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9712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6年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题目: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 

目的:

通过对比相关经济范畴,准确理解经济范畴的经济含义及深刻理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基本原理; 

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 

3.阐述关系和区别要清晰并画图说明; 

4.字数控制在600字左右。

 

时间安排:

完成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教学内容后实施。

 

解题思路: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答:

 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答:

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

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答:

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

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要素价格)。

 

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

是不需考虑市场产品需求的厂商供给方局部均衡的结果。

利润最大是成本最小的充分条件,而成本最小只是利润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一般均衡中的利润最大化一定是满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了的,否则不可能是利润最大化的。

但是成本最小化却可以在任何产量处得到满足和实现,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答:

第一,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 点 N,在交点N上,SMC=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 

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交的N点称为收支相抵点。

如图 

所示:

 

第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关系(与上相近)。

 

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 

(2)短期总成本曲线和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短期总成本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变动成本出发,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条从变动成本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它表明产量为零时,总成本也不为零,总成本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为零,总成本也为零。

 

长期总成本是生产扩张线上各点所表示的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表示长期中与每一特定产量对应的最低成本点的轨迹。

它由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与之相切,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3)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的切点的轨迹,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生产相应产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所不同的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陡峭,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平坦;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规模经济决定的。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答:

 假定企业用于购买这两种要素的全部成本C是既定的,企业所用的技术是不变的,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并且要素价格Pl和Pk是已知的。

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企业应选择要素的投入组合以获得最高的产量。

 

等产量曲线任意点的切线斜率代表的是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的斜率是要素价格之比的相反数,因此,可以得 

到公式,。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企业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 

素的价格之比。

可以进一步得到公式:

 

企业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最大产量。

 

作 业2     

结合我过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答:

(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公平是一个超历史的绝对的概念,公平就是平均分配,就是人人有份。

其实,“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是一个法律用语,在不同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内涵;在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中,不同经济地位的当事人有完全不同的公平观念和标准。

离开生产方式的性质谈论社会公平,离开生产谈论分配,不仅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科学的。

社会公平只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贫富差距过大时更应注重社会公平.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是一般规律。

所谓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所实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社会资源的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收入增加而不使另一个人的收入减少。

换句话说,社会已经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存在任何浪费资源的现象,以致每个劳动者都实现了经济收入最大化。

这就是效率。

(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

 

洛伦兹曲线就是把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的曲线。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

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

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

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过大危及经济安全,加剧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扩大,已进入“黄灯”区。

2、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经超出公认的合理范围。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显著影响我国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所导致的。

(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三)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四)制度缺陷及政策不到位因素的影响(五)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 

(4)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

 

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调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分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仍然需要依靠改革来解决。

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2、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3、规范分配秩序,实行统一的收入税制和收入申报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

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采取收入转移方式为其提供收入支持;对于高收入阶层,采取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取缔非法收入。

5、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5)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

 

为有效地解决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应当切实解决好社会再分配的问题。

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性公共服务中的角色。

按照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推进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本质内容 

作业3计算题

 

 

 

 

作业4 

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怎样使国民收入更快更好的增长?

 

居民消费和政府购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本题目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消费与政府购买等行为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的认识,加深对政府经济实施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八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的相关原理; 

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 

3.注意相关的计算公式; 

4.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时间安排:

完成宏观经济学第八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教学内容后实施。

 

解题思路:

1.理解三部门条件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原理及经济含义; 

2.分析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税收倾向t、初始消费C0、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3.分析消费C、投资I、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4.政府收支T和政府购买G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 理解三部门条件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原理及经济含义; 

答: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供给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之外又加了政府的供给。

政府的供给是指政府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国防、立法、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

政府由于提供了这些“公共物品”而得到相应的收入——税收,所以可用政府税收来代表政府的供给。

这样:

 

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 =工资+利润+地租+利息+税收 =消费+储蓄+税收 

如果用T代表税收,就可以写在:

 Y=C+S+T 

从需求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外又加了政府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的购买支出来代表。

这样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的购买支出 如果以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就可以写成:

Y=C+I+G 

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仍然是:

 总供给=总需求 这个条件也可以写成:

 C+S+T=C+I+G 

如果两边同时消去C,则可得出:

 S+T=I+G 

此公式即为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因此,当S+T=I+G,均衡的国民收入便决定了。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因此,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也可按照Y=C+I+G的方法来决定。

 

2. 分析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税收倾向t、初始消费C0、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乘数)反应的是消费和收入的关系,收入增加会引起消费增加,这就是乘数所反映的.乘数的变化反映的是人们对收入的态度,因此这点常常被利用来试图改变人们的收入以影响消费,可以是短期的政策影响、收入影响,也可以是长期的影响. 边际税收倾向,或称为“边际税率”,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税收量 

3.分析消费C、投资I、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即C=f(Y)=a+bY,a为基本消费,即没有收入也会发生的最低支出,b为边际消费倾向,乘上收入Y表明随着收入增长而增加的消费额

在国民消费曲线与纵坐标相交的地方,表明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发生,这就是国民消费曲线的截距a。

