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3868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docx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

第一章法学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

1.法学

2.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

3.法学体系。

(1)从法律部门的角度,将法学体系划分为:

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等

(2)从认识论的角度分为:

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

第二节法学的历史

一、西方法学历史

二、中国法学历史

1.哲学是法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2.法学和政治学互相依赖,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

3.法学与历史学关系

第四节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法学方法论

1法学方法论释义

2、法学研究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二、阶级分析方法

三、价值分析方法

四、实证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释义

2、实证研究方法的类型

第五节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素质的养成

一、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

1、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

2、法学教育体系

二、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1、主体意识。

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公民,而不是臣民

2、权利意识。

意识到自己有与生俱来的作为人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

3、参与意识。

公民的本质在于参与。

4、平等意识。

意识到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权利,承担平等义务。

5、宽容态度。

承认他人有权利选择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发表不同见解。

6、法治观念。

意识到法治优于人治,尊重和遵守法律规则。

7、义务观念。

意识到负有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8、理性精神。

能够从实际从发,从人民利益出发,不被个人情绪和偏见左右。

9、人本观念。

以人为本的观念和理念。

10、全球意识。

全球化时代,要有全球意识,全球视野,全球思维。

三、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质

(一)基础素质

1、思想素质。

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职业素质;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认同职业伦理、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自律精神。

2、文化素质。

广阔的知识背景;工具性技能;人际沟通能力。

3、身体心理素质。

正当的动机和兴趣;恰当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控制和稳定情绪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具有冷静、谦虚的气质和自信、积极、乐观、果断的性格。

(二)法律素质

1、法律思维能力。

2、法律表达能力

3、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

第二章法理学概述

第一节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概念:

法理学是法的一般理论、基本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

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法律现象中的一般特点、法律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性。

三、法理学的性质与地位

1.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2.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3.是法学的方法论

4.是法学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中国法理学

一、中国法理学的历史

(1)词源——“法理学”一词来源于日本

(2)最早使用——梁启超《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

(3)普遍使用——20世纪90年代

(4)课程开设——旧中国少数

(5)词禁阶段——建国后,法理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专有名词而禁止使用

(6)替称阶段——78年后,“法学基础理论”

(7)解锢阶段——80年代中后期,有人开始正式使用

(8)普遍接受——90年代后

二、中国法理学的体系

(1)本体论问题——法是什么——权利、义务、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程序等

(2)价值论问题——法应当是什么——法的价值概念、法于秩序、法与自由、法与效率、法与正义、法与人权等

(3)历史问题——法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法的起源、法的历史类型、古代法律制度、近现代法律制度、法律发展、法制现代化等

(4)运行问题——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运行的——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法律职业、法律方法、法治国家等

(5)社会问题——法与社会其他方面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文化、法与道德、法与科技、法与生态文明

三、中国法理学的未来

(1)科学形象的确立

(2)实践指向的增强

(3)学术流派的多样化

(4)科际互动更加深入

(5)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

(6)理论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第三节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1)学习法理学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需要

(2)学习法理学是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需要

(3)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理论素质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

二、学习法理学的方法

(1)善于从生活中具体案例出发进行法理学思考,提炼、检验法理学理论。

(2)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来理解、掌握法理学理论。

(3)了解法理学发展史来理解、掌握法理学理论。

(4)联系、比较中西方法理学来学习法理学。

(5)了解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现状,积极参与法理学讨论。

(6)注意部门法学与理论法学的学习相结合。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伟大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体论意义

(1)把法的现象放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科学地确证法的现象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

(2)对法的现象的本体属性进行逻辑“思辨”,深入分析法的现象与社会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

(3)准确把握法的现象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法的现象相对独立性的内在机理。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价值论意义

(1)是致力于分析法的现象的功能状态。

(2)是把握法权关系发展的社会人类学向度。

(3)是深入探求法的现象的价值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意义

(1)是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2)是叙述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第二节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列宁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确立

