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9834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docx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

导读:

本文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

《管子》精选20句

  管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家先驱”,管仲的思想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

《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它是研究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01.善人者,人亦善之。

——《管子·霸形》

  【释义】一个善待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善待你。

《孟子》中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02.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管子·小匡》

  【释义】人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用心容易专一,没有别的事情干扰,所以容易学成。

有人说,14岁前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暂不说其中的科学依据,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好奇心、理解力、想象力和创作力正处旺盛期,也是集中学习受干扰少的时期,因此在孩子培养阶段,家长要懂得培养。

  03.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

——《管子·小称》

  【释义】应该忧虑的是自身不好,而不该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老子》中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人生要多些反思,也要多些扪心自问,看清自己更重要。

  04.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释义】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峻;贤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05.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

——《管子·五辅》

  【释义】人一定要懂得“礼”之后才能产生恭敬之心,产生恭敬之心以后才能有所尊敬,有所礼让。

  06.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未之有也。

——《管子·七法》

  【释义】意见正确而不被采纳,意见错误而不被废止,有功的人得不到奖赏,有罪的人得不到惩治,这样能够治理好百姓国家的,从来没有过。

  07.不能兆其端者,灾及之。

——《管子·侈靡》

  【释义】不能察觉事情发生前所显示出的端倪的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身上。

  08.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管子·牧民》

  【释义】不去尝试办不到的事情,不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不居于不能持久的地位,不推行不可重复的政策。

  09.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管子·形势》

  【释义】为人高傲自夸,喜欢独断专行,这是行事办事的祸患。

  10.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

——《管子·戒》

  【释义】喜欢说话而又不恰当,不如少说话为好。

博学多识但不知道反省自己,一定会出问题。

孔子说“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言语上减少过失,行为上减少悔恨,多反省自己,慎言慎行,成功就不会远了。

  11.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

——《管子·宙合》

  【释义】耳朵是负责听的,听了之后再加以审察,这叫做聪明。

  12.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

——《管子·心术下》

  【释义】一个人的心灵美好,是不可能掩蔽的,这会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神色上看得出来。

  13.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

——《管子·法法》。

  【释义】不以法推行法度,则国事没有常规,办事的时候就没有规矩可循;法度不用法的手段推行,则政令不能贯彻。

  14.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

——《管子·白心》

  【释义】强大但是骄傲就会削弱力量,弱小而骄傲只会加速灭亡。

  15.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管子·形势解》

  【释义】一个人懒惰又奢侈,生活就会贫困;勤劳而节俭,生活就会富足。

  16.矜物之人,无大士焉。

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

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

——《管子·法法》

  【释义】对人骄傲无礼的人,不是有出息的人。

骄傲,就是自满;自满,就是空虚。

行事有了自满与空虚,做事就会被限制。

  17.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管子·戒》

  【释义】如果自己道德高尚,就不会被外界不正的东西所迷惑。

  18.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管子·内业》

  【释义】能克服自己的私欲,什么祸害对你都是无可奈何的了。

  19.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管子·内业》

  【释义】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心中有所得。

  20.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

——《管子·小称》

  【释义】古代的毛嫱、西施,虽然她们是天下的美人,但在满面怒容的时候,人家是看不出她们的美貌来的。

鲁迅曾说“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开心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是慈眉善目,但最能显露一个人修养的,却是他生气的时候,即使盛怒,也不摆脸色给别人看,这是的人品。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

《战国策》经典20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着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译文】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

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

  【感悟】在《战国策》原文中,这是豫让决心为重用,信赖自己的知伯复仇时说的话。

豫让是晋国人,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跻身智伯门下后受到尊宠,称他为国士。

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

豫让改名换姓,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

  在邢邑(即今邢台市)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后终于被捉,豫让知道非死不可,于是恳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要求,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杀。

豫让成为比荆柯刺秦还要早若干年的“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两句话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典型心理,自古知己难得。

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又赋予这两句话不同的含义而经常引用。

  2.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译文】注重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耻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感悟】我们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春秋时代,管仲用箭射齐桓公,射中了他的带钩,这是篡夺;侍奉公子纠而不能为他殉死,这是怯懦;被鲁国囚禁,这就是身遭凌辱。

