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619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内容为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3.将试卷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区域内,只上交答题卡和作文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论述文文段,完成1~3小题

题画诗和咏画诗

周金标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

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

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

“(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

”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

现存题画诗真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

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

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

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数量之多,远超唐宋。

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

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

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黄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

“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

”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

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

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

此后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

而题画诗直接题于画面,两者水乳交融。

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

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无论如何超脱,却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

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既可全篇照应画面,亦可随心所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优势是题画诗所不具备的。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则从画面引申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朴素哲理。

一句话,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

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郑板桥自题《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

从篇幅看,咏画诗海阔天空,篇幅不限,如杜甫咏画诗多长篇七古或歌行。

而题画诗则强调“不侵画位”“不伤画局”。

传统文人画在创作伊始就要考虑留白,“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

而传统画的留白大小和位置,决定了题画诗一般不可能是长篇大作,即所谓“客不欺主”也。

所以明清时期的题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

(摘编于“中国青年网”,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者多将题画诗和咏画诗混为一谈,而作者认为,两者有诸多不同,需要好好分辨。

B.题画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诗画分途,直到元代文人画兴盛后,诗画分途情况才改观。

C.咏画诗为了尊题赞美画作,所以都要采用衬托手法,以观者的感受来衬托画面的逼真。

D.文章主要围绕“咏画诗”和“题画诗”的不同来论述,但并不否定两者也有相同之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驳后立,明确了中心论点,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篇的作用。

B.文章使用举例、对比、引用和比喻论证等手法,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C.现存题画诗真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的作品,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

D.文章细说题画诗和咏画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有力地证明全文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咏画诗在时间、空间上可尽情挥洒,不受拘束,没有题画诗那么多顾忌。

B.咏画诗要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题画诗则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

C.文人画考虑留白,是为了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题跋和钤印。

D.题画诗在篇幅上一般都要遵循“客不欺主”的原则,以免“侵画位”,所以都比咏画诗简短。

二、语言实际运用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一支军队只有指挥体系健全顺畅、全体将士,才会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中国古代军事家高度重视军队组织和指挥系统的建设,其中就包括金鼓制度的建立和训练。

但是,由于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

在一些_____________的影视作品里,中国古代军队作战很像散漫的武装游行:

一大批毫无组织纪律性的战士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前行,等贵族车战或骑兵将领对决分出胜负后,所有人一拥而上或一哄而散。

在这些作品里,大批步兵只是作为战争的陪衬而存在,金鼓制度_______________。

()。

不说别的,古代军队中单是鼓的使用就非常繁杂,传递着丰富多样的指挥信息,比如通过鼓的大小和音调不同体现指挥号令的级别,通过击鼓的不同频率来指导不同的进攻速度,用不同的击鼓次序指挥不同的兵种,如此等等,_________________。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令行禁止粗制滥造形同虚设不一而足

B.令行禁止粗枝大叶徒有其名不一而足

C.雷厉风行粗枝大叶形同虚设不胜枚举

D.雷厉风行粗制滥造徒有其名不胜枚举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

B.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

C.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

D.由于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古代军队的金鼓制度绝非如此,这需要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历史事实。

B.然而,历史事实绝非如此,这需要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古代军队的金鼓制度。

C.而且,训练一支具有完善指挥体系、战斗力十足的军队,金鼓制度不可或缺。

D.而且,金鼓制度不可或缺,这正是出于古代将领对完善军队指挥体系的考量。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沏茶(qì) 雕栏玉砌(qì)博闻强识(zhì)锲而不舍(qiè)

B.撙节(zǔn)折冲樽俎(zūn)否极泰来(pǐ)夙兴夜寐(sù)

C.淬火(cuì)荟萃(cuì)犄角(jǐ)掎角之势(jī)

D.蛟龙(jiāo)矫揉造作(jiǎo)孺子(rǔ)相濡以沫(rú)

8.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鱼龙潜跃 渌水荡漾 丘峦崩催 云霞明灭

B.松下清斋 杜郎俊赏 豆蔻词工 煮琴烧笋

C.胡马窥江 洞天石扉 摧媚折腰 列缺霹雳

D.鸿雁长飞 舐犊情深 山盟海誓 熊咆龙吟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登岳阳楼》一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冬,自公安到达岳阳后,登岳阳楼有感而作。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丽,。

,。

,,。

①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

②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湖景色交融成一体

③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

④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⑤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

⑥历来为人称道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⑥⑤①③②④D.⑥①②③④⑤

1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真是事出意外!

