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800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8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docx

初中化学中考中考模拟中考模拟章节测试习题17

章节测试题

1.【答题】误差分析是定量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用量筒量取10mL水,仰视读数会导致水的实际体积偏小

      B.测定溶液的pH,先用水将pH试纸润湿,会导致测出的pH偏大

      C.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结果偏小

      D.配制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中含有杂质会导致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量筒的使用,溶液pH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答】A、在使用量筒时,仰视读数读出的液体体积小于液体的实际体积,所以量取的液体体积大于10mL,选项A错误;B、用水湿润pH试纸,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若测定的是酸性溶液,则会使测定结果变大;若测定的是碱性溶液,则会使测定结果变小;若测定的是中性溶液,则测定结果不变。

由于不知溶液的酸碱性,故无法确定测定结果。

选项B错误;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红磷的量不足就不能将氧气全部反应,因此红磷必须足量,否则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小,选项C正确;D、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时,若氯化钠中含有杂质,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偏小,则所配溶液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选项D错误。

故选C。

2.【答题】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碳酸钙与氯化钙——加水溶解

      B.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加水溶解

      C.硝酸铵与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

      D.羊毛纤维和腈纶纤维——灼烧、闻气味

【答案】C

【分析】加入试剂鉴别物质是否可行,判断的依据是:

加入所选试剂后,待鉴别的几种物质是否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解答】A、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钙易溶于水,加水溶解能鉴别,选项A正确;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选项B正确;C、硝酸铵与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都会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可以鉴别,选项C错误;D、羊毛线点燃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而腈纶纤维燃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鉴别,选项D正确。

故选C。

3.【答题】用“

”和“

”分别代表A2和B2两种物质,二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的生成物是混合物

      C.反应后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A2与B2的分子个数比为3:

1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两种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

【解答】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正确;B、反应时,B2没有完全反应,生成物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错误;C、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故反应后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正确;D、参加反应的A2与B2的分子个数比为6:

2=3:

1,正确。

故选B。

4.【答题】已知:

Na2CO3+H2O+CO2=2NaHCO3。

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到一定质量的Na2CO3溶液中,测得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变量y可表示的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

      C.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D.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盐的化学性质。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解答】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随着反应进行,溶剂水的质量不断减少,因此变量y不能表示溶剂的质量,故错误;B、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随着反应进行,二氧化碳不断反应进入溶液中,因此溶液中碳元素质量不断增大,因此变量y可表示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故正确;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随着反应进行,碳酸钠的质量不断减少,溶液质量不断增大,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因此变量y不能表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故错误;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随着反应进行,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变量y不能表示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故错误。

故选B。

5.【答题】将共1.2g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加入5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则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不可能为(   )

      A.5.1%               B.6.5%                      C.7.1%                      D.7.3%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利用极值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

设1.2g全部是镁,则消耗氯化氢质量为x,则:

x=3.65g

所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7.3%

设1.2g全部是氧化镁,则消耗氯化氢的质量为y,则:

y=2.19g

所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4.38%

据以上分析可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大于4.38%,小于7.3%,符合题意的是D。

故选D。

6.【答题】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气体是______(填汉字),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______。

【答案】氧气CaO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化学式的书写。

【解答】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占78%、氧气占21%。

故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气体是氧气;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其氧化物是氧化钙,化学式为CaO。

7.【答题】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成语“釜底抽薪”中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_____;氢气作为未来新能源,目前存在的困难是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

;清除可燃物;制取成本高(或不易存贮)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灭火的原理,氢能源。

【解答】在点燃的条件下,乙醇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制备氢气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且氢气的密度小、易燃、易爆、难液化,储存、运输不方便,所以氢气作为未来新能源,目前存在的困难是:

制取成本高(或不易存贮)。

8.【答题】某种洗衣机的构件中有塑料面板、电动机、铝导线和铁螺丝钉等。

其中塑料面板的制作材料属于______(填“合金”或“合成材料”);铝作导线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和______性;铁螺丝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反应的结果。

