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7469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登泰山记教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泰山记教案1.docx

《登泰山记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泰山记教案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登泰山记教案1.docx

登泰山记教案1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和文言词语“阴”“始”“望”“坐”

“视”

2、理清文章思路,认识本文记游顺序。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特征巧妙进行烘托的方法。

4、认识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点。

5、背诵课文。

(二)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特征,侧面烘托景物的写法;认识本文记游时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简介泰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泰山吗?

泰山在省境,海拔1542米。

它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之首,几千年来吸引着人们前去瞻仰游览。

《孟子》上就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则在《望岳》诗中表达了他登临泰山的愿望,并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来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巅、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美丽的泰山引无数文人墨客竟折腰,所以历代表现和赞颂泰山美景的作品浩若烟海,桐城派作家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优秀的篇章。

二、作者与桐城派简介(幻灯展示)

1、①鼐,字姬传,又字梦谷,清代杰出的散文家,他是桐城人,是桐城古文派的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世人称作“惜抱先生”。

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②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③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下了《登泰山记》。

2、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方苞,经大、鼐等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被称为领袖。

他秉承了“文通合一”的主,讲究文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2、翻译课文第三段(注意两个判断句与一个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全文五段,每一段的要点是什么?

第一段:

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并点出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

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见到的景象。

第三段: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

简要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祠宫、石刻)。

第五段: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土、石、松、雪的特点)。

2、梳理思路

交代泰山位置→记登泰山过程→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

(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3、小结:

纵观全篇,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叙述了同友人冬日登泰山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美景,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抒发了热爱泰山美景的感情。

五、作业: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词语。

(二)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  二  课  时

一、精彩片断赏析

1、根据第二段容,说说作者的登山线路、写景特点。

略写:

京师——,点明时间和节令。

写雪景这一段文字非常精彩。

“苍山负雪”把苍山拟人化,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写苍山的雪如烛一样照亮了南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积雪的光彩。

这两句是写高处之景,很壮阔。

而“汶水徂徕如画”这个比喻写出了夕阳晚照下的山川景色的雄浑美丽,这是写低处之景,以上写的是远景。

“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个比喻写出半山凝聚的云雾的形态,十分形象,“居”字又写出了云雾的动中有静的情态,使人感受到特有的宁静气氛。

这句是写山腰之景,是近景。

这一段是写泰山雪后晚晴所独有的奇丽动人景象。

它既写出了莽莽苍山奇丽雄伟的山区特色,又写出了冰封雪盖,漫天皆白的时令特点。

2、第三段写日观峰上观日出,是全文的重点,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物的变化的?

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了一幅泰山日出瞬息万变的美丽图画。

这段描写,浓墨重彩,尽为渲染,却又要言不繁,恰到好处,这一幅幅画面都异常逼真、生动,而作者仅用了67个字,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

3、幻灯展示泰山日出的照片,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描写,去领略泰山日出的绚丽壮观的美景。

4、齐读第四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二、讨论写作特点

1、写景善于抓住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如,文章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为了写日观峰“最高”,是用日观峰以西山峰“皆若偻(矮小)”来烘托的。

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蒲”“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象,又生动有趣。

而“高峻”和“雪”又正是泰山的山势特征和作者登山时看到的时令特征。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泰山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自古以来多少名家曾挥毫泼墨,留下许多赞颂的篇章,再说泰山名胜比比皆是,很难一一言尽,但本文作者抓住了泰山气势雄伟、瑰丽壮观的特点,有重点地描写了极顶览胜的经过和日出壮观的景象,又简略地配以宫祠石刻,怪石奇松的描述,由于详略得当,繁简得体,所以全文虽只有八九百字,却既能使泰山的壮美跃然纸上,又能充分表现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3、语言简洁生动、传神(略)

三、回放泰山美景的图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完成思想教育目标

泰山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库,是融自然与文化与一体的世界名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名胜区,1987年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在泰山旅游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当地政府高瞻远瞩,极为重视泰山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保护,他们把“如何在发展旅游中保护泰山的生态环境”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借鉴国外在公园管理上的经验,投入大量资金,对泰山进行维护建设;市政府还为恢复泰山岱庙的历史原貌而搬迁。

他们向世界展示的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绿色泰山。

我们每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人,都要像他们一样,以保护环境为己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四、作业

