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95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习题精选带答案

《观潮》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选段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

2、这个段落的描写突出了浙江之潮的什么特点?

3、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观潮》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译文:

然后渐渐临近,潮水就像白玉砌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连接着天涌来,潮水奔腾的巨大声音如雷霆一般,震撼大地,激起浪花,喷射水雾,仿佛要吞没青天,沐浴白日,那气势极其雄壮豪迈。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译文:

忽而疾驶,忽而腾起。

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乘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在水面上,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译文:

很快的黄烟四面升起,人和景物看不清楚,只听得水爆轰然震响,声音如同崩山一样。

D、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

车马堵塞了路途,饮食等各种食用之物都比平时价钱加倍的高,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四、酒泉子[宋] 潘阆①

长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③尚心寒。

(注:

① 阆l4ng;②郭:

城;③梦觉:

觉醒)

1.《观潮》中与“满郭人争江上望”相对应的一段文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弄湖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词句中“弄潮儿”在《观潮》中被称作“________”,“手把红旗”在《观潮》中写成“________”,而“旗不湿”进一步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A.这首诗是作者回忆观潮时的情景而作。

(    )

B.“满郭人争江上望”一句,是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雄阔壮观。

(    )

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夸赞弄潮儿勇敢无畏的同时,暗示读者钱塘潮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

(    )

D.“别来几向梦中看”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潮所具有的自然美、弄潮儿身上体现的人情美。

(    )

E.“梦觉尚心寒”旨在说明作者观潮时受了惊吓,至今心有余悸。

【参考答案】

一、1、选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2、突出了潮水雄伟壮观的特点。

  3、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二、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水兵作战技艺娴熟

  2、弄潮健儿的英姿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前者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后者突出战斗的激烈

三、C(“人物略不相睹”应该译为“人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三)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2.“吴儿善泅者”,“手持十幅大彩旗”,“而旗尾略不沾湿,从此夸能”。

3.A.√  B.√  C.×  D.√  E.×(

 

二、阅读理解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⑤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亭午”和“夜分”分别是指什么时候?

中国古代以时辰来计算一天的时间,你能写出几个时辰的称谓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一段中的两个“自”的意思一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一段中侧面衬托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一段第一句写水势浩大,险恶,而第二句侧重于写水流__________,从而印证了前一句。

15.说说前一段写山与第二段写水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6.解释加粗词。

①自既望至十八日为最盛:

②方其远出海门:

17.翻译下列句子。

①玉城雪岭际天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段文字是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描写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的。

19.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0.杨诚斋即南宋的诗人杨万里,你能默写他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10.正午、半夜。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1.①不同 ②前者是“在”的意思,而后者是“如果”的意思。

1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1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14.速度快

15.写山势山形特点,为下文写水的特点服务。

16.①农历每月十六日 ②当……时

17.①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②海水涌起来,成为白银堆砌的城廓,浙江横着,潮水给江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18.远、近 19.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观潮》同步练习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吞天沃日(   )   如履平地(   )一舸无迹(   )

鲸波万仞(   )   珠翠罗绮(   )艨艟数百(   )

二、解释加点的虚词

1、浙江之潮________       2、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

3、以此夸能________       4、舞刀于水面________

三、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略不相睹________       2、弄旗、标枪________

3、吴儿善泅________       4、披发文身________

5、溯迎而上________       6、鲸波万仞________

7、僦赁看幕________       8、席地不容________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舍五阵之势,.并有乘骑秀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二)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2、概括两段内容。

3、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

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4、最后一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

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

为什么?

六、课文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参考答案

一、wò lǚ gě rèn qǐ měngchǒng

二、1、助词,的2、代海潮3、介词,凭4、介词,在

三、1、一点也不 2、举枪  3、擅长游泳  4、身上画着文彩

5、逆流迎着潮水  6、形容浪头极高 7、租用   8、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四、1、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

2、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

3、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

4、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五、

(一)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如履平地

4、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二)1、勇猛矫健灵活旗尾略不沾湿。

2、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

②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

3、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

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六、1、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

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

“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以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

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三.理解性默写

1文中写参演战船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演习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吴中健儿游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3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诗四首练习

1、填空:

1、陶渊明,名,字,号,(朝代)著名诗人。

2、李白,字,号,是(朝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3、王维,(朝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陈与义,(朝代)诗人。

二、诗词填空

1、种豆南山下,。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2、单车欲问边,。

,都护在燕然。

3、,来从楚国游。

月下飞天镜,。

4、洞庭之东江水西,。

登临吴蜀横分地,。

,三年多难更凭危。

,老木沧波无限悲。

5、《归园田居》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

7、《使至塞上》中作者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的诗句是:

,。

8、《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9、《渡荆门送别》的颔联是:

,。

三、回答问题

1、《归园田居》中作者的“愿”该如何理解?

