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1047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ocx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摘 要

我国国际收支连年保持双顺差,对我国贸易与国内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我国依靠外向型经济带动经济增长,增强了外汇储备、国际信誉、综合国力等对外形像的积极影响,推动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奔向小康。

但也同时保持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形成了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所隐藏的风险也不断加深,不断显露端倪。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也造成国内实物资源的流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我国持续稳定的发展。

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影响国内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

因此综合来看,双顺差的负面影响不断加深,居较大成分,且不断显现。

尤其在今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出口困难空前加大,国内经济也受到一定影响。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因此不得不转向国内需求,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内需。

这也是我国经济今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

 

目 录

引言1

一、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起因概述1

二、我国持续双顺差的负面影响2

(一)经常账户顺差意味着我国是实际资源的输出国2

(二)国际收支顺差异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3

(三)国际收支顺差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3

(四)国际收支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4

三、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好处4

(一)国际收支顺差促进经济增长4

(二)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5

(三)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5

四、解决国际收支顺差的可行策略5

(一)实行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5

(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和技术层面的高层次化6

(三)进一步完善国内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实现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6

(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7

参考文献8

致谢9

 

引言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处于失衡状态,出现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双顺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已成为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因此,了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起因概述

从现有文献和各种统计资料来看,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从2000年起成逐年扩大趋势,2007年达到4453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年均增长53%。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仍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初步估计,2008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约44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增幅同比下降约27个百分点;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1%降至10%左右。

从08年起我国的国际收支总体顺差正在朝着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个总的方向好转,其中原因是基于多方面的。

主要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恶化,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需求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结构优化政策实施等因素影响下,出口增速放慢;由于世界主要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国内需求依然较强、扩大进口政策效果显现,进口增速加快。

但同时也需注意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放缓、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等情况,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加大,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因此会加剧我国国际收支失衡。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源于诸多方面,大多数经济学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加剧经常项目收支失衡。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廉因此我国在劳动力上有资源的比较优势,并且在总体上拥有较多的资源,所以西方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的加工业以及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转移到了我国,而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留在了本国。

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

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从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结构性失衡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

长期以来,高储蓄,低消费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

但这也与中国缺乏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关,人们不得不储备资产以应对高额的教育投资,医疗费用,以及节节攀升的房价等等。

所以近年来国内储蓄总量高于国内投资与消费而导致内部失衡,存在着流动性过剩和资本投入不足共存的现象。

因此过剩的生产就大量出口到国外,导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过剩的储蓄转移到境外,进一步扩大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如出口退税、减免所得税、货币贬值以及贴息贷款等,以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出口能力也不断加强。

藉此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加之美欧等主要贸易对象国对我国实施高端技术和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持续扩大。

资本项目持续顺差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逐年增加,这是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力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这就直接推动了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的走高,而大量的资本项目顺差又将经常项目顺差越推越高。

第三,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足。

虽然我国居民在银行存有大量的储蓄存款,但我国大量的潜在的投资者如中小企业却因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不能得到银行的融资支持。

同时,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储蓄也不能通过其他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

而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合资方式引入外部资金,所以带来资本项目的大量顺差。

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形成收支顺差的双循环。

第四,结售汇制度引起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结售汇制度仍是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时候确立的,当时外汇短缺所以要求外汇集中管理、统一使用。

但现在外汇形式变化后,尤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人民币供给持续增长,政府调节力度小,结果导致所有的外汇必然集中到中央银行成为外汇储备,进而就形成了我国超越日本成为当今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的局面。

第五,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虽然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似乎并构不成什么太大的威胁,经常性项目顺差的数量还在走高。

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游资纷纷涌向中国,导致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贷方余额也不断上升,而使得顺差不断加大。

二、我国持续双顺差的负面影响

(一)经常账户顺差意味着我国是实际资源的输出国

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生产基地,需要不断的输出我国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造成我国大量实物资源的流失。

它虽然给我国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却是短期和微小的。

我们只是得到一些加工费,而关键和上层的核心技术却被国外封锁,并且对我国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

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无法估计的。

我们不仅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十分注重它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的口号。

所以我国应及早转变我国粗放型的出口模式,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促使我国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二)国际收支顺差异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