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

         这是我们美丽的城市

         这是我们美丽的祖国

想一想:

为了永远拥有——明净的

        清澈的河水

        美丽的花朵

        幸福的生活

我们该做些什么?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设计者:

胡惠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水在自然中分布情况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常识,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

2、使学生初步了解水污染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参加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实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品质。

3、通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促使学生能自觉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创建美好家园。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节水与防止水污染。

(二)难点:

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三、教学用品:

电脑、自制教学课件。

四、教学方法:

设疑、讲叙、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演示《一滴水的旅程》

即小水滴从大海里蒸发到空气中→空气遇冷,小水滴随雨水落进小河→小河水灌溉农田,小水滴进入植物体→人吃谷物,小水滴进入人体→人通过消化、排泄,小水滴进入污水池→污水池的水净化后,小水滴流入小河→最后小水滴与河水汇入大海。

[设疑]同学们每天都要喝水,都要用水。

但我们了解水吗?

比如:

水属于哪一类物质?

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除了供给人饮用之外,水还有别的什么用途吗?

凡是无色透明的水都能喝吗?

水是无穷无尽的吗?

[投影]旋转的地球以及一些科学数据并讲解:

1、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

2、地球上水的总量约有13.6×108Km3,其中97.2%在海洋中,2.15%是冰山和冰川,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约占0.65%。

[练习]1、初三学生的平均体重为(40-50)千克,试计算每人平均含水多少千克?

2、如果一个水龙头每秒钟滴水2滴,平均20滴水为1毫升,试计算一昼夜漏水多少?

[投影]节水徽记

解释:

徽记右上方的弧线代表着自来水管道和水龙头,水龙头中滴下的一滴水,被一只伸出的手掌小心仔细地接住。

徵记巧妙地利用接与节的谐音,形象而生动地将“节水”之意寓于其中。

并告诫学生:

如果不珍惜每一滴水,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的眼泪。

[投影]书本图3-2 水与人类的关系

[讨论]水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上的作用。

[过渡]有的科学家曾这样预言:

“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已刻不容缓。

[讲解]震惊世界的水污染事件:

水俣弯事件。

[展示]展示同学们收集的“造成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的有关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报刊资料、复印材料、图片、污染物样品或一些实例等。

课前检查并指导学生整理这些资料。

整理时,可指导学生准备一些4cm×10cm的小卡片,将这些材料由主要到次要按顺序编排好(样式见板书设计)。

[分析]根据学生提供的材料,选择1-2个原因进行分析。

[讨论]导致水污染的物质是什么?

有什么办法防止水污染?

(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

[作业]P47 研究性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三章 水 氢

第一节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一、水在自然界中的生存

二、水与工、农业

三、保护水资源

四、

数列的应用举例

设计者:

茆政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数列重要容,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的能力,更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教育。

(2)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了解国情国策、了解生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有关数学问题,即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媒体:

幻灯片3,两小节纪录影片。

教学方法:

研讨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过渡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已经对分期付款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

为了更进一步增强同学们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现在用所学过的知识再举例说明数列的应用。

三、例题:

师生共同观看,有关西部生态问题的纪录片:

西部大开发。

师点评:

国家之所以把生态建设放在西部开发的核心位置,是因为荒漠化已成为西部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近年来京津等地区遭受强沙尘暴袭击的因素是多方面,植被的破坏及其带来的旱性加剧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中央及时采取了退耕还林政策造福于子后代。

师:

那么我们来看下面例1:

展示幻灯片1:

例1、(退耕还林问题)水土流失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全国9100万亩的25度以上的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其中西部地区占70%,2000年全国确定在西部地区退耕土地面积为515万亩,以后每年退耕土地面积递增12%。

(1)试问从2000年起,到哪一年西部地区基本解决退耕还林问题?

(2)为支持退耕还林工程,国家财政补助农民每亩300斤粮食,每斤粮食按0.7元折算, 并且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20元, 试问:

到西部地区基本解决退耕还林问题时,国家财政共需支付约多少亿元?

(参考数据:

 1.126=1.9738, 1.127=2.2107, 1.128=2.4760, 1.129=2.7731)

(3)阅读并解决上述问题后,你对所接受信息有何感想?

