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22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docx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2011-10-2710:

42:

08)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专题讲座: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株洲市芦淞区何家坳小学:

陶润泉

        刚才老师们十分热烈地探讨了关于挫折教育五个方面的话题,提出了许多实际工作中宝贵的经验。

讲座开始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个这样的故事:

          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

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一段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

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

于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

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至出壳后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

自然,这只蝴蝶的欢乐也就是随着它的死亡而永久地消失了。

         请大家思考: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启示:

适当的挫折教育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无不是在挫折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面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找到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在挫折中走向豪迈……是挫折,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旋律!

 

∙孩子耐挫力不强的根本原因

        我们在《永久的痛》这一案例中发现,现实中很多孩子遇到一点小挫折,承受能力很弱,动不动就轻生……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这一切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为什么经不起一点儿挫折?

这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

(PPT)优越的生活条件造就了孩子们自私的个性;家长的娇纵与老师的无奈造就了他们任性的个性;畸形的爱与过重的学习压力造就了一颗易碎的童心;媒体的负面影响,让老师无力可使,让孩子为所欲为。

    

 

        研究表明,意志力薄弱,耐挫折能力差是当代儿童青少年的通病,是困扰儿童青少年教育的突出问题。

因承受不了困难、委屈、批评、责备等打击而轻生,就是挫折教育不力的表现。

如果这些孩子现在不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今后又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因此,增强学生的耐挫力,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势在必然。

 

∙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PPT)《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例如:

日本孩子的心理素质被世人称道,源于其重视挫折教育。

日本的挫折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自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练,以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日本的幼儿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每逢冬天,幼儿都要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摸爬滚打一定时间。

天寒地冻,不少幼儿冻得嘴唇发紫,浑身发抖。

但站在一旁的家长们个个“铁石心肠,没有一个上前搂住自己的孩子。

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孩子的健康。

在日本,不少中学还兴起了一种“穷留学”之风,即富裕的大城市的中小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

日本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

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由此看出,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关于挫折

         为此,挫折教育必须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引导学生认识挫折,了解面对挫折的自我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坚韧性的训练,控制力的养成,逆境中引导自己走出挫折能力的训练,耐挫力的训练,超越逆境的心理素质如竞争力、进取心、创造力、毅力、冒险精神、应变能力等的训练等。

 

※挫折内涵

        (PPT)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者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者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的一种消极反应。

        (PPT)需要(need):

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在头脑中的反映,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它包括生物性需要(生理性、原发性、自然性、本能性)和社会性需要(人类特有)。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就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motive)是指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

         挫折具有三层含义:

        1.挫折情境:

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

        2.挫折反应:

对自己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或行为反应。

        3.挫折认知:

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最重要)

        ※挫折产生的原因

        1.外部因素:

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

        2.内部因素:

个人生理、心理因素等带来的阻碍、限制。

1.个体生理条件

2.动机冲突

3.能力和期望的矛盾

4.人际关系阻碍

5.学习上的不适应

6.生活上的创伤

        中小学生由于认识、能力水平有限,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在愿望与现实之间形成种种矛盾,这些矛盾使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稳定‘脆弱‘容易遭受打击,形成挫折心理。

        ※学生挫折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体像问题:

身材、容貌不符合自己的理想而产生的挫折心理,主要表现是自卑、焦虑等。

        2.学习问题:

学习和活动中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由于意志力差、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等没能如愿以偿而产生的挫折心理,主要表现是自卑、紧张、冷漠、逃避等。

        3.情感问题:

有早恋的情感与行为,不能正确处理,形成单相思或失恋等后果而产生的挫折心理,主要表现为痛苦、消沉等。

        4.人际问题:

与同伴交往中渴望找到相互理解、互诉衷肠、互相帮助的朋友,但由于不善于处理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挫折心理,主要表现为茫然、失落、孤独等。

        比如:

受同学嘲笑,遭同学欺侮,背后被人说坏话,玩耍时不受同伴欢迎等,遭受心理挫折,易于陷入孤独、自卑的境界。

∙对待挫折的两种态度

        事实上,挫折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对挫折本身的反应。

       一是积极的态度:

面对挫折能冷静思考,积极查找原因,不屈不挠,最终能走出困境,迈向成功,成为生活的强者。

       二是消极的态度:

面对挫折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结果半途而废,难成一番事业。

       在遭受挫折后,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去看待,不能承受、转移挫折感受,往往沉湎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听任这种消极情绪弥漫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导致挫折的消极影响持久而广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正常生活、学习。

 

        ※学生面对挫折的情绪反应

        因为学生个性和背景的不同,面对挫折时,学生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作为班主任应该及时观察把握其特点,深究其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1.焦虑(anxiety)

       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感受所交织的复杂心情。

       精神上会出现担忧、紧张、不安全感、焦躁不安和害怕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躯体上会有口感、吞咽困难、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胀、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或疼痛、耳鸣、视力模糊、周身不适、头晕、失眠等;

        这类学生遇到挫折时,内心会充满紧张和焦虑。

比如:

考试成绩差,害怕同学嘲笑,担心父母责骂。

有的小学生干脆把试卷藏起来,不让父母看到。

        2.攻击(aggression)

        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会教养的行为失调,目的是直接损害他人。

       Stewart认为具有五个特点:

攻击性(打架、辱骂)、不服从性(漠视命令、反抗权威、不尊敬师长)、反社会性(偷、盗、残忍、不当的性行为)、活动性增高(烦躁不安、冲动、经不起挫折)、自我中心(自私、喜欢指责和支配他人、故意惹人注意)

        比如:

学生争强好胜,自控力差,受挫后很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

受到同伴嘲笑,他就会以拳头来对付这位嘲笑他的同学;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后就不愿听这位老师上课,甚至将怒气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身上。

        攻击行为分为

(1)直接攻击;

(2)间接攻击

        3.冷漠(Inhospitality)

        这类学生受挫后主要变现为对待事情和人物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表面冷漠退让,内心往往隐藏得很深的痛苦,是一种受压抑极深的反应。

        4.退化(Deterioration)

        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这是成熟向幼稚倒退的反常现象.

        5.幻想(Imagination)

        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景来应付挫折,借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并在此虚幻情境中寻求满足。

        6.固执(Stubborn)

        执着地用固有的方法(模式)应对不同的环境刺激。

(碰着鼻子还不知道转弯)

        7.自杀(Suicide)

        这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别弱,他们以逃避的方式对待挫折。

比如:

成绩不好,遭到老师或父母的批评,就会离家出走,更有甚者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

∙关于挫折承受力

        对挫折的反应因人而异,有人颓废沮丧,有人则百折不挠,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会感受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适”;而对于乐观的人来说,表现出的则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概。

同样是高考落榜,有人坚信它是成功之母,汲取教训,再度奋发;有人却因无法自我解脱而走上轻生的道路。

        心理学家称这种承受能力为耐受力,也就是挫折承受力。

        ※概念

        USA罗森茨威格:

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

        ※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1)生理条件;

(2)过去经验;(3)挫折频率;(4)认知因素:

(5)个性因素;(6)社会支持。

 

        ※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1)适当应用心理防卫机制

        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遇到挫折时,会采取这些方式来承受,

        a/压抑:

个体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地抑制威胁性的一种行动。

        b/投射: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承受方法,就是投射,把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或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动推到别人身上。

        c/合理化:

利用各种理由或借口提高自己价值或争取社会认可。

比如酸葡萄、甜柠檬心理;阿Q精神。

       这些十分常见,对身心危害很大。

        d/认同:

个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建立与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目标的同一性。

        e/反向:

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相反的现象。

是个体对自己冲动和欲望进行压抑的一种心理表现。

        f/升华:

个体在人生的主要目标和兴趣上遭遇失败时,转移理想到另一有价值的事业上去。

(例如别林斯基说过:

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g/补偿:

以其他方面的长处补充某方面的不足。

(例如: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h/幽默:

以玩笑、快乐、诙谐的方式来转移遭遇的失败或者不幸。

        其中压抑、投射、合理化、认同、反向都处于消极的应对挫折的方式,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积极应付挫折的方式,就是升华、补偿、幽默。

        

(2)正确看待挫折

        ※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挫折十之八九”。

        ※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

        ※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  挫折——人生宝贵的财富。

        ※  孟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艰辛、痛苦、失败磨练心身,培养心性。

        ※司马迁---宫刑---痛不欲生---《史记》

        ※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论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挫折是强者愈强的砺石。

