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0440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7 大小:1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7页
亲,该文档总共1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docx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

湖南工业大学09级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

Email:

主讲:

胡帆

第一讲导论: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与性质

二、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与性质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二)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三)贯穿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四)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哲学

(五)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六)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

人来自自然界,并且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存在的实质是实践(人存在就是实践)。

人在实践中创造出实践手段——科学技术。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也就是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况、总结和展望。

⑴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相互联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

⑵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从自然界取得必需的生产资料。

⑶科技是在劳动中产生、形成、发展起来的。

⑷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从闭塞、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

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有着天然联系,它们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

从对象上看,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4.科学技术与社会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旨在从哲学上对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作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作出哲学概括和总结,阐明科学的本质、价值、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揭示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从哲学上对人类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阐明技术的本质、价值、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环节。

3.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从哲学上对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

从哲学上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或者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

4.科学技术与社会

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3.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

4.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间断,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有所不同。

(当前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三)贯穿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就学科性质看,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一般规律。

是关于自然的哲学,关于认识自然的哲学,关于改造自然的哲学,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哲学。

(四)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哲学

1.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的主要表现:

3.从研究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

2.从研究角度上看,它主要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

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和很强的综合性。

在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

与历史唯物主义处于同等地位。

(五)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哲学也是研究科学技术的。

但与自然辩证法不同:

1.自然辩证法包括自然观,并以自然观作为理论基石。

科技哲学不包括自然观(自然观是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哲学本体论的内容。

(六)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

2.科技哲学一般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过程、方法等方面相对孤立地研究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研究,注重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9世纪)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世纪初)

(三)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而系统的确立是在19世纪70~80年代历史观方面的完成之后,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标志。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9世纪)

为确立辩证的和唯物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工作:

⑴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

⑵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阐发了一些新思想。

⑶研究了劳动和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⑴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必然要创制工具)

⑵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

(工具是人创造的,不同时代创造的工具不同)

⑶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劳动工具是产生力水平的标志)

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著作中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的新观点:

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提出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提出技术具有两重性,等等。

在此基础之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中介》等著作中,详细地阐发了自然辩证法思想。

①以运动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的无限流动和循环的自然观。

②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为中心的辩证综合的科学方法论。

③科技与生产、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放射性的发现)对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

“物质消失了”,“唯能论”。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世纪初)

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

能是世界上的真正实体,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

19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趋紧密:

⑴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突出表现: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⑵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⑶技术创新及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引入新的产品或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来源,实行的新的企业组织。

这些趋势促使对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作用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出现了相关的新的学科:

科学社会学、科学学、技术文化学等。

3.在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方面更加注重技术的价值和技术创新研究

2.在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方面,越来越注重科学理论的创造问题的研究

(三)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有助于确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技术观,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增进创造能力。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它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2.如何认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那些发展?

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意义?

复习思考题1:

第二讲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演化

主要内容

一、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唯物辩证自然观

二、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近代后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四、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一、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唯物辩证自然观

1.朴素自然观的科学背景

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主要内容包括:

天文学:

托勒密地心说

科学:

数学:

欧几里德几何学

力学:

阿基米德静力学

农业技术

技术:

纺织技术

建筑技术

2.古代自然观的代表形态

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形成的一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

它开始抛弃史前的神话观念,开始尝试对大自然做出统一合乎理性的说明。

这种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是围绕自然的本原和万物皆变两个方面展开的。

概念解释

本原:

希腊文原意是“开始”的意思,即构成世界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万物起始于它,又都复归于它。

本原概念的提出,是古希腊人对纷呈杂多的现

象世界进行整体性、统摄性把握的开端,它不

仅说明了自然万物的初始状态,而且通过探求

这个统率万物的隐藏的内在实质,追溯其生灭

过程,揭示自然界固有的整体联系。

其一、本质论自然观

早期的自然哲学是从探索自然界的“本原”开始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从直觉出发,一思辨的方式在总体上观察自然界,因此,他们十分自然的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寻找这个统一。

比如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公元前625年~公元前547年)是古希腊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

万物的开端是水;水是生命的本原,渗透在万事万物中,使得宇宙成为有机体。

恩培多克勒(B.C.490-430):

四根说

他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种,而是四种,即水、土、火、气四种元素,万物是由这四种元素构成的。

万物的生灭和性质之差异是由于这四种元素不同混合的结果。

他把这四种元素称之为“万物之根”。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前500-前440),最早提出了原子论。

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进一步发展了原子论,认为世界就是原子+虚空。

原子不可再分,数目无限,按一定的形状,次序和位置结合与分离,形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

尽管古代的自然哲学家们在万物的本原问题上存在较多分歧,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本原是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性的元素,这种观点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

其二、万物皆变的自然观

“万物是活的”,这是早期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看待宇宙的基本观点。

他们认为世界或者构成世界的本原都是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并且初步意识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看作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出了当时哲学家们的天然纯朴的辨证思维性质。

米利都学派代表:

阿纳克西曼德:

无限者

因为万物都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无数个世界连续地从它们的本质原中产生,又复归于它们的本原。

赫拉克里特(B.C.540-480年):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都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的产生和消灭。

“万物皆流,万物常在”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赫拉克里特

3.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

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

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力求简单

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

第三,整体直观性

第四,富于想象

第五,深信和谐

第六,相信守恒

第七,合乎常识

4.古代自然观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古代对自然界的研究,还没有进步到实验分析的阶段,对自然界的细节还不能做出科学地说明。

因而,古代自然观又具有

直观性

思辨性

猜测性等局限性。

二、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为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文化条件和思想基础;

