印象有什么心理学意义?

印象通常指第一印象,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确良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亦即印象形成。

印象作为行为定向和理解人的背景,是人际关系最初、最直接、最经常的定向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进一步的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状况。

随着我们对别人所进行的归类不同,彼此之间关系的性质也会出现变化,我们对自己行为适当性的理解也不同。

2.什么是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中心品质?

刻板印象

通常,心理学家将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作刻板印象。

晕轮效应

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魃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作晕轮效应。

3什么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通常所说的印象实际上就是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

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与首因效应相对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近因效应或最近效应。

一般情况下,印象形成过程中首因效应发生更经常。

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它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

首因效应的产生

一种解释认为,之所以最初获得的信息及由此信息形成起来的第一印象在总印象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是因为人们在最初接触陌生人时,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而此时印象也更为鲜明、强烈。

而对于后继的信息,人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用使后继信息对人们的影响作用下降。

对于首因效应的更为主要的解释,是认为于后继信息,人们是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的。

提醒人们注意打捞的信息,警告人们不要形成不成熟的印象,或者是让人在每次获得新信息时都重新考虑他们的印象等,都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产生,消除由其带来的印象误差。

Y

4.什么是印象管理?

常见的印象管理策略有哪些?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也就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等人世间1982年总结了人们主要的特殊自我表现策略,包括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恳求等五种。

5.什么是归因?

行为原因可以从哪三个维度进行分类?

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就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

行为的内外原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则是稳定的。

行为原因除了有内外与稳定性两个维度外,还有第三个维度----------可控性,即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

6.什么是控制点?

控制点倾向不同对人的行为有怎样的影响?

控制点是由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五六月十年代提出的一种有关个人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

控制点的思想认为,个人对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后果,取决于个人在从事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他们相信后果总的来说决定于自己在相关事情上的投入,因而他们相信自己对于事情发展与后果的控制。

这一类人控制点在个人内部,是内部控制的,因而称为内控制者。

而对于另一些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后果,是各种人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命运和运气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

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后果负责,控制点位于个人之外,是外部控制点,因而被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外控者所理解的控制点位置不同,因而他们对于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同控者由于相信自己可以发挥作用,因而在面对失败时倾向于不怀疑未来改善的可能性,面对困难时能够做更为艰苦的努力,增大在工作上的投入。

很显然,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社会期望的。

相反,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后果的积极关系,他们在面对失败和困难时倾向于把责任推向外部原因,自己不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而是转向寻求求援或是以赌博的方式碰运气。

这种人倾向于以无肋、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因而被认为是不可取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7归因理论研究提出了哪能几种主要归因原则?

每个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归因理论研究积累起来的主要归因原则有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和协变原则等几种。

(一)不变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归因思想的始创者海德提出的。

海德认为,人们在对行为进行归因时,通常都使用不变性的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则之间的不变联系。

(二)折扣原则

折扣原则是另一位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

凯利指出:

“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则某一种结果是由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的,则将其归于某一特定的原因就需要谨慎”。

(三)协变性原则

作为最有影响的归因理论研究者之一,,凯利1967年提出了被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协变性原则。

凯利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会像科学家一样在所有信息中去寻求规律,寻求决定一种效应是否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他指出:

“一种效应会被归因于效应发生时出现。

而效应不出现时也不发生的条件。

”凯利认为,人们是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和背景。

因此,凯利的理论也被称为三维理论。

第四章态度及其改变

1.什么是态度?

态度由哪几种成分构成?

态度一词最早指身体姿势或身体位置,意为一个人的物理准备状态。

后来,态度演变为专指心理状态的术语,特指对一个特定客体的反应准备。

态度的定义是:

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者都承认态度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动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态度的行动成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

二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2态度的维度有哪能五种?

各种维度分别是什么含义?

(一)指向

指向即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于客体的态度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二)强度

强度指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

强度通常用等级量表的位置,或者二分量表中选择指向相同的项目的数量来表示。

(三)深度深度

深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它的操作指标,通常是一种态度得不到支持时所产生的挫折感强度。

(四)向中度

也称向中性指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其指标是一种态度同一个人根本信念关联越密切,越是接近价值系统中心的关系。

(五)外显度

也称明显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

外显度可以表现在行为的方向上,也可以是行为方式的表现。

3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我国学者金盛华教授提出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被证明可以很好地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这理论的基本命题是:

行为与态度选择决定天有关行为和态度对于个人的价值。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人们的实际行为要受制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作为内部准备状态的态度,二是存在于外部的情境压力。

行为是态度与情境压力二者的函数。

用公式表示就是:

行为=,态度*情境或B=F(A,S)。

5态度有哪四个方面的功能?

