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1183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docx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一直占绝大多数,所以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所以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尤为重要。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近7亿,占总人口数50.05%;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其中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在农村。

①2013年2月27日,我国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中指出,未来20年是中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最高年份将增加1400多万。

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13.7%上升到34.8%。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表现在老年人口数量比较大,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与加速趋势建立在比较薄弱的社会经济条件上。

中国刚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人口红利却即将消失,老龄化趋势不断凸显,致使中国成为“未富先老”国家。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容综合统一的过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改善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村传统家庭对老年人的支持格局,由于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仍以家庭养老保障为最主要的形式,因此,家庭养老支持状况的弱化对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势,不少农民虽然住上了城镇人一般的住房,但在社会保障方面却难以享受和城镇人同等的待遇。

与城镇比较看,农村老年人口不仅总量和比例上远远高于城镇,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也远远高于城市。

然而,城镇户口老年人却享有不同程度的退休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而农村则远远不及城镇,很多老年人甚至享受不到任何的养老保障,因此农村养老保障的负担比城镇更重。

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我国目前已经总体上进入了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具备了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和能力,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来说则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不应忽视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养老保障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对于让广大农民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由此可见,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养老问题,这是现有农村老年人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早已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本研究考察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关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切实理论,对于构建我国欠发达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补充农村养老保障理论知识,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容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研究农村养老问题的较多,也取得了重大的优秀成果;但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较少。

本文则欲弥补这一不足,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此阶段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同时提出强化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建议,从而解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养老保障问题。

(2)现实意义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形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扎实做好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努力实现农村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让广大农村老年人能够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让农民养老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升。

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而且是在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而有利于减少农村社会现有的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公平,从而对实现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加强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研究和规律的探索,关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从而提出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国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概括起来说,西方对人口城市化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是从人口发展过程和其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来考察;另一方面,是从人口发展过程本身来考察,主要分析人口城市化过程本身及其对人口发展、人口变动的影响,特别是它对生育率水平、死亡率水平和人口迁移、人口再分布的影响(竞能,2004),这些指标的表动直接影响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

到了20世纪50年代,西方人口城市化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乡村一城市迁移动因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K•戴维斯(K.Davis)和J•布莱克(J.Blake)在1956年提出中介变量理论(MediatorTheory)时,指出城乡社会结构变化的差异导致它们生育率的差异,不发达地区的生育率远高于城市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妇女的晚婚率、不婚率、节育率都比较高(竞能,2004)。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人口城市化理论研究中,S•W•科屈鲁(S.W.Cochraue)考察了教育、城市化对生育率的作用,认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进而有助于生育率的下降(竞能,2004)。

此外,美国人口学家Rogers(1984)提出了“年龄-迁移率”理论,即青壮年人口的迁移倾向要远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口。

对于21世纪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前景,R•E•比尔斯伯路(R.E.Bilsborrow)(1998)论述了发展中国的迁移和城市化的模式、决定因素、潜能和社会经济后果(竞能,2004)。

(2)国研究综述

关于城镇化的研究,2009年等人在对各省(区)按照城镇化水平和速度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各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面板数据进行定量计算,考察各省(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不同影响因素对城镇化水平的作用效果,比较分析城镇化进程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及原因。

关于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国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背景既有别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

因此,国外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终究难以适应中国的国情。

随着人口老龄化事实的持续演进,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

在经历了宏观上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作出描述的研究之后,一方面分城乡、分区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以人口老龄化为背景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影响,尤其是养老制度的文献越来越多,且呈现出学科交叉的特点。

前者比如爽(1998)、田永坡,卫勋,王晓东(2007)、德玉(2008)、罗元文(2008)、许跃强(2009)、红星,付林(2009)、思思、甘卓群(2009)、王泽强(2011)等;后者比如戴卫东,孔庆洋(2005)、朱卫东,建平(2005)、苗锦涛(2007)、孔祥建(2007)、潘虹(2007)、王凡(2008)、蒋蕾等。

(四)研究容

本文立足于新型城镇化视角,通过研究分析指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挑战,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进行探讨。

