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938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讲解词.docx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讲解词

造福人类的“黑金”—石油

大庆石油科技馆

石油,顾名思义,就是石头中的油,主要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常见的微量元素还有36种,它多以液态形式蕴藏于地下岩石的孔缝之中,孔隙十分细小,大的只有人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小的只有三十分之一,平均直径70-80微米。

它的颜色也是多样的,不仅有常见的黑色,还有黄色、褐色、红色、绿色等等。

颜色的不同主要取决于沥青质的含量,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密度一般介于每立方厘米0.75~0.98g之间。

石油,无论是作为燃料,还是以它为原料衍生的成千上万种产品,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大到政治格局、经济结构,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都与石油息息相关。

所以,有人把石油比作“工业的血液”,称石油为“黑色的金子”。

一、滚滚“黑金”何方来

1.纵观“史话”说石油

我国是发现和使用石油最早的国家,据史料考证,我国发现石油的记载源于西周时期的《易经》:

“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是对石油在湖泊沼泽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距今三千余年。

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写道:

“高奴县有洧水可燃”。

是指现在的陕西延河一带,说明石油是像水一般的液体,可以燃烧,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南朝时期,人们将石油称为“石漆”,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中写有:

“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

”现指甘肃玉门一带,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

唐朝时期,石油被称为“火油”,人们将其点燃,用于战争。

在《元和郡县志》中,有关于突厥统治者攻打甘肃酒泉时,当地军民使用“火油”的记载。

同一时期,还开始在火药配方中,使用沥青,以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

这一技术,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北宋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出脂水,即此也。

”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石油”一词,首用于此,沿用至今。

南宋时期,人们将石油制作成“石烛”,用于照明,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关于“石烛”的描叙。

明朝时期,人们将石油用于制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主治小儿惊风,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入肉”。

明代以后,石油开采技术逐渐流传到国外。

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把长期流传下来的石油化学知识和开采技术作了全面的总结,该书十六世纪传到日本,十八世纪传到欧洲,成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几个主要油田为陕西的延长油田、甘肃玉门的老君庙油田、新疆天山北麓的独山子油田、台湾省苗栗县的出儣坑油田,年产原油量为十多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石油年产量从1949年底的12万吨上升到现在的2.1亿吨,为维护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石油生成亿万年

关于石油的成因有不少学术观点,“有机成因”学说占主导地位,即石油和天然气是由远古时代死去的各种生物体转化而来的。

伴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地球上水和氧气的不断富集,生物群落成为装点大地和海洋的主体,种类十分丰富。

在陆地上,大到恐龙,小到草木花朵乃至肉眼看不到的花粉和孢子体。

在水中,有鱼类、贝类、蜗牛、浮游动植物等等。

他们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地球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地质学家将其划分五代十二纪,如: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出现了以三叶虫、线性海绵、奇虾为代表的海洋无脊椎生物。

海洋、湖泊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据观测推算,一个硅藻体在不受任何阻碍的条件下,一天之内可繁殖到和地球一样的大小!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每年的死亡量可达5500亿吨,同时,还有大量的生物遗骸被河流和风源源不断地携带到海洋和湖泊中,它们就是生成石油和天然气雄厚的物质基础。

因这些沉积物与空气隔绝、不易腐烂,经过几十万年以至几百万年,堆积厚度可达几百米甚至数千米,内部的热量不断聚集产生了发酵作用,使有机物中的纤维素、蛋白质和多糖大分子等被细菌降解,便形成了生成石油的母质--干酪根。

干酪根有腐泥型、混合型和腐殖型三种类型,大庆油田属于腐泥型干酪根,来源于水生浮游生物和藻类,具有相当高的生油能力,在地下温度60℃时开始转化生成石油,120℃时转化生成天然气。

石油只有在地层条件适宜的环境下,需要经过5000~10000年才能形成一米厚的油层,可见石油的生成是多么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3.千米地下藏“黑金”

石油生成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哪里生成就储存在哪里,而是在地壳运动和地层压力作用下发生运移,直到找到合适的环境,才能够被保存起来。

