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171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ocx

《国家级稻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

附件1

国家级稻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

  1基本条件

  1.1抗性(病、虫、冷、热)

  每年南方稻区(不含武陵山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年度≤6.0,品种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

每年武陵山稻区、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

南方稻区的单季晚粳品种、北方稻区的黄淮海粳稻、京津唐粳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级。

长江上游、中下游稻区中籼品种耐热性≤7级。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稻区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华南稻区:

白叶枯病、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晚籼)。

  长江上游稻区:

褐飞虱、耐冷性。

  长江中下游稻区:

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晚粳)、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不含早籼)、耐冷性(晚籼)。

  武陵山稻区:

耐冷性。

  北方早粳区:

耐冷性。

  1.2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和晚籼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麦茬籼稻、华南感光晚籼品种不长于对照1.0天;早籼迟熟和晚籼中迟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天;长江上游中籼、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和黄淮海中熟中粳、东北早粳中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5.0天;其他类型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7.0天。

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稻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

  1.3结实率

中稻品种年度结实率<70%的区域试验点≤3个,晚稻品种年度结实率<65%的区域试验点≤3个。

  1.4抗倒性

品种年度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点占总试验点的比例≤20%。

  1.5旱稻品种抗旱性

抗旱级别≤5级。

  1.6真实性和差异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年份、不同试验组别、不同试验渠道中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应当<2个。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3个;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2个的,需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证明有重要农艺性状差异。

  2分类品种条件

  2.1高产稳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稻或杂交稻,与对照同等级品质,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均比对照品种增产≥4.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均≥65%。

比对照品质差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点比例≥75%。

  杂交稻作对照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相应降低2个百分点。

  常规稻作对照品种的杂交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相应增加3个百分点。

  2.2绿色优质品种

  2.2.1品种分类

2.2.1.1抗病品种:

南方稻区(武陵山稻区除外)稻瘟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或华南稻区白叶枯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武陵山稻区稻瘟病抗性达到抗及以上;北方、南方稻区粳稻稻瘟病抗性达到抗及以上,同时条纹叶枯病达到抗及以上。

  2.2.1.2抗虫品种:

早籼对白背飞虱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中籼及晚籼、晚粳对褐飞虱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且优于对照品种一个级别及以上。

  2.2.1.3优质品种:

品质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NY/T593-2013)优质食用稻标准。

  2.2.2产量指标

  2.2.2.1绿色品种:

抗性达到1—3级且与对照同等级,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3.0%;达到3级但低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5.0%;达到3级且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减产≤3.0%;达到1级且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减产≤5.0%。

  2.2.2.2优质品种:

品质达到部标1—3级且与对照同等级,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3.0%;品质达到部标3级且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增产≥1.0%;达到部标2级且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减产≤3.0%;达到部标1级且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减产≤5.0%。

  2.2.2.3绿色优质品种:

稻瘟病、或褐飞虱、或华南白叶枯病中抗及以上,且品质达到部标2级并优于对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减产≤5.0%;稻瘟病、或褐飞虱、或华南白叶枯病中抗及以上,且品质达到部标1级并优于对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减产≤7.0%。

以上品种的生产试验产量指标,与区域试验增减产幅度相一致。

2.3特殊类型品种

  糯稻、耐盐(碱)水稻、节水抗旱稻、高海拔粳稻及镉低积累水稻等特殊类型品种,申请者可根据生产实际需求提出品种审定标准,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同意,并自行开展品种试验。

 

附件2

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

1 基本条件

1.1抗病性

1.1.1籽粒用玉米品种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

大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西北春玉米类型区:

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及人工接种鉴定未同时达到高感。

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

小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西南春玉米(中低海拔)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

纹枯病、茎腐病、大斑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类型区:

灰斑病、大斑病、穗腐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东南春玉米类型区:

纹枯病、茎腐病、南方锈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及人工接种鉴定未同时达到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区品种还应对以下抗病性进行鉴定。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

丝黑穗病、灰斑病。

西北春玉米类型区:

大斑病、丝黑穗病。

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

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瘤黑粉病。

西南春玉米(中低海拔)类型区:

小斑病、南方锈病。

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类型区:

纹枯病、丝黑穗病。

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

小斑病、南方锈病。

东南春玉米类型区:

小斑病。

1.1.2青贮玉米品种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西北春玉米类型区:

大斑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其它叶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

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

小斑病、茎腐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其它叶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

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东南玉米类型区:

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均未达到高感;其它叶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区品种还应对以下抗病性进行鉴定。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

丝黑穗病、灰斑病。

西北春玉米类型区:

丝黑穗病。

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

瘤黑粉病。

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东南春玉米类型区:

灰斑病、南方锈病。

1.1.3鲜食甜玉米品种、糯玉米品种

北方鲜食玉米类型区:

瘤黑粉病、丝黑穗病、大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

黄淮海鲜食玉米类型区:

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小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

西南鲜食玉米类型区:

丝黑穗病、小斑病、纹枯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

东南鲜食玉米类型区:

小斑病、南方锈病、纹枯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

1.1.4爆裂玉米品种

茎腐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丝黑穗病、瘤黑粉病。

1.2生育期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不长于1.0天,或收获时的水分不高于对照。

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西北春玉米类型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不长于2.0天,或收获时的水分不高于对照。

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玉米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

1.3抗倒伏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分别≤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试验点比例不超过20%。

1.4品质

普通玉米品种籽粒容重≥72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粗蛋白质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

1.5真实性和差异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年份、不同试验组别、不同试验渠道中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应当<2个。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4个;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3个的,需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证明有重要农艺性状差异。

2 分类品种条件

2.1高产稳产品种

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5.0%,且每年增产≥3.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2.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

2.2绿色优质品种

2.2.1抗病品种:

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所在区域鉴定病害均达到中抗及以上。

2.2.2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品种: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品种。

2.2.2.1东北中熟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西北春玉米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3%,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60%。

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70%。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增产≥3.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产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

2.2.2.2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

东北中熟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30%,西北春玉米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

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增产≥3.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

2.2.2.3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东北中熟组和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30%,西北春玉米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

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70%。

2.2.2.4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

东北中熟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

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西北春玉米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3%,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

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增产≥2.0%。

2.3特殊类型品种

2.3.1糯玉米(干籽粒)、高油、优质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品种

产量:

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0%。

抗倒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品质:

糯玉米(干籽粒):

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2.00%。

高油玉米:

粗脂肪(干基)含量≥7.5%。

优质蛋白玉米:

蛋白质(干基)含量≥8.00%,赖氨酸(干基)含量≥0.40%。

高淀粉玉米:

粗淀粉(干基)≥75.0%。

2.3.2青贮玉米(不包括粮饲兼用)品种

生物产量:

收获时参试品种生物产量(干重)比青贮玉米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率≥50%。

生育期:

以同一生态类型区大面积推广的青贮玉米品种或国家(省级)区域试验的普通玉米对照品种为对照,参试品种生育期应与对照品种相当或不晚于对照;或普通玉米对照品种黑层出现时,参试品种的乳线位置应≥1/2。

品质(两年平均):

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0%,淀粉含量≥30%。

持绿性:

收获时全株保持绿色的叶片所占比例(%)。

抗倒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大于等于10.0%的试验点比例≤20%;或每年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不高于对照。

2.3.3鲜食甜玉米、鲜食糯玉米品种

产量:

鲜果穗产量比同类型同品质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0%,品质优于对照的减产≤3.0%。

品质: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不低于对照(85.0分)。

鲜食甜玉米:

鲜样品可溶性总糖含量。

鲜食糯玉米:

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

甜加糯型(同一果穗上同时存在甜和糯两种类型籽粒,属糯玉米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2.3.4爆裂玉米品种

产量:

比同类型同品质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0%,品质优于对照的减产≤3.0%。

品质:

膨化倍数,爆花率,籽粒颜色。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