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833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docx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撰稿人:

福州教育学院叶尚杰

责任编辑:

福州八中骆志煌

 学习指导

知识结构导学

隋朝的统治

建立: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政治

①统一全国:

在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和江南经济

发展的基础上,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②创建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③加强与边疆的联系:

三次派人去流求,还派人去西域

经济

①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农业、手工业、商业)

②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

 

唐的统治

唐朝前期的繁荣

政治清明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策(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完善三省六部和科举制),出现了:

"贞观之治"局面

②武则天统治时期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人才

③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经济发展

①农业:

改进、创制农具、兴修水利、开辟荒地

②手工业:

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发达

③商业:

唐都有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广州是南方大都市

民族关系

①边地少数民族的发展:

突厥、回纥、

、南诏、吐番

②唐与边地少数民族的关系:

对外关系

①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海路

②唐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大食的交往

唐朝的衰落

政治

①唐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

②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

③藩镇割据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④宦官专政、朋党之争使政局愈加黑暗、混乱

⑤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

经济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被破坏,为解决财政困难,于780年实行两税法

隋唐文化

繁荣的原因: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对外开放、民族融合发展

概况

科技:

建筑、印刷、天文、医学

教育:

学校制度完备,专业教育开始确立,私人办学增加

思想:

佛教、道教、祆教、景教及唯物论思想

史学:

设国家史馆,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

文学:

唐诗、散文、传奇

艺术:

绘画、书法、石窟艺术

体育:

摔跤、拔河、秋千、围棋广泛流行,盛行马球和足球

特点、地位: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完成世界公

      认的“中华文化圈”。

知识要点

1.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1)隋朝在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积极影响。

  (3)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实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

  (4)隋朝加强了同流求、西域等地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对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唐朝的繁盛和衰落

  

(1)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唐朝建立后,唐朝统治者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发展生产,重用人才;唐玄宗前期,基本上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励精图治,重用人才,从而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

  

(2)唐朝的衰弱。

第一,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八年战乱使农业生产

遭到极大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第二,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面。

同时,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

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

3.隋唐经济的发展

  

(1)隋唐时期,由于完成统一,开凿了大运河,以及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行,隋朝经济得到了发展:

耕地面积扩大,产量提高,造船业发达,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2)唐朝前期,通过调整统治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行保证了农民土地的生产时间;同时,由于唐政府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利地吸收境内各族、周边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因此,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

农业方面:

曲辕犁、筒车发明应用,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垦田面积大量增加;手工业方面:

丝织、造纸、制瓷业成就突出;商业方面:

唐都有长安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不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广州成为南方的大都市,有政府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

  (3)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达,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代之以两税法,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改革。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

  

(1)唐朝时,疆域辽阔,各民族往来密切,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唐玄宗等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尽量以和平方式处理民族关系。

对东北、北部回纥、西北突厥、西南南诏等民族或设机构管理,或实行册封制度,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用和亲手段,加强了同西藏吐蕃政权的友好关系。

  (3)边地各族发展迅速,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加强,各族人民对边疆开发、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盛况空前的对外关系

  

(1)唐朝时,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又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因而对外交往呈现出空前的盛况。

  

(2)唐朝与日本、朝鲜、印度、波斯、大食甚至欧洲一些国家往来频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3)唐朝不仅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于兼收并蓄,唐朝的对外交往也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

6.辉煌灿烂的文化

  

(1)唐朝时期,在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对外开放,民族交往频繁的基础上,文化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高峰期。

建筑、雕版印刷术、天文、医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书法绘画名家辈出,哲学、史学、宗教、教育繁荣,体育活动兴盛。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泽被深远的唐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在世界文明史上发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相关资料

高考考情分析

  1.1994—1999年高考考点分布

 

政治

经济

文化

隋朝

①统一原因

(96年多项选择题)

②科举制度

(94年新,材料解析题)

 

 

唐朝

①贞观之治

(98年单项选择题)

②唐太宗民族政策

(98年单项选择题)

③唐朝前期用人与兴亡

(99年问答题)

①筒车

(97年单项选择题)