在国民消费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E的左边,国民消费大于国民收入,即C>Y,国民经济出现超支现象,拉动国民收入向E点移动。

而在点E的右边,国民消费小于国民收入,即C

因为国民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1,所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的绝对数值也相应增大,但消费的增加速率总是小 

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速率。

在实际生活中,国民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一个不变的正常数。

凯恩斯认为: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得越来越小。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理,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要小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不能简单地将将来的收益与现在的投资进行比较,而是要将将来的收益贴现成现在的钱,扣去风险后与现在的投资进行比较,只要大于和等于零就可以考虑投资。

当然实际的投资还有考虑其他因素。

 

4.政府收支T和政府购买G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政府购买增加,会增加总支出,政府购买是总支出的一项 

转移支付增加,一般也会增加总支出,因为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 

但是如果政府需要实现预算平衡时,T=TR+G,这时增加TR意味着降低G,G的乘数效应大于TR的乘数效应,因此当TR的增加以G的下降为代价,则总支出会降低。

G的每一分钱都形成对商品的需求,而TR进入消费者口袋之后,要存下一部分,剩余的才形成消费需求。

作业4 

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怎样使国民收入更快更好的增长?

 

居民消费和政府购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本题目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消费与政府购买等行为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的认识,加深对政府经济实施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八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的相关原理; 

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 

3.注意相关的计算公式; 

4.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时间安排:

完成宏观经济学第八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教学内容后实施。

 

解题思路:

1.理解三部门条件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原理及经济含义; 

2.分析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税收倾向t、初始消费C0、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3.分析消费C、投资I、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4.政府收支T和政府购买G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 理解三部门条件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原理及经济含义; 

答: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供给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之外又加了政府的供给。

政府的供给是指政府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国防、立法、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

政府由于提供了这些“公共物品”而得到相应的收入——税收,所以可用政府税收来代表政府的供给。

这样:

 

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 =工资+利润+地租+利息+税收 =消费+储蓄+税收 

如果用T代表税收,就可以写在:

 Y=C+S+T 

从需求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外又加了政府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的购买支出来代表。

这样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的购买支出 如果以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就可以写成:

Y=C+I+G 

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仍然是:

 总供给=总需求 这个条件也可以写成:

 C+S+T=C+I+G 

如果两边同时消去C,则可得出:

 S+T=I+G 

此公式即为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因此,当S+T=I+G,均衡的国民收入便决定了。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因此,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也可按照Y=C+I+G的方法来决定。

 

2. 分析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税收倾向t、初始消费C0、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乘数)反应的是消费和收入的关系,收入增加会引起消费增加,这就是乘数所反映的.乘数的变化反映的是人们对收入的态度,因此这点常常被利用来试图改变人们的收入以影响消费,可以是短期的政策影响、收入影响,也可以是长期的影响. 边际税收倾向,或称为“边际税率”,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税收量 

3.分析消费C、投资I、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即C=f(Y)=a+bY,a为基本消费,即没有收入也会发生的最低支出,b为边际消费倾向,乘上收入Y表明随着收入增长而增加的消费额

在国民消费曲线与纵坐标相交的地方,表明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发生,这就是国民消费曲线的截距a。

在国民消费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E的左边,国民消费大于国民收入,即C>Y,国民经济出现超支现象,拉动国民收入向E点移动。

而在点E的右边,国民消费小于国民收入,即C

因为国民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1,所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的绝对数值也相应增大,但消费的增加速率总是小 

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速率。

在实际生活中,国民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一个不变的正常数。

凯恩斯认为: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得越来越小。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理,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要小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不能简单地将将来的收益与现在的投资进行比较,而是要将将来的收益贴现成现在的钱,扣去风险后与现在的投资进行比较,只要大于和等于零就可以考虑投资。

当然实际的投资还有考虑其他因素。

 

4.政府收支T和政府购买G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政府购买增加,会增加总支出,政府购买是总支出的一项 

转移支付增加,一般也会增加总支出,因为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 

但是如果政府需要实现预算平衡时,T=TR+G,这时增加TR意味着降低G,G的乘数效应大于TR的乘数效应,因此当TR的增加以G的下降为代价,则总支出会降低。

G的每一分钱都形成对商品的需求,而TR进入消费者口袋之后,要存下一部分,剩余的才形成消费需求。

作业5题目: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

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

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

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即:

  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

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

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等。

 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将会产生存款乘数;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将会产生货币乘数,又叫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反映为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

一般讲,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能使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减少,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以及各自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特点、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

两种政策的搭配方式,主要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

  1.双扩张政策。

经济产重衰退时,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例如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缓和衰退、刺激经济。

这种双扩张政策会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见效迅速,但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运用时应慎重,其适用条件是:

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

  2.双紧缩政策。

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例如在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的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减缓物价上涨。

这种双紧缩政策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若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

因此,应谨慎使用作用幅度较大的双紧政策,它的适用条件是:

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

  3.松紧搭配政策。

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特点,按照相反方向配合使用这两种政策。

具体搭配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搭配。

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

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减轻扩张性财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但这种配合也有局限性,即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并未足够地刺激总需求增加,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