否则,就会通过岩石裂缝或断层跑的无影无踪。

集中保存的地方叫做“储油构造”,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有油气居住的空间,叫“储油层”;二是覆盖在储油层上面的不透油、不透水、不透气的岩石层,叫“盖层”;三是封存储油层四周的圈闭条件。

储油构造类型可分为背斜构造、岩性构造、地层构造、断层遮挡构造、古潜山构造等多种类型。

以背斜储油构造为例,它就像一口倒扣的大锅,由于地质构造运动使盖层、储油层向上隆起,形成了圈闭油气的条件。

“锅底”可形象比作盖层。

这种储油构造具有代表性,是油气勘探的首选目标。

大庆油田长垣是典型的背斜构造带,它南北长145公里,东西最宽处为60公里,含油面积1777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45.6亿吨。

二、从天到地寻“黑金”

1.揭开盆地的秘密

盆地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多数都是四周为高原或山脉、中间为丘陵或平原的地形。

我国境内有大小盆地70个,如:

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那么,这些大小不一的盆地是怎样形成的呢?

主要是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地下的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就会使有些部分的岩石隆起,有些部分下降,下降部分被隆起部分包围,盆地的雏形就形成了。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成藏也与地壳运动有着密切关系。

许多盆地在形成以后还曾经被海水或湖水淹没过,如:

四川盆地。

后来,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加上泥沙的淤积,盆地内部的海、湖慢慢地退却干涸,曾经生活过的大量生物死亡以后被埋入淤泥中,就会成为形成石油的物质基础。

认识盆地,首先要了解盆地性质,通过重力、磁力勘探,搞清盆地基底情况。

认识盆地,还要通过观察、分析盆地周边出露的岩层,掌握盆地内部情况,推测内部沉积岩的厚度等。

同时,认识盆地,还要掌握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找到生油岩层。

2.地质踏勘寻油踪

地质踏勘是石油地质工作者在盆地内寻找石油最为常见的方法。

通过在野外观察天然的岩石“露头”,以便查明石油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

松辽盆地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在距今7000万年前,是一个巨型湖盆,南起长白山,北至大兴安岭,跨越东北三省。

1955年秋天,东北地质局在长春成立了以韩景行为组长的石油地质踏勘组,沿着第二松花江和哈尔滨-沈阳铁路线开展油气苗调查。

发现了具有良好生油能力的“松花江统”地层,并指出“松辽平原可能具有含油远景,建议尽快开展大规模的地球物理勘探”。

3.重磁电震显身手

地球物理勘探是在盆地中寻找储油构造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它主要包括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化学勘探等多种方法。

重力勘探的基本方法就是按照设计好的测点,用精密的重力仪在野外逐一观测,测出因地下岩层密度差异而引起的重力异常。

以此了解地层的岩性和起伏状态,可初步推断哪些地方可能会存储油构造。

磁力勘探的基本方法也是按照设计好的测点,用磁力仪在野外逐一观测,测出因地下岩石的磁性差异而引起的磁场相对变化,以此,了解基底起伏和内部构造,与重力勘探结合,更有利于寻找储油构造。

电法勘探的基本方法就是在地面两点供入直流电,若地下埋藏着导电性与周围岩石不同的地质体,电场会发生扭曲。

当电阻率很高的石油侵入岩层后,就会形成高电阻层,为寻找储油构造提供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在地下埋设炸药或震源车,人工击发地震波,通过在地面部署检波器,接收地下不同岩层界面的反射波,可确定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质构造,寻找油气圈闭。

松辽盆地首次地质踏勘结束后,1956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地球物理勘探,完成了40万平方公里的航空磁测,24万平方公里的重力普查,14条电法勘探大剖面,搞清了盆地的地质构造。

指出了松辽平原是含油远景极有希望的地区。

1958年2月,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石油勘探战略方向东移的重大决策。

4.基准探井验真身

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可以找到可能的储油构造,但都是间接认识,具有一定的推断性和多解性。