②手工业分布

(98年多项选择题)

③唐朝南方经济发展

(99年材料解析题)

①唐文化特点和地位

(96年问答题)

②孙思邈

(94年单项选择题)

③《史通》

(95年单项选择题)

④传奇小说

(97年多项选择题)

  2.量化分析

  六年连续不空,复现率100%。

四大题型全面涉及。

由于题型结构的影响,分数比例不均衡。

94年、96年、99年考材料解析题或问答题,分别为10分、19分、15分。

其余年份在2-5分左右。

  3.命题范围分析:

  

(1)隋唐时期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考点集中,经济史、对外关系史内容近年相对少考。

特别是隋朝的经济、文化近五年是空白,复习中要注意突破。

  

(2)经济史方面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封建庄园经济、两税法等内容有较大考试潜力。

  (3)要从宏观上重点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素。

 辅导站

疑难解答

  1.如何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从主观方面看:

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动机包括三点。

一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二是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三是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由于在隋朝统一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从客观上看:

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也被许多史家列为隋的暴政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运河的开凿还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两税法的特点和意义

  唐朝后期,由于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落空,为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唐政府于780年开始实施两税法。

  两税法的特点是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两税法不征力役,以实物为主,具有实物地租的性质。

  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意义的变革。

首先,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依据土地的多少征税。

虽然两税法也征收地税和户税,但地税是“履亩征粟”,户税按户等高低(共分九等)征收,户等高的交税多,户等低的交税少。

划分户等,虽然依据财产多寡。

但因土地是财产的主要部分,所以户税的征收也主要是依据土地。

这是因为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因而舍人丁税就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标志着农民对封建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驰。

其次,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地少者可以少交,无地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只交户税,不交地税,从而部分地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

第三,两税法扩大了纳税面,即使国家不增税,也会大大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增强中央的经济力量。

  但是,两税法只严格执行了一个很短的时期。

不久,腐朽的统治者又增加了苛捐杂税,再加上地主也千方百计把增加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因而农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困困苦。

 一试身手

一.选择题

  1.隋朝统一全国的必然性是

  ①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③江南经济发展④隋文帝的决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2.隋朝大运河连接淮河和长江的一段是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3.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

  ①均田制 ②租庸调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的共同特点是

  A.社会经济繁荣   B.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为安定

  C.疆域空前辽阔   D.国力比较强盛

  5.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6.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中,最确切的是

  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预政权

  C.考试选拔官员能有效地笼络读书人

  D.是为了打击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8.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    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9.陆贽指出“(武则天)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来访无倦。

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才。

所荐必行,所举必试。

其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然而深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

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贽的话表明

  ①武则天能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能 ②肯定武则天用人选官的策略

  ③赞扬武则天统治时期人才济济 ④委婉地批评武则天选官太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唐朝科举制)“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科举制是

  ①唐朝科举考试有资格限制 ②反映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

  ③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④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下列关于隋唐租庸调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国家对农民剥削的制度

  B.“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C.表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D.农民因此被固定在土地上

1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轻徭薄赋B.重用人才

  C.减轻刑法D.善于纳谏

13.以下各项是对均田制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

  B.大地主让出部分土地给农民

  C.唐均田制是北魏均田制的继承与发展

  D.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

14.唐朝中期,各地布满了贵族、官僚庄园,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均田制被子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C.安史之乱使农民无法生产

  D.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兼并严重

15.而“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均收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这里所指的制度是:

  A.编户制度  B.租调制度  C.租庸调制度  D.两税法

16.唐朝两税法最深刻的影响是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C.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D.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7.唐朝朋党之争的实质是

  A.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的矛盾 B.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的反映

  C.外戚与宦官的矛盾     D.统治阶级两派官僚的矛盾

18.唐朝时,在丝织业和造纸业方面都很著名的地方是:

  A.宣州  B.扬州  C.益州  D.定州

19.“两京诸市署:

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令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此史料所反映的唐朝商品贸易的特点有:

  ①商业活动限定于市中进行  ②政府重视商业,专人管理

  ③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   ④市中店铺很多,贸易繁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新唐书》载: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这说明

  A.唐商品经济繁荣     B.唐朝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C.唐政府抑制商业发展   D.唐政府有限制地抑制商业发展

21.下列各项与农田灌溉无关的是:

  A.水排B.都江堰C.翻车D.筒车

22.“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末?