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

“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三、古诗文基础知识和理解分析(每小题2分,共20分)

11.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早缫而绪B.鼓瑟希C.先妣抚之甚厚D.序天伦之乐事

9.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愿为诸军快战

C.信造化之尤物D.与江山相发挥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值夜溃围南出”的“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六王毕,四海一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戍卒叫,函谷举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C.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且焉置土石

15.《祭十二郎文》一文中加点字“其”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⑥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⑦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③⑤/⑥/④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②⑤/③/④/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17.对屈原《湘夫人》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

诗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屈原对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应。

B.《湘夫人》中写湘夫人等待湘君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与《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怀人不得之情,同样凄滟哀恻,令人感慨。

C.“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

千古以下,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D.鸟萃萍中,罾在木上,麋食庭中,蛟在水裔,这种以反常之事为喻之法,在《楚辞》中很常见。

18.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写的一首留赠友人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和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的变化。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效仿他。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

诗人性格傲岸,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19.下列对诗歌的评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开始看似只涉及人生感慨,政治色彩极浓,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故而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B.杜甫《阁夜》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诗人在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中深蕴着悲壮深沉的感情,为后人所称道。

C.《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情思。

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乡思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

20.下列对《项脊轩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伴随作者经历了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表现了作者的沉重慨叹。

B.对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空缺的感情。

C.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十分疼爱,去轩中看望孙子,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现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希望便落在了作者身上。

D.“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作者写“悲”时,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情调。

如写祖母一节,“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祖母刻骨铭心的哀思。

【Ⅱ】阅读理解题(共50分)

四、文言文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4题(14分)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

“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  

问者曰: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 

问者曰:

“嘻,不亦善夫!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

(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C.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D.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

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垒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等作用。

B.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C.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例如屈原《国殇》: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就是此意。

D.飱饔,晚餐和早餐。

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

”(郑玄注)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郭橐驼是个身份低下的小人物,却处处表现出他的不同寻常:

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身怀种植绝技。

B.郭橐驼种树之法为顺其自然,不善植者看似用心实则妨害。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得真实生动。

C.郭橐驼认为自己有本领让果树早结果,并且果实丰硕的秘诀是他没有伤害果树,没有仇视果树。

D.本文兼有寓言性质,通过郭橐驼的事项,规劝为政不可扰民,要“顺天致性”,让百姓休养生息。

2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4分)

(2)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25~28题。

(14分)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

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光武署异为主簿,从只洛阳。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于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

建武三年春,遣使者拜异为征西大将军。

会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等引归,禹、弘要异共攻赤眉。

异曰:

“可稍以恩信倾诱,难卒用兵破也。

”禹、弘不从。

弘遂大战移日,弘军溃乱。

异与禹合兵救之,赤眉小却。

禹复战,大为所败。

异弃马步走上回溪阪,与麾下数人归营。

复坚壁,招集诸营保数万人,与贼约期会战。

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

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于崤底,降男女八万人。

余众尚十余万,东走宜阳降。

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时赤眉虽降,众寇犹盛,各称将军,拥兵多者万余,少者数千人,转相攻击。

异且战且行,屯军上林苑中。

时百姓饥饿,人相食,黄金一斤易豆五升。

道路断隔,委输不至,军士委以果实为粮。

诏拜南阳赵匡为右扶风,将兵助异,并送缣谷,军中皆称万岁。

异兵食渐盛,乃稍诛击豪杰不从令者,褒赏降附有功劳者,悉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众归本业。

威行关中。

怀来百姓,申理枉结,出入三岁,上林成都。

后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

帝使以章示异。

异惶惧,上书谢。

诏报曰:

“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明年夏,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军,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B.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C.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D.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建武三年”中,“建武”是刘秀的的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用来纪年而立的名号,年号起源于汉武帝。

B.玺书,古代原指用泥封固加盖印章后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桑榆,此处喻指事情的后面阶段,现在常用“收之桑榆”表示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D.“苑”是古代帝王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

文中的“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苑囿之一。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冯异谦恭礼让,治军井井有条。

他出行遇见其他将领,总是主动让路;他治理军队井然有序,得到将士认可,等到汉军攻下邯郸,士兵们都愿意归他统率。

B.冯异顾全大局,作战善用谋略。

他虽不赞同强攻赤眉军,但当邓弘进攻赤眉溃败,他积极与邓禹合兵救援;兵败之后,他又集聚兵力,设下奇谋,最终打败赤眉。

C.冯异平暴止乱,稳定鄂关中局势。

赤眉被平定后,仍有不少寇贼拥兵作乱,他边走边平定,驻军上林苑;当时关中地区粮食匮乏,他又稳定农业生产,并使百姓果腹。

D.冯异为民谋利,得到皇帝肯定。

他屯兵关中,关心民生,平反冤狱,三年左右使上林成为都邑;有人上疏暗示他有不臣之心,皇帝反而将奏折转给冯异,以示信任。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于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4分)

(2)乃稍诛击豪杰不从令者,褒赏降附有功劳者,悉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众归本业。

(4分)

五、情境默写(6分)

2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6分)

(1)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中,用“,”两句写出了诗人和世人截然不同的两种归途和心路。

(2)杜甫《阁夜》中,表达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的两句是“,”。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六、古代诗歌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1~32题。

(7分)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诗人题注:

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

“今岁又熟矣!

”太城:

成都。

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

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31.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2~33题。

(9分)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①拾翠汀洲:

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