对于有没有生油层、储油层,还不能给以准确的回答,要验明真身必须钻井。

要探明储油构造,必须钻取少量打到基底的基准探井,详细掌握地下的真实情况。

1958年7月,大庆32118钻井队在黑龙江省安达县赵家屯附近打下松基一井,发现了大段生油层和储油层,未见含油气显示。

同年8月,大庆32115钻井队在吉林省前郭旗达里巴村的登娄库构造上打下松基二井。

在白垩系地层生油条件较好,见到了油气显示,但未获得有价值的工业油流。

1958年9月,大庆32118钻井队在黑龙江省安达县大同镇的高台子构造上打了松基三井,设计井深是3200米,钻至1250米时就见到了明显的油气显示,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发现了享誉全球的大庆油田。

三、让地下油气见青天

1.编织油田开采的“网”

提到网,大家可能会想到捕鱼用具——渔网,今天所讲的网叫井网,它是用来采油的。

要编织井网,首先要了解地下情况。

一个油田往往有很多油层,层层叠叠组合在一起,把同时代沉积、性质相近的油层构成一个独立的开发单元叫层系。

层系确定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对每套层系如何进行井网部署。

井网部署就像一张捕鱼的大网,每个井位就是一个网结,井与井之间的距离叫做井距,井距越小这套井网就越密,打的井就越多,钻开的油层也越多。

但正像张网捕鱼一样,要想把所有的油层都“一网打进”是不可能的,而且井网越密,投资越高,所以编制井网时一定要权衡投资和收益的经济界限。

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地质认识不断深入,有序开发不同层系,使更多的地下石油储量动用起来。

以大庆油田为例,它是我国科学家依靠陆相生油理论发现的特大型非均质多油层砂岩油田,千米地下含有130多个厚薄相间的油层,厚度最大可达15米,最薄仅有0.2米,划分为萨尔图、葡萄花和高台子三套层系。

实践证明,分层系部署井网是保证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所在。

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开发初期,对于厚度在0.5米以上的油层,它的含油面积大、连通性好,我们采取了“网眼”较大的行列井网开发,井距控制在500米到1000米之间,实现了油田快速上产。

到1963年底,年产原油达到439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三分之二。

1975年,原油产量上产到4626万吨,具备了5000万吨的生产能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油层的认识逐步清晰,我们采取了“网眼”较小的面积井网进行开发,通过井间打井,排间加排,来开发新的层系。

先后开展了一次、二次、三次井网加密,井距从400米缩小到105米,采收率确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油层控制程度提到90%以上,为大庆油田5000万吨原油连续27年高产稳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时至今天,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22.3亿吨,如果把这些原油用60吨的油罐车装满,连接起来可绕地球赤道10多圈,相当于36个十三陵水库的蓄水量。

大庆油田50多年来的开发历程就是典型的先肥后瘦、先易后难、分而治之的开发程序,这样科学的开发方式才得以铸造分阶段持续高产稳产39年的油田开发奇迹。

2.开凿到达油层通道—钻井

人类最早的钻井活动始于我国北宋庆历年间,在四川境内出现了“卓筒井”,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

当初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地下水制盐,它的原理现在看来很简单,主要是利用杠杆原理,通过踩踏带动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

最深井可钻至1000余米,这项钻井技术要比西方早800多年,堪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伴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采,钻井成为获取油气的首要“利器”,古老的钻井方法早已满足不了需要,那么现代油气井到底是怎样钻成的呢?

石油储存在地下千米的岩层当中,为将地下的资源获取到地面上来,就要建立一条有效的通道,而钻井就是获取地下资源的主要途径。

大家都知道,地下的岩层异常坚硬,为了破碎岩层,首先用到的工具是钻头,连接钻头与地面的装置叫钻杆,钻杆是中空的,通过转盘带动钻杆、钻头旋转破碎岩层,高速旋转会产生地下高温和大量的岩石碎屑,这时就需钻井液的配合,它通过管道流入到中空的钻杆中,顺着钻头上的孔眼进入钻好的通道内。

