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0224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

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

第一部分本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1、学科概念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更倾向于称其为“生命科学”,以体现所研究的对象从实体存在的“生物”向生命现象的本质、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内在机制的拓展和深化。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依据生物类型、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生物功能的类型、以及主要研究的手段等加以划分,并体现为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学科。

2、学科历史

信阳师范学院生物学科自1983年建立以来,着眼地方发展需求,以具地区特色的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遗传学、生态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方向上研究特色明显,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和较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物学科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含茶叶检测)、生物制药和茶学4个本科专业。

本学科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全日制学术性硕士研究生,生物学一级学科于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植物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

40年来,本学科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63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3、学科现状

本学科围绕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前沿,以具地区特色的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遗传学、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方向上研究特色明显,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和较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学科陆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基金、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人才科研创新工程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通过定期选送团队学术骨干到国内外做高级访问学者和进修学习,团队青年学术骨干快速成长,学术团队成员知识、学历、年龄、学缘结构进一步完善;主办并积极参加高层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扩大学术交流,加大引进专家的力度,增强本学科在学术界的影响。

凝炼学术力量,积极申报省部级、国家级研究课题,承担重大横向课题,以课题为基础出版和发表一批著作和论文,帮助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解决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在学术界与企业界得到广泛好评。

加强了与美、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和信阳市农科院等境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了本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改善教学科研基础条件,提升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取得重要学术成果,提升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学术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实力较强: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团队成员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成果,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

2.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

本学科点已毕业研究生4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2人;在《animal》等权威期刊(校定B级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71篇论文被SCI收录;出版学术著作11部;获国家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7项,其它科研项目24项,科研总经费681.9余万元。

获各种奖项61项。

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2项。

3.研究平台坚实,学术交流活跃:

拥有河南省“大别山动植物遗传资源研究与种质创新”创新型科技团队(2013)、河南省高校“遗传学”科研创新团队(2014)和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植物、遗传、动物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基因组学研究平台、蛋白质分离纯化研究平台、生物信息学研究平台、天然产物分析分离研究平台、生态学研究平台、谷物分析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等科研平台,并建设成“大别山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大别山特色畜禽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实验室及豫南黄缘闭壳龟特种经济动物培育基地等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科研实验室,于2015年成功获批“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群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研究平台坚实。

此外,本学科还有2个校内实习基地和5个校外实习基地。

4、学科方向(培养方向)

1.植物学学科方向本学科方向以我国豫南独具特色的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当地经济发展,在植物植物资源学、植物生理学、菌物生态学、植物抗逆性机理等学科方向上已经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①植物资源学研究方向,对我国马兜铃科植物资源、豫南大型真菌及经济植物内生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

发现并命名了马兜铃科的新种。

弄清了杉木等植物内生真菌以及豫南大型真菌的种类及分布规律。

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铁皮石斛等珍稀药用植物开展了快繁研究,成功规模化克隆了试管苗,并用于生产;②菌物生态研究方向,对茶树树栖真菌区系进行了系统调查,筛选出了可以明显抑制茶树重要病害的有益菌株,并对有益菌与病原菌的互作机理作了深入研究。

还对茶树油脂内生真菌检测及产油脂性状进行了研究;③植物抗逆性机理研究上,弄清了豫南茶树抗寒品种及其抗寒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为生产优质茶叶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学科方向还在豫南地区野生食用真菌及药用真菌形态发育研究,植物ICE1-CBF冷反应通路的激活与调控研究、茶树早期光诱导蛋白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铁皮石斛种子萌发关键因素研究、铁皮石斛资源加工与利用研究、茶树和油茶病害防控研究,等方面取行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上述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及河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的资助,一些研究成果发表在《Biochemicaland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s》、《ScientiaHorticulturae》、《Phytotaxa》、《生态学杂志》、《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

这些研究成果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并被广泛引用。

一些研究成果已在药用植物栽培、食用菌生产、农林业病害无公害防治,等方面得到实际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2.遗传学学科方向本二级学科主要有动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和植物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两个研究方向。

建设期间,坚持以农业生物遗传改良为总体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

具体措施包括:

培养从事动植物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向社会尤其是河南省输送专业人才或者基础研究人员。

组织重大课题研究,丰富发展我国农业生物品种选育改良的基础理论;为农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咨询培训服务。

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获批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

