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5013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docx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篇一:

小学数学说教学目标案例】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小学数学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案例

案例1【解方程】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能力目标:

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重点

难点

案例2【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

1.

2.

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重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难点

教学难点:

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案例3【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

能形成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能养成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

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

因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案例4【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

通过有效

2

3学生能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难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案例5【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

3.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难点

案例6

1.

3.情感与态度:

能养成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篇二:

小学数学人教版各册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人教版各册教学内容

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教学重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

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教学重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教学重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教学重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小学阶段整数的认识和计算到此完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三: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案】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案

根据即墨教研室的要求,特将小学数学教案撰写的标准下发到各学校,请各位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按照要求,撰写教案。

一个完整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简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案格式要求:

目标明确流程清晰预设充分意图明显行文严谨回顾全面⑴教学内容。

要写明所教学的内容是哪个版本第几单元(第几信息窗)第几页。

⑵教材简析。

要写明本节教材的来龙去脉,即本节的知识基础和为哪些后续知识做准备(即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信息窗所呈现的素材意图。

⑶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都要兼顾,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⑷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要找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

(5)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要清楚明白。

每一个大环节、每一个大环节中的每一个小环节都要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2.重要知识不要遗漏,尤其要注意练习环节。

以前老师们往往不注重练习环节的设计,只是呈现练习题的内容,而对于练习过程的预设、练习题的处理没有一一写明。

现在要求要把练习的的每一个环节呈现出来,要充分预设。

3.要注意和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学实录的形式一般是师:

?

?

生:

?

?

,教案撰写则要运用诸如谈话、引导、提问、小结等用语。

4.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设计意图,即这一环节你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预设要充分。

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个环节会出现什么情况,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分别应采取什么措施,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这样就会达到心中有学生的境界。

6.回顾要全面。

课堂“总结回顾”时,不能走过场草草了事,也要充分预设,要引导学生对全课的所学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进行梳理归纳,在交流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进行前后的联系,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提升。

7.撰写教案时行文要严谨。

包括教案的的格式、字号、大小标题的序号写法、标点符号等等都要非常规范。

教案撰写的水平,体现了老师理解教材的水平以及灵活调控课堂的能力,从而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3页~9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探索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圆的大小;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圆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和直径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

对于圆,相信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

想一想生活中你哪里见到过圆呢?

看来,圆无处不在。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

(出示图片)多媒体呈现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学生欣赏。

古希腊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板书:

圆)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老师呈现生活中美丽的圆,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第一次尝试画圆

谈话:

同学们都认识圆,那你能画一个圆吗?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试着画一个圆吧。

(学生可能用瓶盖、两个半圆、线绳、圆规画圆)

请学生上来展示画出的圆和画的过程。

谈话:

同学们用这么多方法画出了圆,比较一下,你最喜欢哪一种?

大多数学生喜欢用圆规画的圆。

小结:

看来用这些工具画圆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圆规来得方便,这正像我们俗话说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也就是说没有圆规就画不出一个既大小合适又比较规范的圆。

【设计意图】:

因为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第一次自己尝试画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体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体会用圆规画圆的准确性。

(2)第二次尝试画圆

谈话:

下面就用大家喜欢的圆规再试着画一个圆好不好?

(学生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圆。

可能出现圆画的不完整、不圆滑等情况)

追问:

看来要画一个规范的圆,一定要掌握方法。

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能说出针尖不能动、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等)

小结:

针扎的一点不能动,概况的说是定点,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就是要定长,最后旋转一周就画成了一个圆。

(板书:

定点、定长、旋转)师总结,课件演示圆的正确画法。

【设计意图】:

通过第二次试画,鼓励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然后教师呈现一个学生画的不太标准的圆,让学生交流在画圆时可能出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在通过交流注意的问题基础上,又通过课件演示,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圆方法。

(3)第三次画圆

谈话:

已经学会了圆的画法,想不想再画一个试一试?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画一个圆。

谈话:

观察刚才我们画的圆,想一想圆与我们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做比较)

引导学生说出:

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次画圆,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而圆

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渗透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新的领域。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认识圆心

谈话:

我们每次用圆规画圆的时间都会留下一个针扎的眼,我们把这个针眼用个圆点点出来,同学们知道这个点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圆心,o)

圆心我们通常用字母o来表示。

请在你画的圆中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

(2)认识半径

谈话:

能在你画的圆中用直尺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吗?

观察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能说出线段一个端点在圆心,一个端点在圆上。

教师讲解像这样的线段我们称它为半径。

(板书:

半径,r)请在你画的圆中标出半径,并用字母来表示。

(3)认识直径

教师呈现一条直径。

问还是一条半径吗?

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能说出两个端点都在圆上,而且经过圆心。

师讲解,我们把这样的一条线段叫直径。

(板书:

直径,d)请你在你画的圆中标出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4)小练习:

谈话:

我们刚刚一起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

现在老师给你一组线段,你能从中找出半径和直径吗?

(课件呈现练习题)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自身画圆的体会以及通过老师必要的引导和讲解,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的概念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在这里进行适当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后面追加的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使之掌握的更扎实。

2、认识圆的特征

谈话:

刚才我们了解了圆的那么多知识,圆里面还有很多奥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