钻井液起到降温、防止井壁坍塌和井喷的作用,同时,还能将大量碎屑携带出来,返排到井口,经过过滤可循环使用。

钻井完成后,向井中下入首尾相连的钢套管,在钢套管和井壁间注入水泥浆进行固井,形成长期稳定的通道。

这样,钻井的整个过程就结束了。

目前,钻井工艺技术可以做到“指哪打哪”,除直井外,根据不同的地面状况以及地层需要,还有斜井、水平井、分支井以及阶梯井等。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开发已近极致,人类的钻井活动转向浩瀚的海洋,海上钻井与陆上钻井的原理基本相同。

由于海上气候多变以及海底环境的复杂性,海上钻井需要大型平台支撑来确保安全与稳定,广泛采用的钻井平台有自升式和半潜式两种类型。

2012年5月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半潜式“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南海首钻成功,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钻井工艺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透视地下的千里眼—测井

井下地层是由各类岩石组成,在地壳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年代不同,导致层层叠叠的岩层,它们的导电性、密度、磁性等都存在差异,为研究各类岩石的性质及井下地层是否含有石油和天然气,地球物理测井应运而生,被誉为透视地下油层的“千里眼”。

通过钻井,打通了开采地下油气的通道,在未下入套管和注入水泥浆固井之前要进行测井。

它就像医生使用心电、B超、X光、核磁等医疗设备诊断病情一样。

那么,在寻找石油和天然气时,我们采用不同类型的测井仪器,通过电法、声波、射线、核磁等物理方法,就能直接掌握油、气、水层在井眼周围及纵向分布情况。

利用电法测井可确定地层电阻率及油气水层的分布情况,声波测井可确定地层的孔隙度、渗透率、井筒固井质量等,放射性测井可确定地层的岩石性质。

测井仪器主要由地面仪器、下井仪器和连接两者的电缆组成。

在油井生产过程中也要利用不同的测井方法,来测量不同油层的油气产量,监视地下还有多少剩余的石油和天然气。

总之,从一口井开钻起,到油层枯竭,都要进行测井,它是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中最为可靠的监测方法。

4.打开油层的金钥匙—射孔

通过测井,能够确定油气层的准确位置和油层厚度。

但是,钻井固井后,钢套管内部与油层之间处于隔离状态,油气无法通过固井水泥环和钢套管进入井筒。

为使地层中的油气流入井筒,就要在钢套管、水泥环和油气层之间进行射孔,建立连通通道,这一技术被誉为打开油层的金钥匙。

射孔装备一般是由地面绞车、射孔器和连接两者的电缆组成。

通过地面绞车用电缆将射孔器输送到待射孔的油气层位,射孔器主要包括射孔枪、射孔弹、弹架、导爆索、雷管等。

射孔弹大都采用聚能射孔弹,原理与军用穿甲弹类似,通过地面仪器控制导爆索引爆直径5厘米左右的射孔弹,它的起爆点在弹头,在弹尾形成高能喷射的金属粒子流,以每秒6000~7000米速度,将钢套管、水泥环及地层射开,炮眼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油气就是通过这样的孔洞由油层流入井筒。

根据油层的岩性及疏松程度,射孔密度一般介于每米4到16孔之间。

射孔完成后,可进行试油并投入生产。

大庆油田的射孔技术从早期的“麻绳、尺子、剪刀”法,发展到现在的射孔深度自动控制,任意方向定向射孔。

102型深穿透射孔器,射孔穿深达到1.39米。

油田自主品牌的射孔弹、导爆索和射孔枪等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销海外。

5.油井采油及水井注水方式

二十世纪初,大都采用提捞方法,用转盘绞车把原油从油井中提取出来。

它适用于油层埋藏浅、压力小、产量较低的油井。

随着勘探技术发展,油层埋藏深、压力大、产量高的油气田被逐步发现,传统方法已无法满足需要,新的采油方法随之诞生。

1)自喷井

自喷井采油,也叫一次采油,方法相对简单,大都始于油田开发初期。

因石油深埋于千米地层之下,上覆地层压力较大,天然能量聚集。

在射孔完成后,井筒附近形成了低压区,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石油源源不断的流入井筒。