【答案】合成材料;导电;氧气和水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材料的分类,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答】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塑料面板是由塑料制成的,属于合成材料;因为铝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所以铝能制成导线;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时会发生锈蚀,所以铁螺丝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9.【答题】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能使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______;t1℃时,相同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甲______乙(填“<”“>”“=”);t3℃时,将质量为x的甲的饱和溶液与25g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则x=______。

【答案】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甲﹥乙;75g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解答】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能使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降低温度,还可以增加溶质或者蒸发溶剂;因为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等质量的甲和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甲﹥乙;t3℃时,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将质量为x的甲的饱和溶液与25g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那么

,x=75g。

10.【答题】质量相等的CO、CH4、H2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______。

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烧杯,其中分别装入足量的、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此时天平平衡,将一定质量金属镁、铝分别加入两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则加入的金属镁、铝的质量比为______。

【答案】H2>CH4>CO;32:

33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答】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方面的质量为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方面的质量为

;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方面的质量为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方面的质量可知,质量相等的CO、CH4、H2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H2>CH4>CO。

设镁的质量为x,铝的质量为y,溶液增加的质量为z。

,x=

,y=

加入镁和铝的质量比为

=32:

33。

11.【答题】A、B、C、D、E是不同种类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A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B中氧元素占30%,D(常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则B→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E的化学式为______。

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

;Cu(OH)2;

【分析】根据A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则A为铁,且B能转化为A,且B中氧元素占30%,所以B为氧化铁,D常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并且D可以与A(铁)反应,所以D为硫酸铜,C和氧化铁能反应且和铁也能反应,说明C为酸,且C与E反应能生成硫酸铜,说明C为硫酸,A、B、C、D、E是不同种类的物质,所以E为氢氧化铜,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解答】根据分析,B→A是氧化铁转化为铁,是氧化铁和还原剂反应生成铁,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为

;由上述推导可知E为氢氧化铜,化学式为Cu(OH)2;B(氧化铁)与C(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2.【题文】从微观角度看问题是化学学科的独特视角。

请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

(2)以石墨为原料生产人造金刚石过程中,从原子的角度分析发生改变的是什么?

【答案】

(1)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特性、石墨和金刚石。

【解答】

(1)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液态变成了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

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转化过程中分子种类没发生改变,发生变化的是:

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2)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但石墨和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因此以石墨为原料生产人造金刚石的过程中,从原子的角度分析,碳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的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

13.【题文】已知图1中甲、乙、丙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乙、丙为氧化物,且常温下丙为液态。

(1)写出实验室用图2中装置B制取甲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写出一个有丙参与的化合反应:

______。

(3)已知某气体密度与空气接近且难溶于水,请在C图中补画完整该气体收集装置图并用箭头标明进气端。

【答案】

(1)

(2)H2O+CaO=Ca(OH)2(或

);(3)

【分析】甲、乙、丙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乙、丙为氧化物,且常温下丙为液态,水在常温下为液态,水属于氧化物,故丙为水;氢气等含氢元素的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水,因为甲含有氧元素,所以甲为氧气;乙可以转化为氧气且是氧化物,题中信息是常温下丙为液态,故乙不可能是过氧化氢,只能是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为氧气,且二氧化碳和可溶性碱反应可以生成水,代入验证合理。

【解答】

(1)根据分析,甲是氧气,实验室用图2中装置B制取氧气,该反应装置为固固加热型且试管口处并无棉花,所以应该是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因为丙是水,有水参加的化合反应很多,如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H2O=H2CO3;或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aO=Ca(OH)2。

(3)已知某气体密度与空气接近且难溶于水,所以应该用排水法收集,又因为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收集该气体可采用如图所示装置

