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855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docx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

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

1.2建设单位:

市人民政府

1.3主管部门:

省发改委

1.4建设地点:

退耕还林村。

1.5建设年限:

2012年-2013年

1.6建设标准:

通过工程措施的实施,使基本口粮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以上,单产提高20%以上,其中水稻单产达到500-700公斤/亩,小麦单产达到350公斤/亩以上,通过农业措施的实施,土壤肥力提高0.5-1个等级。

1.7建设内容:

建设基本口粮田1417亩,硬化田间灌渠6条9431米,其中U80断面4691米、U50断面4530米、U30断面210米。

1.8投资额度:

项目总投资101.26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补助85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退耕农民户自筹6.26万元。

1.9投资效益:

该项目实施后,将使退耕农户区1417亩农田事关灌溉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靠天收的状况得以改变,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吨,将有效提高退耕农户满足生计的粮食自给能力。

二、建设任务

2.12011年度规划及实施情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拟在玉泉办事处岩屋庙村、关陵庙村、金沙村及**镇长春村、林桥村、井岗村、桐树垭村、**村、安山村、烟集村、沙河村、李店村、**村等13个退耕还林村实施。

累计建设基本口粮田1417亩。

涉及退耕农户595户、2024人。

项目通过实施农田水利措施,着力解决制约粮食生产中灌排难的问题及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等现代农业种养技术的应用,建成基本口粮田1417亩,主要建设内容为:

(一)田间工程措施:

新建提水泵站1座,整修加固蓄水堰塘1处,清淤排水渠1条710米,硬化田间灌渠8条4031米。

其中U80断面渠道698m,U50断面渠道1428m、T型现浇渠1507米,块石衬砌398米。

(二)农业技术措施:

①测土化验分析30个;②制定配方3个;③印制发放建议卡1000份;④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场培训及技术指导20场次;⑤地力培肥800亩。

项目总投资118.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补助85万元,地方配套17万元,退耕农民户自筹16.5万元。

**市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由宜昌市发改委以“宜发改审批[2011]317号”文件批复。

项目批复后,我市及时启动了项目建设,项目执行中我市突出程序阳光化、质量标准化、成效显著化,狠抓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竣工验收制、审计制等六制管理,全部工程分两个标段对外招标,2011年12月9日开标,确立中标单位为宜昌市方源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湖北金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价为84.18万元,工程于2012年2月16日开工,2012年5月16日竣工并投入运行。

在项目实施中主要存在着建设地点分散、施工难度大、协调任务重等制约和影响工程顺利实施的因素。

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使政策深入人心,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张贴宣传告示等形式,积极动员广大退耕还林农户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二是成立了市、镇、村三级项目协调专班,抽调骨干力量负责处理项目建设中的人、材、物、事的协调与处理,确保工程如期建设;三是积极加强项目监管,一方面实行了监理制,聘请宜昌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中心对项目跟踪监管,进行专业监理;另一方面,创新思路,动员项目区内群众参与项目质量监督,共发动6名老党员全程参与了质量监管,工程施工做到了基层政府满意、当地群众满意、上级部门满意。

2.22012年度计划下达情况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林业局、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下达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通知》(鄂发改农经【2012】662号)下达了建设任务,**市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拟建设基本口粮田1417亩。

投资计划下达后:

一是由市农业局牵头成立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专班,明确编制的时间要求、深度要求、质量要求;二是与专业设计单位联系,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进行项目现场勘察,掌握第一手资料,着手开展专业设计;三是组织开展了意见征集和收集,分别与项目镇处、村、退耕农户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制约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和急需解决的农田水利工程措施,使工程布置贴近实际、贴近需求。

2.32012年实施地点和对象确定

**市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拟在**镇**、**等2个退耕还林村实施(系整合**、普济寺、清平河、巩河、石马、**、山峰等退耕还林村建设任务,按突出建设成效、放大资金效益的原则,将工程实施地点确立在**村、**村)。

累计建设基本口粮田1417亩。

涉及退耕农户595户、2024人。

**市2012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建设基本情况表

镇处

退耕还林户数(户)