师: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大决策,关系着国家未来一、二十年的大事,全国人民在关注,世界在注目。

人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光明日报”上提供的材料,针对这些资料设计的数学应用题,请同学们看后,说说它是怎样的一个数学问题。

生:

这是一道与数列相关的实际应用题。

师: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本例中涉及到一个怎样的数列,它的已知是什么、要求什么?

生:

这个题目涉及到等比数列,求它的和、师:

你能把这一实际问题化归为一道数学题吗?

生A:

(1)题等比数列{an}:

首项a1=515,公比q=1+12%, an=9100×70%,求n=?

(2)题:

设等比数列{bn}:

 首项b1 = 515× 230万元,公比      q'=1+12%,求Sn=?

师:

这就是本题的数学模型吗?

(稍等片刻),再要求同学们仔细读题。

生B:

噢, 此题第

(1)小题应是等比数列{an}:

a1=515, q=1+12%,Sn=9100×70%,求n=?

第 

(2) 小题该是设数列 {bn},首项b1 = 515×230,b2 = 515× (1+1.12)×230,b3=515×(1+1.12+1.122)×230,…,求Sn

师:

本题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所构成的数列的和问题,若不细心认真审题,同学们会理解出错,仅求它的第n项所构成的数列的和。

现请同学们开始解答。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解答进行讲评小结,向同学们展示解

(1)、

(2) 

解:

(1)设从2000年起,第n年西部地区基本解决退耕还林问题,则有Sn=515+515(1+12%)+…+515(1+12%)n-1=9100×70%

故从2000年起到2007年西部地区基本解决退耕还林问题。

(2)每亩退耕地国家财政补贴为300×0.7+20=230元,故2000年国家财政补贴为515×230万元;2001年国家财政补贴为515(1+1.12)×230万元;…;2007年国家财政补贴为515×(1+1.12+1.122+…+1.127)×230万元。

因此,到西部地区基本解决退耕还林问题时,国家财政共需支付

师:

同学们通过对

(1)

(2)的计算,通过比较思考,对学生们进行对西部大开发的国情国策教育。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3)小题。

(学生对此各表己见,教师小结,围绕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谈感想都可以,当然还可以谈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英明)。

师点评:

(1)本例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而且通过做应用题,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还可使学生了解西部的现状及国家决策,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配合本例具体考查了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①考查了学生对数列知识掌握情况及计算能力等。

②考查了学生阅读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

③考查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针对如此多的数据进行梳理,需要学生具备一种细心认真的品质。

④第(3)问设计的好,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本题背景对所有高中生是公平的。

(4)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师:

上面一例是对西部大开发中,实现生态平衡,中央决定退耕还林。

在我们大家生活的周围垃圾同样也要引起注意,请观看影片2:

城市垃圾状况。

展示:

幻灯片2

例2、近10年来,我国城市垃圾平均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底堆存的垃圾已达60亿吨,侵占了约5亿平方米的土地。

目前我国还在以年产1亿吨的速度生产着新的垃圾,以资源学的观点看,生活垃圾也是资源,如果1.4亿吨垃圾发电,可以节约2333万吨煤炭;如果将1.4亿吨垃圾进行处理,再添加粪便和秸杆,每年可生产1.5亿吨有机肥。

(1)10年前我国城市垃圾大约有多少亿吨?

(2)如果从2001年起,每年处理上年堆存垃圾1/10,并按1:

1进行发电和生产有机肥,则今明2年,每年可节约多少万吨煤炭,可生产多少亿吨有机肥、可节约多少亿平方米土地?

(3)阅读并解决上述问题后,你对所接受的信息有何感想?

(参考数据:

1.099=2.172,1.0910=2.367,1.0911=2.580)

师:

同学们仔细阅读该题,它的背景是什么?

求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也就是说如何建立本例的数学模型。

生A:

本例的背景是有关城市垃圾问题。

它实际是一个与等比数列及其求和有关的实际问题。

(1)小题可设10年前我国城市垃圾有x 亿吨,则可列方程:

        x(1+9%)9=60

生B:

老师,生A的第

(1)小题解法不对,应该为

        x+x(1+9%)+…+x(1+9%)9=60

师:

为什么?

