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145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docx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

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

“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Design)一书中指出:

“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

“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

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

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还有人认为,城市设计主要是解决详细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这是一种误解。

不可否认,详细规划中有不少城市设计的内容,但总体规划阶段也同样有城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详细规划是一个规划阶段,而城市设计则是另一个范畴,两者不能划等号。

二、内容和任务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设计,那末首先要了解城市空间的内容和分类。

日本《新建筑学大系17——都市设计》,认为城市空间构成可以用下列图解来表示。

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发展。

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

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如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

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

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

建筑小品和城市细部空间设计。

上面所述都属空间设计,至于以上各类在工程方面的设计,则应由各方面的工程师配合

进行。

城市设计的任务是:

(1)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

(2)城市设计要为城市社区建设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

(3)城市设计是一项综合规划设计工作,要求综合各专业的需要,做到合理安排。

(4)城市设计要立足于现实,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5)城市设计目标是空间形式上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优化效果;社会生

活上的有机协调。

三、理论思潮

我国城市设计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

该书“匠人营国”

一节实际上是西周奴隶制王国国都的城市设计模式。

上述理论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都城

建设影响很大。

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主题思想。

这一整套理论体

系再配以一整套封建宗法、礼制、等级等严格的制度,实际上对城市功能布局作了非常

具体的安排。

明北京城就是按此建设的一个最好的实例。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他的

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

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

(Miletus)和普南城(Priene)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Agora)是市民

活动的中心,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

这和中国封建

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手法。

人称这种处理手法为“希波丹姆斯城市模式”(Hi

ppodamusPattern)。

如果说古代城市性质、功能比较简单的话,那末近代,特别是现代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就

变得十分复杂。

为解决众多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例如:

1.从花园城市到新城设计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izerHoward)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第一次把空想社会

主义者欧文、圣西蒙等人的理想城市设想加以具体化,在新城城市设计上开了先声。

然霍华德也建了两个小城市作为试点,但真正开始新城运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

后,按大伦敦规划在伦敦周围建起了8座新城。

哈罗城是它的代表。

这是英国第一代新城

经过第二代伦康新城(RunCorn)、霍克新城(Hook,未建),到现在已建起以密尔

顿·凯恩斯(MiltonKeyens)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

除英国以外,法国、瑞典、芬兰等

其他欧洲国家也建起不少新城。

日本、美国也掀起了新城建设热潮,苏联、东欧各国,

直至中国也在效仿。

可以说新城运动几乎遍及世界所有的大城市。

建设新城的目的是为

了解决特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环境恶劣的矛盾,并通过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创造田园

式的理想城市模式。

尽管最初设想的疏散特大城市人口的目的未能完全实现,但却为特

大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由于新城规划思想的发展,也使城市设计的

理论得到了发展。

英国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吉伯特(F.Gibberd)是哈罗新城的设计者,

他所著的《市镇设计》(TownDesign)一书是一本比较有影响的论著。

该书总结了英国

新城建设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论。

全书共16章。

1~4章是理论基础,强调城市设计是

三度空间的环境设计,既要考虑功能,又要考虑艺术。

这四章包括了城市素材,城市设

计遗产,城市美学和原则以及城市形式和视觉要素等。

这些都是讲述城市空间艺术,并

以功能和艺术相结合的原则,论述了城市总体和各个部分的空间设计原则和方法。

在艺

术观方面他继承了西特(C.Sitte)、沙里宁(E.Saarinen)和莱特(F.L.Wright)的艺

术观,讲究人的尺度,强调有机和谐,特别是人工和自然要有机结合。

由于作者有丰富

的实践经验,因此书中理论密切结合实际,对我们有很大参考价值。

但是吉伯特的理论

也有局限性。

一是囿于英国新城理想模式和审美观,对现代化大城市高度复杂的功能、

技术、艺术条件下的城市设计问题注意不够;二是过份强调现实,对未来新的设想、趋

势不够重视,甚至排斥。

2.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和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城市设计理论

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对建筑、艺术、城市规划与设计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他