(3)实验方法的确立和科学团体的形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基础和组织保证。

2.近代科学革命的标志及其主要成就

(1)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标志

A.哥白尼的日心说

近代自然科学是在16世纪问世的,其诞生的主要标志是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发表。

这是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洪流中,第一次代表自然科学向神学下挑战书,宣布自然科学开始摆脱神学而独立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以来的上帝创世说,实现了自然观念的根本变革。

B.医学:

1543年比利时医生维萨里解剖人体:

《人体结构论》

1553年西班牙神父、医生塞尔维特发现肺循环

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

心血运动论

这些发现使得生理学不再需要什么灵气的帮助,摆脱了小宇宙和大宇宙的神秘类比,从而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哈维也被称为“近代医学之父”。

(2)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开普勒:

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伽利略:

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抛物体的轨迹理论,为机械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牛顿:

提出了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

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在这部著作中,牛顿概括了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他自己的科学成就,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惯性定律、运动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内的行星的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之中,实现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它不仅是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划时代标志。

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主教亚历山大·蒲柏(A.Pope,1688-1744),以《圣经》《创世纪》述说上帝创造光照亮大地的格体写成的颂辞(墓志铭):

“自然与自然规律隐匿于暗夜之中

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

于是,一切都变得光明”。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就是认为,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变的、互不联系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已,没有质变;把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归于外力的推动。

总之,形而上学自然观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这也是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4.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历史作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进步,对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当时认识史上的一个进步,在对自然界细节的研究上高于古代自然哲学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

历史局限性:

机械性:

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里,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

形而上学性:

用位置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形成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不彻底性:

它不承认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辩证性质,不能理解引起自然界中种种运动、发展、变化的真实原因。

结果只好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

恩格斯对此不无遗憾地说,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下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

四、近代后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近代后期的自然科学成就

①天文学: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康德

把上帝赶出宇宙的拉普拉斯

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类似的星云假说。

后来,人们将这两个假说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从而在科学猜测方面从天文学角度给新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把上帝赶出宇宙的拉普拉斯

弥漫状星云

星云微粒的旋转

扁平的盘状星云

②地质学

A、法国比较解剖

学家、古生物学

的创始人居维叶

(1769—1832),

继承了水成说,

提出了“灾变论”,

它的代表作是

《地球表面的革命》。

②地质学

B、英国地质学家莱尔(1797——1875)在1830年出版了《地质学原理》,基本上继承了“火成论”的观点,提出了地质渐变论的进化理论,与居维叶的灾变论针锋相对。

从而在科学研究方面从地质学角度给机械自然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二个缺口。

③物理学上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

A、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形而上学自然观认为无机界之间没有联系,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不但揭示出热、光、电、磁、机械能和化学能等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还定量的揭示出无机界之间相互转化的当量关系。

英国实验物理学家焦尔

(1818——1889)

B、电磁转化理论。

电磁转化理论电磁转化理论的诞生,源于科学家们对电磁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联系着电荷、电流、电场、磁场的基本微分方程组,构成了电动力学的科学基础。

从而在物质运动统一性方面,摧毁了各种运动彼此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从不同角度给新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三个缺口。

英国物理学家

麦克斯韦

④化学

18世纪下半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建立了氧化燃烧理论,推翻了燃素说

19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意大利的阿夫加德罗引入分子概念,建立了原子-分子学说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物人工合成了尿素

所有这些,打破了无机界与有机界人为的鸿沟,各种原来被认为彼此孤立、无关的元素成为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而从统一和联系方面给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四个缺口。

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

提出科学原子论的道尔顿

⑤生物学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

共创细胞学说的施莱登和施旺

施莱登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指出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

施旺

进化论的奠基人拉马克

1809年法国人拉马克发表了《动物学哲学》,首次提出了进化的概念。

探索进化足迹的巨人:

达尔文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建立了系统的生物进化论。

细胞学说揭示了有机体产生、生物生长及其构造的秘密(统一性);进化论揭示了物种之间的联系,对生物的适应性和变异,进化和退化作了正确的说明,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神创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从而从生命统一性物质基础和演化的角度给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五个缺口。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自然科学领域的一系列成就,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使形而上学自然观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取得的一系列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体系。

(2)基本思想

它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即认为: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它的方法是辩证的,即认为:

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

它的基本原理是: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四个方面: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1.系统自然观: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新形式。

它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以及以混沌理论、孤立子理论、分形理论等为代表的非线性科学的基础之上。

什么是系统?

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而且其各组成部分又自成系统和互成系统。

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

因为系统性是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根本属性,一切自然事物都是由一些有自己特定属性的元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在整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它们不仅有自身的结构,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周围的其他物质相互联系而构成另一个系统。

所以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处不在。

反映物质系统特征和规律的基本范畴是:

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

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系统与要素

物质系统是由若干物质要素构成的,物质要素都必然属于某一特定的物质系统;

物质要素是物质系统的基础,而物质系统则是物质要素的存在方式,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物质系统中诸要素相对稳定的内在构成方式。

功能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是物质系统的外在行为模式。

一定的结构是物质系统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内在根据;

一定的功能则是物质系统有机整体性的外在表现。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

同构异功,同构同功,同功异构等。

系统与环境

一是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任何物质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些存在条件或存在条件发生了某种变化,物质系统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甚至会导致系统的重组或解体。

二是系统的复杂性与环境的复杂性相关,物质系统越是复杂,越有组织,它与环境之间建立的相互联系就越是具有多样性,同时也要求环境具有相应的复杂性。

三是系统与环境有双向选择性,环境选择系统,表现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特定环境中存在着特定的系统;另一方面,系统选择环境,表现为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分叉和突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