主要有“黄牛脂肪沉积性状相关PPARs基因表达调控与牛肉品质改良研究”;“河南省地方黄牛脂肪代谢调控重要基因遗传特征及其网络关系研究”;“茶树II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抗虫机理及应用研究”;“茶树一冷驯化相关的胞外多肽信号分子基因CsCOR1的功能机理”;“豫南特种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研究及相关遗传群体的构建”;“Hnrnpk基因在猪成肌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等。

阐明了重组茶树II型核糖体失活蛋白A链对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茶树的转录因子CBF在茶树冷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在茶树中利用转录组分析发现一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重要功能基因;基本完成豫南特种稻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繁衍和保存工作,针对控制其重要性状的基因正在分离克隆之中;完成了河南省地方黄牛脂肪代谢调控重要基因遗传特征及其网络关系的解析,阐明了黄牛脂肪沉积性状相关PPARs基因表达调控,并对牛肉品质提出改良的策略等内容。

共发表文章36篇,其中SCI论文24篇,出版专著5部。

获各种科研奖励5项。

授权专利4项,申请专利3项。

3.动物学学科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大别山重点保护动物资源调查、珍稀濒危动物黄缘闭壳龟的保护与利用、昆虫资源开发、药用动物有效成分与动物活性成分分析研究。

在建设期内,本学科筹建了“大别山濒危动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基地”,可用于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和区域特色珍稀濒危动物如黄缘闭壳龟、商城肥鲵、豫南小鲵的研究与保护;目前本学科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稀濒危动物主要是黄缘闭壳龟的保护研究。

一是遗传保护学、生态分子学等方面研究:

研究黄缘闭壳龟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与种群内的遗传相似度与遗传变异;探究黄缘闭壳龟不同斑块生境、不同地理种群的亲缘关系、分布格局、分化历程和系统发育,分析黄缘闭壳龟的适应潜力和濒危机制;探求黄缘闭壳龟不同地理种群,特别是信阳大别山区黄缘闭壳龟微卫星分子标记,明确信阳大别山区黄缘闭壳龟的保护单元(ESU)或管理单元,初步建立“河南信阳黄缘闭壳龟救护中心”圈养种龟遗传谱系档案。

从而为大别山黄缘闭壳龟的圈养保护、种群繁育、苗种放归、自然种群的恢复与重建,以及防止外来人工养殖种群的侵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种群生态学、繁殖生态学等方面研究:

通过对黄缘闭壳龟野生种群,特别是人工圈养种群的种群生态学、繁殖生态学、繁殖力的研究,掌握黄缘闭壳龟的生命活动、生长繁殖与养殖环境之间各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掌握黄缘闭壳龟的繁殖潜力。

通过调控环境因子、遗传因子提高黄缘闭壳龟的生殖机能,为黄缘闭壳龟人工养殖提供大量优良健壮的苗种,解决人工养殖苗种的瓶颈限制问题;通过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提高黄缘闭壳龟的健康养殖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带动黄缘闭壳龟产业化生产,解决信阳名特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的问题,从促进信阳老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三是自然种群恢复重建方面的研究:

对大量人工繁育的幼龟进行野外生存驯化和放养,使其逐步适应野外自然环境,探究人工放养黄缘闭壳龟在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生长及繁殖规律,分析重建种群的生存力和扩散能力,确定其最小可存活种群数量及保护区面积,完成黄缘闭壳龟自然种群在保护区内的恢复、重建,使这一古老珍稀濒危物种真正得到及时有效地保护,从而提高信阳大别山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是药用动物有效成分与动物活性成分分析研究:

通过氨基酸分析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法,以及药性的动物学实验检测等方法,对黄缘闭壳龟龟甲等动物药料中的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活性物质多肽、多糖类、脂肪族类、留类物质、生物碱类、萜类化合物等进行分析研究。

建设期内获批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横向联合项目4项,研究经费60多万元,发表研究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7篇,主编或参编教材2部。

获批发明专利1项。

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项。

5、自身特色

大别山区域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度地带,境内高、中、低山错落有致,溪流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独特的森林生态、山区生态、湿地生态和农业生态并存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汇集了南北特有的生物物种,孕育了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中国南北过度地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进一步明确了大别山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确立了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地位。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