外贸依存度,一般用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该国加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的总外贸依存度从1980年的12.61%提高到2001年的44.72%,2003年首次突破60%,达到60.37%,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69.80%,达到历史最大值,2005年也达到了63.79%。

出口依存度也从1980年的6%提高到2004年的35.87%。

可见,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出现日益过度的趋势,外贸安全、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动荡,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或衰退,或者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阻,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正如当前次贷危机下,出口环境恶化和风险加大,以及当前美元贬值和西方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等因素,我国出口减弱,不得不考虑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衰退的可能。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增加,挤压了民族企业出口产品的市场,且与我国企业直接争夺国内市场。

国际收支顺差增大,特别是资本项目顺差太多,实际上是外国资本直接在国内投资增加。

资本项目顺差增多,外国资本在我国出口市场上的份额随之增加,外资企业出口中占主导地位。

2003年,在出口产品中,外资企业产品超过50%。

因此,国际收支顺差缩减了民族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空间,客观上阻碍了民族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影响了民族经济发展,同时政府出口结构调整政策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不仅使得国内出口结构难以调整,而且进一步影响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国际收支顺差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国际收支失衡所形成的大量顺差给我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

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由中央银行对冲掉,造成了被动投放货币的重要任务,外汇占款因此挤占了国内信贷的投放量,这就会对国内的经济产生紧缩的效应。

同时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并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放大了市场货币供应量。

长此以往,必将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随着整个金融体系统中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货币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直接冲击。

双顺差导致巨额的外汇储备,储备资产的机会成本巨大,并且闲置的巨大外汇储备造成相对应的实物和资源浪费。

另外美元汇率的变化导致美元储备账面损失。

如2003年美联储下调主要利率,结果使美元与欧元、日元汇率持续贬值,当时中国持有4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美元的贬值给中国外汇储备带来巨大的账面损失,因此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很大风险。

(四)国际收支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

国际收支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过多,使我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必然引起外币贬值的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国际收支顺差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大。

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价格优势丧失,劳务输出减少,国内劳动资源增多,国内市场会供大于求,迫使企业裁员、减小规模以保持竞争力,因而会造成就业形势严峻。

另外在当前美国次贷危机下,国际资本市场低迷且流动性加剧。

为了寻求有效的避风港,国际游资会在我国货币升值的吸引下纷纷流入。

这又会进一步加剧资本项目的顺差,继而又加大经常项目顺差。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因而影响出口。

我国依靠出口的外向型经济会因此受挫,所以我国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大内需需求。

国际收支顺差加大了我国与欧美等主要出口市场的贸易摩擦,促使贸易条件恶化,降低经济福利水平。

《2007年4~12月份我国进出口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连续12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针对我国的其他类型贸易摩擦也显著增加。

报告指出,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开辟隐蔽性更强的反补贴领域,从微观领域的一般性贸易摩擦向宏观领域和制度层面的战略性贸易摩擦转移,贸易摩擦更具复杂性和系统性。

在当前危机下,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且更具挑战性、复杂性,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会愈演愈烈,我国出口会面临重重困难。

三、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好处

(一)国际收支顺差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经常项目顺差刺激国内总需求,解决国内有效性需求不足的问题,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促进了经济增长。

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源于净出口的增加,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使我国GDP连续几年保持高速增长,加快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并且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

经常项目的出口使我国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且不受国内产品市场的限制,而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促使我国资源更有效的配置,使资源流向效率最高的生产领域,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另外资本项目顺差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资本项目顺差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果,增加了国内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

国外资本技术的流入使我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二)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

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带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庞大规模。

截止08年,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95万亿。

因此我国具有良好的国际清偿能力,在国际市场融资时拥有良好的信誉,国外资本也更愿意到我国进行投资。

在当前次贷危机下,我国更加成为国际游资的首选,从而有助于我国应对危机造成的经济低迷。

另外国际收支顺差加强了我国抗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

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向香港地区融入大量外汇,有效地抵制了国际热钱的炒作,维护了香港的金融安全。

(三)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

国际收支顺差使我国有充足的外汇干预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盯住“一篮子”的汇率政策,依据市场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我国的庞大外汇储备正好派上用场,避免了我国汇率的大幅波动,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次国际收支顺差增强了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由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资,因此,我国资本流动性实际上比较大。