2、《使至塞上》颔联作者既言事,又写景,对文中“征蓬”、“归雁”两个意象应该如何把握?

3、《渡荆门送别》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说说你的理解。

4、《红楼梦》香菱学诗一回中,香菱说,《使至塞上》颈联“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结合你的理解对这一句加以赏析。

最佳答案

一、填空: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朝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应该是浪漫主义吧)

3、王维,唐朝(朝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陈与义,宋朝(朝代)诗人。

二、诗词填空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5、《归园田居》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使至塞上》中作者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9、《渡荆门送别》的颔联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三、回答问题

1、《归园田居》中作者的“愿”该如何理解?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2、《使至塞上》颔联作者既言事,又写景,对文中“征蓬”、“归雁”两个意象应该如何把握?

征蓬: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

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3、《渡荆门送别》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说说你的理解。

高山渐渐隐去,现出空旷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入广阔的荒原,结尾两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两句写“我”更加喜爱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送我渡向远方。

是江水为作者送别。

诗人初次离乡确有些依恋不舍,但不说破,而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江水在诗人笔下也富有了浓浓的感情。

4、《红楼梦》香菱学诗一回中,香菱说,《使至塞上》颈联“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结合你的理解对这一句加以赏析。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香菱学诗里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2.《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答案

1.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

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6.“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7.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情境?

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8.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答案

5.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6.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7.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8.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二)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诗。

10.本诗首联交代了             和             。

11.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

写出了什么意境?

任选一个角度鉴赏该句。

 

12.找出本诗中的另一组对偶句:

                 ,               。

答案

9.五言律

10.出使原因 目的地

11.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任选其一。

12.对偶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14.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15.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16.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1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

13.地点 目的14.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

此联写远景。

15.“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6.明月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17.不是。

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8.全诗紧扣一个“       ”字,按       推移展开叙述。

19.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20.“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21.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

含有什么哲理?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答案

18.游 时间19.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20.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2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1、文中的我回家的时候为什么哭了,这里的流泪包含了几层意思?

答:

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因为祖母死了,回家奔丧,感到难过而留下的眼泪,二是因为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家里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所以哭了。

2、第五节两处写到作者说自己真是聪明过分,表现了作者当时怎么样的心情?

答:

这两个聪明写出了作者当时对于父亲的不理解,突出了父亲的迂,作者觉得父亲那时言行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体现了作者对于父亲的爱视而不见。

3、后文写到当父亲为我去买橘子时,为什么作者哭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文中从父亲去买橘子时的一系列动作,体现了父亲为了我艰难地去买橘子,触动到了我心底的深处,使作者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爱,从而理解了父亲。

4、文中写父亲送我送行时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文中写父亲为儿子送行时,对于儿子的关怀和宽容,体现了浓浓的父子之情,以此来升华主题。

5、文章最后一节写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哎!

我不知何时才能再能与他相见!

”写出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这段话写出了背影中父亲的作者的空间距离已渐行渐远了,但是儿子和父亲终究互相理解对方了,两代人心灵的沟通可以跨越时空。

6、“甚是仔细”“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划线词的含义分别是

甚:

很,写出父亲嘱咐茶房时认真仔细的程度。

颇:

很,相当地。

写出父亲犹豫考虑的样子。

这两个词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7、文中两次写到自己流泪,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看到父亲步履艰难地为自己买橘子,为父亲这种深切的爱子之情而感动。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被父爱感动得不能自已,一旦分别,心中依恋、不舍;想到之前的自以为和父亲前途未卜,不禁觉得辛酸。

百感交集之下流下了眼泪。

8、文段中作者是怎样写父亲买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