退耕还林

人数(人)

需建口粮

田面积(亩)

备注

 

 

**

347

1181

826.7

普济寺

136

463

324.2

清平河

8

27

19.1

巩河

52

177

124.0

石马

17

58

40.5

**

12

41

28.6

山峰

23

78

54.8

合计

595

2024

1417

三、年度项目区基本情况

3.1 自然地理条件

**镇位于**市西北部漳河西岸,东距荆门市30公里,西至宜昌市90公里。

平原、丘陵、山地兼而有之,属江汉平原到鄂西山区的过度地带,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4℃,年降雨量980毫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地表以丘陵岗地为主,属江汉平原镶嵌构造地带,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6.4℃,平均日照数1890.7小时,年均降水量1000mm,与作物生长同步,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土壤为黄棕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水稻土也占较大比重。

全镇大小河流数十条,水库堰塘星罗棋布,共有水库25座,其中小

(1)型6座,小

(2)型13座,市管水库6座,库容6782.8万m,承雨面积133.66平方公里。

3.2 社会经济状况

**镇现辖沙坝河、小烟墩集、桐树垭、井岗、焑集、清坪河、旭光、沙河、林桥、**、普济寺、长春、**、鞍山、李湾、石马、山峰、**、李店、巩河18个村,110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6920人,9620户,国土面积3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740亩,占国土面积的11.8%,其中水田49084亩。

  全镇林木资源丰富,山林面积27.4万亩,占国面积51.5%,水面面积51105.9亩,占国土面积的9.6%,木材蓄积量80万立方米,盛产水稻、棉花、香菌、优质大米、柑桔、松脂、茶叶等,同时探明煤炭储量3850万吨,素有**煤乡之称,高岭土资源也极为丰富,已探明储量1450万吨。

2011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75275万元,工业总产值为164532万元,农业总产值为44641万元,第三产业产值66102万元,全镇人均纯收入9912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8207元。

3.3 退耕还林建设情况

**镇2000年-2006年七年间在全处17行政村落实了退耕还林政策,共退耕还林4145.9亩。

其中:

生态林3883亩,经济林262.9亩。

涉及退耕农户672户,2285人。

**村基本情况---**村位于**镇东北部,距镇政府约5公里,地属丘林地带,面积1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300余亩,人口2212人,劳力1495人,山地面积1600亩,退耕还林45户面积207亩,荒山绿化面积80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棉花、油料作物,其中水稻面积3400余亩,年产204万公斤,油莱2500亩,年产50万公斤,棉花300亩,年产6万公斤,小麦1700亩,年产68万斤,玉米500亩,年产20万公斤。

全村年产值1774.47万元,人均纯收入8022元。

在各类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其水利设施及水源相对滞后,有水用不上,村现建有椅子河、小河两座电灌设备,服务辖区内600亩农田用水,有老虎湾水库南闸管理辖区内2800余亩水田,但因南闸东西两条支渠及主渠6000余米年久失修,且大多为土方坝工程,放水损失严重,造成我村严重缺水,不能满足本村村民农业生产正常用水,且年年为放水,影响地方安定团结,及盼上级领导给予解决资金进行维修,为人民群众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村基本情况--**村位于**镇东北部,距镇政府约7公里,地属丘林地带,面积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056余亩,人口3233人,劳力1953人,山地面积1300亩,退耕还林11户面积90.5亩,荒山绿化面积50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棉花、油料作物,其中水稻面积2510余亩,年产200万公斤,油莱1500亩,年产30万公斤,棉花300亩,年产6万公斤,小麦1600亩,年产60万斤,玉米1800亩,年产70万公斤。

全村年产值2706万元,人均纯收入8501元。

在各类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其水利设施及水源相对滞后,有水用不上,村现建有**、黄沙咀、杨河一组泵站、老虎湾水库等四座电灌设备,服务辖区内1300亩农田用水,有老虎湾水库北闸管理辖区内1260余亩水田,但因北闸主渠5000余米年久失修,且大多为土方坝工程,放水损失严重,造成我村严重缺水,不能满足本村村民农业生产正常用水,且年年为放水,影响地方安定团结,及盼上级领导给予解决资金进行维修,为人民群众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在我市实施的退耕还林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用于粮食生产的农田面积缩减,导致粮食产出不能满足退耕农户日常生计粮食需求,造成这一矛盾主要因素有两方面:

一是农田绝对面积减小;二是农田生产条件制约了产出效益,农田生产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项目区内涉及退耕农户的人均高产稳产农田均在0.2亩左右,少数农户粮食生产不能自给,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当前耕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解决退耕农户生计粮食所需最有效、最直接、最现实途径,在于充分挖掘现有耕地产生效益,不断完善和夯实退耕还林地区农田生产基础设施,进而提升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目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退耕农户吃、穿、住、行、医等方面有着极大的改善。

对于耕地面积的减少,现有口粮田“靠天收”的难题。

是退耕农户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广大农民对此反映十分强烈,期望实施口粮田建设的热情十分高涨。

3.4 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现状

3.4.1**市**镇共涉及17个退耕还林村,退耕农户退耕还林后耕地面积为1366.8亩,其中高产稳产农田仅有586亩,这些耕地综合生产力较低,保水、保肥能力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十旱九灾,农田产出效益低下。

存在“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状况,据不完全调查统计,退耕地区农田粮食单产为350-450kg/亩,低于全市平均产粮水平10%以上。

目前,退耕农户退耕后耕地中达到全市平均单产的仅4244.3亩,退耕农户人均占有量仅为0.26亩,严重影响了退耕农户的正常生计所需。

通过实施口粮田建设项目,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的吃饭问题。

3.4.2规划退耕区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服务功能日益减弱,有的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排灌渠系,多为土渠,淤积严重,年久失修,水流不畅;耕地地力状况逐年下降,土壤板结现象严重,排水渠系、堰塘、泵站等灌溉设施因长期缺乏维护,长期带病运行,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严重制约着农田效益的充分发挥。

3.4.3退耕区水资源丰富,耕地状况良好,粮食生产的潜力巨大,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的投资效益较为显著。

此次实施口粮田建设的玉泉办事处退耕村,分别有东风渠灌区、巩河灌区、官道河水库等作为农田生产灌溉水源,同时还有玉泉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做为后盾,通过对田间灌渠的硬化建设,可减小水流损失,提高水利用率,达到节省生产投入,提高产出的目的。

通过提水泵站建设可新增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基本口粮田面积。

通过对田间作业道建设,可适应现代农机作业需求,提升退耕地区机械化作业水平,有利于推动退耕地区发展高效、高产现代农业。

四、编制依据及原则

4.1编制依据

该实施方案主要基于以下依据编制:

1、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鄂政发[2007]68号)。

2、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27号)。

3省发改委《关于下发<湖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暨委托审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发改农经[2009]604号)。

4、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省林业局、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通知》(鄂发改农经[2009]147号)。

5、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省林业厅、省水利厅《关于下达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通知》(鄂发改农经【2012】662号)。

6、《湖北省耕地地力保养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01号)。

7、《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8、该项目工程造价编制执行:

鄂水利发[2005]3号文颁发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

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

水建管[1999]523号文颁发的《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

水总[2005]389号文颁发的《水利建筑工程概估算补充定额》

建筑材料取费按宜昌物价局《宜昌物价信息》2012年第一季度刊执行。

9、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市农业部门常年从事技术推广活动的费用标准据实计算。

4.2编制原则

4.2.1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要统筹规划,与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利水土保持等项目做好衔接,并结合当地水土保持整体规划,符合《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要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安排缺钱缺粮困难的退耕还林农户,实行以退先建,以建固退。

4.2.2 促进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和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相结合。

要通过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促进实现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同时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退耕还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对适宜于分户建设的地区,要鼓励因退耕而缺粮的农户分户进行基本口粮田建设。

同时,为便于水利、道路等公益基础设施和机耕机播等。

尽可能集中连片。

可依据《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妥善解决退耕缺粮农户无基本口粮田建设及建设地块不足问题。

