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0020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主备人

学校

小学

时间

、2、7

项目

内容

随记

本单元教材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手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

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学生要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多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对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要多朗读。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引导抓住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从文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匆匆》教学设计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是啊!

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

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

(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3.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4.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5.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6.配乐指名逐段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

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

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

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四、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

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

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

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

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

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

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

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师:

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

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

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五、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

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

(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六、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

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课外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手指》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

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板题:

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读课文,口头完成填空: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

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多媒体课件

选择本单元的某篇文章写篇读后感,让学生加深感悟。

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小学单元备课稿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单元名称

二单元

主备人

学校

中坦

时间

、2、14

项目

内容

随记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

本组教材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

《藏戏》讲了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傣家竹楼。

《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由于学生生活的空间比较多狭小,对于本地域以外的民风民俗知之甚少,在这一个单元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地域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风民俗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地域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风民俗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怎样在文章中准确用词,生动的表达。

 《北京的春节》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

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

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1、小组研读。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2、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

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3、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

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

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

喜庆、团圆;初一:

悠闲、快乐;十五:

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

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⑥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⑦ 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

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除了灯,还有什么?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

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

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

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春节印象:

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节日集锦:

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本组教材用10-12课,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4-5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多媒体课件

调查我国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的由来

如何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调查了解,获得需要的资料。

小学单元备课稿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单元名称

三单元

主备人

学校

小学

时间

、2、28

项目

内容

随记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

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备受酷刑,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荣;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恩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恩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

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本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都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

一、了解人物的故事,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

二、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我们每天都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

本组课文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去缅怀革命先辈。

今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位英雄—李大钊。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汇报写作背景,简介李大钊。

2、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3、检查本课生字词

4、提出自己在预习中的问题

三、合作交流,理清层次

1、学生再次读课文,思考:

①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②课文写了他什么事?

③本文按什么顺序可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讲了什么?

2、指名反馈,理清层次:

2—7自然段(第一部分):

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8—17自然段(第二部分):

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18—29自然段(第三部分):

写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30—32自然段(第四部分):

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悲痛万分。

(板书: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四、品读体验,感受人物的形象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部分内容,重点读读这段中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

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如下部分句子:

①“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体会李大钊每天都早出晚归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忙。

②“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报到火炉里去。

父亲为什么要将这些东西丢到火炉里?

(体会当时局势的严重)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会到当时局势的严重?

(工友阎振三被抓)

③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

“不要了就烧掉。

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为什么平时慈祥,耐心回答我问题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①引导学生抓住“含糊”和“耐心”进行对比体会李大钊对亲人的慈爱和对工作的认真严肃。

②“含糊”感受局势的紧张。

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书籍和文件落入敌人手晨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3、启发思考:

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对此,李大钊持一种什么态度?

他会离开北京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李大钊的话“不是常对你们说吗?

……我哪能离开呢?

4、组织讨论: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李大钊怎样的精神?

(体会:

李大钊明白处境的危险,但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体现了他忠于革命,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二、学习“被捕经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启发思考:

这是一群怎么样的敌人?

(凶狠、残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抓住“像一群魔鬼”、“满脸横肉”等词体会)

3、引导谈话:

面对如此凶狠、残暴的敌人,李大钊的表现怎么样?

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品质?

(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贯有的严峻的态度。

他在敌人面前表现很镇定,临危不惧。

在这里,李大钊的不慌不忙态度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中还有哪些内容也形成了对比?

(启发学生以“一拥而入”、“挤满”等词体会到敌人的兴师动众,而抓的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4、小结:

这一段我们通过对比的学习,体会到了李大钊作为一个革命者在敌人面前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三、学习“法庭上的斗争”

1、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现李大钊精神或品质的句子来。

2、交流品读句子:

①“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乱蓬蓬”、“没戴眼镜”你想到了什么?

“平静”“慈祥”又说明了什么?

(启发学生体会到:

李大钊虽然受到了折磨,但依旧坚强。

“慈祥”体现了他对亲人的爱。

②“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声、喊志,李大钊为什么仍那么安定、沉着?

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到: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革命工作;正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3、指导朗读句子②。

四、学习“被害之后。

”体会首尾呼应的好处。

1、自由读最后一段。

2、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点拨:

在得知父亲被害后,母亲和“我”仅仅是悲痛吗?

“咬紧牙”说明什么?

(对亲人的怀念,对敌人的憎恨)

3、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4、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相关句子,体会好处。

五、总结谈话,升华感情。

学习了课文,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李大钊的崇高精神,他忠于革命事业,面对敌人坚贞不屈。

同时,我们也感受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之情。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李大钊等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永生难忘:

1927年4月28日前

被捕前:

局势严峻、工作紧张

被捕时:

敌人凶恶父亲镇定

法庭上:

毫不畏惧机智坚定

被害后:

沉痛怀念憎恨敌人后

呼应

11*灯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

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2.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多好啊!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

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

(可从内容上交流,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读好郝副营长的话。

2.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

”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深深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

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好书推荐:

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教学本组教材用12-14课,精读课文4课时,略读4-5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多媒体课件

如何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调查了解,获得需要的资料。

小学单元备课稿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单元名称

四单元

主备人

学校

小学

时间

、3、12

项目

内容

随记

本单元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

“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

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

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

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结合本组专题,“回顾?

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六年级学生对外国文学有了一定积累,在这一个单元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外国名篇名著,感受这些魅力无穷的外国文学。

1、掌握本组课文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