1922年撰写的《明日的城市》一书中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观点。

对大城市高度发展的现实,他主张依靠现代技术力量,从规划着眼,技术着手,来充分

利用和改善城市有限空间。

他建议减少市中心建筑密度,增加绿地,增加人口密度,其

具体办法是高层化。

1925年他提出了改建巴黎的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以摩天大楼、快速

道路、立体交叉和大片绿地来彻底改造旧的巴黎市区。

他的建筑艺术观,也是一反中世

纪古典艺术传统,以几何形体作为形式美的标准,将它作为新时代建筑的音符。

他的这

套理论,对巴黎这座历史名城来讲,当然是不可能被接受,也无法实现的,但对西方大

城市战后的复兴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它适应了特大城市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

时代的要求。

他的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太忽视现实,忽视传统,因此70年代以后,他的

这套主张受到抵制。

柯布西耶对城市规划和建筑界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倡导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这个协会

成立于1928年,1956年解散。

在这个组织活动的28年中共召开了10次年会,这些会议对

国际城市规划与设计、对现代建筑均起了很大作用。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33年在希腊雅

典召开的第四次年会。

在这次会议以后发表的“城市计划大纲”(又称“雅典宪章”)

为现代城市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雅典宪章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强调自然环境(阳光、

空气、绿化)对人的重要性。

它对以后城市规划中的用地分区管理(Zonning)、绿环(

Greenbelt)、邻里单位(NeighborhoodUnit)、人车分离、建筑高层化、房屋间距等

概念的形成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新城设计,有巴西新首都巴西

利亚(Brasilia)和印度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Changdigh)。

这两座新城在城市设计上

都力图表现出新的主题思想,即功能和艺术上都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在这方面这两

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实践也确实取得了不少突破和成绩。

但他们也存在着共同的缺点,

这就是缺乏传统,很少考虑现状,一切都是人为,因而使人们感到陌生、呆板、缺少魅

力,缺少人情味。

由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观念形态的改变,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

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956年召开的第十次年会确定议题为“组群的流动性(Clus

termobili-ty)——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变化和成长”。

会议认为: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

化和生长的极为复杂的有机体,而过去的这套理论过于机械。

另外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组

织也过于臃肿,这些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因此这次会议以后,CIAM就解散了。

代之而起的是一批第十次年会的筹备人——青年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设计师。

他们成立了

另一个组织——TeamX小组。

这个组织在60年代热闹了一阵,但是由于群龙无首,百家

争鸣,形成了不少流派。

如著名的皮特·斯密森(PeterSmithson)夫妇规划设计的法

国图卢兹(Toulouse)、勒玛利(LeMerrie)两城市,把城市功能分成“干”和“巢”

两部分。

“干”是道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它将城市连成系统;而“巢”是附

在这些“干”上的蜂巢式公寓型居住空间。

这种城市体现了“组群流动、生长变化”的

规划设计思想。

受这种思想影响的还有日本名古屋市高藏寺新城的规划。

由于TeamX思潮的影响,在日本也出现了新的学派,这一学派借用生物学名词称为“新

陈代谢”学派。

他们认为从宇宙到生命,都有新陈代谢过程,人们的任务是促进这种新

陈代谢的实现。

他们发表了“新陈代谢(Metabolism)1960宣言”。

这一学派成员很多

,如桢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大高正人等。

他们各自的创作理论虽然不尽相同,

但他们都把现代文明和作为这种文明集约化场所的城市,看成是新陈代谢的哲学范畴。

他们结合21世纪东京的城市规划,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设计方案,其中日本著名建筑

师和城市设计师丹下健三提出的城市轴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它的基本构思有以下3点:

(1)变封闭型单中心城市结构为开放型多中心城市结构;

(2)变向心式同心圆城市发展模式为环形交通轴城市发展模式;

(3)城市摆脱旧区向东京湾海上发展。

新陈代谢学派的城市设计构想中畅想成份多,对未来城市和建筑的发展有很多启发,其

中某些局部还得到了实现。

他们追求的是功能、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自然和人工环

境之间的和谐;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对话。

3.从卡米罗·西特到伊里尔·沙里宁

卡米罗·西特(CamilloSitte)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

在1889年出版的《城市建设艺术》(TheArtofBuildingCities)一书中批评了当时

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

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

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在城市

空间艺术创造中他又强调以下3个方面:

(1)自由灵活的设计;

(2)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

(3)广场和街道应组成有机的围护空间。

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

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Art)这一专门领域。

伊里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著名美籍芬兰建筑师(1875~1950年),曾规划

过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并设计了该市的主要火车站,1923年赴美,创办了匡溪艺术学院

(CranebrookAcademyofArt)。

他撰写的两本书,一本是《论城市——它的发展、衰

败和未来》(TheCity—ItsGrowth,Itsdecay,Itsfuture),另一本是《形式探索

艺术的基本途径》(SearchforForm:

AnFoundamentalAp-proachtoArt)。

两本书是他的“体形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

在《论城市》一书中,他着重论述了城市

的有机分散、城市设计和体形环境三方面理论。

他的城市建设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

(1)表现的原则。

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

(2)相互协调的原则。

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

调;

(3)有机秩序的原则。

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生物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

伊里尔·沙里宁很推崇C.Sitte的观点,强调城市应该是有机的,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

城市规划与设计要适应这一规律。

他十分重视“体形环境”,认为大到城市,小到工艺

品,都是体形环境的一部分,都要讲求体形秩序(formorder)。

他创办的匡溪艺术学

院就是一个体形环境设计学院,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绘画、雕刻、园林,工

艺设计于一体。

沙里宁的思想对后代、对世界各国都有影响。

我国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体

形环境问题,并将“建筑系”一度改名为“营建系”。

梁先生的继承者吴良镛先生40年

代末赴匡溪艺术学院学习,是沙里宁的最后弟子之一,他也继承了沙里宁的思想体系。

今天美国不少大学的建筑系改名为环境设计系,日本筑波大学设计系也仿匡溪模式办学

,说明沙里宁的影响是极深远的。

到80年代沙里宁的理论又由他的大弟子、匡溪艺术学

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费城前总建筑师和宾州大学建筑系前主任培根教授(EdmundBac

on)所继承并加以发展。

他所著的《城市设计》(DesignofCities)一书是当今有

关城市设计的一部有影响的书籍。

该书共24章,前四章主要是理论基础,着重论述了城

市空间如何由被人们发现到自觉地去驾驭。

它总结了古往今来城市设计发展的轨迹,又

从横向分析了当今世界主要名城,以他从事工作多年的费城为蓝本进行剖析,将当代城

市功能技术的发展与现代艺术融合在城市设计工作之中,并探索了设计理论和方法。

的基本思想是继承了沙里宁的理论。

培根和勒·柯布埃功能学派的区别是全面考虑对传

统文化的继承。

《城市设计》一书已在不少国家刊印,对城市规划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4.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林奇(KevinLynch)(1918~19

84年)另辟蹊径,把环境心理学引入城市分析和城市设计。

他的著名论著《城市意象》

(TheImageoftheCity)是一本颇有影响的书。

凯文·林奇第一次把环境心理学引进

城市设计,并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群众调查,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3座城市作

了分析,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缘(edge)、地域(district)、节点(

node)和标志(landmark)五大组成因素。

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

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

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

特点(identity)。

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

)、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

(dominance)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凯文·

林奇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城市设计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著作被译成各种文字。

在此以后

他还撰写过不少著作,如《地段规划》(SitePlanning)、《好的城市形态》(TheG

oodCityForm)等。

此外他还有大量城市设计实践。

除以上4个主要流派外,对城市设计的论述还很多。

如日本的丹下健三、黑川纪章、芦原

义信(外部空间论)等。

苏联、东欧也有许多论述,不能一一论述。

我国古代城市设计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很高的造诣,但近现代这方面的成就不很突出,建国后特别

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城市设计实践有了很大进展,但在理论上还缺乏总结

与提高。

如何总结并创造出一套适应并指导我国城市设计实践的理论还有待于今后努力

,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一个百家争鸣的过程。

四、城市设计实例

古往今来,世界上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为数不少。

如按城市总体设计、中心广场设计、

干道设计、绿化设计等去细分,更是不胜枚举。

这里只能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名城,

加以分析。

1.北京

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著名的古都。

北京的城市设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

城市设计实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北京的古城基本上是明代建成的,她的前身是元大都

