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4410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身工》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包身工》 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包身工》 4.docx

《《包身工》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身工》 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包身工》 4.docx

《包身工》4

《包身工》4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

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吆喝(yāohe)相称(chèn)呵欠(hēqian)虐待(nūè)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

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

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

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

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

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

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

文章中的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一场,作者点出时间:

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的形象“芦柴棒”,她的外貌只有一字可以形容“瘦”,她在忙乱地烧稀饭。

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

还有早饭一场,作者也采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结合的手法。

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文章材料丰富,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她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作者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们的下劣无耻。

接着,作者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饭,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在繁重地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作者及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

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此时,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作者如此安排,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又很形象。

【重点语段研读】

1.课文第2段

这一段作为全文开篇的重点场景起到了强烈地渲染作用。

包身工们起床时的慌乱,争抢让所有读者为之惊诧。

这一群像中有几处描写很发人深省。

“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

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

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

2.课文第9段,第10段

这两段是作者描写包身工们吃早饭的情景,饮食差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尽管如此,还

会有老板娘刻毒的咒骂。

这二段中有一个词让读者刻骨难忘。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

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

3.课文第6段、第31段

这两段中作者都使用“饲养”一词,不同的是,第6段中在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带工们“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第31段开首: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这两处都运用了”饲养”一词,然而差异极大;前一处,写那些贫苦农民,她们的贫寒、饥苦,使她们的孩子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作者说她们无力“饲养”,这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迫的无奈,养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根本无法办到,就连如同牛马一样的饲养,贫寒的农民也无力维持,社会的黑暗可见一斑。

而带工老板,纱厂厂主们对待包身工却是发自内心地视她们为机器,为牛马猪狗,在这些剥削者看来包身工从来也不是人,她们只是一些可以榨取出血汗的动物,可以役使的奴隶,手段之残忍,感情之冷酷,完全达到一种野蛮的地步。

作者巧妙地运用“饲养”一词,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包身工制度的卑劣。

【解题指导】

第一题,第二题参见【课文解析】。

第三题,六个短语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全部悲惨遭遇,排比加强了语气节奏,增强了感情色彩。

“机器”借指包身工。

“猪”的比喻说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的恶劣;“泥土”的比喻说明包身工地位的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芦柴棒、“弓”等比喻,直观地展现了包身工的凄惨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等句子用了反复咏叹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第2题,第3题参见【重点语段研读】

第4题,罐装了的食品与空气隔绝。

“罐装了的劳动力”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包身工永远无法与外人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无法接受思想,无法寻求帮助,可以供资本家们任意压榨。

第5题,“据说”一词表明作者对这种强盗逻辑的批判与否定,完全地引出强盗们剥削者的逻辑,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无耻与凶残。

第6题,“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用在这里,强调“黎明”终究会到来,这是毫无疑义的。

“某一些人”指帝国主义资本家及其走狗帮凶带工老板等。

用“警告”,表达作者义愤的感情。

第四题,1第①句表达效果好些。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这三个短语被提前强调,就突出了包身工被奴役的形象,说明生活的紧张、忙乱、劳累和辛苦。

2第①句是被动陈述句式,②是主动陈述句式,联系上下文,必须用被动句式。

3第①句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强调的语气比第②句重,所以①合适。

4第①句里的“粥菜”是疑问句式的独词句。

一顿一问,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包身工的饮食极端恶劣。

第②句太平淡了。

【资料窗】

作者介绍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

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包身工》教案4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语文高效课堂的儿点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661(2013)24-0114-02

  

  何为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高效课堂是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追求,就是要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主动思维,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语文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

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化,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个人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在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变式”处理。

只有“变”才会显示出灵活性,只有“变”才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变”才会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

  

  邓小平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这种理论用到教育教学上,就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只要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真正地培养能力,逐步地形成素养,都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

  

  毛泽东曾在对文艺界的讲话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他是非常赞成思想解放的。

只有解放思想,我们的行动才能解放。

所以,创建高效课堂不能只推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或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而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或每门学科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我们不能犯病急乱投医的错,因为这些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我们的校情和学情。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实践

  

  语文学习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所以,只有在生活中,在实践应用中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据我所知,光华中学的语文教学还是抱着教科书打滚。

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围绕着教科书,当堂训练中的检测题,各种形式的考试也紧扣教科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很少涉及。

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编选的,都是经典之作,我们自然要学习、品味,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必须让学生带着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学习方法,到生活中去应用,在应用中自觉地学习语文,在实践学习中提高,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余蕾先生所倡导的“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课内得法,课外得力”的语文教育思想不是更科学、更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吗?

所以,我们在学习洋思中学的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的局限性,结合我们已有的先进经验,推陈出新,探索出一些更先进的教学策略。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借鉴先进模式,改进课堂教学部分环节

  

  1.导语设计应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每门学科的导语设计都要如此,语文学科的导语设计尤其应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只有这样的导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兴趣,也能体现新课程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特点。

如在学习《月亮上的足迹》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人类从远古时代开始,直到今天,从未停止过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模仿鸟类飞行到明朝人自制火箭飞天,再到近代人类无数次探索太空活动,其中以美国人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于1969年7月成功登上月球,你们是否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登上月球的吗?