14.【题文】如图一所示,三个充满CO2气体的烧瓶,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

同时将注射器内液体注入烧瓶中,关闭活塞。

观察到烧瓶内气压变化图像如图二所示。

(1)曲线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通过上述三条曲线的对比可得出除去CO2气体应选择的试剂是______。

(3)请设计实验证明曲线3反应后溶液中可能所含的溶质(简要写出步骤和现象)。

【答案】

(1)CO2+Ca(OH)2=CaCO3↓+H2O;

(2)NaOH溶液;(3)取待测液少许,加入过量的BaCl2(或CaCl2)溶液充分反应,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若酚酞变红,则证明含有NaOH

【分析】根据三种液体的性质,等体积的三种液体中,水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少,饱和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稍多,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多。

故曲线1、曲线2、曲线3分别对应的液体分别是:

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

【解答】

(1)曲线2对CO2的吸收量居中,说明液体是石灰水,故曲线2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对比曲线1、曲线2以及曲线3可以得出结论:

在加入氢氧化钠后压强减小很明显,说明二氧化碳急速减少,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比较多,所以除去CO2用NaOH溶液较合适。

(3)曲线3指的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碳酸钠;另一种是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故溶液中可能存在的溶质是氢氧化钠。

因为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或碳酸钙沉淀,且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本身呈中性,所以可用过量的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加入碳酸钠溶液中,将溶液中的碳酸钠除去,然后利用氢氧化钠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性质,设计实验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具体步骤和现象是:

取待测液少许,加入过量的BaCl2(或CaCl2)溶液,充分反应,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若酚酞变红,则证明含有NaOH;若不变色,证明不含氢氧化钠。

15.【题文】用稀盐酸中和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时,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盐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若向c点溶液中逐滴滴加足量碳酸钠溶液,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案】

(1)

(2)先有气泡产生,后产生白色沉淀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酸碱中和反应,酸的化学性质。

【解答】

(1)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点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过量的HCl和反应生成的CaCl2。

若向c点溶液中逐滴滴加足量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待稀盐酸消耗完,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

所以能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再产生白色沉淀。

16.【题文】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金属及化合物是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物质。

(1)某化学小组用长柄V型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型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白烟位置偏右,由此可说明______。

(用微粒观点答题,已知生成白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金属铝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和H2。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3)某化学小组在Al(NO3)3、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乙和溶液丙,且溶液甲和溶液丙的质量相等。

①写出一个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写出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写化学符号)______。

③若液体丙为蓝色,向固体乙上滴加盐酸______(填“一定有”“可能有”或“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4)粗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下面是除去粗盐中MgCl2、Na2SO4、CaCl2等杂质的流程图。

(提示:

微溶物不形成沉淀)

a.写出操作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一个即可):

______。

b.写出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

______。

(5)钛和钛合金性能优良,广泛用于航空、造船和化学工业中。

工业上常用钠来制取钛,在高温时,钠与四氯化钛(TiCl4)反应生成氯化钠和钛。

若要用该方法制取1.2kg钛,理论上需要钠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

(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不同种分子运动速率不同(或相同条件下,氨分子比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快);

(2)

;(3)①

;②Al3+、Zn2+;③一定没有;(4)a.MgCl2+Ba(OH)2=Mg(OH)2↓+BaCl2或Ba(OH)2+Na2SO4=BaSO4↓+2NaOH;b.除去过量的Ba2+和杂质Ca2+(或者除去过量的Ba(OH)2和杂质CaCl2及生成的BaCl2);(5)2.3kg

【分析】

(1)根据微粒不断运动的特性回答此题;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3)①②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存在的离子;③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实验结论;(4)a.根据硫酸钡和氢氧化镁的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b.根据碳酸根与钡离子和钙离子生成沉淀的性质回答此题;(5)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钠的用量。

【解答】

(1)有白烟生成,说明氨气与氯化氢发生了反应,而两者在不同的位置,却能在空间内接触,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而出现白烟的位置偏右,说明氨气分子运动的速率大于氯化氢分子。