停末?

禾苗待我灌醉。

”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下列生产工具使用时的情景:

  A.水排  B.翻车  C.筒车  D.耧车

23.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相似之处是

  A.统一了本民族各部落   B.都接受唐政府的册封

  C.都派人到长安学习文化  D.都对唐政府采取“和亲”政策

24.唐玄宗为密切与各少数民族的联系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②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③与尺带珠丹和亲      ④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⑤设安西都护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④①②④⑤

25.在唐朝影响下,南诏取得较大发展的手工业技术有:

  ①建筑  ②造纸  ③丝织业  ④冶炼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6.吐番和唐"和同为一家"的史实反映了当时

  A.吐番正式并入唐朝的版图  B.吐番开始接受唐朝册封

  C.唐蕃和亲,关系十分密切  D.吐番成为唐朝的藩属国

27.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使说明了

  ①唐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管理   ②唐政府设关卡遏制对外贸易

  ③广州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④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8.“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B.具有高深的佛教学识和医学知识

  C.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9.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旧时王谢党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讽咏的是

  A.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   B.西汉王国势力的衰落

  C.士族的衰落        D.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的衰落

30.唐朝时中国与阿拉伯的贸易频繁,下列史实中有关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

  A.大食三十多次派使节到中国  B.有的大食人在唐政府中任职

  C.当时长安、广州有专门的阿拉伯人伊斯兰教礼拜寺

  D.当代考古中,在阿拉伯半岛上发现了大批中国陶瓷品,其中包括唐三彩

31.唐玄宗后期,藩镇权限边境增大。

其实质问题是

  A.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    B.节度使的野心不断增大

  C.藩镇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D.因宦专政、朋党之争所致

32.唐代专业教育得以确立的直接原因是

  A.巩固统治的需要      B.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

  C.科举考试的科目设置    D.商品经济的发展

33.因唐朝统治者重视、扶持而得到发展的文化现象,不包括

  A.医学、天文、算学专业学校出现  B.佛教、道教盛行

  C.“传奇”小说出现并盛行  D.编撰多部后来列入二十四史的著作

34.唐朝史学繁荣的原因有

  ①唐朝前期统治者注意借鉴历史  ②封建统治者重视官修史书

  ③唐朝教育事业发展       ④唐朝史学家的个人努力

  ⑤市民精神生活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35.唐朝出现“传奇”小说是由于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C.唐朝文化的发展      D.唐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材料选择题

  1.阅读下列关隋朝大运河的几首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涛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

  材料二 帝业兴亡世几重?

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宗元鼎:

《炀帝冢》

  材料三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方:

《汴河直进船》

  材料四 尽道隋亡是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汴河怀古》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作者对隋亡与运河的关系是如何论识的?

你对此有何看法?

  

(2)材料二对开凿运河的原因的评价合乎历史事实吗?

为什么?

  (3)在对开凿运河的评价上,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的观点主要不同在哪里?

李敬方的看法有道理吗?

为什么?

  (4)材料四中的“禹功”指什么?

皮日休是如何评价开凿运河的?

  (5)四位诗人对开凿运河的不同评价中你认为谁的评价最恰当?

为什么?

  2.材料一武德(唐高宗年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残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十亩。

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

八为口分。

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赋役之法: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纟也(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

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岁以上为中男,

23岁以上为成丁,58岁为老。

                      ——据《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通鉴选·杨炎与刘晏》

  材料四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初,府兵之制,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兵制》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三以征税标准各是什么?

为何出现这种变化?

从材料一中能找出什么变化的依据?

  

(2)指出材料二中年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其目的和效果。

  (3)材料一中“庸”和材料三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用?

  (4)材料四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这种兵制有何优点?

三.问答题

  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

”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是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上术引文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根据上述引文指出唐太宗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试结合重要史实说明之,你认为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正确吗?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