1、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了法的现象的基本性质

2、列宁探讨了意志自由与历史必然性的关系

3、辩证地考察了近代俄国社会法权关系变动的历史规律及其特点

二、俄国革命与列宁法律思想的发展。

1、科学概括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鲜明的民主特点

2、分析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无产阶级法权要求的基本特点

3、论述了社会主义法制对于保障人民权利的极端重要性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1.丰富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内容。

2.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3.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

一、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贡献

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丰富与发展

1、精辟分析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国情条件

2、明确指出了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

3、论述了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国情条件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新和发展

1、论述了政治文明与小康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揭示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3、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相辅相成的互动机理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

1、以人为本的法律观

2、依法执政观

3、和谐法治观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五、十三届四中全会与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新发展

1、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职能的理论

2、它正确地解决了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的形式

3、把加强和完善法治建设上升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标志着中共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4、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

5、把加强法制建设,建设法治国家不仅看做是发展民主的保障,而且看做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

6、以人为本的法律观,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明社会法律发展的基本尺度

7、把依法执政确立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下,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借鉴中外法治文明成果而形成的,是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第二编法的本体

第四章法的概念

第一节法、法律的语义分析

一、汉语中的“法”及相关概念

二、西文中的“法”及相关概念

三、学术意义上的“法”的概念

第二节法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1、揭示了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关系

2、揭示了法与国家的必然联系

3、揭示了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因果关系

二、法的本质的两个层次

(一)法的阶级本质

(1)法是“意志”的体现

(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二)法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一)国家创立法的方式有两种:

(1)制定:

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制定新法。

(2)认可:

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二)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因此具有高度统一性和极大权威性

(1)高度统一性:

首先指各法律之间的根本原则一致;其次指除特殊情况外,一国只能有一个总的法律体系,且体系内部各规范不能相互矛盾。

(2)极大权威性:

法的不可违抗性,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违法行为。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第四节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的原理

二、法的作用的分类

三、法的局限性

第五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

第一节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含义

二、法的渊源的科学内涵

三、法的渊源的重大意义

四、法的渊源的类别

五、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第二节法的分类

(一)依制定法律主体

(二)依法的创新方式和表达方式

(三)依效力等级、基本内容、制定程序

(四)依法的适用范围

(五)依法规定的内容和价值取向

(六)依法所保护的利益

第三节法的效力

一、法的效力的概念

二、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

三、法的效力范围

(一)法的时间效力

1、法的时间效力:

指法的效力的起始和终止的期限以及对实施前的行为和事件有无溯及力。

2、种类:

(1)生效时间

(2)终止生效

(3)法的溯及力又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

(二)法的空间效力

1、概念:

法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或地域范围有效。

2、法的空间效力范围主要由国情、法的效力等级、法的调整对象或内容等因素决定。

(三)法的对人的行为效力

1、概念:

法的适用对象有哪些,对什么样的人和组织有效。

2、原则:

(1)属人原则

(2)属地原则

(3)保护原则

(4)综合原则,以属地主义为主,结合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原则

3、中国——综合原则

(1)对本国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在国外仍适用中国法,并遵守所在国法。

(2)对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不适用中国法;在国外对中国或中国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犯罪的,3年以上适用。

适用问题,按中国法或国际法有关冲突规范来处理。

四、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的原则

第六章法的要素

第一节法的要素释义

一、法的要素定义

(一)概念:

法的要素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

(二)特征

(三)判断法律要素质量高低的标准

二、法的要素分类

(一)西方

(二)中国

第二节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释义

(一)概念

(二)来源

(三)功能

二、法律概念分类

(一)依涉及内容

(二)依功能

(三)依确定程度

(四)依涵盖面大小

第三节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则释义

(一)概念

(二)逻辑结构

1、三要素说

2、二要素说

(三)两大特色:

可重复适用性;普遍适用性

(四)法律规则特点(与法律原则相比):

二、法律规则的分类

(一)依内容

(二)依形式特征

(三)依功能

(四)依强制性程度

第四节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释义

(一)概念

(二)作用:

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三、法律原则的分类

四、法律原则的适用

(一)适用特点:

第七章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律体系的释义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二)法律体系的特点:

二、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之异同

(1)法律体系VS法制体系:

(2)法律体系VS法学体系:

(3)法律体系VS立法体系:

(4)法律体系VS法系:

第二节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一、法律部门概念和特点

二、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

(一)划分标准

(二)划分原则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A划分方案:

①三分法:

公法、私法、社会法

②八分法:

③十分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个法律部门:

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二、民商法

三、行政法

四、经济法

五、社会法

六、刑法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第八章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历史上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一、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二、中国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第二节权利和义务概念

一、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

二、权利和义务的释义

(二)本质、特征、作用

第三节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1)依存在形态

(2)依体现社会内容的重要程度,即在权利义务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价值

(3)依对人们的效力范围

(4)依因果关系

(5)依权利主体实现意志和利益的方式

(6)依权利主体不同

第四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结构、数量、功能、价值意义)

一、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二、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四、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第九章法律行为

第一节法律行为的释义

一、行为与法律行为的界定

二、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第三节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一、法律行为分类的标准

二、法律行为的具体分类

(一)依行为主体的性质和特点分类

(二)依行为的法律性质分类

(三)依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相互关系分类

(四)依行为的构成要件分类

第十章法律关系

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一、法律关系释义

(一)概念

(二)特征: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所依据的法律部门

宪法法律关系与其他部门法律关系

(二)依发生方式

(三)依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

(四)依法律主体的数量

(五)依法律关系间因果关系

第二节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分类:

自然人、组织、国家

二、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一)权利能力:

又称权利义务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负担义务的法律资格。

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

(二)行为能力: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实际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第三节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二)特征: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

一、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一)法律规范

(二)法律事实

二、法律事实的种类

(一)依是否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二)依存在形式

第十一章法律责任

第一节法律责任释义

一、法律责任的语义

(一)责任的词义

(二)法律责任的定义

(三)法律责任的本质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

三、法律责任的种类

第二节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一、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含义

二、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原则:

第三节法律责任的承担

一、法律责任承担与法律责任的实现

二、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

三、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第十二章法律程序

第一节法律程序概述

一、法律程序释义

(一)概念

(二)法律程序概念包含的要点:

二、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

三、法律程序对于法律适用的作用

第二节正当法律程序

一、正当程序的历史发展

二、正当法律程序的构成要件

三、正当程序的意义

第三编法的起源和发展

第十三章法的历史

第一节法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的调控机制

二、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三、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第二节法的历史类型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释义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

(一)奴隶制法律制度

(二)封建社会法律制度

三、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

(一)资本主义法的原则:

(二)资本主义国家两大法系:

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一)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本质

(三)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十四章法律演进

第一节法律演进概论

一、法律演进的内涵

二、法律演进的类型

三、法律演进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法律继承

一、法律继承的概念

二、法律继承的原因

三、法律继承的内容

第三节法律移植

一、法律移植的概念

二、法律移植的理论

三、法律移植的必然性

四、法律移植的实践

(一)法律移植的类别或者主要形式:

(二)法律移植的过程中必须注意

第四节法制改革

一、法制改革的概念

二、法制改革的意义

三、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必要性

四、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十五章全球化与法律发展

第一节全球化概论

一、全球化释义

二、全球化理论

(一)西方的全球化理论

(二)中国的全球化理论

第二节全球化下的法律发展趋势

一、法律现代化

1、法律变得更加密集

2、法律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3、权力话语成为主流法律话语

二、法律国际化

1、国家法(国内法)之间的相互影响

2、国家间法律(国际法)的形成

3、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互动

三、法律全球化

1、世界法律的多元化

2、世界法律的一体化

3、全球治理的法治化

四、法律区域化

1、区域共同体法的形成

2、区域共同体政治法律机构的建立

五、法律本土化

1、复兴传统法律文化

2、利用本土资源

3、外来法的本土化改造

第四编法的运行

第十六章法的制定

第一节立法的概念

一、立法释义

二、立法的特征

第二节立法体制

一、立法体制释义

(一)概念

(二)要素

(三)当今世界立法体制类别

二、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第三节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

