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0154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docx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

发展优势农产品,突出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举措。

永川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产茶历史悠久,茶叶产业是我市农业的优势产业,而且是涉及一、二、三产业的传统产业,有亚洲最大的山地连片茶园和全国知名品牌“永川秀芽”,发展潜力巨大。

按照永川市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自然及社会条件,提出永川市“十一五”茶叶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茶叶产业,提高茶产业市场竞争力,发挥产业优势,促进永川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到2010年,我市茶园总面积达到5万亩,基地建成全部投产后能产茶叶5000吨,实现产值1.5亿元,如进行茶叶深加工后还会增值。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0人,人均年增加收入2000元,还能带动运输业、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茶树发达的根系在茶园土壤中呈网状结构,固土蓄水效茶明显,成龄茶园的土壤流失量不到裸露地的10%。

同时,茶树四季常青,其叶面积指数达4-5,强大的呼吸代谢作用,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其他经济作物无法相比的生态效益。

一、编制的背景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与区位条件永川市位于重庆西部,东接壁山县、江津市,西连大足县、荣昌县,北与铜梁县接壤,南与泸县、合江县相邻。

介于东经105°37'31〃-106°5'7〃、北纬28°56’16〃-

29°34’30〃之间,南北长70.65km,东西宽44.85km,总面积

2

1572.66km2。

距重庆市区仅63公里,是重庆市的西大门,连接成渝两地的中枢要道。

交通发达,商贾云集,素有“川东粮仓”之称,是“渝西经济走廊”上的地区性中心城市。

2、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地貌属川东平行岭谷区的低山丘陵体系,花果山、巴岳山、阴山、箕山和黄瓜山贯穿市境中部,五条背斜低山大致组成的

“川”字形山岭群。

最高海拔1025m最低海拔200m

(2)土壤质地

成土母质有:

三迭系飞仙关组暗紫色页岩及泥灰岩、嘉陵江组石灰岩、须家河组石英砂岩、侏罗系自流井层暗紫色泥岩、沙溪庙组砂页岩、遂宁组红紫色厚泥岩、第四系老冲积、新冲积等八个类型,全市共有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黄壤土、红壤土5个土类。

其中水稻土69.7万亩,紫色土14.29万亩,黄壤土21.9万亩。

(3)气候水资源

我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区。

主要气候特征是:

季风性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地区和季节分配不均,春早霜期短,夏热多伏旱,冬短少严寒,全年平均气温17.9C,最冷月平

均气温7.1C,最热月平均气温28C,极端最高温41.7C,极端最低温-2.9C,年日照时数1362.5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31%平均降水1034.9mm全年无霜期长。

我市河流分属于长江上游干流水系和涪江水系。

境内溪河密布,共有大小溪河220条,较大的一级支流有临江河、小安溪、圣水河、九龙河、大泸溪、高洞河。

其余均为源短径流小的季节性河流。

全市现有水库189座。

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库41座,小

(二)型水库146座,山坪塘10072口,河堰582道,利用自然水53处,有效蓄水量为16776.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6.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6.1%。

3、社会经济条件

(1)土地利用现状

全市农耕地83.2万亩,园地面积20.3万亩,林地面积46.6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3.2万亩,交通用地15.8万亩,水域11.3万亩,未利用地173.8万亩。

在未利用土地中,宜茶荒地21.5万亩。

(2)人口及收入状况

全市共有人口107万,其中农业人口88.4万,22个镇、街道办事处。

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4元。

(3)交通状况永川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公路贯穿全境。

公路通车里程2880公里(其中省道2条77.13公里,县道18条302.7公里,村机耕道2500公里)。

通车村数631个,黄金水道长江横贯全境,流程17公里。

(二)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茶树起源于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

叶最早的国家,世界茶及茶文化源于中国云、贵、川三省交界处。

茶树种植区域分布在从前苏联境内的北纬45°到拉丁美洲阿根

廷境内的南纬27°,从海平面到海拔2500米高度。

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现有茶园面积240万公顷,茶叶总产量301.2万吨。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消费茶叶的习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年消费茶叶500克,其中日本人均年消费茶1005克、英国2460克、爱尔兰3170克,香港特别行政区1370克,而中国仅330克。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同时茶叶的保健功能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世界的茶叶消费将持续增长,茶叶的消费潜力很大。

2004年我国茶园面积127万公顷(其中采摘面积97万公顷),总产量79.7万吨,茶叶出口总量25.2万吨。

我国茶园主要分布在湖北、云南、浙江、福建四省,合计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51.8%,占总产量的57%。