4.2.3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坚持选择水土资源、地形等自然条件适合的地块进行;要将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采取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综合措施,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统—规划设计,切实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要明确试点地区政府的事权和责任,明确退耕农户的权益和责任,坚持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退耕农户投入并举的原则,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注重实效;要尊重群众意愿,不搞行政命令。

4.2.4 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范围要从严控制,突出重点,优先选择基层干部队伍强、群众基础好的乡、村进行。

工程建设可采取多种形式,及时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布局

根据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结合各镇处退耕还林农户实际分布情况,围绕着力解决影响退耕农户最现实、最直接难题的思路。

**市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拟在**镇**、**等2个退耕还林村实施(系整合**、普济寺、清平河、巩河、石马、**、山峰等退耕还林村建设任务,按突出建设成效、放大资金效益的原则,将工程实施地点确立在**村、**村)。

累计建设基本口粮田1417亩。

涉及退耕农户595户、2024人。

5.1 建设目标

通过配套完善退耕农民现有粮田基础设施,达到能灌、能排、机械作业能通畅、能高产稳产的目标。

一是所建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水利设施实现旱涝保收,抗卸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10年一遇,困扰退耕农户种粮水难灌的难题得以解决,灌溉保证率达85%以上,灌渠每千米水量损失不超过3‰,照此计算每亩可节省灌溉投入近50元。

二是单产提高20%以上,其中水稻单产达到500-700公斤/亩,小麦单产达到350公斤/亩以上。

由于未改造前,产出效益低下,退耕农户均采取粗放型耕作模式,实施改造后,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加这改土培肥等农业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耕地的产出效益,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退耕农户精耕细作的积极性。

2012年建设1417亩基本口粮田,实行稻-麦种植模式可年新增粮食产量120吨。

三是通过精准施肥及平衡施肥等有效措施,退耕农户口粮田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主要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五个技术要点,测土即采集土样与测试分析,配方即综合分析处理信息数据,确定所需养分的合理施用量,配方肥配方和采取桔秆还田等增施有机肥措施,提出合理施肥建议,开展技术宣传与培训,配肥即实行技物结合,施肥即通过技术培训和田间示范指导农民按施肥建议施肥,通过以上措施,退耕区农田土壤肥力提升0.5-1个等级。

5.2 建设规模

**市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拟在**镇**、**等2个退耕还林村实施(系整合**、普济寺、清平河、巩河、石马、**、山峰等退耕还林村建设任务,按突出建设成效、放大资金效益的原则,将工程实施地点确立在**村、**村)。

累计建设基本口粮田1417亩。

涉及退耕农户595户、2024人。

各村建设任务情况如下表:

**市2012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任务明细表

镇处

退耕还林户数(户)

退耕还林

人数(人)

拟建口粮

田面积(亩)

退耕还林面积(亩)

备注

**

347

1181

1200

1583

(含其它退耕村建设任务)

**

12

41

217

830

(含其它退耕村建设任务)

合计

1417

2413

5.3建设布局

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各方、效益优先的原则,工程选址以农田集中区、基础完善区为主,鉴于近年来农田基本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本着集中使用资金,成片建设的原则,此次**镇基本口粮田建设集中在**村、**村实施。

**镇基本口粮田建设地块方位情况为:

1、**村建设在2、6、8队,受益面积约2000亩(含工程全部服务农田面积)。

2、**村建设在3、5、6队,受益面积约1800亩(含工程全部服务农田面积)。

2012年**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总规模为1417亩。

在充分征求广大退耕农户意见,广泛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确立主要工程建设内容包括:

(一)田间工程措施:

硬化田间灌渠6条9431米,其中U80断面4691米、U50断面4530米、U30断面210米。

(二)农业技术措施:

①测土化验分析30个;②制定配方3个;③印制发放建议卡1000份;④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场培训及技术指导20场次;⑤地力培肥800亩。

