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9785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0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docx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

地下连续墙漏水点总结及堵漏施工技术

编写:

刘健

摘要:

宁波市轨道交通2、4号线换乘站与4号线宁波火车站站;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中的防水措施以及基坑开挖后渗漏水的堵漏施工处理措施。

关键词:

换乘站、漏水点总结、堵漏

1、宁波TJ2105-1标II-1基坑工程概况

4号线车站设置在铁路南站北广场下方,为14m岛式站台地下三层车站,标准段为双柱三跨砼框架结构,车站结构外包宽度为24.9m,站中心底板底埋深25.71m,车站净长约146.5m。

标准段开挖深度25.79~26.04m,基坑宽度约23.5m。

东、西端头井开挖深度分别为27.37m和27.66m,宽度均为27.1m,采用明挖法施工。

1.1潜水

潜水水位受季节及气候条件等影响,但动态变化不大,潜水位变幅一般在0.5-1.0m之间。

经勘查测得潜水位埋深一般为0.9-1.2m,标高为2.10m左右。

1.2微承压水

北广场内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⑤夹层粘质粉土层中,含水层厚一般为1.5-4m,局部夹砂质粉土、粉质粘土及薄层粉砂,透水性一般,水量相对较小,水位埋深1.8-2.5m,水质为微咸水,地下水基本不流动。

1.3承压水

第一层承压水赋存于⑧1层粉砂层中,透水性好,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为48.0-55.0m左右,含水层厚度10-18m,层位稳定,水位埋深4.5-5.5m,动态变化不明显,基本不流动。

1.4工程地质条件

本工程拟建场地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现火车南站,处于宁波断陷向斜盆地中部,地形平坦开阔,地貌类型单一,属第四系属冲湖积平原,现地面标高一般为3.0-4.5m。

根据土层的沉积年代、沉积环境、岩性特征及物理力学特征,同时结合野外钻探,将勘探深度范围地基土划分为11个工程地质层,并细分为22个地质亚层,其中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共分为18个工程地质亚层,本项目基坑开挖影响的的土层描述如(表1)

表1土层组成及基本属性

土层序号

土层名称

层顶标高

状态

压缩性

①1

杂填土

4.24-2.49

①2

粉质粘土

2.99~-0.14

可塑~软塑

中高

②1

淤泥质粉质粘土

1.6~-1.49

流塑

②2

淤泥质粘土

-4.78~-10.40

流塑

④1

淤泥质粘土

-10.67~-16.80

流塑

粉质粘土

-12.50~-29.79

可塑

⑤夹

粘质粉土

-20.61~-27.29

可塑

⑥1

粘质粉土

-25.46~-31.29

软塑

⑥3

粉质粘土

-33.21~-41.49

软塑

粉质粘土

-39.88~-52.59

可塑~硬塑

⑧1

粉砂

-47.57~-53.96

⑧2

圆砾

-51.93~-56.67

2、地下连续墙主要渗水部位及原因

2.1主要渗水部位

宁波轨道交通TJ2105-1标在II-1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现主要渗水点集中在地下连续墙

接缝处、异形幅地连墙转角墙面及有预埋件处。

如下图:

图1地连墙接缝渗水

图2异形幅地连墙转角墙面渗水

图3钢支撑预埋钢垫箱处渗水

2.2原因分析

II-1基坑在开挖过程中漏水点主要集中在墙体接缝处,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地连墙刷壁不到位造成。

堵漏部位编号根据地连墙平面分幅图编制。

(见表2、图4)

1)、地连墙槽段挖成后,未用刷壁器或刷壁时不能完全刷掉前一幅地连墙锁扣管处混凝土墙面的泥土,因此产生一定的泥皮,导致前后两幅墙衔接处不紧密。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锁扣管在混凝土初凝前拔出,造成绕流,在下一幅墙成槽时抓斗不能下沉使前后两幅墙之间存在夹砂或泥。