我国的茶叶产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茶叶出口量也于20世纪末超过印度,仅次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居世界第三位。

世界绿茶主要产自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印度等5个国家。

2004年中国绿茶产量为59万吨,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74.3%,比1992年增长了13.8万吨,增幅达35.5%。

日本等其余4个国家的绿茶产量则相对稳定。

中国也是世界绿茶出口的第一大国,其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4/5以上,其次是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

重庆茶叶已有3000多年历史,秦汉时期的制茶技术达到较

高水平,公元前1066年巴蜀茶叶就是武王的“贡品”;唐代巴人饮茶成风,并广泛采用人工栽培茶树;南宋时期茶叶生产已形成规模;明代的99种“国茶”中就有重庆的“巴条茶”和“南丰茶”;此后,重庆茶业日趋衰落,直到解放前夕。

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各区(市)、县大力开辟茶园,建立了省级茶叶商品基地县27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名优茶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外销红茶和名优茶的主产区。

永川产茶历史悠久。

在两汉时期已有茶的种植和生产,民国初年,巴岳山、箕山就是产茶地区。

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原四川省农牧厅茶叶试验站)和四川新胜茶场相继落户,带动了永川地区茶产业的发展。

50年代中期,云南大叶种引种成功,在“南茶北移”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60年代初,朱德总司令莅临永川,视察了重庆市茶叶研究所试验茶园,品尝“银峰”名茶后,给予了高度评价;70年代中期,永川先后新辟茶园500余公顷、兴建茶叶加工厂50余个,为山区茶农开辟了一条致富门路。

全市现有茶园面积2400公顷、茶叶生产企业19家(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5家),主要产品有绿茶、花茶,销往江浙、成都、重庆及全国各地,每年为茶农创收近3000万元,解决劳动力3000多人。

主要品牌有“云岭、新胜、金凤、渝州、绿宝、又一春、云升、得川等。

主要名优茶有:

永川秀芽、渝州毛峰、乌金吐翠、竹海竹针、云岭毛峰、金凤银针等数十个,其中“永川秀芽”1989年被评为全国名茶,1999年和2001年先后被认定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知名品牌,2000年获中国(成都)国际博览会金奖,2002年被认定为重庆市名牌农产品、永川市质量信得过产品。

目前,茶叶生产和加工已成为永川市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与之配套的经销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1世纪,茶叶产业面临着诸多有利因素的汇合,茶叶产业的发展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全世界将会有更多的人消费茶叶、欣赏茶文化。

茶业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载体,将成为新世纪的世界性饮料,具有辉煌的发展前景。

(三)规划的必要性

1、发展具有我市综合优势的高效、生态、特色茶叶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集中力量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科技教育发展和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本规划根据项目规划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发挥项目规划区优势,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对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把潜在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发展茶叶产业是主动应对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要融入到国际经济大潮中去,这对我国弱质产业农业而言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出现的“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了巨大威胁。

同时,随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具出口优势的绿茶的关税的降低,我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优越、无污染,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绿色的、有机的优质绿茶,培育名牌产品,突破“绿色壁垒”是主动迎接加入WTC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壮大自身的需要。

3、发展茶叶产业是的三峡库区建设的需要茶树是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经济作物,其发达的根系在茶

园土壤中呈网状结构,固土蓄水效果明显,据台湾茶业改良场研究结果表明:

在年降雨量1500mm的地区,成龄茶园的土壤流失量不到裸露地的10%。

同时,茶树四季常绿,其叶面积指数达4-5,强大的呼吸代谢作用,要消耕大量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其他经济作物无法相比的生态效益。

发展茶叶产业对改善和治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实施茶叶产业化是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中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茶树作为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它的生态经济优势进一步凸现,适宜种植茶树的面积扩大,抓住我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机遇,建立无公害生态良种茶园,形成茶叶产业化,茶叶种植后3年投产,5年进入盛产期,可连续收益30年,1亩可实现3000-5000元的收入,其经济效益高于许多经济作物,更高于粮食作物,种植茶树是农民增收,有效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四)规划的可行性

我市自然气候条件优越,茶业科研、教学、生产三位一体,地处东西部交通要塞和云、贵、川的辐射中心,商贸繁荣、信息发达、茶文化旅游独具特色,具有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独特优势。

1、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资源优势。

我市属中性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步,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日照1362.5小时,年平均降雨1034.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317天,年平均气温17.9C,1月平均气温7.2°C,7月平均气温28°C,绝对最高气温41.7C,绝对最低气温-2.9C,>10C有效积温5994.1C,冬季严寒,春季回暖早的气候条件,促进了茶树春季提早萌发,与同纬度的浙江、安徽、湖北等产茶大省相比,茶园可提早20-25天开采,每年二月上、中旬,即有茶园开采,优越的生态条件,是开发高附加值早市名优茶的独特优势,我市96.8%属于丘陵和低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酸碱度适宜(PH值