它是最简便、最经济的开采方法,地面仅需在井口安装采油树,就可将石油开采出来。

2)抽油机井

随着油田开采时间延长,天然能量不断减弱,地层就好像是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无法自喷出油,抽油机采油是转变油田开采方式的方法之一,它已成国内外油田的主力采油方式。

抽油机井分地面设备和地下井筒两个部分,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的地面部分——抽油机。

下面的电机用来提供动力,它带动曲柄旋转,曲柄又带动连杆做上下运动。

在连杆的上下推拉作用下,游梁连带驴头出现“磕头”与“抬头”的变化,所以,老百姓也亲切的称它为磕头机。

为什么要让抽油机磕头抬头呢?

就要说到它的地下部分—井筒。

井筒和医疗上的注射器十分类似,内部的柱塞泵与抽油杆相连。

当磕头机“抬头”的时候,就像上提注射器活塞一样,石油通过泵腔下面的进口从地层中先被吸入到井筒内。

当磕头机“磕头”的时候,刚才的进口会自动关闭,而泵腔上面的出口会自动打开,随着磕头时泵腔体积不断缩小,刚才吸入进来的石油从上面的出口被挤到地面上来。

大庆油田1960年投入开发,1980年之前大都为自喷井,从1981年开始逐年将自喷井转为抽油机井,截止2014年底,共有51840口,有力地支撑了油田分阶段持续高产稳产。

3)电泵井

潜油电泵井也是油田转变开采方式的方法之一。

1981年,我国开始引进潜油电泵技术,至今已有34年的历史,它作为重要的机械采油设备在国内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

潜油电泵井的工作原理和抽水井类似,通过对电泵机组有序连接,和油管一同下入井筒,通过井口变压器、控制柜和井下电缆将电能输送给潜油电机,电机带动多级离心泵旋转,将井筒液量举升到地面。

大庆油田现有潜油电泵井1463口,日产液500方以上,排液量大、耗能大。

自主研发的潜油电泵,已出口到十多个国家。

4)螺杆泵井

螺杆泵主要由转子和定子组成,利用转子在定子内旋转来吸排液体,它是一种应用较广的新兴工业泵。

工作原理可以作个比喻,转子在定子内旋转输送介质的过程,类似螺丝和螺母之间的相对运动。

转子比作螺丝,采出液比作螺母,随着转子旋转,就像螺丝拧到螺母上一样,将采出液传递上来。

螺杆泵采油技术广泛适用于大庆油田的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数量达到8326口。

同抽油机相比,占地减少70%、节能40%以上,安全、噪声低、效率高、无污染、对介质粘性不敏感。

目前,定子大多采用橡胶材质,耐高温和耐磨性相对较差。

5)注水井

油田注水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持油井稳定生产,并最大限度把地下原油开采出来的有效办法。

依靠注水保持地层压力,补充采油亏空体积,也称为二次采油。

向地下注水需要一套完善的网络系统来支撑,在第四部分进行介绍,这里先介绍网络的末端节点——注水井。

它是注入水从地面进入油层的通道。

注水井的位置由井网部署方案来决定,以大多数油层都能受效为原则。

注水方式有笼统注水和分层注水两种。

笼统注水就是在井口注水压力的作用下,对多个油层同时注水,大多用于油田开发早期。

暴露的问题是水井纵向上各油层渗透率差异较大,注入水会沿高渗透性油层单层突进,油井含水上升过快。

为此,要控制高渗透层,加强中、低渗透层注水,必须采用分层注水方法,才能保证注水驱油效果。

要实现分层注水,就要在注水井纵向上,按油层渗透率差异划分出多个注水层段,用封隔器进行分隔,并在每个层段下入配水器,在注水压力的作用下控制各层段定量注水。

1960年,大庆油田投入开发初期,采用笼统注水方法,形成了“注水三年,水淹一半,采收率不足5%”的局面。

1963年,采用分层注水方法,有效控制了油井含水上升,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28%的速度快速上产。

多年来,大庆油田形成了以注水开发为核心的系列主导技术,1986年,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5年,“稳油控水”系统工程技术再次摘得桂冠。

6.油层增产改造措施—压裂

随着油田开采时间延长,部分油层产生堵塞污染,还有部分油层孔隙微小,石油就像被包裹起来,难以顺畅流动。

大家都知道,地面排水通常采用挖沟开渠的方法,沟渠越深越宽,排水能力越强。

那么,在千米地下的油层如何增强排油能力呢?