六、技术方案设计

6.1田间工程设计

——田间渠道设计

此次基本口粮田田间工程主要以解决农田灌溉不便为主,田间灌渠的新建能直接解决广大农户反映最迫切的,制约退耕农户种田效益不高的难题,能起到显而易见的增产增收作用。

根据项目区水源分布,农田用水依据地理地势情况进行灌渠布局、突出效益最大化、方案最优化,对退耕农民种植农田服务的田间灌渠进行硬化建设,提高其灌溉保证率。

将项目区划分成若干单元区,每个单元区进行渠道断面设计,灌渠所需流量采用日耗水量法,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标准,该田间灌渠工程级别确定为V级,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确定为85%,采用日耗水量法计算灌溉设计流量。

退耕还林区灌溉需建设田间灌渠6条,基本情况为:

田间渠系基本情况一览表

编号

起点

止点

水源

(m)

灌溉

面积

(亩)

渠道

现状

备注

**村1号渠

老虎湾南支渠鲍传许屋前

四组郭昌植田边

老虎湾水库

2620

1380

土渠

灌水渠道

**村2号渠

**2队蚂蟥堰

胡锅堰

老虎湾水库

2470

2000

土渠

灌水渠道

**村3号渠

**村2号渠1+666处

朱正刚屋角

老虎湾水库

1256

600

土渠

灌水渠道

**村4号渠

**村1组石板坡水泥路

六堰

蚁子河泵站

550

300

土渠

灌水渠道

**村5号渠

**村1组石板坡水泥路

张希国大堰

蚁子河泵站

500

300

土渠

灌水渠道

**村1号渠

老虎湾北支渠北闸

四合水库

老虎湾水库

2035

2100

土渠

灌水渠道

①求Q设计流量

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以项目区内水稻为典型作物计算其灌溉制度。

用水量平衡法确定水稻灌溉制度,采用下式计算秧田泡田和生育期灌溉定额。

生育期内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应根据水稻丰产、节水灌溉方式,通过逐时段水量平衡演算拟定(采用B式)

 

式中—折算为本田面积的秧田灌溉定额(mm);

—泡田定额(mm);

—生育期灌溉定额(mm);

—秧田面积与本田面积比值,可根据当地实际经验确定,一般为0.07-0.14;

—秧田深度内土壤平均容重(t/m3);

—秧田犁底层深度(m);

—深度内土壤饱和和含水率(占干土重%);

—深度内播种时土壤实际含水率(占干土重%);

—秧田日平均需水量(mm/d);

—秧田日平均渗漏量(mm/d);

—秧龄期天数(d);

—秧龄期秧田有效降雨量(mm);

—稻田深度内土壤平均容量(t/m3)

—稻田犁底层深度(m);

—深度内土壤饱和含水率(占干土重%);

—深度内泡田开始时土壤实际含水率(占干土重%);

—插秧时田面所需水层深度(mm);

—泡田期日平均水面蒸发量(mm/d);

—泡田期日平均渗漏量(mm/d);

—泡田期天数(d);

—泡田期有效降雨量(mm);

—插秧至成熟落干的水稻需水量(mm);

—同期稻田适宜渗漏量(mm);

—同期有效降雨利用量(mm),其值为降雨量与排水量之差;

—插秧时稻田水深(mm);

—收割时田面水深(mm)。

计算确定水稻生育期灌溉制度,首先应通过调查或试验拟定水稻生育期内淹灌、湿润灌和晒田时间以及淹灌水深上下限,然后分别按不同条件,分时段进行演算。

淹灌条件下,水稻生育期某一阶段内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及灌水定额,可按公式(B.0.2)通过逐时段(日或候)的水量平衡演算拟定:

式中—时段末田面水层深度(mm),不小于允许水深下限;

—时段初田面水层深度(mm),不大于允许水深上限;

—时段内降水理(mm);

—时段内稻田适宜渗漏量(mm);

—时段内稻田排水量(mm)。

按上式逐时段向后演算,至下降到时,即为灌水时间,灌水定额M=-;超过时,即为排水时间,排水量C=-。

灌水或排水后,以=为新的起点,继续向后演算,直至阶段结束转入落干时为止,从而拟定出本阶段内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及灌水定额。

将淹灌与湿润灌各阶段灌水定额相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