(2)根据题意,反应物为铝、水和氢氧化钠,生成物为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①锌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和银,弱于铝,所以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如果锌与硝酸银反应后有剩余,锌再与硝酸铜反应,锌与硝酸铝不反应。

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化学方程式为

,在锌与硝酸银反应中,由硝酸银和硝酸锌的质量比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质量减少。

在锌与硝酸铜反应中,由硝酸铜和硝酸锌的质量比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质量增加。

而实验中溶液甲和溶液丙的质量相等,故溶液中除了锌与硝酸银发生了反应,锌与硝酸铜也发生了反应,故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②锌与硝酸铝不反应,所以铝离子一定存在,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锌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所以一定有锌离子,而从图中无法判断是否还含有铜离子,因此一定存在的是铝离子和锌离子,化学符号分别是Al3+、Zn2+。

③若丙为蓝色,说明溶液中有铜离子,因此证明锌不是足量,没有将硝酸铜全部反应,因此固体乙中没有锌,铜和银的活动性都弱于氢,加入稀盐酸后,不会发生反应,不会有气体出现,也就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4)a.操作②中加入的氢氧化钡和氯化镁、硫酸钠都能发生反应。

氯化镁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化学方程式为MgCl2+Ba(OH)2=Mg(OH)2↓+BaCl2;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Ba(OH)2+Na2SO4=BaSO4↓+2NaOH。

b.碳酸钠中的碳酸根可与钡离子和钙离子生成沉淀,故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

除去过量的Ba2+和杂质Ca2+(或者除去过量的Ba(OH)2和杂质CaCl2及生成的BaCl2)。

(5)解:

设理论上需钠的质量为x。

x=2.3kg

答:

理论上需要钠的质量是2.3kg。

17.【答题】2020年农村全面脱贫工作的完成需要“扶贫先扶智”。

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涂在墙上的熟石灰逐渐变硬

      B.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C.秸秆、杂草、粪便等在沼气池中发酵

      D.使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答案】D

【分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涂在墙上的熟石灰逐渐变硬生成了碳酸钙,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秸秆、杂草、粪便等在沼气池中发酵生成甲烷,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D、使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8.【答题】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如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蒸发,过滤,液体药品的取用,天平的使用。

【解答】A、蒸发溶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故正确;B、该装置中缺少玻璃棒的引流,故错误;C、胶头滴管要做到垂直悬空,故错误;D、托盘天平不能精确到0.01,故错误。

故选A。

19.【答题】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操作均符合事实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四步:

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三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需要“↑”或“↓”。

【解答】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反应不符合事实;B、化学方程式、现象、操作均符合事实;C、应用坩埚钳夹持镁条进行实验,故反应不符合事实;D、生成的不是黄色气体,而是无色气体,放沙子不能吸收二氧化硫,只能放水,故反应不符合事实。

故选B。

20.【答题】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进行改进,如图II,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已知,试管体积为90mL,实验前,关闭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停在30mL处,实验后打开弹簧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I实验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瓶中空气体积的

,可能是由于点燃红磷后,塞回到集气瓶时瓶塞没有塞紧

b.图II实验结束后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应停在12mL刻度处

c.图II实验中若弹簧夹始终打开,实验结束后注射器活塞最终仍应停留在12mL刻度处

d.图II与图I的实验相比,不仅实验结果更加准确,而且减少了空气污染

e.若图II中弹簧夹始终打开进行实验,可以看到注射器活塞开始时静止,最终向左移动

      A.abd                  B.abc                         C.abe                         D.acd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解答】a.图I实验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瓶中空气体积的

,可能是由于点燃红磷后,塞回到集气瓶时瓶塞没有塞紧,装置漏气,故正确;b.90mL的试管中含有氧气的体积为:

90mL×

=18mL,注射器活塞应停,30mL-18mL=12mL,所以注射器活塞应停在12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