生B:

因为60亿吨是历年的垃圾积累下来。

师:

很好,说得很对,本例布列方程,不能只看一年的,而要看到这十年的。

下面我们共同来解此题(板书)

解:

(1)设10年前我国城市垃圾有x亿吨,则

x+x(1+9%)+…+x(1+9%)9=60

故10年前我国城市垃圾大约有3.95亿吨。

(2)2000年处理垃圾6亿吨;

     节约3×2333÷1.4=4999万吨煤炭;

     生产3×1.5÷1.4=3.2亿吨有机肥;

     节约6×5÷60=0.5亿平方米土地。

2001年处理垃圾(60-6+1)÷10=5.5亿吨;

     节约2.75×2333÷1.4=4583万吨煤炭;

      生产2.75×1.5÷1.4=2.9亿吨有机肥;

      节约5.5×5÷60=0.46亿平方米土地。

(3)学生只要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谈感想均可。

(学生畅谈,老师总结,不妨展示幻灯片3)

幻灯片3

例如“如何处理日益增多的垃圾,已成为世界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垃圾不仅侵占了我们的生活空间,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处理垃圾是每一个地球人所需思考的问题,减少垃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减少生活垃圾,每一个公民应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爱护环境,少丢垃圾!

又如:

“垃圾成堆成山,地球成了垃圾站,如果人类不觉醒,垃圾终将成为人类的坟墓,垃圾再处理,垃圾再利用,刻不容缓!

!

!

“垃圾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其堆存的数目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而且为它的增长速度之快而担心,但后来见到了垃圾当作资源被再利用,真是惊喜成分,真没想到被当作废物丢弃的东西仍有如此大的作用,这足以证明科学对人类的重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点也不错。

师点评:

(1)本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学生对等比数列知识的掌握,同时对学生环境教育,教育他们人人要爱护环境,少丢垃圾,另外还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的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本例学习,使学生更深一层次体会如何解实际应用题及其解题步骤。

四、小结

解答数学应有题的一般步骤:

1、读懂题目,分析问题的背景,弄清问题的本质;

2、建立数学模型;

3、求解数学模型;

4、检验问题结果并作出回答。

(检验所得结果是否适合数学模型,是否符合实际要求)

五、作业P1428

课题:

环保中的数学

设计者:

瑞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的运用,了解环境问题的危害。

2、能力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会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品质: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

如何启发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难点)。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而热点问题,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

作为祖国的未来,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也要具有所学的知识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

本节课,我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环境问题。

请看屏幕(多媒体演示某地区逐渐被沙化的境头,引出例1)。

(二)新课    例1:

某地区1995年年底沙漠面积为95万公顷,为了解该地区沙漠面积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连续5年的观测,并将每年年底的观测结果记录如下表:

观测时间

该地区沙漠比原有面积增加数

1996年底

0.2000万公顷

1997年底

0.4000万公顷

1998年底

0.6001万公顷

1999年底

0.7999万公顷

2000年底

1.0001万公顷

试根据此表所给的信息进行预测:

(1)如果不任何措施,那么到2010年年底,该地区的沙漠面积将大约变为多少万公顷?

(2)如果从2000年底后,采取植树造林等措施,每年改造0.6万公顷沙漠,那么到哪一年年底该地区沙漠的面积能减少到90万公顷?

师:

(分析:

若把96年-2000年分别记为1,2,3,4,5年,则由表表示沙漠面积年增加数y与年份x之间的的关系能否用图表示呢?

生:

讨论、发言(先描点画图,后讨论如何建立函数模型)

解:

(1)记1996年-2000年分别为第1,2,3,4,5年,则由表可得沙漠面积年增加数y与年份x之间的关系近似地如下图,观察得y与x的关系式的图象近似地看成一直线, 记成y=kx+b, 则

0.2=k+b , 0.4=k×2+b ,

∴k=0.2 , b= 0 ∵y=0.2x

∴y=0.2x  ∵原有沙漠面积

为96万公顷,则到2010年年底

沙漠面积将大约变为95+0.2×15万公顷,即98万公顷。

答:

到2010年年底沙漠面积将大约变为98万公顷。

(2)设从1996年算起,第x年年底该地区沙漠面积能减少到90万公顷,由题意得:

95+0.2x-0.6(x-5)=90,解得x=20

答:

到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