一、立法过程

二、立法程序

(1)提出法案

(2)审议法案

(3)表决和通过法案

(4)公布法

第四节立法的原则

一、立法原则概说

(一)立法原则:

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二)立法原则的种类:

二、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1)宪法原则

(2)法治原则

(3)民主原则

(4)科学原则

第十七章法的实施

第一节守法

一、守法的概念

(一)概念

(二)守法的要素

二、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三、守法的条件

第二节执法

一、执法的概念

(一)执法

(二)特征

二、执法类别

三、执法的原则

第三节司法

一、司法的概念

(一)概念。

(二)司法的特征:

二、司法体系

(一)概念

(二)构成

1、人民法院

2、人民检察院

三、司法的原则

第十八章法律职业

第一节法律职业概述

一、法律职业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法律职业技能与伦理

第三节法律职业制度

一、法律教育制度

二、法律职业考试与培训制度

三、法律职业任职制度

四、法律职业待遇制度

五、法律职业机构

第十九章法律方法

第一节法律方法概说

一、法律方法的概念

(一)概念

(二)特点

二、法律方法的内容

第二节法律推理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二、形式推理

三、辩证推理

第三节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一)概念

(二)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三)我国法律解释权限的划分

二、法律解释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合理性原则

(3)法制统一原则

(4)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原则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一)一般解释方法

(二)特殊解释方法

第四节法律论证

一、法律论证的概念

二、法律论证的方法

第五编法的价值

第二十章法的价值概述

第一节法的价值释义

一、价值的概念

二、法的价值的概念

第二节法的价值体系

一、法的目的价值体系

二、法的形式价值体系

三、法的评价标准体系

第三节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

一、法的价值冲突

二、法的价值整合

(一)法的价值整合的过程

(二)法的价值整合的原则

第二十一章法的基本价值

第一节法与秩序

一、秩序的概念

(一)概念

(二)特征

二、几种主要的秩序观

二、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

第二节法与自由

一、自由的含义

(一)自由

(二)自由对于人的价值

二、法对自由的确认和保障

(一)自由需要法律的确认和保障

(二)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

(三)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

第三节法与效率

一、效率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二、效率与公平

三、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法与正义

一、正义的释义

(一)正义的概念

(二)正义的种类

二、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

第二十二章法与人权

第一节人权的概念

一、人权的含义

二、人权的价值

三、中国的社会主义人权纲领

第二节法对人权的保护

一、人权的国内法保护

二、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第六编法与社会

第二十三章法与政治

第一节法与政治的基本关系

一、政治的概念

二、法与政治的关系

三、法对政治的功能

第二节法与国家的基本关系

一、国家的概念

二、法与国家的关系

第三节执政党政策与法律

一、政党政策的层次性

二、政策和法律的关系

(一)政策对法的作用

(二)法对政策的作用

第四节法与民主

一、民主的含义

二、民主的性质

三、民主是法治的基础

四、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第二十四章法与经济

第一节法与生产方式

一、法与生产关系

1、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作用

2、法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二、法与生产力

第二节法与市场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活动中的作用

第三节法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历史必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

二、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第四节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立法提出新要求和新期待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执法提出新要求和新期待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司法提出新要求和新期待

第二十五章法与文化

第一节法与文化的一般原理

一、文化的概念

二、法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一)文化对法的决定作用

(二)法对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法与道德

一、道德的概念

二、法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一)联系

(2)横的联系

(二)区别

三、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道德对法的作用

第三节法与宗教

第四节法律文化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二、法律文化的构成与作用

(一)构成

(二)作用

三、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

(一)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特征和基本内容

(二)努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

第二十六章法与社会建设

第一节法治的概念

一、法治与人治

二、法治与法制

三、法治与德治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反封建、反极左、反西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标志(新)

第三节法与和谐社会

一、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的法律机制

二、引导和维护人与社会和谐的法律机制

三、引导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机制

四、引导和维护中国与世界和谐的法律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