这三种行为可以说是一般人都难以忍受的耻辱。

假使使管仲终生穷困,因为曾遭监禁感到压抑而不出仕,因为自己所造受的耻辱感到惭愧而不去拜见齐桓公,就不免做一辈子被羞辱的'卑贱之人。

然而管子同时拥有这三种过失,却执掌齐国的政事,一举匡正天下,九次会盟诸侯,使齐国成为五霸的首领,美名传遍天下,光辉照权邻国。

  3.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译文】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丧命而已。

  【感悟】这是齐国策士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

意思是劝告孟尝君要想巩固自己在齐国的政治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许多安全的退路才行。

这两句后来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语,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灾祸;也可用于戏称人的住处多,到处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4.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译文】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感悟】这几句浅*易的话虽然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借鉴观念.但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困为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行为,也会遭到人们广泛地鄙弃;自己给了别人一点帮助或一点好处便念念不忘.动辄重提,同样为大众所不齿.本名句可供阐述人际关系时引用。

  5.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译文】见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太迟。

  【感悟】作者以这几句作比喻,说明应及时修正错误,总结经验,以减少损失。

见到兔子再放出狗,虽然时间急迫,还来得及;羊已丢失了马上修补羊圈,虽不能找回已丢的羊,但以后就不会再丢失了。

以这儿句说明有错要及时改,不可固执错误,否则会造成更太的祸患。

“亡羊补牢”已成引用率很高的习见成语。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也就是芈月的侄子)即位后,重用奸臣,国家一天天衰亡。

楚国有个大臣叫庄辛,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臭骂庄辛。

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五个月后,秦国派兵攻打楚国,攻陷都城郢城。

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

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

“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就讲述了亡羊补牢的故事。

  6.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译文】用钱财交朋友,钱财用完了交情就会断绝;贪美色面结合,到年老色衰时爱情就会消失。

  【感悟】这几句不失为警句名言,作为人生格言,仍可引用。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译文】作父母的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

  【感悟】这是触龙说赵太后时说的话,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在劝诫那些一味宠爱、娇惯子女的父母时可引此名句;重温“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也可使今人受到有益的启迪。

  8.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译文】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恶,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容易互相亲近。

  【感悟】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成为竞争的对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产生憎恶甚而仇视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或同病相怜,或同仇敌忾,所以容易相互亲近,引为知己。

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

我们可以用“同欲者相憎”来说明有共同企求的人容易互相产生憎恶的心理,也可以反其义而用之,说明在大目标相同的前提下,应该克服“同欲者相憎”的传统心理。

  9.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译文】宁可作鸡的嘴巴,决不作牛的肛门。

  【感悟】鲍彪注:

“《正义》云:

鸡口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

”这两句表现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喻示人们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宁可在小局面中独当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语有“宁为鸡头,不作凤尾”,与此意同。

  10.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

  【译文】怀藏着贵重的宝物,不能在晚上行走;担任重大事业的人,不能够轻视敌人。

  【感悟】深夜行走,怀有重宝,可能遭图财害命者的抢劫,招致杀身之祸,作者以此作比,说明担当重任者应时时谨慎,不可轻敌,否则将遭暗算,招来灾祸。

因为“重宝”和“大功”,都会招来忌妒。

~说明一个浅显易知的社会通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可不慎。

  1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译文】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它可以成为后事的老师。

  【感悟】此二句“精警的语言,告诉人们决不能忘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将前事作为老师,时时提醒自已,引为鉴戒。

此二句和“前车之覆。

可以为鉴”一样,都是哲意深刻的生理名言,常被人所引用。

  12.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译文】谋略泄露了,事情一定不能成功;计划不果断,名望也不能建立起来。

  【感悟】若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谋划并注意保密,若计划泄露了,或多谋而寡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则将一事无成。

这个道理可广泛地适用于政治、经侪、军事各个领域。

  13.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译文】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

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

常用于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感悟】成语意思可以从字面来理解,“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意思是行百里路,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深层含义是说,干事情越接近完成时越艰难、越关键。