在对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期为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本文共分五章,具体容包括: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简要阐述了相关概念,简单叙述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历程,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即主要存在哪几种模式,主要形式包括土地养老保障模式、(个人)自助养老保障模式、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社区(集体)养老保障模式、政府养老保障模式。

第三章本章是整篇论文的重点章节,通过研究得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给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带来的挑战,接着分析了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

第四章本章也是整篇论文的重点章节,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现状以及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冲击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即产业养老保障模式、商业养老保障模式、名义账户制养老模式。

第五章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现状以及城镇化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上,为解决我国农民养老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思考,并分别从完善制度设计、加大财政支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宣传教育这四个角度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解决提出对策建议。

(五)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

(1)文献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的方式,获取与调查论文相关信息的方法。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梳理观点,将文献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判断、推理等形式从新型城镇化角度分析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中显现的根本问题,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和我国实际情况上,针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提出适合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模式选择,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2)历史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是一种具体分析方法,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方法。

一方面以历史的视角,追溯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演进过程,反思当前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在研究新型城镇化、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发展时,通过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出对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有效模式。

(3)理论联系实际

本文在对以上文献考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国情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模式选择,力求做到以事实为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建立提出了要求,而新的农村养老保障保障模式的建立又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提高农村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推动适合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角度研究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可行模式,将农村养老保障的创建与新型城镇化的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经济的现实情况,提出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联系农村现有的养老保障模式,论证农村养老保障的能力,为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定提供了政策指导。

 

二、我国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模式

(一)概念的界定

1、养老保障

所谓养老保障或养老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概念包括三层含义

(1)养老保障是在法定围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

这里所说的“完全”,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脱离为特征的;所谓“基本”,指的是参加生产活动已不成为主要社会生活容。

(2)养老保障的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3)养老保障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的目的。

2、农村养老保障

老年人是指年龄达到或超过一定标准的人口。

对于老年人的定义,国外老年学家的观点各不相同。

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规定,我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

但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45-59岁为初老期,60-79岁为老年期限,80岁以上为长寿期。

然而,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加快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增加,也为了方便与国际比较,近年来65岁标准使用也比较频繁,如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就明确地用65岁及以上来标明老年人口。

在某种意义上,“老年”并不单纯是一个年龄畴,还是一个社会畴或文化畴。

从养老的广义容来讲,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物质供养、精神慰藉三个方面。

一般来讲,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从而,“可以将养老保障定义为:

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生活保障制度”。

根据养老保障的含义可以知道,农村养老保障是指由国家、社区和家庭成员等为满足老年农民的养老需求而提供的生活照料、物质供养和精神慰藉,即对农村老年人提供晚年生活的基本保障,以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容:

一是给予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即日常生活护理问题。

受传统的养老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除身体健康者依靠自身外,绝大多数依靠家庭;二是给予老年人物质上的供养,即老有所养的问题。

“1982年维也纳世界老年人大会特别强调保障、维护和保护老年人收入的重要性,提出‘保障(老年人)收入意味着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应该确保老年人有足够的收入支付某一特定社会的最低标准的生活费用’”;三是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即老年人精神生活问题。

由于进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他们害怕孤独与寂寞,更希望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每一天,他们也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不只是物质上的富有。

3、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4、新型城镇化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其核心是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使农民与市民享有相同的公共服务与生活质量,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我国农村依托当时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建立,从传统的贩灾救济中确立了主要以五保户、贫困户及其他社会救济等为对象,推行“五保供养”的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开始走上了规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市、乡镇,协调统一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体系,成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最完善、体制最健全的一项基础工作。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服务的人群不只是生活和工作在农村的农民,还包括未纳人城镇养老体系的农民工,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

21世纪初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开始进入社会化阶段。

全国大部分县(市、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

2003年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特困户救济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最低生活养老保障制度,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强调其重要性,865万农村人口被纳入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985万农村人口被纳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包括不符合“五保”条件的贫困老年人。

另外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养老基地,发放养老补贴和高龄津贴,积极改善老年人的生活。

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实施开发式扶贫,增强贫困老年人的生产自助能力。

对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村独生子女或两女户夫妇,在年满60周岁以后,由中央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中国政府重视城镇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逐步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行模式