        (3)正确认识自己

         肯定自己,增强自信:

发现自己的有待你,肯定自己的能力,培养某方面的兴趣,发现自己的外在美。

这实际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抱负水平。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遵循从定向——情感搜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学生:

从我做起,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热情待人;相互重视、尊重和支持,建立信任感、安全感;自我保护。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人格品质我们可以粗略分为三种:

※  最积极品质:

真诚、诚实、理解、忠诚、智慧、热情、体贴、善良、友好、快乐、无私、幽默、负责、开朗

※  中间品质:

固执、刻板、谨慎、易激动、文静、冲动、腼腆、天真、羞怯、空想、孤独、依赖

※ 最消极品质:

古怪、敌意、自私、粗鲁、自负、贪婪、不真诚、残忍、恶毒、虚伪、冷酷、说谎

         (J.L.Freedman,按次序,受人欢迎程度递减)

        了解这些特点,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培养最积极的品质,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挫折承受力。

 

        ◆对付挫折的良方

 

        1.尽快走出挫折的阴影

        告别灰色情绪是摆脱和战胜挫折的第一步。

        案例:

瑞士数学家欧拉:

28岁右眼失明,59岁双目失明,64岁手稿焚之于火,直到76岁逝世钱一直凭记忆和心算进行研究;

        2.良好的心态

        积极地心态是战胜挫折的巨大力量,是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和经验的有效途径。

        案例:

爱迪生经过无数次失败仍然很高兴,说:

至少我现在已经发现有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3.忍耐

        解决困难的最好对策是忍耐和勇气。

忍耐不是消极等待,是为了更好地判断、调整心态,迎接挑战。

        4.善于控制自己,不让挫折恶化自己的境遇和心态。

        案例:

街亭之败——诸葛亮跌足长叹:

大势去矣。

诸葛亮及时调整心态,经受挫折冲击,表现出自我控制的坚强意志,大摆“空城计”,智退司马懿。

        5.换个途径,再努力。

        案例:

凡尔纳,法国科幻小说家,第一部科幻小说《乘气球五周记》,被15次退稿。

准备焚稿弃笔,妻子安慰:

“不要灰心,再试一次吧!

”改投出版社,终于成功。

出版社与之签订20年出版合同。

        6.挖掘自己潜在的优势。

        案例:

富兰克林。

罗斯福

       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功能致残,凭着充满智慧的大脑和坚忍不拔德意志成功竞选纽约州州长,并入住白宫。

————失去了双腿,我还有健全的头脑。

∙怎样进行生命挫折教育

         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一帆风顺,它随时都遭遇挫折和不幸。

但是挫折对个体影响有两重性,要全面认识,既要看到消极作用又要看到积极作用,告诉学生“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

所以挫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什么是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实质就是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那么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同时,班主任如何进行生命挫折教育?

        一、寓挫折教育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教材中,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信息,特别是历史、思想品德、语文等教材中有大量的挫折教育方面的事例可供利用、挖掘。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事例,步步渗透,让学生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克服挫折的勇气。

例如:

语文教材《一定要争气》一课中的童第周面对考试成绩差、要被开除等困难发愤学习,以惊人的毅力成为了伟大的生物学家。

思品教材《血染的金钥匙》一课中的刘玲英,遇歹徒抢劫行刺毫不畏惧,保卫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身受重伤的事例,可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挫折:

一旦挫折来临,不逃避、不退缩、不屈服,分析受挫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积极主动战胜挫折。

        如班队活动课,班主任可以有计划地开展行为训练,学习磨炼,登山野炊、军训、社会劳动实践等,让学生从温室中走出来,敢于承担责任,自我锤炼,自理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提高了,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生活对照,体验挫折。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那些耐挫力强的人,一是经受过多次挫折,即饱经风霜,备受忧患;二是从小受过耐挫训练。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某些目标与期望往往无法实现。

如果学生对此准备不足,就可能挫伤情绪,导致心理失衡。

所以班主任可以创设受挫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挫折,在心理上先有个承受挫折的准备而达到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目的。

 

        如六年级生命教育课时选录:

(南方网讯 )2003年12月13日,对于绝大多数深圳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对于连日来曾感动了无数深圳人的18岁福建少年董斌来说,这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这天之前,他始终拒绝治疗,静静地等着死亡来临。

因为就在不久前,董斌突然查出自己身患绝症。

在死神的脚步离他越来越近时,他提出临终请求:

将自己的眼角膜以及其它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18岁,生命力正顽强,就此凋落让学生们惋惜,但是董斌勇敢、顽强笑对病魔,宽广的心胸,博大、高贵的心灵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坎上,就在这一天,他们对生命的价值会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通过“未来与现实”等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演讲、讨论、讲故事,演心理话剧等形式,帮助学生找称呼合理的方式对待挫折,指导学生在行为上采取一些合理方式,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紧张的情绪和不良行为。

如语言暗示消除自卑,提高自信心,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气馁。

        2.体验成功,感悟挫折。

        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就能使他们不断增强成功的渴望,增强自信,即使遭到失败也不会被压倒,还会从挫败中吸取教训。

如果屡次失败,又受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家长责备,学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以致视学习如猛兽,碰老师掉头走,见同学低着头,遇考试就发慌,挫败愈惨重就愈妨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这就要求班主任提出的要求要合理,要因人而宜,不能强求一律,更并不能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批评也要讲究技巧,要知道“糖衣良药”比“苦口良药”效果要好的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还有成功之处。

同时也可用“优点轰炸”的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认识同伴,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多学科多管齐下

        通过各科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

在各科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科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心理辅导资源来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如在思想品德课中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对自己所做的事要有信心坚持到底,要勇敢坚毅,遇到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挫折练习,创设挫折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挫折磨练,指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受挫后应采取的积极行为技能。

        二、在近现代史教育的广阔背景中渗透耐挫教育。

       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对小学生、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人文传统,百折不挠、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运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吸取这些“精神财富”。

是培养、提高耐挫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以利用课文,录象向学生形象,立体地展示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以及革命群众在战争年代与外国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实。

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验到:

新中国的诞生浸染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艰难;我们的民族遭受了巨大的挫折,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与侮辱。

但具有坚强意志的中华儿女并未被挫折压倒,而是愈挫愈勇,奋然前行——取得伟大的胜利。

两相对照,学生会发现,自己这点小小的挫折根本不算什么?

        班主任可以经常在晨会、班会课上通过对日历上的“红黑页”、近代的不平等条约的回顾,及讲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故事等多种方式,形象地、立体地阅读近现代史,使学生认识到:

一部近代史浸润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艰难,当然更显现了挫折中的抗争,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

诸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南京、天津、烟台、伊犁、马关等20多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民族遭受巨大的挫折,蒙受巨大的灾难。

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挫折压倒,而是愈挫愈勇,奋然前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这种历史的、形象的、宏观的、广阔的教育背景中渗透挫折教育内容,说服力强、感染力深、震撼力透、立足点高,当然收到的成效是显著的。

        三 、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及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挫折磨练。

        多研究也表明,早年的挫折经验对成年后的影响甚大。

如:

有人用动物做电击实验,发现凡幼年受过刺激的动物,成年后对刺激就能表现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反之,则不能反应或反应迟缓,且有效性差。

对人类来说也是如此。

一个从小经过逆境磨练的人,成年后就更能有效地适应环境。

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正因为如此,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都非常强调从小让孩子在日程生活中经受艰苦磨练,使其懂得生活中还有逆境、坎坷、困难等字眼。

对于小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琐事做起。

          

(1)结合电视或媒体,开展教育。

        “小鬼当家”这一节目,是大家所熟悉的栏目,有人说电视台真会“整人”,为孩子们设下一个个障碍。

我要说“整得好”,这就是典型的耐挫折教育,或许这些孩子会因参加了这样的活动,而改变他的一生。

作为学校的一位老师,我绝没有能力,向孩子开展这样大型的活动,但我可以组织学生回家观看这一节目,第二天,再到校进行讨论。

这样的活动,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很贴近孩子,孩子们爱看,也爱讨论。

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收看,一次次的讨论,孩子们知道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耐挫折力也提高了。

比如,我校很多班主任就为株洲晚报、潇湘晨报等多家报社提供小记者,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暑假一些学生当起了小报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