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宏图远大,可是随着时间的进行,慢慢的就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毅力,没有了决心。

到最后草草了事。

  14.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译文】双生的孩子长得极为相似,只有他们的母亲能一眼分辨出来;利害混淆在一起的事物难以分辨,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

  【感悟】这几句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在日常事物中,“利”与“害”常常混杂在一起,或看似有利实则有害,或看似有害实则有利,或虽有小利却存大害,或虽有小害而终获大利,令人分辨不清。

唯有智者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顾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问题的实质,不为斤斤小利所诱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这几句说明利害常常杂糅在一起,必须认真调查,审时度势,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才配称之为智者。

  15.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译文】太阳运行到中天则向西移,月亮满盈后就会亏缺,万物极盛之后就会衰败。

  【感悟】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着由兴至盛、由盛转衰的客观规律而运行变化。

当其发展到极盛阶段之后,由于某种条件的作用,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注意到事物的这种特性,对于人的处事、立身都是有益的。

  16.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奏章直言劝讳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感悟】这几句是齐威王下令求谏的话。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以则很的故事。

邹忌从几件生活小事中悟出:

平时说他的好话的人,不是偏受他,害怕他,就是有求于他。

因此劝齐威王不要像他受蒙蔽一样尽听阿谀奉承之词。

齐威王觉得邹忌讲得很有道理,就下令群臣史民。

齐威王敢于悬赏求谏,表现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政治家的襟怀与风度,值得后世的政治家借鉴。

  17.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译文】遵循古法成就的功业,不完全高于今世;效法古人的学问,不能够制定今天的制度。

  【感悟】我们现在学国学,学习古人的智慧,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古人的智慧是要经过“转化”才能适用于当下。

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地学习古人,一定要懂得辩证变通。

  18.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译文】“成事者不谋于众”的意思是:

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感悟】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

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搜索。

  首先,如果别人见识低下,心胸狭小,气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

七嘴八舌,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

第二是人多口杂,也会出现走漏风声、葬送机会的坏事。

  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就是这样的情景。

当时秦孝公支持商鞅改革,秦国的大臣都不太支持。

商鞅就对孝公讲一番道理:

“对于一般人,事情开始的谋划,和他们谈不拢,只能成功之后和他们共同享乐。

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于俗人,建立大功大业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议。

能使国家强盛,旧的章法便可换一换。

  19.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

舜虽贤,不遇尧,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

故以舜、汤、武,不遭时不得帝王。

  【译文】即使是品格,智慧超的圣人,他也不能创造时势,时机来了就不能把它放过。

虞舜虽贤,如果不遇到唐尧,他也不会成为天子,商汤、周武王虽贤,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纣,他们也不会称王于天下。

所以,即使是贤能的虞舜、商汤和周武王,他们如果不遇到时机,也都不可能成为帝王。

  【感悟】时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便是圣人也只能在时机到来的时候及时抓住,而不能够创造时事。

  20.无形者,形之君也。

无端者,事之本也。

  【译文】无形者,形之君也:

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

君:

统辖,主宰。

无端者,事之本也:

没有发端的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感悟】中国古代从老子开始,非常注重“虚无”的东西,《道德经》里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形而上学的说法。

在现实中,我们要做事也要特别重视那些无形的事物的价值,谁能看到“无”的价值,利用“无”的价值,就必然更容易成功。

这句话还告诉我们,要见微知着,在事物还没有成型、事情还没有发端的时候就看清它的走向。

  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

《汉书》与《后汉书》20大经典名句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

东方朔传》

  【译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

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

  【感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不能太较真,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

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

镜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

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

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2.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

《汉书·扬雄传》

  【译文】你了解其一,未见其二;只见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感悟】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要想正确地认识它们,必须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其外不见其内。

如果停留在一知半解,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表面性,这样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行动,不可不戒。

  3.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汉书·韦贤传》

  【译文】留给儿子满满一筐黄金,不如教他熟读一种经书。

  【感悟】这两句古谚是说:

黄金再多,用完不会再生;学而优则仕就能受用无穷。

现在可以理解为:

留给子女的遗产再多,不如教育子女学会自立谋生的本领。

  4.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译文】福分和亲善的来路没有比和睦更好,的灾祸和凶险没有比内部分离更甚。

  【感悟】内部和睦团结,亲密无间,齐心合力,干起事来就容易成功,外部有仇敌也不敢轻举妄动,生活自然幸福美好。

以和睦求福善,确实是的方法。

内部分崩离析,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干起事来难以成功,外部仇敌也认为有机可乘,灾祸自会降临。

  5.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译文】灾祸本来就大多藏匿在隐蔽和细微的地方,而在人们的轻忽中产生。

  【感悟】灾祸的苗头大多隐蔽,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再加上人的轻忽怠慢,就会由小而大,最后终于酿成。

所以人要注意从平安顺利中发现灾祸的苗头,从细微之中看出后果的严重,给以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预防和补救的措施,以避免灾祸的发生。

  6.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

《汉书·异姓诸侯王表》

  【译文】在金石上雕刻,难以显示其功力;摧枯拉朽,容易显示其力量。

  【感悟】班固说“汉亡尺土之阶,繇一剑之任,五载而成帝业”,原因何在呢?

这是刘邦利用了暴秦苛刻的政令所激起的天下人的反对,形势使其然也。

就像在金石上雕刻,半天难刻上一刀一凿,不容易显出功力;而摧枯拉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则很容易显示出威力,取得成功。

  7.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汉书-贾谊传》

  【译文】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习惯成为自然。

  【感悟】存在决定意识。

人生活在社会上,一定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贾谊少年老成,看来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他长期谨言慎行,克己抑欲,时问长了,也就成了习惯。

此二句可用来说明人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无不是在客观环境中逐新形成的。

  8.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汉书·王嘉传》

  【译文】受到众人的指责诅咒,即使无病也会死去。

  【感悟】汉哀帝时,董贤把大量税收物资赠授私人,王嘉上书皇帝引了这一段俚谚,指斥董贤的做法必将引起众人的忿恨,最终不得好下场。

“千人所指”现多写作“千夫所指”、“千夫指”。

用以警告坏人:

触犯众怒,必将在强大杜会舆论压力下完蛋。

  9.危于累卵,难于上天。

《汉书·枚乘传》

  【译文】处境比把蛋堆叠在一起还危险,要奏效比登天还困难。

  【感悟】枚乘曾在吴王刘濞手下任职。

吴王谋反前,枚乘上书谏阻。

其中说道:

“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

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

”吴王不听。

于是.枚乘与邹阳等人一道离开吴国投到粱孝王门下。

此名句强调了背叛中央搞分裂的危险性与成功的无可能性,言简意赅,震聋发聩,可谓善于言理。

可用以比喻危险的处境。

  10.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

《汉书·鲍宣传》

  【译文】治理走下的人应当把天下人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

  【感悟】治理天下的人必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得天下人之心,那么就得想天下人之所想,急天下人之所急,爱民、惠民,为天下人的利益着想。

不可为一己之私,一意之专,只求个人的舒心快意,而毫不顾及天下人的心情和愿望如何。

  《后汉书》

  1.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后汉书·马援传》

  【译文】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就要死在报效祖国的抄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能死在卧榻之上,死在儿女手中呢?

  【感悟】此名句表现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处世态度。

前两句豪迈奔放,直抒胸臆,后句用反问否定庸庸碌碌、老死床榻的生活方式,进一步肯定男儿应当以身许国的思想,一正一反,加强了语句的表现力,给人以振奋与激励。

  2.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后汉书·第五伦传》

  【译文】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论,说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

  【感悟】该名句是东汉名臣第五伦给汉章帝所上奏章中的两句话。

当时,王公外戚骄奢淫佚,不守法度,第五伦以此立论,希望章帝革除弊政。

该名句反映了身教重于言教。

它强调教育要从自身的德化与自身的行动做起,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不同的做法所得到的迥然相异的社会效果,使道理一目了然。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译文】早晨受到损失,傍晚挽救回来。

  【感悟】此句是千年流传的民间俗谚,具有明显的劝诚意味,它劝导人们正视变故,正视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