1、土地养老保障模式

土地是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基础,传统社会土地为农民提供绝大部分的生存保障(尽管是低水平的),在收入多元化的今天,土地收入仍然占农民收入的很大比例。

土地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就业保障、生活福利和医疗养老保障的可靠手段,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土地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保证了广大农民部分就业的条件,部分保证了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来源。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虽然农民外出打工者呈增长趋势,但多数在外生活不稳定,如果找不到工作或对工作不满意,还可以回来种地。

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可以这么说,土地依然是家庭养老的基础。

除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根本就不完善,因此,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作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方式,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如今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所能够占有的土地资源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出现了危机,土地养老的保障功能呈现出弱化趋势,传统意义的耕地保障功能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城镇化社会、老年化社会的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需求,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收入差别很大,为农民养老提供的保障程度也不同。

2、个人(自助)养老保障模式

所谓的“自助养老”,就是不单纯依赖社会和子女,自己行动起来,为养老做金钱和精神的储备工作,并把养老的场所扩展到脚步可以到达的任何空间。

让老年朋友都具备了更富有弹性的养老思维,为自己的未来作了理性的思考和规划。

“自助养老”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养老模式的创新。

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可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在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养老产业的投入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以养老为重点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政策措施形势下,发展“自助养老”模式,可以解决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关系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振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容。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自助养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自助养老”模式发展的巨大潜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自助养老”模式发展提高到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3、家庭养老保障模式

家庭养老是一个历史性畴,它以家庭的存在为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

传统的农业社会以小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具有多方面功能。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家庭养老是一种最主要、最普遍、最根本的养老方式。

随着工业化的出现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的功能逐渐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家庭的其他一些功能,如养老功能逐步为各种社会机构所代替。

在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中,家庭养老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其容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有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家庭养老经验。

当前,家庭养老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普遍的养老方式。

中国农村的家庭养老包含着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顾、情感上交流等方面的全部容。

虽然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开始为老年农民发放一定数量的退休金,但为数极少,只能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

在农村中约有1/3的老年人(多数为高龄妇女)从未参加过就业劳动,没有收入保障,要依靠子女赡养或靠配偶的收入作为生活的保障。

不管有无收入保障,他们的生活照顾和情感交流仍需在家庭部实现。

诚然,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养老功能正处于弱化状态,但是,在我国农村的广大地区,它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起着重要的社会保障作用。

4、农村社区(集体)养老保障模式

农村社区养老是指农村社区基层组织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向本社区老人提供物质资料、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等容,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它结合了社区和家庭的优势共同为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容的服务。

但随着我国家庭规模和功能的改变,家庭状况越来越朝向小型化发展。

以“4—2—1”为代表的家庭结构日渐成为社会的主流。

甚至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由于各种压力的增大,丁克家庭的新型结构也越来越多。

老人居家养老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养老院养老方式的出现,确实能缓解部分养老难的问题,但养老院养老却与中国深远的文化积淀产生冲突,必然与社会产生矛盾。

5、政府养老保障模式

快速到来的老龄化形势,对我国现有的社会利益格局、传统的社会观念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了冲击和挑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对老龄化问题的高度关注,加快促进政府养老保障职能的转变和完善。

当前,我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建立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面、标准适中的以农村养老保险为主要容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都对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提出了要求。

在此基础上,今后根据国情,政府将着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农民的新需求、新期待。

但由于起步较晚,与较为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相比,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尚处于建设初期,机制体制框架尚未搭建完成,特别是关于农村养老服务的政府职能划分和与其他社会参与各方的关系尚未理顺,影响到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和养老服务质量的迅速提升。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养老保障提出的挑战

(一)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家庭围的代际经济交换,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一种环环相扣的模式,建立在传统的孝文化和舆论道德压力的基础上。

但是,伴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家庭养老的基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严重冲击。

1、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

家庭保障功能伴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而弱化,家庭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养老供给资源减少,供给程度降低。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持续实施三十多年成效显著,加之青年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导致农村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新型城镇化所导致的农村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