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更高效,只要控制好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就可以了。

  

  2.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学习目标的设计

  

  就算是基础知识的积累,比如一堂课掌握一个字或一个词,每个学生就不一定是一样的,这要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决定;而涉及到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对文章语言的感悟,对文章感情的体验,就更不能有具体的要求了。

因为阅读和写作都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对作品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绝不会是相同的,怎么能设计太过具体的教学目标呢?

其次,教学目标的的设计,也不能只重视知识与能力,而应该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

  

  3.要增大课堂的容量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为迁就学生而放慢节奏,搞“一碗水端平”,学生的思维节奏变得更慢,最终陷入“疲软”的状态,形成“少、慢、差、费”的格局。

这种教学思想和模式严重制约着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高效发挥。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从而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营造高效的教学情境,是创设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录像,调动起学生探究自然世界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过程中关于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的自然知识都激发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于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

①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②表格如何设计简洁明了?

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接着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

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在学习和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把各种云的光彩之间的差别进行比较说明,突出云和天气的关系的特征。

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4.“当堂训练”形式不能太单一

  

  “当堂训练”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避免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陷入题海战术的境况,这是好事。

但当堂训练不能搞成当堂检测,语文学习尤其不能这样搞。

这种策略就不是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了,而是天天考、堂堂考了。

应试教育在我国现阶段虽然还有生命力,但也不能这样走向一种极端。

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练习内容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难度要适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

再次,不能认为当堂训练了,课外的语文学习就不必搞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真正的语文素养都是在课外的语文学习中形成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希望广大从事语文教学同仁提出更多旨在提高课堂效率,旨在发展学生素养,更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策略。

只有所有语文教师共同努力,才能使语文高效课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

要点分析

   本单元学习序言,共四篇文章。

序言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资料,内容比较广泛。

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面的文章,与写在书籍后面的“跋”相对。

作者写的序叫白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也可由别人写,多为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

读书一般要先读“序”。

   学习一篇序言,重点在于从序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以及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为更好的理解文章,我们首先对这几篇序言的作者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的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

“四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

   

(2)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720年生,1936年就读于江苏江阴南京中学。

1939—1943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北京京剧院任编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晚翠文谈》《薄桥集》等。

年轻时受过西方现代派影响,有些作品很“空灵”,后来渐真切趋平实,主张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3)房龙。

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

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通俗历史著作,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

《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

房龙在上大学前后,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

他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多种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还能画画儿,他的著作的插图全部出自于自己的手笔。

   (4)罗曼·罗兰,法国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

当过中学教师,后在大学讲授艺术史。

19世纪末开始文学活动。

曾用20年写成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小说。

1913年获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金。

主要作品还有:

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中篇小说《柯拉·布勒尼翁》,传记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一课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鲁迅把年青时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比作“梦”,即美好又不能实现;以“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辱、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激愤之强烈鲜明可以想见。

又如把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寂寞孤独,比喻为“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能使人感受到鲁迅当时的悲哀之深广。

再如用“铁屋子”比喻当时异常黑暗顽固的旧社会,以“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以“不久都要闷死了”于是他们可怕可悲的前途,不仅贴切形象,而且让人触目惊心,本身就能促人清醒。

最后,把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比喻为“听将令”,生动贴切,突出表达了鲁迅高度的自觉性。

   2.准确、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例如,“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坠入”一词表现出一种迫不得已的意思,写出了小康人家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陷入贫困的那种挣扎无奈的心情。

“仿佛”、“大概”则准确鲜明揭示了作者当时苦闷矛盾的心理,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彷徨之态。

“逃”表现出作者对命运的反抗,对理想的追求,形象的再现了作者当时的处境,有一种挣扎寻求之意。

   ‘

   又如“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这句话紧扣住“梦”来统领全文:

鲁迅父亲的患病和亡故,促使鲁迅学医以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这是他第一个美好的“梦”;在仙台学医看到战争画片,出于对同胞麻木的激愤和悲哀,了解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提倡文艺运动,弃医从文,产生了一个新的“梦”。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一课中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本文所说的“文化”并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所说的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而是指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及人类整个社会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本文中“胡同文化”一词,即包括胡同这种建筑样式,又包括这种建筑影响之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特征,是对居住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物质和精神的透视。

近年来,对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和扩展,出现了许多文化的概念,如茶文化、酒文化等。

这都是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精神状况等财富的一种高度概括的研究。

 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因为那些纵横交错掩藏于闹市之中的胡同,百多年来一直让旧日的北京人不问国事,只是按照老辈们留下的规矩做着自己的事,不管京城上空风云如何变幻,旗帜如何更改,胡同深处则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好像世间的各式壮烈,社会变革,对于北京的胡同而言都只是一场场的戏剧,最多也不过是“雨到地皮湿”,轻描淡写地做个样子罢了。

   “

 2.《胡同文化》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赋予表现力。

 正像评论家刘锡庆所说,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

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揉,是陈年佳酿。

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散文:

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平淡、朴素、口语化在文中比比皆是。

雅的一面“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则给人一种扑面的感觉。

他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他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

另一方面源于他长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许多的养料。

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于是,文字中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例如“虾米皮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

 又如“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

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

最后“眯着。

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还有“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宽容》序言

 《宽容》序言中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序言中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篇自序,一般应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这篇序言虽也表明了写书的宗旨,但它是通过叙述发生在无知山谷里的故事来表明的。

在这篇寓言式的序言里面有许多地方具有象征意义。

   正如郁达夫所说“房龙的必有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这只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

   ‘

   守旧的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