压裂就是众多方法之一,目的是使油层产生裂缝,相当于地面沟渠,改善井筒周围的液体流动环境,增加油井产量。

那么,如何进行压裂呢?

压裂所需装备主要包括提供压力的压裂车、装载压裂液的液罐车、装载压裂砂的砂罐车、进行配比的混砂车以及监控作业过程的仪表车等。

根据压裂施工方案,混砂车将压裂液、支撑剂和各种添加剂按一定比例进行配比,通过地面连接管汇输送给多台压裂车。

压裂车进行加压,最高可达1400个大气压,将液体通过高压管汇注入到井下。

压裂液在高压的作用下,沿着射孔的孔眼挤入油层,压开油层形成裂缝,长度可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

在油层上方压力的作用下,如果不对裂缝进行支撑,它将很快闭合。

支撑剂在压裂液的携带下不断地进入到裂缝之中,使油层形成了数条细小的通道,支撑裂缝处于开启状态,增强了油层中液体的流动能力,增加了油井的产液量。

目前,支撑剂主要采用天然石英砂或人造陶粒。

大庆油田每年压裂井数都在3000口以上,以形成了限流法压裂、滑套式分层压裂、定位平衡压裂、细分多层缝网压裂、可控穿层压裂、大规模体积压裂等系列工艺技术,油井增产效果明显。

7.老油田焕发新活力

油田开发主导技术的重大进步都能给油田带来巨大效益,从一次采油转为二次采油,采收率从不到10%提高到30%~40%,但仍有50%~60%的可采储量残存在地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石油人早已将目光转向三次采油。

大庆油田从1965年开始进行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先后经历了室内研究、矿场试验,1995年实现了工业化推广,历时30年。

主要机理是在注入水中加入一种化学物质聚丙烯酰胺,用于提高注入水的黏度,扩大注入液在油层中的波及体积,把更多的原油驱赶出来,采收率比水驱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

2002年以来,大庆油田聚驱年产原油连续13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占油田年产油量的四分之一,累计产油超过2亿吨。

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油田分阶段持续高产稳产提供了重要保证。

采用聚合物技术驱油后,油田采收率达到了50%,但地下仍有大量剩余油存在。

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从1987年开始,大庆油田开展了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研究,先后经历了室内研究、进口表面活性剂矿场试验、国产表面活性剂矿场试验,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技术成果。

主要机理是在聚合物驱基础上加入碱和表活剂,大家都知道碱能去除油污,如果再加点表活剂,去污能力会更强。

大庆油田自主研制生产的表活剂,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解决了三元复合驱工业推广的瓶颈问题。

截止2014年底,年产油量已突破100万吨,累计产油1100万吨。

该项技术将成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油田开发的主导技术。

四、没有围墙的“大工厂”

说到工厂,大家自然会想到气派的大门、长长的围墙、错落有致的厂房。

大庆油田面积6000平方公里,拥有油水井十万多口和庞大的地面设施群落,将它用围墙大门圈闭起来是不现实的,我们称它为没有围墙的大工厂。

既然是工厂,就应该有原料和加工车间。

油井采出液就是原料,原料输送变成合格产品,所需的设备设施就是车间。

1.油气输送“初加工”

在油田上,抽油机井、电泵井、螺杆泵井采出液的收集、处理、输送需要经过计量间、转油站、脱水站、原稳站、油库五道工序。

由于油井分散部署,要把多口临近的油井产出液收集起来需要通过计量间,计量间与每口油井之间由掺水管线和回油管线进行连接,一般每个计量间管理8〜15口油井,分别计算产量后经由管线输送到转油站。

在转油站对油井的采出液进行气液分离或油气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