在资本流动性实际比较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加强了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的效应,促进了国民经济较快发展。

四、解决国际收支顺差的可行策略

(一)实行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要尽快实现由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

通过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方法有很多,今年国务院实行的4万亿刺激消费需求的资金计划就是不错的办法。

保障内需,我国需要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快医疗、社保、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改革进程,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国民才有敢于消费的底线保障;要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市中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广大国民都要手中有钱,有消费的能力;要调整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对外国资本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营造一个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给内资创造机会。

同时利用外资的加工贸易政策应转化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上来,促进投资流向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以扩大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发挥外资对国内产业的带动和技术引领作用;调整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对贸易出口的优惠政策,以抑制出口的过快增长,降低由出口依存度的过快增长所带来的风险,也有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目标;要降低国内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加大国内投资需求,使我国的大量储蓄转化为投资。

因此要立足国内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建立系统的促进国内资本投资的政策;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和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直接融资和中小企业融资。

对外出口时应加强与WTO规则相关的微观经济规制及其政策体系建设。

规范进出口贸易,运用WTO规则趋利避害,围绕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民族产品、民族工业的现代化。

并要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质量,进入世界产业链高端、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

且不断开拓新市场,走市场多元化道路,以应对当前危机。

(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和技术层面的高层次化

采取积极措施促使产业结构高层次化,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并使其合理化,这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具有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理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等加工贸易产品,但实践证明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更加有力。

所以应通过行业政策导向鼓励节约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并扶持相关自主品牌行业的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在国际市场上达到以质取胜,而非一味依靠价格优势。

要继续限制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商品的出口,改善资源环境的破坏状况,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

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大力发展配套服务贸易,使其与加工贸易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要利用公共支出政策加强对高科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增加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投入,以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出口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对于进口,应继续要求欧美等国家放弃对华技术出口和高科技产品出口等的限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产业和企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有些产业还出现了过剩的生产能力,急需进行产业调整,客观上提出了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要求。

因此促进中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积极主动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既是进行产业调整的需要,也是缓解巨额的外汇储备压力的一个举措。

但是在当前危机下,对外投资更应加强国外企业、投资环境的资信调查、实体能力等因素的考察,以确保收益的稳定性,降低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国内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实现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

减弱对资金流出的限制,加强资金流入的控制;放宽各种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境外进行投资和经营的条件;控制短期外债规模和结汇;限制境外上市公司外汇资金的结汇。

同时还要加强对账户资金流向的管理。

另外通过金融创新创造更多金融投资产品使储蓄能够通过更多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而不是大量外流。

对外资也要适当加以限制,可以采取鼓励合资企业向国内银行借款,在国内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形式获得融资,减少外国直接投资中的资金流入的规模,以使外国资金净流入大幅减少,但又不会影响中国引进外国技术。

另外,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与国内企业在税收方面一视同仁,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创造与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有效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抑制大量外资进入对外汇储备造成的压力。

从而有效地走出“双顺差-外资大量流入-投资企业生产-生产过剩-出口增加-双顺差”这一死循环中。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开展对外证券投资,鼓励具备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国际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应对当前危机,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调整内需,应对经济放缓。

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有:

扩大减税范围,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转变;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推进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实际负担,促进企业发展,扩大就业。

特别是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保住企业,就是保证就业,解决大量的返乡农民工问题;增加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或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有助于稳定社会和增加消费;统一国内外企业税赋,取消给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给民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使民族经济不断发展和提高;增加财政担保贷款或财政贴息贷款,满足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在危机中得到保存和发展。

宽松的货币政策,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加强公开市场操作。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银行信贷规模,降低企业借贷投资的成本,扩大国内投资规模;同时低储蓄率促使居民转向股票、债权等投资,或是直接用于消费。

这些都可以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缓解依靠出口带动经济的压力,同时也可促进我国进口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顺差。

综合以上起因和各种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可以看到我国双顺差会不断趋缓。

经常项目顺差会不断趋向平衡,而资本项目在今后仍应保持适度顺差,只是要加强引进外资的监管,提高质量,注重其技术效应。

在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政策,如发放消费券,家电下乡等措施,以及当前进行的医疗制度改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加强,可以看到我国政府已下决心改善内需,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会不断改善,我国经济发展也会由外向型转向内部,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