3)、Ⅱ-1基坑开挖时Ⅱ-2基坑施工钻孔灌注桩,其中一根立柱桩距离Ⅱ-1基坑地连墙外边缘约为1.2m,造成Ⅱ-1基坑对应处地连墙接缝及墙面渗水。

4)、冠梁与地连墙接缝不严密。

宁波地区地下水位较高,雨量充足,下雨时冠梁与地连墙接缝处有渗水现象。

5)、废弃桩的拔除造成地连墙锁口管处产生混凝土绕流使前后两幅墙衔接不紧密。

6)、地连墙异型幅浇筑时由于空间受限只能用一台卷扬机浇筑混凝土,转角处混凝土呈斜线型上升,导致淤积物堆积使墙体混凝土不密实。

7)、基坑开挖过快使钢支撑不能按方案随挖随撑,致使地连墙发生较大变形尤其是接缝处,接缝处刚度较小对地连墙变形更急敏感。

表2地连墙堵漏情况调查表

Ⅱ-1基坑地连墙堵漏

序号

部位

漏水情况

加引流管情况

堵漏材料

备注

日期

1

4ENB-2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2

4ENB-3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2012.5.25

3

4ENB-4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4

4ENB-5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异形幅地连墙

5

4SNB-1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2012.5.26

6

4SNB-2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7

4SNB-3

墙面少量渗水

快速水泥

异形幅地连墙

8

4SNB-4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9

4SNC1-1

接缝少量渗水

快速水泥

10

4SNC1-2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11

4SNC1-3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12

4SNC1-4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2012.6.1

13

4SNC1-5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14

4SNC2-1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15

4SND2-1

接缝漏水

快速水泥

16

4SND2-2

未发现渗水现象

快速水泥

图4II-1基坑地连墙平面分幅图

3、针对II-1基坑渗漏点处理办法

3.1地连墙渗水处理

根据漏点的渗水情况确定选择是注浆还是用快速水泥。

3.1.1注浆

地连墙接缝渗水较大时采用注浆的方法进行处理,注浆嘴沿地连墙接缝交叉布置,钻孔斜穿裂缝,钻孔与裂缝的水平距离为100mm~250mm,用压缩空气洗孔,沿接缝有下向上注浆,当接缝墙面出现渗浆停止注浆,待浆液凝固后清除墙面的外渗浆液。

3.1.2快速水泥

当渗水较小时可采用快速水泥进行封堵。

人工用钢钎沿接缝凿除墙面泥土或混凝土,呈U形槽,U形缝通常为宽4cm、深为4~5cm,然后用清水将槽内渣土清理干净,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配料,从上至下在槽内嵌填快速水泥,并沿U形槽走向间隔留置引水管,间距一般为50cm~100cm。

4、地连墙堵漏一般施工步骤

4.1找出漏水点,确定注浆部位

当漏水面积较大、看不清渗漏处,不能准确判断漏水点时,可以用抹布擦干潮湿处,然后在漏水表面撒一层干水泥,先出现潮湿的地方,就是主要漏水点。

4.2布注浆嘴

根据现场情况,选择使用钻孔还是凿V形槽,然后再根据现场施工方便选择布孔的方式,沿施工缝布孔还是打斜孔。

4.3冲洗孔与V形槽的处理

1)、钻孔后,应将孔内粉尘或碎末冲洗干净,以疏通钻孔和裂缝通道。

冲洗或风的压力不能超过设计注浆压力,压缩空气应经过油水分离器,以免污染缝面,影响主注浆效果。

如果是湿缝可用外流水冲洗干净。

2)、凿好的V形缝,将槽内的碎块、粉末等处理干净,便于封闭、黏贴注浆嘴。

V形缝的规格通常为宽6~8cm、深为10cm。

4.4注浆

1)、注浆对于水平缝应从一端向另一端进行,垂直缝应从下向上注,先按较低处及漏水较大处注浆,注浆的压力应大于地下水压力0.05~0.1Mpa。

一般裂缝采用0.3~0.5Mpa。

为使浆液的范围扩大点可适当的加大注浆压力。

2)、在注浆进行当中,当注浆孔见浆后即关闭该孔,直到所有注浆孔出。

3)、注浆的过程中,在缝面或注浆的相邻缝出现漏浆现象,可减小注浆速度或暂停注浆,待漏浆凝固后,恢复注浆。

4.5整理缝面

待浆液凝固后,可将外露的浆嘴切除并用砂浆封填平整、密实、表面恢复原状。

5、总结

II-1基坑从开挖到结构侧墙回筑,得出一下几点关于地下连续墙堵漏的结论:

(1)堵水要及时,以防止漏水点扩大难以将水堵住,同时减小基坑变形量。

(2)基坑开挖见底后应从下至上再将漏水点堵一遍,防止因水压力的影响使已经堵完的部分再次出现漏水。

(3)定期检查已堵完的漏水点,查缺补漏防止出现因围护结构漏水没处理到位而引起的主体结构渗水。

 

【参考文献】

《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年10月第一版

浙江国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工程师手册》作者:

江正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第三版

《科技管理手册》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