城,就是按《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模式设计的。

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

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

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

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

威严。

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

这一要求。

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

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

,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

壮丽无以重威”。

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

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

19

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重要批复中指出:

“北

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

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

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

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要妥善保护。

在其周围地区内,建筑物的体量、风格必

须与之相协调”。

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发展北京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传统。

2.华盛顿

华盛顿(WashingtonD.C.)是美国首都,也是世界名城,1791年由法国工程师朗方(L

’anfant)规划。

她的主题思想是体现美国在战胜英国殖民统治后,建成民主、自由、

独立的新兴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国体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体。

城市设计巧妙

地利用地形,以国会山高地为标志,设计了纵横两条轴线。

主轴东西向,以国会为全市

中心,南北轴线以总统府(白宫)为重点,两条轴线交叉点上建立华盛顿纪念碑(方尖

塔),城市主轴以宽阔绿化为主。

城市设计方案以后又经过补充完善,在主轴线两端建

成林肯纪念堂和倒影池,次轴线南端正对白宫处建成杰弗逊纪念堂,林荫道两侧建造了

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建筑。

在空间设计上,除方尖塔是制高点外,国会大厦高45米,

为整个华盛顿市建筑高度定下了基调,所有建筑高度均不许超过它,在建筑风貌上采用

古典柱式。

由于有大片绿地、水面,因此整个空间布局开放、舒展、活泼,体现了城市

的性质和主题。

华盛顿的城市布局与北京严肃、封闭的城市布局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两座城市规划设计的共同点是城市布局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3.巴黎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名城,素有“花都”之称。

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繁荣奢华,另一方

面也由于美丽动人的城市景观。

和北京一样,巴黎也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城,但与

北京不同的是它不象北京那样是按照城市设计统一建成。

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

成的。

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

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

到19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三执政

时,由豪斯曼主持对巴黎进行了较大的改建。

除完成城市纵横两条轴线和两条环路的建

设外,出于整顿市容、开发市区和便于军事行动以镇压人民起义等目的,在市区密集的

街巷中开辟了许多宽阔的放射型道路,并在道路交叉口建设了许多广场,道路与塞纳河

交叉处则形成很多桥头广场、绿地和新的轴线,这基本奠定了巴黎市区的骨架。

豪斯曼

主持的巴黎城市设计成功之处有3点:

(1)开敞丰富的城市轴线。

巴黎主轴线是东西走向,平行于塞纳河。

以其开敞和丰富多

彩的面貌显示了法兰西王朝的财富和文化,这和北京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封闭性

完全不同。

它的特点是:

①城市主轴线与塞纳河平行,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和绿地,使城市空间开朗明快。

而北

京城的皇家园林、水面在封建时代对公众是封闭的。

②除主轴线外,还有许多副轴线,这些副轴线通向市内许多广场和建筑群,形成了许多

对景和借景。

③轴线上串连着很多名胜古迹、花园、广场、林荫道,它们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2)星罗棋布的城市绿地。

巴黎旧城区除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大面积的森林公园外,还有

不少有名的公园和花园。

在许多古建筑前、广场上又有不少绿地相陪衬。

这些绿地面积

不大,但却都经过精心布置。

从一张巴黎绿化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巴黎旧区绿地

星罗棋布,真不愧为著名的花都。

至今巴黎每人平均绿地面积已达24平方米,比北京大

4~5倍。

(3)精心规划和建造的广场建筑群。

巴黎旧城在几百年的建设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宫殿

、府邸、寺庙、教堂和其它公共建筑,并由这些建筑形成了广场建筑群。

这些公共建筑

和古迹质量都很好,并且在城市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特别是1977年3月通过的“巴

黎市区整顿和建设方针”,确定要保护好18~19世纪形成的旧城的传统风貌,并要求维

持其传统的职能活动。

新的副中心如德方斯,远离旧区,但对高层建筑也加以限制,这

在城市保护上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巴黎也同样面临世界特大城市的复杂矛盾,但他们

重视规划,重视文化传统,重视舆论,重视法制,这点很值得学习。

4.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新首都,位于海拔1200米的两河交汇之处。

1956年政府决定迁都,并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