大别山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造就了该地区充裕的农业生物资源,在该区域广泛分布着粮食作物野生近缘种,其中以野生稻、野生小麦、金荞麦、野生大豆、野生莲、野生菱等分布最为广泛,面积最大,类型最多,可为现代作物育种提供良好的素材;该地区的动物遗传资源也十分丰富,有固始鸡、淮南猪、淮南麻鸭、固始白鹅、淮山羊、信阳水牛、南阳牛等驰名中外的优良地方品种,是畜禽遗传改良和培育的重要材料;此外,中国特产的经济树种如枣树、板栗、茶树、油茶、柿、猕猴桃等在该区域都有分布。

生物学学科立足大别山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展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在茶树特异种质资源发掘、豫南特种稻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水稻分子育种、大别山区主要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抗逆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以及南阳牛、信阳水牛、淮南猪等家畜肉质、繁殖、抗逆等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解析等方向形成了优势与特色。

在大别山特色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方向,从豫南优质特种稻品种中鉴定出一批稻米品质相关基因,为水稻遗传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

在此基础上,培育出16个水稻新品种(新品系)。

在大别山家畜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方向,创建了大别山地方特色肉用家畜产肉性状基因资源高效发掘技术体系,开发了一批大别山特色家畜肉质状相关基因的DNA分子标记,为大别山地区肉用资源的开发和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6、发展思路

重视建立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高效率体系与机制,在研究、开发、服务、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协调发展,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贡献度。

从科研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进行各种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国外的科研资源,推动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

以培养有特色、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走出一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水平学科发展之路。

7、发展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思想进步,专业基础扎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部分硕士学位的基本标准

一、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生物学硕士生应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研究方法论、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面,了解生物学科知识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方法。

 生物学硕士生还应基本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

具体而言,生物学科硕士生应基本掌握与生物学学科密切相关的生物化学、遗传、普通生物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有关的基础概念和知识。

生物学科硕士生还必须掌握与自身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

 二、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素养

生物学科硕士生应具备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置身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之中,以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勤于积累知识,提高创新意识,探求真知,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积极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保护知识产权,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科学伦理。

(2)学术道德

生物学科硕士生应树立法制观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严于律己,依照学术规范,按照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再未参加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不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在数据资料采集、记录、分析和解释,成果公开、传播,成果审核、评价等过程中,均应做到实事求是、客观诚实,杜绝编造篡改数据或资料、随意对原始数据进行删裁取舍等不正当学术行为。

不得传播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三、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能力

生物学科硕士生应具备通过通过查阅文献、课程学习、学术交流、观察、调查、研讨等途径,获取生命科学领域有关知识的能力,了解当前生物学发展的动向和学术前沿动态;具备自主学习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

(二)科学研究能力

生物学科硕士生应具备对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对研究方法的使用、研究结果与研究主题的清晰度、研究设计与假说检验程度、科学伦理、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文字表达、行文规范等具有一定的学术鉴别能力,具备一定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三)实践能力

生物学科硕士生应具备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较好掌握必要的试验技能,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科研究和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学术交流能力

生物学科硕士生应具备运用计算机和现代生物信息技术表达学术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开展科学研究,能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等学术研究平台上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和展示学术成果。

(五)创新创业能力(重在创新)

生物学科硕士应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创新是发展,创新是趋势。

因此成功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脱颖而出。

生物学科硕士应具备坚强的心里素质和强壮的身体素质,学会自我激励,保持自信乐观、百折不挠的生活态度,从而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身体和精神上的保障。

(六)其他能力

生物学科硕士还应具备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加强体育锻炼,保持高尚的品德。

同时也要具备与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选题和文献综述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尽量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对本学科的发展具有科学价值或对生产实际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的选题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也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和学术兴趣在本专业范围内自主选择。

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至少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50篇,其中至少精读外文文献15篇,了解本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并写出综述报告。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

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学位论文研究方案、预期达到的目标、预期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

(2)规范性要求

生物学科学位论文应是本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课题要突出科学性、可行性。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应包括选题和开题报告、学位论文进展和完成情况的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应符合科学研究道德规范、学术规范、生物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等,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必须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结构严谨、方法合理,同时,逻辑性强、图表规范、文理通顺、行文规范、并能实事求是地提出正确结论。

 

(3)质量要求(含是否要求发表学术论文规定)

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硕士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应体现创新性与实践性,在所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合理利用现有理论,正确使用研究方法进行论文研究工作,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

鼓励学生对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本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和社会竞争力,对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作如下规定:

本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前须发表1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的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学术论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