各阶段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心里学家卡茨提出,态度的心理功能,在于四个方面:

(一)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们总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

人作为有机体,在与环境发生相互联系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周围世界的客体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及多大程度上满足需要来对其决定取舍。

(二)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

根据自我价值决定论思想,人是理性的,需要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维护自身价值决定论思想,人是理性的需要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维护自身价值不受威胁,是人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价值表现功能

自我防御态度的功能,是被动保护自我形象。

而态度的确良价值表现功能,使人们可以主动表现自己。

(四)认识功能

人为了适应周围世界,必须达到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控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方向。

而对于周围环境的一切客体,人们都是通过态度来赋予它们的意义的。

6态度改变分哪三个阶段?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通过分析典型的态度变化例证,提出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实现的。

这三个阶段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

1、依从

依从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

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

这是一种权宜的态度改变,其目的在表面上显示出与他人的一致。

因而依从意义上的变化的阶段,也是最为表面的态度改变。

2、认同

认同指一个情感上存在与别人和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认同阶段的态度变化与依从的根本区别在于:

态度的变化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

认同性的态度变化已不是简单的表面态度反应的变化,而是已有情感因素的改变,并开始涉及态度的认知因素。

长期的认同,会导致整个态度的根本转变。

3、内化

内化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内化性的态度改变是一种新价值观念的获得,是态度改变中的最深刻的层次。

7什么是认知不协调理论?

认知不协调理论的阐明,最初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完成的,他认为当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去改变有关节的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

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

8.态度面临改变压力时,哪几个方面的心理倾向阻止人们改变态度?

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至少三个方面的心理倾向会使人们拒绝接受他人的影响:

(1)抗拒反应。

即当人们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操纵时,心理上会出现自发的抵抗,维持自我控制。

任何明显影响别人的企图,都可能引起人的抗拒反应。

(2)心理惯性。

人们的心理活动通常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因此,在人们没有感受到改变的必要性时,通常是尽可能少地改变自己。

(3)“保留面子”。

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需要保持一个不轻易受影响的形象。

除非在特定条件下,必须跟随别人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如学会逃命。

但通常人们会感到轻易跟随别人是有损自己形象的。

9从信息提供方面说,如何提供信息有肋于人们的态度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同样的信息不仅会因为传达者的不同而效果不同,信息提供的方式,通过哪种通道被人们所接受,同样影响沟通信息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口头传递比印刷途径效果更好;

面对面的演讲则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达效果更好。

10什么是“催眠才效应”?

凯尔曼与霍夫兰通过严格的实验研究发现,从长远眼光看,没有任何态度改变的努力是无效的。

任何来源的沟通信息,最终都将对人们产生一定的说服效果。

从即时影响的角度看,同样的信息,由高威信的传达者提供,的确比由低威信传达者提供引起更多的变化。

但是,三个星期以后,低威信沟通者引发的态度变化已与其他沟通者没有显著差别。

这种低威信来源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后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比先前更大现象,称为“睡眠者效应”。

这一事实说明,只要环境提供了与人们既有态度不同的信息,那么人们终将为这些信息所影响。

11什么是“不充分理由效应”和“过度理由效应”?

许多其他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人们获得的外部支持越少,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

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是缺乏,越是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

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作“不充分理由效应”。

另一方面,如果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条件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

这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12试举例说明,怎样利用过度理由效应引导人们改变态度。

心理学家德西研究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每个被试自己解题,不给奖励。

第二阶段,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报酬,这一组被子试通过解题可以挣不少报酬。

而控制组被试则像原来一样没有报酬。

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被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目的在于考察被试是否维持对解题的兴趣。

结果发现,与奖励组比较,无奖励组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有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第二阶段时实验组的金钱奖励,作为外加的过度理由,造成了明显的过度理由效应,使奖励组被试转向用获取奖励来解释自己解题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原来对解题本身有兴趣的态度出现了变化。

到第三阶段,奖励一旦失去,对态度已经改变的被试,没有奖励则就没有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控制组被试对解题的不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因而第三阶段仍维持着对解题的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