4.5-5.5)水热资源丰富,云雾多,温差大,为生产优质名茶提供了广阔的种植空间和土地资源。

2、品种资源丰富。

据初步统计,全市有地方品种、引进品种、育成品种、野生大茶树等品种资源100余份,自选和引进的茶树良种有20余个,其中:

通过国家及审定良种10个,省、市级审定良种6个,为推进全市无性良种化,实现多茶类、多品种、不同区域种植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储备。

3、科技力量雄厚。

永川拥有西部最大的茶叶专业研究所机构——重庆市茶叶研究所,毗邻全国重点院校——西南农业大学。

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建所50多年来,长期从事茶树良种,栽培、茶叶加工,生理生化、综合利用等专业研究,课题达182个,取得了科研成果81项,其中获奖成果70项,累计发表论文450篇。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50%以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茶学专业已开办50余年,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国内较先进的教学科研条件,每年能为我市培养一批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等茶业高中级人材,无疑是实施科教兴茶,提高茶业科技含量、促进茶业科技进步的中坚和依托。

此外,市业务部门和茶叶企业,有常年从事茶叶生产业务管理和茶叶科技推广的专业队伍,形成了较系统、完善的茶叶科技研究推广及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这种集科研、教育、生产于一体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为茶叶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是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

我市地处成渝交通要塞,水、陆、空交通均十分方便、快捷,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客、货运班车直达重庆、成都、广州、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

成渝铁路贯穿城区,40吨集装箱可在该站装卸,市境内南部有松既、朱沱长江码头,年吞吐能力80万吨,城区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仅90公里,航空直达国内各大中城市和香港、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八小时重庆”、

“半小时主城区”工程的实施和西部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永川便利的交通将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商贸信息发达。

永川市作为渝西商贸中心的雏型已经形成,其商贸辐射能力已从渝西各县(市)延伸到四川内江、泸州、宜宾等地。

农副产品、家电、建筑装饰材料三个专业批发市场是国家农业部和重庆市确定的重点市场。

名豪购物广场、渝西购物广场、火车站购物广场是重点建的三大现代商贸区。

五条特色商业街已在渝西地区颇具影响力。

已建成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通信为辅的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现代通信网络,具有模拟、数字两种先进的移动通信手段,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3.2万门,移动电话装机容量达12.6万门,计算机互联网、DDN数字数据网已开通,CHINAAPC分组交换网已建成,交换机容量达到10万门,通信业务和管理基本实现了微机化。

6、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独具特色。

永川市已建成西部最大的生态观光和茶文化旅游风景区,面积已达2000余公顷,以茶山竹海、中华茶艺山庄为代表的生态观光和茶文化旅游业已成为西部最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将有力推动西部茶叶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定位、规划期限和目标任务

(一)发展定位按照全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部署,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发展时机,面对加入WTO勺严峻挑

战和机遇,针对我市茶叶产业所具有的生态、资源、技术等优势以及面临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以良种为基础,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中心,以区域化栽培、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以实施无公害、品牌化的名牌战略为目标,早日实现我市茶业的“四化”即茶树良种化、产品优质无害化,采制机械化和服务社会化,到2010年我市市茶叶总面积达到5万亩,2015年达到6万亩,把我市建成为渝西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

1、基地突出特色依据自然地理条件,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合理规划、区域布局,新建和改建相结合,相对集中成片地建设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无公害茶叶基地、绿色品茶叶基地、有机食品茶叶基地。

2、市场突出规模

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西部茶叶交易市场,由初期的西南茶区产地市场向最终的东西部中介市场转变,形成规模效益。

3、科技突出创新

把握大茶业的发展趋势,跟踪茶叶科技的发展方向,创新科研体制,科技兴茶,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4、投资机制创新

农民自愿和业主示范,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以业主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导向性投入。

5、产品突出名牌

资源重组,集中优势,打造精品名牌、发挥品牌优势,形成

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推动茶叶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规划期限

1、规划时限:

2006年—2010年

2、规划范围:

按照茶叶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结合自然条件规划区域范围为巴岳山、箕山、阴山、云雾山山脉,规划在永荣、红炉、双石、大安、金龙、宝峰、陈食、何埂、胜利路等9个镇、街道办事处。

(三)目标任务

1、基地建设目标

基地建设:

在宝峰、永荣、红炉、双石、大安、金龙、何埂、胜利路、陈食等9个镇、街道办事处及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和新胜茶场规划6万亩,其中示范园1万亩、新建3.5万亩,改建1.5万亩。

到2010年,茶叶投产面积稳定在5万亩,包括无公害茶3.5万亩,绿色食品茶面积1万亩,有机茶面积0.5万亩,总产量达到5000吨,单产达到100公斤/亩,“永川秀芽”名优茶达50%。

到2015年,再新建1万亩,总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量达到6000吨。

(1)2006年:

合理布局,夯实基础,实现“一增一超双突破”。

单位产量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达70公斤/亩;单位产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1100元/亩;产量突破2800吨、产值突破4400万元。

(2)2007-2008年;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一追一赶一翻番”。

提高名优茶的比例,追上世界先进国家水

平,达40%单位产量赶超世界和我国东部沿海茶区的平均水平,达80公斤/亩;产值翻一番,达到0.9亿元。

(3)2009-2010年:

形成产、供、销良性循环,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精品名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产量、产值均翻一番。

(4)2011-2015年:

新建茶园1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6万亩,单位产量达到100公斤/亩,产值达到2.5亿。

各阶段指标如下表:

实施

年限

面积(亩)

产量(吨)

产值(万元)

总面积

无公害

绿色食

品茶

有机茶

总产量

单产

kg/亩

名优

茶%

总产值

单产

元亩

206

40000

34000

3000

3000

2B00

70

30

4400

1100

230/-2IB

45000

35000

4000

80

40

9000

2000

20&200

50000

35000

10000

5000

5000

100

50

15000

3000

2、品牌建设目标

打造精品名牌,实行“五统一”:

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树立一面旗,培育名牌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销售1亿元。

3、产品开发目标

产品开发“多元化”,在箕山、阴山、云雾山分别建立年加工能力800吨以上的大型精制茶厂各1个,在城区或郊区建立茶叶深加工厂1个;建成名优特种茶、大宗茶及深加工茶3大生产线;开发名优茶、优质绿茶、深加工茶3大类产品。

4、茶农增收目标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0人,带动茶农人均增收2000元。

5、产业化经营目标针对目前现状,为了实现规模化种植,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采取多种产业化运作模式,建立龙头企业,茶农和政府之间合理利益分配机制。

在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积极引进业主承包、租赁土地进行开发、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民按自愿互利的原则,以转让、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种植、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共赢局面。

龙头不活,产业不兴,茶产业化工程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广,产业链紧密的系统工程,政府扶持企业,企业带动农户,按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以资产和利益为纽带,在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茶叶产销联合体和产销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产业化经营。

(1)科技研发型龙头企业发挥重庆云岭茶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自主科技成果研发优势,以科技成果研发和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为重点,突出其科技创新性的特点,培育科技研发型龙头企业。

(2)精品名牌型龙头企业发挥新胜茶场等的规模优势,以高新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市场网络建设为重点,培育精品名牌型龙头企业。

(3)“公司+农户”型龙头企业

集中重庆市又一春茶叶公司、重庆市玉琳茶业公司、重庆市得川茶叶公司等企业的优势,以稳定农村富裕劳动力、带动茶农致富为重点,培育“公司+农户”型龙头企业。

三、总体布局

在规划区域内按山脉走向相对集中成片发展5万亩茶叶生

产基地。

品种构成为中小叶种70%大叶种30%并配套建设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产品花色以绿茶为主,兼顾红茶、乌龙茶及其它特种茶;栽培管理模式均以无公害茶为基准,至2010

年建成茶树良种繁育基地45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3.5万亩,绿色食品茶叶基地1万亩,有机茶叶基地0.5万亩。

永川市5万亩茶叶基地建设布局规划方案表

单位:

单位

良种繁育基地

生产基地

栽培品种

母本

苗圃

无公害茶叶基

绿色食品茶

叶基地

有机食品

茶叶基地

新建

改造

新建

改造

新建

新胜

8000

4000

4000

2000

福鼎大白

早白5号名山白毫平阳特早

茶研所

100

50

100

1000

1000

永荣

3000

1000

1000

红炉

50

50

2800

800

1000

双石

3000

1300

1000

大安

50

50

1800

1700

2000

金龙

300

200

宝峰

2500

500

陈食

800

300

何埂

500

3000

胜利路

1300

300

合计

100

150

200

25000

10000

5000

5000

5000

(一)苗圃布局

1、种质资源圃

以重庆市茶叶研究所现有的500份品种资源为基础,继续引

精品文档

进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